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黄芪一
世人皆知黄芪之妙,不闻炮台芪之说 黄芪来源于豆科植物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当今主要以栽培为主。 据《药物出产辨》记载:“正芪产区分三处:一关东,二宁古塔,三卜奎,产东三省,现时山西大同、浑源地区,内蒙古及东北所产。”山西浑源、应县、代县为最早,至今约有年的历史 炮台芪为黄芪的一种,选用优质黄芪的中上部,扎成小把,上端切齐,底部削成略尖,整把长约30cm,顶端直径约10cm,形成炮台形,故称“炮台芪”。 表面淡棕黄色或深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每一片都包含着我们的爱与热泪,我们是绝不会告诉你我们切它切到冒汗、伤到手的 走进考察炮台芪之旅考察地:山西浑源药材品种:据我们的颜老师考察此种为蒙古黄芪 鉴别点:表面淡黄色或棕褐色,质柔而韧,木部金黄色较鲜,粉好,味甜,具有浓郁豆香气的特点。我们老师为人低调,不喜欢透露全名出去,不过小编可以偷偷的告诉大家,我们老师可是广州药学会的五虎上将哦 来来来,带上你的背包,旅行开始啦! 这里的山路十八弯 这里山清水秀,碧空万里 我们的汉古男神正在认真的寻找传说中的炮台芪 男神与我们的李光展小神在专心挖宝中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的宝物真身 我们的女神不甘落后,终于放下照相机啦 考察加工现场 考察晾晒现场 面对仓库考察结果时喜笑颜开的男神,结果小编就不多说了,看表情就可以秒懂 我们陈医生的宗旨是好医配好药,发扬古中医文化,不求终点,只求更好为了有好药用,我们苦练刀工,对药材精挑细选,哪怕是铡刀亲我手指千百遍,甚至是饮血开刃,我们依然前赴后继,只愿成为那传说中的刀神 我们未来的女刀神又在练刀工啦 秉承宗旨,对枯朽的炮台芪进行去杂质 炮台芪的功效和用法功效: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适用范围: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表虚自汗,血虚萎黄等症状。 日常保健用法: 最简单的方法是可以直接加瘦肉煲汤喝哦!不仅味道清甜还能补气。也可以购买称医生配置的汤料方“补肺汤”哦!效果我就不多说了,正所谓“好药配好方,好医送健康。” 或许有人会好奇为什么我们医馆的中药疗效那么好? 因为我们秉承宗旨,严格把关药材质量,亲自远赴药材生产地,选用最优质的道地药材! [药]黄芪本是补气的,为什么提到它我就来气?黄芪,最初以“黄耆”之名记载于《神农本草经》。李时珍说:“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清朝以后,“耆”简写为“芪”。 古人给药材起名字,往往能反映药材的特征。黄芪以“绵、长、直、无分支”为佳。 别名一:绵(棉)芪宋·《本草图经》称“其皮折之如绵”。元·《汤液本草》谓:“味甘如蜜,兼体骨柔软如绵,能令人肥”,黄芪的质地特征“柔韧如绵”是优质黄芪的特征。与“绵”相反的“柴”,就是品质不好的代名词。 别名二:箭芪明·《本草原始》“凡用黄耆,以长二三尺,紧实如箭干为良,多歧者劣”。指黄芪的根长而直,不分支的独根,形如箭干者为良。还有别名叫“独根”、“二人抬”等,均指优良黄芪药材长而直、无分支的特点。我们来看看《中国药典》是怎么记载黄芪的:蒙古黄芪:膜荚黄芪:我今天要说的是黄芪近60多年来的发展变迁史。看看您能不能悟出点什么?清朝至20世纪50年代,黄芪主要为野生和半野生资源,基本能满足需求,且质量能保证。山西和内蒙古是蒙古黄芪的道地产区,东北三省是膜荚黄芪的道地产区。但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20世纪50年代之后,黄芪需求量的快速增加,野生和半野生资源不能满足药用。黄芪的主产区和品质也出现了相当大的变化。野生黄芪,现在已经成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了。 先讲蒙古黄芪。 计划栽培期20世纪50年代初——80年代中期此时的蒙古黄芪,主要栽培于山西北部、内蒙古南部等地的山坡上。均采用种子直播的方式,山西的6~8年采收,内蒙古的3~5年采收。基本为中国药材公司布局规划下种植,以仿野生栽培(种子直播于宜芪坡,让其自然生长,粗放管理,也称半野生)为主,生长年限较长,药材性状与野生品相似。 无序栽培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年初此时,蒙古黄芪在山西、内蒙古依旧为种子直播,山西6~8年采收,内蒙古3年采收,品质外观和野生品相似。由于无序生产,产量大起大跌。甘肃采用育苗移栽,只需2年采收,产量占全国60%以上,跃居为“新主产区”。但是黄芪短而细,和野生品差别较大。 无语栽培期年——至今山西采用粗放管理的方式直播6~8年。其余地区开始采用精细管理的方法。陕西直播5~8年、内蒙古直播3年,甘肃、宁夏育苗移栽2年。其中,山西和陕西的与野生黄芪相似,内蒙古略似野生,甘肃和宁夏的与野生品有较大区别。但是甘肃的和宁夏的产量高啊,成了“主产区”。 蒙古黄芪好惨啊!膜荚黄芪更惨啊!膜荚黄芪在黑龙江、辽宁、吉林、陕西育苗移栽2~3年采。这些产地的黄芪,均不似野生品。山东、河北芪粗壮坚硬,与野生品相差甚远。山东的膜荚黄芪直播只要1年!所以产量一跃为全国之首,成为新产区。为什么只种一年呢?因为多种一年就会空心,简直和萝卜一样。看到这里,大家有没有一点感觉?山西和内蒙古,是黄芪的道地产区,种植黄芪还是比较有节操的,仿野生的直播、长年限的种植。但是产量低,基本作为高档礼品或者出口海外。将品相好的黄芪扎成把,叫“炮台芪”,是上品。陕西栽培黄芪的历史较短,但是因为气候土壤和山西、内蒙古类似,又采取精细化管理,直播,种植年限长,勉强也能和山西的黄芪相媲美。甘肃虽然种植面积大,但是种植年限仅2年,虽然产量高,但品质和野生差距大。山东呢?在东部沿海,气候和膜荚黄芪的原产地东三省差了十万八千里。虽然产量高,但是品质差。种植出来的膜荚黄芪“柴”。现在产量也在年年萎缩。在这里,我并非宣扬计划种植药材,我也赞同市场指导种植,但是我们种植药材,要考虑到市场行情,更要考虑到植物的生长特性、传统的产地和种植方式。光追求产量有什么用呢?当市面上充斥着不堪入药的“柴”、细而分叉的黄芪时,我们能说这个市场一片欣欣向荣么? 野生百年黄芪白申怀先生是五台县耿镇大水沟村人,年近八旬。年9月底,老人在深山连续采挖3天,挖出这株两米多长、5.6公斤重的黄芪。消息传出,药贩频频上门,欲高价收购,有的出价到几万元。老人一生以务农采药为业,得此黄芪,自是喜出望外,他说活了快八十岁了,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黄芪。他给“宝贝”戴上了大红花,如获至宝。 但面对闻讯而至的药商药贩,老人说,“不愿把这宝贝卖掉糟践了,我想把它捐给国家”。他委托在太原工作的儿女和亲朋帮着给“宝贝”寻个好归宿,放在展览馆陈列或作为科研院所的教学标本,“让娃娃们看看,学习学习”。 年10月8日,当黄芪突然“披红挂彩”出现在山西中医学院博物馆门口时,大家惊呆了,硕大的黄芪头系着大红绸,端端正正地绑在一块长长的木板上,根上的泥土还没有干。 黄芪进馆后,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处理去杂晾晒并进行鉴定。本株黄芪长约2m,根头地上茎多达20株,最粗处直径约30cm,中部直径宽约6cm,最细处直径约1cm,表面以黄褐色为主,断面粉性强,质地疏松,具有典型的“金井玉栏”特征。经我校博物馆王兵老师鉴定为山西地道药材野生蒙古黄芪,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年龄最长的黄芪(70年以上),其品相完好,具有较高收藏、科研价值。校博物馆现已将其定为“植物类中药的镇馆之宝”之一。 黄芪黄芪,又名绵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根,春、秋季采挖,除去泥土、须根及根头,晒至六七成干,理直扎捆后晒干。主产内蒙古、山西及黑龙江;现广为栽培。黄芪根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略扭曲,长30~90cm,直径0.7~3.5cm。表面淡棕黄色至淡棕褐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栓皮易剥落而露出黄白色皮部,有的可见网状纤维束。质坚韧,断面强纤维性。气微,味微甜,有豆腥味。 性味 甘,微温 归经 归肺、脾、肝、肾经 功效: 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 常用方剂 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 具有益气固表止汗之功效 主治表虚自汗证,汗出恶风,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芍药大枣生姜具有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功效 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黄芪是百姓经常食用的纯天然品,民间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煎汤或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黄芪食用方便,可煎汤,煎膏,浸酒,入菜肴等。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黄芪作者简介祝之友,男,主任中药师,教授,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神农本草经》药物,《伤寒杂病论》经方研究,致力于中药临床药学研究工作50年余年,多次参与中药资源普查和考察,采集制作中草药植物标本种。 祝老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临床人才研修班、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优秀授课导师。成都市卫生局临床药学高级顾问。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特聘教授。医院管理协会药事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药学会药剂管理委员会委员。眉山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余篇。 祝按:“黄耆”为古代书写法,现代简写为“黄芪”。清代始,将“耆”简写成“芪”。黄芪为中医最常用中药之一。《本经》列为上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释名谓:“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或作耆者非矣。耆乃耆龟之耆,音尸。”《本草原始》称:“耆者,年高有德之称,耆者,历年久而性不燥,此药缓如之,故得以耆称。”张锡纯:“为补气之功最优,故推为补药之长,而名之曰耆也。” 黄芪主产西北,其色黄白,紧实如箭,折之柔韧如棉,故又名“箭芪”。 黄芪——豆科 Lguminosa.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一部收载: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mmbranacus(Fisch.)Bg.var.mongholicus(Bg.)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mmbranacus(Fisch.)Bg.的干燥根。 黄芪性平,味甘,归肺、脾经,功能补气生阳,固表止汗,利尿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等。 药材饮片 鉴别要点 药材鉴别 本品呈圆柱形,有分枝,上端较粗,直径1~3.5cm,下端渐细。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可见横向皮孔。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紧肉松,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饮片鉴别 黄芪饮片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厚片。外表皮黄白色至淡棕褐色,可见纵皱纹和纵沟。饮片切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呈菊花心状及裂隙;金盏银盘明显。有的饮片中心偶有枯朽状或空洞状,呈黑褐色。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拓展阅读 中药经验鉴别专用术语 菊花心:指中药材或饮片横切面的放射状纹理,形如开放的菊花,又称“菊花纹”。 皮松肉紧:特指部分根茎类中药材横断面皮部疏松,而木部较为结实。 金盏银盘:指部分根茎类中药材的横断切面,其木部呈黄色,皮部呈白色,恰似“金玉相映”。 临床应用 注意事项 黄芪效用:生用益气固表,清热,托毒排脓,生肌,利水消肿;蜜炙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益脾生血。 生熟与用量:黄芪在临床中有生、熟(炙)之别。剂量与疗效也有一定关系。量轻,10~30g至g以下,具有明显升阳举陷、升血压作用。大剂量g以上反而有降血压作用。 医籍选论 黄芪,性温,味微甘。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下陷。《神农本草经》谓主大风者,以其与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更能息内风也。谓主痈疽、久败疮者,以其补益之力能生肌肉,其溃脓自排出也。表虚自汗者,可用之以固外表气虚。小便不利而肿胀者,可用之以利小便。妇女气虚下陷而崩带者,可用之以固崩带。为其补气之功最优,故推为补药之长,而名之曰耆也。 ——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黄芪色黄,味甘,微温,禀火土相生之气化。土主肌肉,火主经脉,故主治肌肉之痈、经脉之疽也。痈疽日久,正气衰微,致三焦之气不温肌肉,则为久败疮。黄芪助三焦出气,以温肌肉,故可治也。痈疽未溃,化血为脓,痛不可忍,黄芪补气助阳,阳气化血而排脓,脓排则痛止。大风癞疾,谓之疠疡,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鼻柱坏而色败,皮肤溃癞者是也。五痔者,牡痔、牝痔、肠痔、脉痔、血痔,是热邪淫于下也。鼠瘘者,肾脏水毒上淫于脉,致颈项溃肿,或空或凸,是寒邪客于上也。夫癞疾五痔鼠瘘,乃邪在经脉,而证见于肌肉皮肤。黄芪内资经脉,外资肌肉,是以三证咸宜。 又曰:补虚者,乃补正气之虚,而经脉调和,肌肉充足也。小儿经脉未盛,肌肉未盈,血气皆微,故治小儿百病。 ——清·张志聪《本草崇原》 黄芪,味甘,气平。入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入肺胃而补气,走经络而益营,医黄汗血痹之证,疗皮水风湿之疾,历节肿痛最效,虚劳里疾更良,善达皮腠,专通肌表。蜜炙用。生用微凉,清表敛汗宜之。 ——清·黄元御《长沙药解》 黄耆,性温,味微甘。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 ——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黄芪气微温,禀少阳之气,入胆与三焦;味甘无毒,秉太阴之味,入肺与脾。其主痈疽者,甘能解毒也。久败之疮,肌肉皮毛溃烂,必脓多而痛甚,黄芪入脾而主肌肉,入肺而主皮毛也。大风者,杀人之邪风也。黄芪入胆而助中正之气,俾神明不为风所乱;入三焦而助决渎之用,俾窍道不为风所壅;入脾而救受克之伤;入肺而制风木之动,所以主之。癞疾,又名大麻风,即风毒之盛也。五痔者,五种之痔疮,乃少阳与太阴之火陷于下,而此能举其陷。鼠瘘者,瘰疬之别名,乃胆经与三焦之火郁于上,而此能散其郁也。 其曰补虚者,是总结上文诸证,久而致虚,此能补之,非泛言补益之品也。叶天士云:‘小儿稚阳也。稚阳为少阳,少阳生气调达则不病,所以概主小儿百疾也。’ 余细味经文,俱指表证而言。如六黄汤,寒以除热,热除则汗止;芪附汤,温以回阳,阳回则汗止;玉屏风散之散以驱风,风平则汗止。诸方皆藉黄芪走表之力,领诸药速达于表而止汗,非黄芪自能止汗也。诸家固表,及生用发汗、炒用止汗等说,贻误千古,兹特正之。 ——清·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 黄芪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mmbranacus(Fisch.)Bg.var.mongholicus(Bg.)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mmbranacus(Fisch.)Bg.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棉芪,黄耆,独椹,蜀脂,百本,百药棉,黄参,血参,人衔等。:黄芪,又名绵芪。多年生草本,高50-厘米。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多年生草本,高50-厘米。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本品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产中国东北、华北及西北。生于林缘、灌丛或疏林下,亦见于山坡草地或草甸中,中国各地多有栽培,为常用中药材之一。原苏联亦有分布。:(1)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多列。栓内层为3~5列厚角细胞。韧皮部射线外侧常弯曲,有裂隙;纤维成束,壁厚,木化或微木化,与筛管群交互排列;近栓内层处有时可见石细胞。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2~3个相聚;导管间有木纤维;射线中有时可见单个或2~4个成群的石细胞。薄壁细胞含淀粉粒。粉末黄白色。纤维成束或散离,直径8~30μm,壁厚,表面有纵裂纹,初生壁常与次生壁分离,两端常断裂成须状,或较平截。具缘纹孔导管无色或橙黄色,具缘纹孔排列紧密。石细胞少见,圆形、长圆形或形状不规则,壁较厚。(2)取本品粉末3g,加甲醇2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加于中性氧化铝柱(~目,5g,内径10~15mm)上,用40%甲醇ml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残渣加水30ml使溶解,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水洗涤2次,每次20ml;弃去水液,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芪甲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13:7:2)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日光下显相同的棕褐色斑点,紫外光灯(nm)下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甘,微温。归肺、脾、肝、肾经。: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9~30g。黄芪的食疗组方1、黄芪建中汤方法:取黄芪15g、大枣10个、白芍15g、桂枝、生姜、甘草各10g,饴糖50g六种煎水取汁,入饴糖待溶化后饮用。功效:本方以黄芪、大枣、甘草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饴糖补脾缓急。重在温养脾胃,是治疗虚寒性胃痛的主方。用于气虚里寒,腹中拘急疼痛,喜温慰,自汗,脉虚。加减:若泛酸者,可去饴糖,加吴茱萸暖肝温胃以制酸,另可再加瓦楞子。泛吐清水较多者,可加干姜、陈皮、半夏、茯苓等以温胃化饮。如阳虚寒甚而痛甚,可用大建中汤建立中气,或理中丸以温中散寒,中阳得运,则寒邪自散,诸症悉除。如寒象不明显,以脾胃虚弱为主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以益气健脾,行气和胃。2、黄芪桂枝五物汤方法:黄芪9g,桂枝9g,芍药9g,生姜18g,大枣4枚,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功效:益气温经,和血通痹。3、当归黄芪乌鸡汤方法:乌鸡肉克、当归15克、黄芪20克。乌鸡肉洗净,切块,当归、黄芪洗净,一齐置瓦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煮熟。调味服食。功效:气血双补,固肾调精。适用于月经病气血不足、肾虚者,症见经期不准,经量少而色淡,神疲气短,多梦失眠,头昏腰酸,面色苍白等。黄芪摘要:“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本草纲目》 黄芪,药食同源,补药之长。 在日常生活中有养生爱好者喜欢泡一杯黄芪水,或者用黄芪煲汤。我们的“健脾养胃茶”中也有黄芪的身影。 今天的就带大家一起了解黄芪。 01黄芪直解黄芪,又称北芪或北蓍,亦作黄耆或黄蓍,常用中药之一,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 中医讲究道地药材,黄芪最好的在北方。 黑龙江、内蒙古产者质优,称北芪。产于山西介休介山(古绵山)者被奉为地道药材,习称西黄芪和绵芪。山西浑源为我国的“黄芪之乡”,甘肃陇西为新兴的“黄芪之乡”。 炙黄芪主要以蜜炙为主,即把生黄芪切片后,加蜂蜜炒制而成。生黄芪重在补卫气,兼以排脓止痛。炙黄芪主要以补中气为主,即脾胃之气,如遇气虚乏力、食少便溏,可与党参等合并使用。其中,炙黄芪多服易引起上火。02性味与归经甘、微温。归脾、肺、肝肾经。 03功效与主治功效: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主治: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 04常用选方1、补气良方“补中益气汤”,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甘草、当归,主治脾虚气陷。 2、黄芪建中汤:黄芪15克,大枣10个,白芍15克,桂枝、生姜、甘草各10克,饴糖50克。黄芪等六种煎水取汁,入饴糖待溶化后饮用。 源于《金匮要略》。本方以黄芪、大枣、甘草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饴糖补脾缓急。用于气虚里寒,腹中拘急疼痛,喜温慰,自汗,脉虚。 3、黄芪补肺饮:黄芪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乌梅各6克。煎水取汁,以蜂蜜调味。 本方以黄芪补肺益气、固表,以五味子补肾敛肺,乌梅助五味子敛肺止咳,麦冬养阴润肺。用于气虚阴伤,自汗口渴,咳嗽久不止。 4、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30克,赤芍、桂枝各15克,生姜10克,大枣10个,煎汤饮。 源于《金匮要略》。本方重用黄芪补气,并鼓舞气血运行,以赤芍活血行滞,桂枝温通血脉。用于气虚血滞,肌肤麻木,或肢体疼痛,或半身不遂。 05药材辨别三种正品黄芪主要特征: 黑皮芪外表皮淡黑色或香灰色、皮松肉紧,内色鲜黄或淡黄,味甘气香,嚼之渣少或无渣; 白皮芪外表黄白色,皮肉紧贴。质坚挺,断面具菊花心,气香味甘,嚼之渣少; 红芪则外表红棕色、具有核桃纹理,内面黄白色,质坚而稍韧,粉性大,味甜有豆腥气。 06用药禁忌1、从体质上来说,黄芪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而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 2、从身体状况来说,感冒、经期都不要吃黄芪。 3、从季节来说,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黄芪。为什么感冒不能喝黄芪粥呢?因为黄芪是固表的,它帮助身体关闭大门,不让外邪入侵。可是当身体已经感受外邪的时候,就会变成闭门留寇,把病邪关在体内,无从宣泄了。同理,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人体需要宣发,吃黄芪就不太适宜了。 4、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应禁用。因为黄芪性味甘、微温,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易伤阴动血;而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滞邪,使病情加重。如果必须服用黄芪,一定要配伍运用。 阴虚患者使用黄芪,必须配伍养阴药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参、麦冬、天冬、玉竹等。湿热患者必须配伍清利湿热药,如黄连、茵陈、黄芩等。热毒炽盛的患者必须配伍清热解毒药,如黄连、栀子、大黄、败酱草等。 5、西方最新研究的结果也证实,服用黄芪的时候,最好不要服用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癌得星,安道生,是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药),否则互相会相克。另外,有一些品种有一定的毒性,所以不能随便服用,服用量最好根据医生的医嘱。 07日常储存黄芪晒干之后密封包装,放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黄芪黄芪拉丁名stragalusmmbranacus(Fisch.)Bung,又名黄耆,王孙、百药棉、箭芪,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植物黄芪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中药材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 中医认为,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药用部位为其干燥根,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的作用。《本草纲目》言“耆者,长也,黄芪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之”,为临床重要的补气药。 一、营养丰富 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 二、增强免疫 黄芪是中药中最基本的用于提高肺与呼吸系统免疫能力的药材,可以用于因免疫力低下导致的虚汗病症。 三、补气健脾 黄芪是补气的,说话没劲、走路没劲、脸色比较白等都是脾肺气虚的表现。黄芪能补一身之气,比如上半身气虚可以用黄芪,下半身气虚也可以用黄芪。 四、益气固表 生用黄芪,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脱毒、生肌的功效,适用于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等症。蜜炙黄芪有补气、养血、益中功效,适用于内伤劳倦、脾虚泄泻、气虚、血虚、气衰等症。 五、养护心脏 黄芪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压、保护心脏、双向调节血糖、抗自由基损伤、抗衰老、抗缺氧、抗肿瘤、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可用来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症。黄芪还能扩张血管,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和营养状况,故对慢性溃疡久不愈合者有效。其还能消除肾炎患者的蛋白尿,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原减少。 黄芪是百姓经常食用的草本中药,民间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同琼珍灵芝煎汤或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 在挑选黄芪药材时,以身干、条粗壮、皱纹少、粉性足、质坚实而绵、不易折断、味甜、无黑心及空心者质佳。 一、砂仁黄芪猪肚 材料:砂仁6克,黄芪20克,猪肚1个。 做法:猪肚洗净,将砂仁、黄芪装入猪肚内,加水炖熟,调味食用 功效:益气健脾,消食开胃。适用于脾胃虚弱之食少便溏、胃脘疼痛。可用于胃下垂及慢性胃炎病人。 药理:砂仁能行气和胃,醒脾,用于胃呆食滞。临床服用砂仁适量具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和增强胃肠蠕动的作用。猪肚能健脾胃、补虚损。 二、黄芪内金粥 材料:生黄芪12克,生薏米、赤小豆各10克,鸡内金粉7克,金橘饼1个,糯米80克。 做法:将生黄芪加水煮20分钟,取汁,加入薏米、赤小豆、糯米煮成粥,加入鸡内金粉即可。 功效:消食和胃。用于脾虚湿滞食停所致的脘腹胀闷、食欲不振、体困便溏等。 药理:黄芪能补气固表,敛疮生肌。薏米健脾渗湿,除痹止泻。赤小豆能利湿退黄,清热解毒。鸡内金消食健脾,能使胃液分泌量及酸度增加,胃的运动机能增加,排空加速。糯米能补中益气。 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黄耆,《本草纲目》称黄芪,李时珍说,耆是长的意思,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称黄芪。 棉芪,黄耆,独椹,蜀脂,百本,百药棉等。 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 味甘,微温。归肺、脾、肝、肾经。 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10~30克。 黄芪的作用 补中益气 1.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少便溏、肢倦无力等症,常与党参、白术、山药同用。 2.气虚下陷、内脏下垂,如脱肛、子宫脱落、胃下垂等,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等同用,方如补中益气汤。 固表敛汗 1.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外感风寒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2.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利水消肿 1.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之,方如防己黄芪汤 2.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者,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托疮排脓 1.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2.疮疡久溃不愈,用于疮疡溃破后,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稀,常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此外,黄芪还应用于糖尿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高血压病、风湿病、多发性神经炎、肌无力症等多种疾病。 食用禁忌 从体质上来说,黄芪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而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 从身体状况来说,感冒、经期都不要吃黄芪。 从季节来说,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黄芪。为什么感冒不能喝黄芪粥呢?因为黄芪是固表的,它帮助身体关闭大门,不让外邪入侵。可是当身体已经感受外邪的时候,就会变成闭门留寇,把病邪关在体内,无从宣泄了。同理,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人体需要宣发,吃黄芪就不太适宜了。 养生药膳 黄芪枸杞乳鸽 材料:黄芪、枸杞各30克,乳鸽1只,料酒、精盐、味精、姜片、鸡清汤、鸡油各适量。 制法:将乳鸽宰杀,去毛、内脏、斩脚爪、洗净,放入沸水中氽一会,捞出洗净斩块放炖盅内。黄芪、枸杞分别洗净,放入炖盅内。将料酒、盐、味精、姜片、鸡清汤同放炖盅内,上笼蒸到肉熟烂,取出笼,拣出姜、黄芪,淋上鸡油即成。 功效:具有补气壮阳、固表止汗、解毒祛风之功用。适于中气虚弱、体倦乏力,表虚自汗及痈疽疮溃久不愈合之人食用。 黄芪陈皮粥 材料:黄芪50克,陈皮3克,粳米克,红糖少许。 制法:陈皮碾粉待用,将黄芪加水适量煎取浓汁,去渣后加入粳米、红糖煎煮成粥,再加入陈皮粉煮沸片刻即可。早晚两次分服,一日服完,可经常服用。 功效:此粥有健脾养胃、补益元气之功效。常服可令人延年益寿,并能治疗食少便溏、气短乏力、胃下垂、脱肛、子宫下垂等症。 乌鸡黄芪汤 材料:乌骨鸡克,黄芪60克。 制法:上2味洗净,乌鸡去内脏斩件,一同放至锅中,加适量清水,先武火煮沸,再改用文火慢煮2~3小时,煮至烂熟,调味后服食,连服3~5日,1次/日。 功效:补气摄血。气虚型月经过多;症见月经量过多,血色淡质稀,面色苍白无华,气短乏力,小腹空坠,疲倦乏力。 “小中药,大养生”——黄芪黄芪 一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 一产地 主产于山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等地。 一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以根条粗长、质坚实而绵、粉性足、豆腥气浓、味甜者为佳。 一饮片 1.黄芪片本品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外表皮黄白色或淡棕褐色。切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2.炙黄芪本品形如黄芪片,外表皮浅棕黄或棕褐色,略有光泽,切面皮部浅黄色,木质部黄色,具蜜香气,味甜,略带黏性。 一功效与主治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痿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黄芪导读之前我们发了一篇推送“田野间常见的一味野菜,轻松治盗汗!”,讲了马齿苋治盗汗的功效。于是就有读者问:“那平时出虚汗吃什么?”如果是气虚,那么论补气,黄芪当属第一,同时还有敛汗的功效。(编辑/三木) 黄芪《汤液本草》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 黄耆(《神农本草经》)、百本(《名医别录》)、王孙(《药性论》)。 现代研究证实,本品具有明显的利尿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并可调节血糖、抗疲劳、抗细胞衰老,有保护心脏、降血压、降血脂等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慢性肾炎、过敏性鼻炎、小儿哮喘、贫血、胃下垂、子宫脱垂等疾病。 味甘,性微温。 归肺、脾经。 补气升阳,益气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主治脾气虚弱之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自汗、浮肿尿少、久泻脱肛、内脏下垂、久咳气短,疮疡难溃或溃久难敛等。 实证及阴虚阳盛者忌服。 煎服,9~15克。 黄芪有补肺健脾之功效,上中二焦兼治,治盗汗与自汗,是皮毛之药;又治吐血,调脾胃,是补中焦之药;又可补下焦肾脏元气,又为里药,总之是上、中、下三焦与内外之药,故药用广泛。在药膳中使用也颇多。在药膳、保健食品制作时,可选用炒、焖、煮、炖、蒸、烧、卤等烹饪技法。 案例 有个企业的老总来看病,就是因为身体爱出虚汗。在诊室谈话的十几分钟内,他拿出纸巾不停地擦拭脖子、额头上的汗珠,而大夫比他多穿了一套白大褂也没觉得有多热。 观其体貌即为大腹便便,肌肤色白,容易倦怠乏力之人,当时医生就告诉他,这是因为身体气虚,肌表腠理不固,而致汗液肆意外泄,最根本的方法是补气。 我们都知道,肥胖的人特别爱出汗,运动一会儿就大汗淋漓,天气热的时候即便是不活动,额头上的汗珠也扑簌扑簌地往下掉。这倒不是胖人有多么怕热,寻根求源是因为气虚。 气为津之主,对津液有固摄作用,能防止津液无故丢失。汗液也是人体津液的一种,汗液平常被气“封存”在人的体表之下,如果封存的力量不强,汗液就不能很好地被固摄住,自然像开闸的洪水四溢而出。 当然,除了胖人多虚外,一些大病初愈、过度劳累的人也容易气虚,自汗不止。 黄芪药食同源若论补气,黄芪当属第一,同时还有敛汗的功效。明朝的医学家张景岳就称赞它:“气虚而难汗者可发,表疏而多汗者可止。”黄芪味甘、性微温,性味虽然温和,但效果却一点也不比人参差,而且因为价格便宜,所以是最常用的补气药。 对上文的病例,医生给推荐了一个补气的小验方: 黄芪浮小麦枣茶选用黄芪20克,大枣5枚,浮小麦30克,每日煎一大碗,就像喝茶一样,渴了就喝几口,补虚止汗的效果很好。 方中除了黄芪外,浮小麦味甘、性凉,也具有除虚热、止虚汗的功效。大枣味甘、性温,补虚益气、养血安神。这三味药都是生活常用药,价格也不贵,像方中的君药黄芪,一斤也就40多块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药不在贵,有效则灵。中草药来源于大自然的馈赠,很多田间地头不起眼的野草、野花,经过炮制就能成为治病的良药。黄芪除了补气效果好外,还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大剂量每天用30克以上,泡黄芪茶饮,对于体质虚胖的高血压患者,还可以降血压,有效防治中风和高血压。 按语现在混迹于职场的人应酬多了,运动少了,身体逐渐发福,体力越发不足。不少人看起来五大三粗的,但爬几层楼梯、搬几箱东西就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这就是气虚的表现。气主动,人不运动就不能顺应气的本性,气就得不到固养。想要不再动不动就出虚汗,除了用黄芪补气,关键还要多运动。 有味中药叫黄芪黄芪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mmbranacus(Fisch.)Bg.var.mongholicus(Bg.)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mmbranacus(Fisch.)Bg.的干燥根。相关名黄芪、元芪、黄耆、棉芪、红芪、西芪、口芪、抽芪、卜奎芪、浑源芪、大岚芪、炮台芪、大有芪、炙耆、独根、百本、芰草、王孙图片来源教材 产地蒙古黄芪产于山西、内蒙古等省区;膜荚黄芪主产于东北、内蒙古、山西、河北、四川等省区。以栽培的蒙古黄芪质量为佳。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性状鉴别药材本品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饮片黄芪片 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外表皮黄白色至淡棕褐色,可见纵皱纹或纵沟。切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显“菊花心”。有的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炙黄芪外表皮谈棕黄或淡棕褐色,略有光泽。切面皮部浅黄色,木质部淡黄色。具蜜香气,味甜,略带黏性。余同黄芪片。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脾、肺经。性能特点本品甘温升补,入脾、肺经,主以扶正气,兼能除水邪。既善补中气、升举清阳,又善补肺气、益卫固表,还能托疮毒、利水消肿。此外,通过补气又能生血、摄血、生津、行滞,治血虚萎黄、气不摄血之崩漏便血、气津两伤之消渴、气虚血滞之痹痛麻木和半身不遂等。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主治病证(1)脾胃气虚,脾肺气虚,中气下陷,气不摄血,气虚发热。 (2)自汗,盗汗。 (3)气血不足所致疮痈不溃或溃久不敛。 (4)气虚水肿、小便不利。 (5)气血双亏,血虚萎黄,血痹肢麻,半身不遂,消渴。 配伍黄芪配柴胡、升麻:黄芪甘温益气升阳,柴胡、升麻皆有升举阳气之功。三药相合,功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治中气下陷诸证所常用。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30g;或入丸散。补气升阳宜蜜炙用,其他宜生用。使用注意本品甘温升补止汗,易于助火敛邪,故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疮痈毒盛者,均不宜服。药理本品有增强免疫功能,延缓衰老,强心,扩张外周血管、冠状血管及肾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压,促进骨髓造血,调节糖代谢,抗病毒,抗菌,保肝等作用。故事:黄芪熏蒸治柳太后中风南北朝时期,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请遍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柳太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眼见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精通医药的许胤宗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不想,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了,经过一段时间调理,柳太后便康复同以前一样了。柳太后猝患中风,全因年老体弱、气血失调。而黄芪性温,善补气升阳、固表行滞;防风性微温,善散风,胜湿止痛。二者相伍,既能补气固表,又能散风行滞,恰中病理。再加上热气熏蒸,既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润肌肤、开毛窍,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较短时间内收效。 运用 膏方 在冬季,顾客到药房做膏方很常见。对于体弱、脾气亏虚、气短乏力的人来说,用参芪方来熬膏效果不错。 处方:林下参或野山参上档次的三两支,黄芪0克,饴糖克。 制法:把黄芪先用水泡10个小时,然后用武火熬,连续三次提取水,浓缩。在熬的过程中,把林下参或野山参磨成粉。待浓缩的黄芪水很稠时,把先准备好的饴糖倒进去熔化,待起泡时,把参粉兑进去,不停搅拌。搅拌均匀后,放入容器,退其火性。第二天就可以服用了。 用法:每天取一调羹兑温开水服用,感冒时忌服。 炖品 气血亏虚,手脚不温,尤其是冬天畏寒者,可以选择吃当归黄芪炖品,能补气活血,驱寒。 处方:黄芪克,当归20克,羊肉克,生姜30克,佐料若干。 制法:把新鲜羊肉洗净放在锅里,煮开后捞出切成小片。把先煮的水倒掉,然后把切好的羊肉与黄芪、当归放入砂锅炖60分钟以上。 用法:喝汤,吃肉,可以拌上辣椒、香菜等。 禁忌:阴虚火旺、湿热重的人慎用。 泡茶 黄芪是一味很好的茶饮料,特别是糖尿病人口渴,可以选黄石麦冬饮。 处方:黄芪10克,石斛3克,麦冬3克,西洋参3克。 制法:把上面的药先用开水熬一边,然后把水与药装入杯中,当茶饮。 功效:补气养阴,生津止渴。 黄芪 AstragaliRadix 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mmbranacus(Fisch.)Bg.var.mongholicus(Bg.)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mmbranacus(Fisch.)Bg.的干燥根。 蒙古黄芪产于山西、内蒙古等省区;膜荚黄芪主产于东北、内蒙古、山西、河北、四川等省区。以栽培的蒙古黄芪质量为佳。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 药材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具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饮片黄芪片: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外表皮黄白色至淡棕褐色,可见纵皱纹或纵沟。切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显“菊花心”。有的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炙黄芪:外表皮淡棕黄或淡棕褐色,略有光泽。切面皮部浅黄色,木质部淡黄色。具蜜香气。味甜,略带黏性。余同黄芪片。 黄芪 日光里,饱满的黄芪枝头 中药黄芪 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黄芪 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 黄芪具有“量小则壅,量大则通”的特点。若补虚益损,用量一般为10~20克,如归脾汤、圣愈汤、十全大补汤等。 若固表止汗,治疗汗证,黄芪的用量为30克,如气虚自汗的玉屏风散、阴虚盗汗的当归六黄汤。 若升阳举陷、固气摄脱,治疗中气下陷、崩漏脱肛、脏器下垂,黄芪用量30~40克。若利水消肿,治疗腹水、下肢水肿,黄芪用量为40~60克。 黄芪 性微温,味甘;归脾、肺经 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排脓,养血生肌 如补中益气汤治脾气虚、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等气虚下陷诸症,举元煎主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等证。 若行滞通痹,治疗中风偏枯,手足不遂,黄芪用量一般从30~60克开始,逐渐加大,如补阳还五汤。 同时黄芪还有对血压双重调节作用,若用于低血压,黄芪用量不超过15克,若用于高血压,黄芪用量在15克以上。 黄芪黄芪ASTRAGALIRADIX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mmbranacus(Fisch.)Bg.var.mongholicus(Bg.)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mmbranacus(Fisch.)Bg.的干燥根。相关名黄芪、元芪、黄耆、棉芪、红芪、西芪、口芪、抽芪、卜奎芪、浑源芪、大岚芪、炮台芪、大有芪、炙耆、独根、百本、芰草、王孙图片来源教材 产地蒙古黄芪产于山西、内蒙古等省区;膜荚黄芪主产于东北、内蒙古、山西、河北、四川等省区。以栽培的蒙古黄芪质量为佳。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性状鉴别药材本品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饮片黄芪片 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外表皮黄白色至淡棕褐色,可见纵皱纹或纵沟。切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显“菊花心”。有的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炙黄芪外表皮谈棕黄或淡棕褐色,略有光泽。切面皮部浅黄色,木质部淡黄色。具蜜香气,味甜,略带黏性。余同黄芪片。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脾、肺经。性能特点本品甘温升补,入脾、肺经,主以扶正气,兼能除水邪。既善补中气、升举清阳,又善补肺气、益卫固表,还能托疮毒、利水消肿。此外,通过补气又能生血、摄血、生津、行滞,治血虚萎黄、气不摄血之崩漏便血、气津两伤之消渴、气虚血滞之痹痛麻木和半身不遂等。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主治病证(1)脾胃气虚,脾肺气虚,中气下陷,气不摄血,气虚发热。 (2)自汗,盗汗。 (3)气血不足所致疮痈不溃或溃久不敛。 (4)气虚水肿、小便不利。 (5)气血双亏,血虚萎黄,血痹肢麻,半身不遂,消渴。 配伍黄芪配柴胡、升麻:黄芪甘温益气升阳,柴胡、升麻皆有升举阳气之功。三药相合,功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治中气下陷诸证所常用。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30g;或入丸散。补气升阳宜蜜炙用,其他宜生用。使用注意本品甘温升补止汗,易于助火敛邪,故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疮痈毒盛者,均不宜服。药理本品有增强免疫功能,延缓衰老,强心,扩张外周血管、冠状血管及肾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压,促进骨髓造血,调节糖代谢,抗病毒,抗菌,保肝等作用。故事:黄芪熏蒸治柳太后中风南北朝时期,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请遍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柳太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眼见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精通医药的许胤宗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不想,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了,经过一段时间调理,柳太后便康复同以前一样了。柳太后猝患中风,全因年老体弱、气血失调。而黄芪性温,善补气升阳、固表行滞;防风性微温,善散风,胜湿止痛。二者相伍,既能补气固表,又能散风行滞,恰中病理。再加上热气熏蒸,既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润肌肤、开毛窍,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较短时间内收效。 故事:黄芪险些要了袁枚的命清朝大文人袁枚在一年夏天因贪口患了痢疾,腹痛泻痢不止,医生认为袁枚年高体弱,于是用黄芪、人参等补益药治疗,结果邪无出路,致使袁枚病情加剧,险些丧命。后来他的一位叫张止厚的老友劝他服用自制的大黄,虽然很多医生都认为大黄药性太过峻猛,年老病人不宜服用。但是,袁枚还是服了大黄,结果痢疾很快痊愈了,他还特地作诗以谢老友:“药可通神信不诬,将军竟救白云夫。医无成见心才活,病到垂危胆亦粗。”时珍说黄芪芪,长也。黄芪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本草纲目·卷十二·黄芪》) 本草传说相传,清朝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名叫戴糁。他善于针灸治疗术,为人厚道,待人谦和,一生乐于救助他人。后来,由于救坠崖儿童而身亡。老人形瘦,面肌淡黄,人们以尊老之称而敬呼之“黄耆”,老人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老人墓旁生长的一种味甜,具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作用的草药称为“黄芪”,并用它救治了很多病人,在民间广为流传。 黄芪为常用的补气药物,主要作用是补气升提,用于气虚下陷的病证。黄芪具有强壮作用,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其特点是补而不腻,若与人参、党参等补药配伍则效果更好。 黄芪可单味使用,也可与其他药物配伍应用,治疗脾胃虚寒、慢性肠炎、胃炎、腹泻等证,效果良好。与升麻、甘草、当归、人参、柴胡等药物配伍可治疗内脏下垂、脱肛、子宫下垂等证。 黄芪补气升提,用于治疗气虚下陷的病证。从升举的力量看,作用要强于人参,但补气方面却不及人参强。根据临床应用来看,人参补气侧重于脏腑气虚,所以气虚者多选用人参,而黄芪主要是补益卫表之气,故肌表不固所致自汗、盗汗为首选。 从临床使用来探讨黄芪的作用,其主要是补气,通过补气达到升提、固表、托毒、利水等功效。 黄芪功效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味甘,性温。归肺、脾经。常用量:9~30克。主要功效有四: 1.补气升阳:用于气虚体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短气自汗,常配伍人参同用,如参芪膏。若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证,与升麻、柴胡等同用,如补中益气汤。用于气虚血滞之中风偏枯、半身不遂,配当归、川芎同用,如补阳还五汤。 2.固表止汗:用于表虚不固之自汗证,配防风、白术同用,如玉屏风散;或与牡蛎、浮小麦等同用,如牡蛎散。黄芪补气之中,又有外达之性,故能固表以止汗。 3.利水消肿:用于虚证水肿,配白术、茯苓等同用。为治气虚水肿之要药。 4.托毒生肌:用于气虚疮疡内陷,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敛,可与当归、肉桂等配伍,如托里透脓散、十全大补汤等。 黄芪鉴别要点药材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显“菊花心”。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养生特点民间自古就有在冬令取黄芪滋补强身的习惯,根据现在的认识来看,也就是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可以用其来治疗和预防疾病。 黄芪通过补气能治疗汗证,其特点是有汗能止,无汗能发,可以治疗自汗、盗汗,玉屏风散即其例证,其方中黄芪需重用。若因体虚汗出,将黄芪与防风、麻黄根、浮小麦等配伍,是治疗体虚感冒的良药。经常容易感冒的人,出汗过多,这是表虚不固所致,可用黄芪泡水饮。 养生食疗黄芪含皂苷、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保钾利尿,抗衰老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体虚、中气不足、中老年人、大病初愈、手术后、放化疗后的病人可常服。 现代医学临床研究表明:黄芪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的形成、抗自由基损伤、抗缺氧、抗肿瘤,并能双向调节血糖、血压等,临床多用来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另外,由于黄芪还能扩张血管,改善皮肤血液循环,故对慢性溃疡久不愈合者有良好疗效。 黄芪食疗方1.黄芪红枣茶:黄芪10克,红枣6枚。黄芪、红枣清洗干净,红枣去核,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20分钟即可。代茶饮用。本品气血双补,操作十分简便,适合于气血虚弱之人平日保健,尤其适宜于冬季饮用。 2.黄芪粳米粥:取黄芪30克,加10倍的清水浸泡半小时,连水一起烧开,中火煮30分钟,将药汁滗出备用。再加等量的清水烧开后煮15分钟,再次滗出药汁。之后再重复一次后,将煮过的黄芪药渣捞出扔掉。将三次的药汁放在一起,放入约克的大米,煮成稀粥即成。方便实用,气虚之人尤其适用。 3.砂仁黄芪猪肚:砂仁6克,黄芪20克,猪肚1个。益气健脾,消食开胃。适用于脾胃虚弱之食少便溏、胃脘疼痛。可用于胃下垂及慢性胃炎病人。 4.芪苓鲤鱼汤:黄芪50g,茯苓30g,鲤鱼1尾。鲤鱼洗净,黄芪、茯苓以纱布包扎,加水同煮,以生姜、盐调味。饮汤吃鱼。用于脾气虚弱,水肿,小便不利,或有蛋白尿;亦用于老人体虚气弱,小便点滴不畅。 友情提示虽然黄芪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但由于它具有补气升阳,易于助火,又能止汗,所以凡是外感实邪、气滞湿阻、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痈疽初起或溃疡后热毒尚盛等,均不宜使用。 蒙古黄芪编辑 蒙古黄芪(拉丁学名:AstragalusmongholicusBung.),是蔷薇亚纲、豆科黄芪属多年生草本,是中国特有植物,分布于山西、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 蒙古黄芪治气短心悸、乏力、虚脱、自汗、盗汗、体虚浮肿、慢性肾炎、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痈疽难溃、疮口久不愈合。 中文名 蒙古黄芪 外文名 MmbranousMilkvtchRoot 功效 补气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 主治 气短心悸、虚脱盗汗、体虚浮肿 别名 白皮芪(陕西)、混其曰(蒙药音译) 拉丁学名 AstragalusmongholicusBung. 科 豆科 属 黄芪属 目录1基本资料 2生药材鉴定 3化学成分 4化学鉴定 基本资料编辑 种中文名:蒙古黄芪 药名:蒙古黄芪 拼音:MENGGUHUANGQI 英文名:MmbranousMilkvtchRootMongolianMilkvtchRoot 来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根。 性味归经:甘,微温。肺、脾、肾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一15克。 别名:白皮芪(陕西)、混其曰(蒙药音译) 拉丁名:药材RadixAstagali原植蒙古黄芪Astragalusmmbranacus(Fisch.)Bungvar.mongholicus(Bung)P.K.Hsiao 生药材鉴定编辑 显微鉴定:根横切面,木栓层为多列木栓细胞。皮层为2-3列切向延长细胞。韧皮部纤维成束或单个散在,纤维壁厚,非木化或微木化,与筛管群及韧皮薄壁细胞呈交互排列;韧皮射线宽2-5列细胞,外侧常弯曲,有裂隙;近皮层处有时可见木栓组织环(纵向呈管状)及厚壁细胞。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2-3个相聚;木纤维成束;木薄壁细胞具单纹孔。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1)蒙古黄芪粉末:米黄色。①纤维多成束,细长,稍弯曲,直径8-30μm,壁极厚,非木化或微木化,表面有较多不规则纵裂纹,孔沟不明显,纤维束断端常纵裂成帚状。②具缘纹孔导管直径24-μm,具缘纹孔排列紧密,可见3-10个纹孔连成线状,也有具缘纹孔横向延长成梯纹状。另有较细的网纹导管。③淀粉粒单粒类圆形、椭圆形或类肾形,直径3-13μm;复粒由2-4分粒组成。④木栓细胞微黄绿色,表面观多角形或类多角形,垂周壁薄,有的细波状弯曲。⑤厚壁细胞较少,直径约至60μm,壁木化,层纹可见,孔沟稀少。(2)膜荚黄芪粉末:灰棕色。纤维直径6-22μm,断端较平截;具缘纹孔导管有的显橙黄色,直径约至μm,断端较平截;具缘纹孔导管有的显橙色,直径约至μm,也有的内含橙红色色素块,或色素块,或色素块散出;淀粉粒较少;木栓细胞无色或黄棕色。 化学成分编辑 (1)膜荚黄芪含黄酮类成分芒柄花黄素(7-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3′-羟基芒柄柄花黄素(毛蕊异黄酮,calycosin)及其葡萄糖甙、2′,3′-二羟基-7,4ˊ-二甲氧基异黄酮、7,2ˊ-二羟基-3′,4ˊ-二甲氧基异黄烷及其葡萄糖甙、7,3ˊ-二羟基-4ˊ,5ˊ-二甲氧基异黄烷、3-羟基-9,10-二甲氧基紫檀烷(3-hydroxy-9,10-dimthoxyptrocarpan)及其葡萄糖甙等。皂甙类成分有黄芪皂甙Ⅰ-Ⅷ(astragalosidⅠ-Ⅷ)及大豆皂甙Ⅰ(soyasaponinⅠ)。又从膜荚黄芪中分得黄芪甲甙(即黄芪皂甙Ⅳ)与黄芪乙甙。此外,含有γ-氨基丁酸、D-葡萄糖、D-果糖、蔗糖、β-谷甾醇、甜菜碱、亚油酸、亚麻油酸、胆碱等。(2)蒙古黄芪含黄芪多糖(astragalan)、21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硒0.04-0.08ppm。黄芪多糖糸葡萄糖与阿拉伯糖的多聚糖,具免疫促进作用。此外,尚分得棕榈酸,羽扇醇、β-谷甾醇、黄芪异黄烷甙、胡萝卜甙、α-联苯双酯、天冬酰胺、γ-氨丁酸、蔗糖等。 化学鉴定编辑 (1)取本品粉末0.5g,加水5ml,浸渍过夜,滤过,取滤液1ml,加0.2%茚三酮溶液2滴,沸水浴中加热5min,显紫红色(氨基酸,多肽)。另取滤液1ml,于水浴中加热10min,加5%α-萘酚乙醇试液5滴,摇匀,沿管壁缓缓加入浓硫酸0.5ml,两液界面现紫红色环。(检查糖、多糖)(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5ml,浸渍过夜,滤过,取滤液1ml蒸干,用少量冰醋溶解残渣,加醋酸酐-浓硫酸试剂(19:1)0.5ml,溶液由黄色依次转变为红色、青色、污绿色。(示甾醇类)(3)取本品粉末3g,加甲醇20ml,回流提取1h,滤过。滤液加于已处理好的中性氧化铝柱(-目,5g,柱内径10-15mm)上用40%甲醇ml洗脱,收集洗脱液,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水30ml使溶解,用水饱和正丁醇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水洗2次,每次20ml;弃去水液,正丁醇液置水浴上减压蒸干,残渣加甲醇0.5ml溶解,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芪甲甙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溶液,作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65:35:10)的下层溶液,展开10cm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烘约5分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棕褐色斑点;再置紫外灯(nm)下检视,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1] 参考资料 1.class="gotopanchor"nam="rfIndx_1_"styl="color:rgb(,,);width:15px;hight:14px;ovrflow:hiddn;display:inlin-block;margin-right:4px;float:lft;margin-top:3px;background:url("盖百霖副作用白癜风医院诚信承诺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tx/3205.html
- 上一篇文章: 直击产地煤市实况
- 下一篇文章: 中华医药精细配伍战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