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药三分毒这句话,99的人都理解
为什么大家都说“是药三分毒” 西药:一般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或从天然产物提制而成,西药即为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中药: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中药主要由植物药(根、茎、叶、果)、动物药(内脏、皮、骨、器官等)和矿物药组成。 何谓“毒”“是药三分毒”中“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与现代药理学中药物的“毒性”有较大差别。广义认为: 第一,古人将药与毒并列,认为药即毒,毒即药,毒药是一切药物的总称。 第二,古人认为“毒”指药物的“偏性”,常用药物来“以偏纠偏”和“以毒攻毒”。 第三,古人用“毒性”来表示药物作用的强弱。 到了现代,人们对“是药三分毒”中“毒”的理解逐渐偏于狭义。现代药理学理论认为“毒”是指药物的毒副作用。药物是把双刃剑,既能治病,亦能致病,但由于个体差异的原因,其发生的严重程度可能表现不一。 “不随便”而非“不能”吃药现如今对于“是药三分毒”的理解,出现了两种极端: 一种是生病就吃药,明明可以自愈的病,加上乱用药物,往往会让身体产生耐药性,从而抵抗力降低。 一种是生了病不吃药,选择拖延的方法,小病拖成大病,最后不得不住院治疗。“是药三分毒”不是告诉我们,药物有“毒”就“不能”吃药,而是“不随便”吃药。 掌握这些方法有助预防药物不良反应 虽然,所有药物都会产生不良反应,但科学选择和服用药物,不乱用药,是可以有效避免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1、就诊时,应告诉医生自己对哪些药物成分过敏。 有些药物的副作用,对某些职业的人影响较大。如大多数感冒药物都含有马来酸氯苯那敏,这是一种抗组胺成分,服用后易出现头痛、眩晕、疲劳、耳鸣、紧张或焦虑、警觉性下降、注意力分散,甚至思维混乱、困倦嗜睡等症状。司机朋友应尽量避免服用含此类成分的抗感冒药。此外,如有胃肠道不良反应的药物应尽量在饭后半小时后服用。 2、很多患者患有不止一种疾病,有些人甚至需要服用七八种以上的药物。 大多数药物需经肝药酶的代谢,药物同时服用往往会发生相互作用,提高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所以,除非医生特殊交代需同服的药物外,其他药品应尽量单独服用,西药和中药间尽量间隔半小时以上。 3、吃药前,必须看药品说明书,了解药品发生不良反应的症状。 吃药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治疗方案服药,并注意观察。一般来说,大多数药物的不良反应,人体可耐受,用药一段时间后,机体会适应,症状会自然减轻。如身体耐受不了,应立即停药,去医院寻求医生或者药师的指导。 服用中药时应遵循这四点 1、用药品种须规范。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柴胡须使用伞形科植物柴胡(习称北柴胡)或狭叶柴胡(习称南柴胡)的干燥根。据报道在东北地区就曾出现使用大叶柴胡冒充北柴胡,其根及茎均有毒,服用后可导致恶心呕吐、阵发性抽搐、角弓反张等不良反应。 2、用药部位须规范。 中药通过长期的实践筛选出一定的药用部位,不同的药用部位不仅存在药效的差异。如麻黄,我们使用的是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其性辛、微苦、温,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而麻黄根则使用的是草麻黄或中麻黄的干燥根和根茎,其性甘、涩、平,具有固表止汗的作用。又如细辛,我们使用的是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根和根茎,如果使用全草,则可能产生较大的毒副作用。 3、煎煮须规范。 中药应按照一定的煎煮火候及时间进行。如解表药及芳香性药物宜武火迅速煮沸再改文火煎煮;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药、贝壳类、甲壳类药及补益药,宜文火久煎;而部分毒性中药则常需久煎。如附子,其含有双酯型生物碱,应煎煮1~2小时,研究发现久煎可使有毒的双酯型生物碱降解成无毒的单酯型生物碱,从而大大降低其毒性。 4、使用剂量及疗程须规范。 中药是药品的一种,具有其既定的剂量和使用疗程。中医讲究中病即止,例如治疗外感风寒虚症的桂枝汤,《伤寒论》原文就记载“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tx/3653.html
- 上一篇文章: 每天一杯,活血化瘀护心脏,血压血脂也能
- 下一篇文章: 老人味是怎么回事老人味多因脾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