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隆起前的新生代早期,东亚季风系统尚未建立,我国南方地区仍处于行星风系控制下的干旱带内,发育了大量指示干旱气候的盐类沉积(石膏、钾盐、石盐),环境格局与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相似。然而,以往的证据主要来自间接的地质证据,目前还缺乏可靠的指标或直接的地质证据来系统证明青藏高原隆起前南方地区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荒漠景观。针对上述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实验室、青藏高原卓越创新中心方小敏研究员课题组(新生代环境团队)博士生谢宇龙等,在湖南衡阳盆地(图1)早始新世岭茶组中发现了丰富的、保存完好的孢粉化石(图版1和2),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图1湖南衡阳盆地地理位置图

研究发现衡阳盆地早始新世孢粉组合(图2)中旱生灌木麻黄粉属含量高(36.73%)、类型多样,伴生有丰富的热带、亚热带植物孢粉(图版1和2),反映了干热的气候特征;揭示出早始新世衡阳盆地的植被是以麻黄为优势的灌木荒漠,证实了当时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荒漠植被景观,与现今衡阳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截然不同;定量估计的早始新世衡阳盆地的年平均降水量不高于毫米,显著低于现今衡阳的年平均降水量(毫米)。

图2,衡阳盆地松木塘剖面(早始新世岭茶组)主要孢粉类型百分比图谱

研究人员还进一步探讨了早始新世南方荒漠的形成机制,认为在早始新世时期青藏高原尚未大规模隆起,亚洲的陆地面积也比现今小得多,海陆对比不够强烈;当时全球气候十分温暖,强大的副热带高压控制着南方地区;加之当时东部沿海山脉形成的雨影效应(图3),从而导致南方地区气候十分干旱,形成了大片的荒漠景观。这一研究成果为了解青藏高原隆起前南方地区古气候和荒漠植被景观提供了重要证据。图3早始新世时亚洲(a)和中国南方(b)古地理图该研究成果近日以“EarlyEocenesouthernChinadominatedbydesert:EvidencefromapalynologicalrecordoftheHengyangBasin,HunanProvince”为题,在国际地学期刊GlobalandPlanetaryChange(IF=4.)上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生谢宇龙为第一作者,吴福莉研究员和方小敏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XDA)、“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专项(QZKK),“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基础科学中心项目(CTPES,No.-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科院西部之光项目的联合资助。论文信息:Xie,Y.L.,Wu,F.L.*,Fang,X.M.*,Zhang,D.W.,Zhang,W.L.,.EarlyEocenesouthernChinadominatedbydesert:EvidencefromapalynologicalrecordoftheHengyangBasin,HunanProvince.GlobalandPlanetaryChange,,1-10.

论文链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tx/7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