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文化中医
北京主治白癜风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1 从抗击新冠病毒疫情说起 这次抗击新冠病毒疫情的正面战场上,中医表现可圈可点,所起的作用不断得到官方的正面肯定。2月13日召开的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要求:强化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及时推广有效方药和中成药。在湖北确诊病例的治疗中,中医药参与度在75%以上;全国其他地区比例超过90%以上。2月21日《人民日报》更是同时刊发3篇文章报导中医药抗疫。 除了官方团队的深度参与,民间中医人也不甘落后。如武汉中医师张胜兵从1月23号武汉封城至今,整个团队用中药治疗武汉的新冠肺炎和类似的病例,通过网络会诊开方,共近三千例左右,至今无一例死亡。相比较官方的“肺炎1号-3号”药方,张胜兵团队根据中医辨证一共准备了30个药方,在实战中使用最多的是其中12个药方。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中西医之间的争论一直存在,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不否认中医药的有效性,但到底效果如何应该做双盲随机测试;患者千人千方,出几十个药方岂不让患者无所适从,患者用什么中医方法治疗难道成了赌运气?质疑声中不乏高知、留洋学者、大学教授。其实这种质疑声在过去近百年来从没停止过,质疑者中有鲁迅、胡适等名流。那个时代固然有国弱民穷的历史背景,一群人希望把中国从黑暗的旧时代拯救出来,一如明治维新日本脱亚入欧富强起来一样,向西看成为一种时髦,而反对和质疑中医的人基本对中医了解不深或是完全不了解(鲁迅、胡适自己也承认),更别说了解中医思维了。 2 中医与西医的区别 我根据随恩师陈明生先生修习文化中医的多年经历,谈一下我所理解的中西医区别。 简单说,西医辨症,中医辨证。西医辨的“症”是病症、症状;中医辨的“证”是证型,是疾病病因、性质、部位、邪正间关系等。“证”比症状更全面、深刻的揭示疾病本质。 举例来说,孩子感冒了,流鼻涕、咳嗽是“症”,很多大人一听孩子咳嗽就紧张,马上买川贝枇杷露给孩子喝,结果孩子咳嗽不但没好转,反而久拖不决,这就是“对症不对证”。如果是受凉引起的感冒咳嗽,刚开始的“证”是“寒邪袭表”的外寒阶段,接下来的“证”是“外寒里热”、“表里俱热”、回到“外寒”三个阶段,如果在外寒阶段服用性寒的川贝枇杷就如同“雪上加霜”,而“火烤橘子”在这个阶段就“对证”。如果服用单纯镇咳的西药止咳糖浆就更治标不治本了。 希望拿中药方剂做双盲测试的,就像是要求用国际象棋规则来下中国象棋一样,没法玩!而关于三十个民间中药方,只要把患者当下的情况按“证”分类,很容易就“对证下药”了,怎么会是赌运气、无所适从?只是大家不熟悉游戏规则而已。 “对症”和“对证”的之间差异主要源自西医与中医的根本思维不同。西医研究的主体是“病”(病原体),西医的思维是辨病的对抗性思维,思考的是用什么手段方法把病毒杀死、病症去除,不行就连器官一起切除;中医研究的主体是人(生命体),中医思维是辩证的整体观思维,思考的是人自身的内环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者间的平衡关系。在中医眼里没有“病”,有的只是“失衡的状态”。 西医从原子论出发,分解研究的是静止的、非生命态的物质,是三维的;中医研究的“人”这个生命系统,包括物质、能量、时空信息(《黄帝内经》里的藏象生命系统包括神魂魄意志与肉体共生),是多维的N维的,中西医的研究对象本身就不是一个维度的。 如果把人的肉体部分(解剖学研究的)比喻成一部汽车,人的藏象生命系统(简称为“心神”,《黄帝内经》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就是汽车的驾驶员。西医的着力点在于保养与修理汽车,而中医的着力点在于确保驾驶员的健康与清醒。只要驾驶员健康正常,车子有些毛病他自己都搞的定;如果驾驶员神志不清,车子修好了没开几下又撞坏了,反反复复。 可以考证,中药、针灸等方法手段最初产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作用于人心神为主导的藏象生命系统,而非简单作用于西医研究的肉体层面,把中医药等同于植物药学完全是把中医的维度给拉低了。比如麻黄(地上部分)是发汗、解表的;麻黄根却是收涩的、敛汗的,单纯用化学成分麻黄碱就没办法表述衡量这个中医属性。可以说中医思维与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观是高度一致的。 3 结缘文化中医 年的一天深夜,熟睡中的我胸口一阵剧痛醒来,疼痛一波一波往外涌,感觉心脏痛的都要跳出胸口了,整个人四肢无力的瘫在床上,唯一的意识在想“天哪!三十岁不到就得心脏病了?” 好不容易挨到早上,医院的同学帮忙,请心脏科的主任帮我仔细做了当时能做的所有检查,包括多时段心电图,多普勒彩超等等,但是不管怎么查都查不出具体有什么问题,最后说可能是工作太累,注意多休息。 听到我的情况,一位师姐引荐我来到成都,说有位老师也许能帮你解决问题,就这样遇到了我的恩师陈明生先生。陈先生受家庭熏陶,从小习武学医,年轻时又拜中医名家为师,潜心钻研,勤于实证,在九十年代就做出了名气,全国慕名找陈先生看病的人不计其数。自古医家通命理,陈先生在数十年的践行中逐步形成了四十九度文化中医——生活中的一切元素皆可入药。 第一次见面,听了我的症状和关于身体的提问,陈先生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让我先去学走路,我当时心里觉得很奇怪:“身体有毛病不用药去学走路?走路还用学?”想归想,一切听话照做,带我学习的师兄说我走路含胸驼背,没有年轻人的朝气倒像个小老头,我心想有这么夸张吗? 走了一周后身体明显轻松多了,陈先生印证我之前这种走路姿势,反映出“胸有鸿鹄志难得一舒胸臆”的生活状态,中医说“心主神明”,胸口的疼痛是身体给我的强烈信号——“该重新思考人生了,走路的时候想想哪些责任该担,哪些责任不该担!”结合当时我人生遇到瓶颈,生活充满各种挫败感,整个人处于迷茫状态,身心关系完全对应。我按照陈先生开的“文化中医处方”(后来才有这种认识),踏踏实实重走人生路,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解决了“心脏病”的问题,从此再也没发作过(当时的调整方案以走道为主,同时还有其他行为处方)。 4 我眼中的文化中医与球形思维 刚接触陈先生那会儿我问他“需要吃药吗?”陈先生回答:“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气补不如精神补。”那会儿似懂非懂,如今我所理解的中医人体生命系统包括:解剖学研究的身体(生命的形态)和藏象生命系统(包括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经络等多维信息,是生命的本质)两大部分,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用下面的形式加以描述: 身体(即解剖学研究的人体部分)是人生命系统的显示器,健康一出问题直观就呈现在身体症状上,而这部分只占整个生命系统的10%(很多人要瞪大眼睛了)。情志活动(即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体内环境脏腑系统平衡的关键,情志失调是人体健康平衡被打破的主要内因,也是人体健康系统最大的漏,直接外显在身体症状上,情志活动部分占生命系统的30%。剩余的60%是看不见的“性”(包括天性、禀性、习性),按照冰山理论,这部分是影响整个生命系统的关键因素,这里面包括人的天性(纯阳的、三岁前孩子的纯真、本我状态)、禀性(纯阴的、所谓骨子里的劣根性)和习性(有阴有阳、后天成长经历中形成的)。可以说“性”这部分互相影响、综合构成了人的心智模式,或者叫潜意识,心智模式在生活中表现为我们遇到事情下意识的惯性思维、应对方式和决策模式,这种日常的惯性或本能应对直接影响我们的情志活动、最终呈现在身体状态中。所以心理学说潜意识是决定人命运的无形之手。 举个身边的例子,小明原本开朗活泼、大气洒脱(天性),小学时父母离异跟随母亲重组家庭,在继父新家寄人篱下,心理慢慢发生了变化,开始隐藏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学会了察言观色,委曲求全(后天环境、经历形成习性)。毕业后在职场小明习惯了照顾他人情绪,下意识会去讨好同事(心智模式),在部门里遇到要抓差帮忙的情况大家第一个想到他,他虽然心里不乐意,常常委屈窝火(情志失衡,伤及脾胃),但下意识没有拒绝。小明常常感觉胃部会隐隐作痛(身体症状),终于在一次工作积压多日的时候大爆发,胃痉挛的痛医院,诊断为急性胃炎(量变到质变)。 陈先生常说:“习性不改,病缘难除。”正所谓“立竿见影”,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竿儿的影子会有不同形式的呈现,就像我们人体健康系统中10%的身体状态呈现,如果只在“影子”上下功夫,无异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直接找到“竿儿”才能治标治本,而人体健康系统中的“竿儿”就是以习性为主的心智模式。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医者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对证”层次的高低。 陈先生创立的文化中医体系正是以“对证”人的心智模式为根本目标,兼顾“身体症状”和“情志失衡”,因为在衣食住行、坐行站卧的生活化场景中,以行走、吃饭、洒扫、泡茶、书法、沟通等人文因素为媒介进行训练与干预,故称作“文化中医”——通过思维习性、心智模式的修缮过程带动情志活动回归平衡,最终消除身体症状。这个过程也是追求心安的过程。 为什么选择日常生活化场景来训练?陈先生说生活化的场景因为人们过于熟悉,表现出来的是最无意识的本能状态,这个状态即是用惯性思维主宰行为的最集中地带:比如人如何走路、如何吃饭、如何洒扫应对,人们往往在这些场景中对自己的行为细节、及这些行为产生的思维路径完全不清楚,更别说和自己的命运有什么关联了。而在生活化场景中重构人的思维模式,形成新的惯性思维,反过来正向、积极的影响人的生命系统——这就是文化中医的特色,个性化的走路、做饭、泡茶、插花、书法、武术等媒介都是“对证”的手段与方法,如同中药方一样我们称之为“文化中医特色行为处方”。这个“对证”的整体观思维方式,就是“球形思维”。 医易同源,先哲们不断探究宇宙天体运行规律,思考着人与社会、宇宙之间的平衡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医者思考的人体生命系统的平衡与调谐过程,也是易者探寻人道与天地之道相合的过程。寻找普遍意义上“斟酌”、决策的规律,是“医道”也是“易道”。 可以说陈先生创立的球形思维源于医道与易道的整体观思维,又接地气的在生活中扎根开花。陈先生常说,不同的思维方式带来不同的人生轨迹。如果你是平面思维,或是线性思维,却想要达到立体圆满的幸福人生,相对较难,即使达到了也是偶然撞上的,没有长期可控性和可复制性。要想人生圆满,思维模式一定要圆满;这个追求相对圆满人生的整体观思维模式,陈先生形象的称它为“球形思维”。 中医思维思考人与社会、自然三者间的平衡与和谐关系;球形思维进一步探究人生各种角色、各个维度间的价值实现关系——在人生各维度追求理想价值实现、合于自己生命本相的圆满状态,也就是追求不同人生阶段的“心安”状态,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 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在外人眼里工作好,收入高,家庭也不错,可是他自己就是觉得哪里不对劲,睁开眼不想工作,生活也觉得没意思,紧接着各种身体毛病都来了。这种状态要么是他做的事情没有价值感,要么是他内在还有很多能量没释放完,有劲没处使,不合于他先天的道。很多人问怎么知道做的事情是否合于我的道?有个检验方法很简单: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躺在床上,安安静静的放松,看你睡得是否踏实,是否心安,那一刻的感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每个人在出生的时候都是平等、通透、本自俱足的,后天被社会环境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人被一层层角色包裹、包装,最后偏离了原来的样子,逐渐按后天惯有的经验和习性去生活做事,长期下去人心逐渐就乱了。只有知道自己的本来角色,不被外界情境影响困扰,回归到真我本我的状态,人的自性之光就会从灵魂透出。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病由心生,医人医心;修缮习性,化掉禀性,最终回归天性,文化中医陪伴你开启一段从身安到心安的旅程! 行知书院 扫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tx/6019.html
- 上一篇文章: 鸭梨汤搭配TA,润肺滋补效果加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