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汗证与中医膏方
产后汗证包括产后自汗和产后盗汗两种。产妇于产后出现涔涔汗出,持续不止者,称为“产后自汗”;若寐中汗出湿衣,醒来即止者,称为“产后盗汗”。自汗、盗汗均是以在产褥期内汗出过多,日久不止为特点,统称之产后汗证。 产后多汗,早在汉代《金匮要略·产后病脉证治》中即有所论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隋代《诸病源候论》首列“产后汗出不止候”,指出其病因主要为产时伤血致“阴气虚而阳气加之,里虚表实,阳气独发于外”。唐代《经效产宝》疗产后汗不止方以玉屏风散,加茯苓、大枣和中,地黄、麦冬养阴,牡蛎固涩止汗,为后世奠立了治疗产后汗症的方药基础。宋代《妇人大全良方》提出了“产后虚汗不止”和“产后盗汗不止”之病名,将产后汗出不止分为“虚汗”和“盗汗”两类。认为“产后虚寒(汗)不止”,因“阳气频虚,腠理不密而津液妄泄也”。明代《校注妇人良方》则明确提出“产后自汗、盗汗”之病名,根据产后亡血伤津,气随血伤的病理特点,认为产后自汗、盗汗均可用补阴血兼益阳气之法治疗。《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按出汗的部位以辨证情,曰:“头汗阴虚阳上越,周身大汗是亡阳。”清代医家多认为产后自汗、盗汗,不同于内科,尤须重视产后亡血伤津的病理特点。如傅青主提出“惟兼气血而调治之”。这些理论至今对临床仍有参考意义。 本病主要病机为产后耗气伤血,气虚阳气不固,阴虚内热迫汗外出。 1、气虚:素体虚弱,复因产时伤气耗血,气虚益甚,卫阳不固,腠理不实,阳不敛阴,阴津外泄,乃至自汗不止。 2、阴虚:营阴素亏,加之因产失血伤津,阴血益虚,阴虚内热,寐时阳乘阴分,迫津外泄,致令盗汗。醒后阳气卫外,充腠理,实皮肤而汗自止。亦有因气随血伤,醒后卫阳仍不固而自汗不止者。 根据出汗发生时间之不同以分自汗和盗汗。白昼汗多,动则尤甚为气虚自汗;寐中出汗,醒后即止为阴虚盗汗。治疗产后汗证,气虚者,膏方应治以益气固表,和营止汗之法;阴虚者,膏方则应治以益气养阴,生津敛汗之法。治疗时,针对病因或补气、或滋阴,膏方中并宜酌加敛汗之品,标本兼治,方收良效。此外,基于气与津互根互生的生理关系,治疗自汗时,勿忘佐以补津化气之品;治疗盗汗时,勿忘佐以补气生津之物。如此“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相得益彰,而其效更佳。 1、气虚自汗 临床表现:产后汗出过多,不能自止,动则加剧;时有恶风身冷,气短懒言,面色晄白,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固表,和营止汗。 代表方:黄芪汤加减 膏方治疗基本用药: 益气固表御风:党参、生黄芪、白术、防风、荆芥等; 固表和营止汗:桂枝、白芍、麻黄根、糯稻根、浮小麦、乌梅、煅龙牡、煅牡蛎、瘪桃干等; 培元护胃:生白术、生苡仁、黄芪、陈皮、六神曲、淮山药、香橼皮、佛手等; 细料及其它:西洋参、生晒参、黄酒、龟板胶等。 随症加减:若伴恶露不绝者可加用大小蓟、海螵蛸、生茜草、炒地输;若伴骨节酸痛者加用桑枝、海风藤、鸡血藤、伸筋草、千年健等;腰酸加杜仲、桑寄生、狗脊。 2、阴虚盗汗证 临床表现:产后睡中汗出,甚则湿透衣衫,醒后即止,面色潮红,头晕耳鸣,口燥咽干,渴不思饮,或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生津敛汗。 代表方:生脉散加减。 膏方治疗基本用药: 益气养阴:党参、西洋参、生黄芪、白术、麦冬、白芍、黄精、麦门冬、山萸肉、五味子、天冬、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等; 养血补阴:熟地、大枣、白芍、桑葚子、制首乌、麦门冬、山萸肉、五味子、当归等; 固表止汗:麻黄根、糯稻根、浮小麦、乌梅、煅龙牡、煅牡蛎、瘪桃干等; 培元护胃:生白术、茯苓、生苡仁、砂仁、六神曲、淮山药、香橼皮、佛手等; 细料及其它:西洋参、胡桃肉、黄酒、阿胶、黑芝麻、龟板胶等。 随症加减:若患者口燥咽干甚者,可加石斛、玉竹以生津滋液;五心烦热甚者,加白薇、栀子以清热除烦。若失眠不寐者,加合欢皮、夜交藤、茯神、酸枣仁以安神助眠。 1、膏方服用期间,如遇感冒、食滞请暂停,须俟调理后再服。 2、对于长期盗汗者,应借助胸片等检查,除外结核病变。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tx/427.html
- 上一篇文章: 传统中国菜的一号大臣
- 下一篇文章: 镇雄人吃的豆食巴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