“我国古籍整理研究自西汉以来即形成专门之学。古籍整理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7月10日上午,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文物局指导,成都中医药大学主办,“四川省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巴蜀书社、“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古籍保护项目共同承办的“中医百部经典整理研究和继承型人才培训班”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十二桥校区图书馆正式开班。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柳长华教授带来了第一讲《三世医学》。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二级巡视员杨正春,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静,四川省文物局博物馆处(科技处)处长段炳刚,巴蜀书社总编辑侯安国,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院长、科技处副处长国锦琳,宣传部副部长王其奇等出席开班仪式。中国出土文献与文物研究院副院长任玉兰主持会议。

杨正春讲话指出,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确立了“兴医兴药并举,事业、产业、文化联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中医药发展总体思路,四川省享有为“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具有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历史底蕴,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是一项具有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工作,中医古籍,卷帙浩繁,要把中医古籍研究好、研究透。希望各位学员一定把“中医药古籍保护整理”这项事业做好,为中医药发展事业做出贡献。

杨静致辞指出,正值国家中医药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之际,举办此次培训班对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医古籍是一个宝库,而今人欲开启却门槛重重,医者修撰之典籍难以普及,先人智慧之凝结难得传承,中医古籍整理的继承型人才培养迫在眉睫。对中医经典古籍的整理研究、阐释解读,是传承发展中华医学的基本,也是传承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培训班为人才聚集平台,通过学术研修活动对中医古籍研究人才队伍的建设、中医古籍读本的普及、中医文献研究平台的搭建、中医文化的传承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希望各位学员珍惜机会,严谨求是,潜心钻研,守其中正,创新而为,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柳长华教授指出,此次培训班是成都中医药大学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冷门绝学有人做”的要求,近几十年来,中医行业领域首次举办的人才培训活动,将在全国产生示范作用。他强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古籍整理关系到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我们将依托中医经典古籍整理传承,不断提高中医古籍研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中医健康服务能力,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培训班邀请了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柳长华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成都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顾漫,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舒大刚,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陈剑、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授王家葵、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教授刘更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副研究员、成都中医药大学客座副教授周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副研究员刘阳等8位专家学者重点围绕中医历史、“小学”,从目录学、版本学、音韵学等方面入手,共56个学时课程,旨在培养专业知识扎实、研究能力强的继承性人才。

从培训班报名信息发布起,短短25天,就收到了全国近30所中医药院校、综合性大学、科研机构余名教师的申请,最终遴选近50名教师参加培训,亦有大量硕、博士研究生旁听会议。会场济济一堂,学员们充满了对学问的渴望。

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资料中心

古籍影印本

培训班以培养继承性人才为目标,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冷门绝学有人做”的要求,5年内,以种中医经典古籍为“抓手”,以授课、解读、实践等方式培养一支古籍整理专业化人才队伍。同时,通过古籍整理出版,让古籍贴近现实生活,走进人们心中,传播中医药文化。

往期精彩DISCOVERY●学党史担使命建新功

我校举办首届青年干部论坛●不断增强中医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刘毅和青年师生座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分享图片

资料来源

成都中医药大学   对|向怡沫马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zz/10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