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知道的汗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都在这
1、论汗 2、汗病,中医汗症的症状鉴别与治疗方剂 3、虚汗分为“自汗”和“盗汗” 4、战汗的三个阶段是:寒战、发热、汗出。 5、了解出汗就是了解生死——汗水流出,大汗亡阳是死症 6、睡觉出汗可不是小事,要警惕! 7、气虚自汗不止者,须认识中药白术 8、一味桑叶止盗汗,想不到效果会有这么好! 9、老中医治多汗症(自汗、盗汗)秘方 10、脾虚自汗,用“四君子汤” 11、饮食汗:一吃饭就出汗,用“安胃汤” 12、单玉堂,论汗的辨证及处方脾胃虚弱影响大,参苓白术散搞定它! ----------13、脾胃:一个美丽的圆圈 14、开胃健脾八珍膏 15、祛湿,重在升脾阳!(肥胖多因湿) 16、人体神奇的自愈能力 17、你真的“上火”吗? 18、现代人多数都是虚火 ----------19、过敏性疾病与免疫(附方) 20、皮肤过敏怎么办?看看中西医都是怎么解决的 21、有病没病,防风通圣。防风通圣丸治什么病? 22、颈肩腰腿痛,试试中药熏蒸疗法 《古今医统大全》 自汗门 病机《内经》曰∶汗者,心之液。阳加于阴,谓之汗。又云∶劳则气耗,喘且汗出。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行远,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原病式》曰∶心热则汗出。 东垣曰∶西南,坤土也,在人则为脾胃。夫人之汗犹天地之雨,阴滋其湿,则为雾露为雨也。 心为君火,主热,脾胃属土,主湿,湿热相搏,为汗明矣。 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又曰∶阳气者,卫外而为固者也。是以体虚之人,或为风暑湿邪所干,遂使分肉不温,皮毛不充,腠理不密,开阖不固,则阳气外泄,而汗为之出也。又曰∶气虚则多寒,虽见热中,蒸蒸为汗,终传大寒,知始为热中,表虚亡阳,不任外寒,中传寒中,多成痹寒矣。 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外为汗,差汗乃心之液。而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故阴虚阳必凑,发热而自汗,阳虚阴必乘,发厥而自汗,皆阴阳偏胜所致也。 自汗者,无时而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腠理不固,胃气之所司也。故经云∶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人以卫气固其表,卫气不固,则表虚自汗,而津液为之发泄也。 汗为心液,心火不蒸则液不出,脾湿下流,何汗之有?惟火郁蒸,津液上腾如雾,卫气不固,则泄出而为汗也。所以治汗,专务固表之剂而弗效者,殊不知心火不静,脾湿不降,如之何其遏也!智者审之。 脉候脉来微而涩、濡而虚而弱者,皆主自汗也。脉大而虚、浮而软者,自汗也。伤寒,阴阳俱紧,当无汗。若自汗者曰亡阳,不治。 治法汗出于心,热之所致;汗出于脾,湿气上腾;汗泄于肤,卫气不固。 所以清心,则液荣于内而为血;和胃,液周流而不腾;实腠理,则卫气充而液不泄。知斯三者,治汗毕矣。 自汗阳虚,治当补气以卫外,盗汗阴虚,治当滋阴以荣内。卫者,阳气;荣者,阴血。治阳者,人参、黄、防风、桂枝之类是也,治阴者,当归、地黄、黄柏、黄精之类是也。 治自汗用人参、黄芪,少佐桂枝、防风达表,故云∶黄芪得防风而力愈大。 阳虚者,亦可少加附子,以行参之功。火气上蒸,胃中湿气亦能作汗,宜凉膈散。 心火不宁,烦躁出汗者,安神丸、清心汤之类。 痰饮留膈而亦能作汗,宜加二陈汤、朱砂滚痰丸之类。 汗出发润,一不治也;汗出如油,二不治也;汗出如珠,三不治也。君子见机,辨之不可不早。 药方桂枝汤(仲景):治病患发热自汗,此胃气不和。或伤风恶风,脉浮自汗。 桂枝(一钱)、芍药(二钱)、甘草(一钱)。 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前温服。 建中汤:治表虚自汗。 官桂(五分)、芍药(二钱)、甘草(一钱。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服。 黄芪建中汤:治虚劳自汗。(即建中汤加黄。血虚者加当归,名当归建中汤。) 桂枝附子汤:治妇人血虚,自汗不止。(当归建中汤加桂枝、附子各五分,空心服。) 柴胡桂枝汤:治发热自汗,或寒热自汗。 柴胡(一钱)、桂枝、人参(各五分),甘草(炙二分),芍药(八分),半夏、生姜(各六分),黄芩(五分)。上水盏半,枣二枚,煎七分,食前温服。 黄芪汤:治喜怒惊恐房劳致阴阳偏虚者,或自汗盗汗不止。 黄芪(蜜炙,一钱),白茯苓、熟地黄(酒浸)、肉桂天门冬(去心)、麻黄根、龙骨(各一钱),五味子、浮小麦(炒)、防风(各八分),当归(酒洗)、甘草(炙,各七分)。上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食远服。 发厥自汗,加附子二片;发热自汗,加石斛一钱。 大补黄芪汤:治自汗;虚弱之人可服。 黄芪、防风、山茱萸肉、当归、白术(炒。各八分),肉桂、甘草(炙。各四分),五味子(十一粒),人参、白茯苓、熟地黄、肉苁蓉(各一钱)。 上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不拘时服。 玉屏风散:治表虚自汗。 防风、黄芪(蜜炙。各一钱),白术(炒,二钱)。上水盏半,姜三片,煎七分服。 牡蛎散(《和剂》):治诸虚不足,及大病后体虚,津液不固,常常自汗。 黄芪(蜜炙)、麻黄根、牡蛎(醋中。各五钱)。上作二服。每服水盏半,加小麦百粒,煎至八分,食前温服。 调卫汤:治湿胜自汗,补胃气虚弱,表虚不任风寒。 麻黄根、黄芪(蜜炙。各一钱),羌活、生甘草、生地黄、生黄芩、半夏(各五分),麦门冬、当归、猪苓、苏木、红花(各三分),五味子(九粒)。 上水二盏,煎八分,热服。 附汤:治气虚,阳弱,虚汗,倦怠。 黄芪(蜜炙)、熟附子(各等分)。每服四钱,水一钱,姜五片,煎六分,食远温服。 凉膈散:治胃中温热上蒸,自汗者宜此。 连翘(一两),山栀、大黄、黄芩、薄荷叶(各半两),甘草(一两半),朴硝(三钱)。为散为饮,任服。 辰砂五苓散:治湿热自汗,小便不利。 白术、白茯苓、猪苓、泽泻(各半两),肉桂、辰砂(各二钱,另研)。为细末和匀,每服二钱。 朱砂安神丸:治心神不宁,烦躁自汗。心神昏乱,惊悸怔忡,夜卧不安。 朱砂(另研)、黄连(各半两),生地黄(三钱),当归、甘草(各二钱)。 上为细末,酒泡,蒸饼丸,如麻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卧时津液下。 三建汤:治真气不足,上盛下虚,面亦自汗,小便频数。 大川乌(制)、附子(制)、天雄(制。各二钱)。 上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无时服。弗效,加黄、肉桂。 正元散:治下元气虚,心腹胀满,时常自汗。(方见诸虚门。) (头汗证,乃身无汗,只是头面出汗,阳气上脱也。) 柴胡桂姜汤:治头汗出,胁满,小便不利,往来寒热,心烦而呕。 柴胡、桂枝、黄芩(各一钱),干姜(炮)、甘草、牡蛎(各五分),天花粉(一钱)。 上水盏半,煎七分,食远温服。 (心液汗证,人多有之,乃心气溢盛故也,面常发赤。小儿因惊得之,宜用收心气,凉心血。) 参归汤:治心汗。 人参、当归(酒浸。各一钱)。上先用猪心一枚,破作数片煎汤,澄清汁,煎药服。 艾汤煎:治别无汗,独胸间一块有汗,此思虑过多,名曰心汗。 白茯神(为末),用艾叶煎汤调下数服。 《扑粉止汗法》 牡蛎粉:麻黄根、天花粉、白芷、糯米粉、败蒲扇(烧灰)。上为细末,用绵包裹,扑身上。 止汗红粉:麻黄根、牡蛎(各一两),赤石脂、龙骨(各半两),上为细末,绢袋盛扑。 又方:用川芎、白芷、白术、本(各等分为末),每一两入糯米粉三钱,和匀,用绢袋盛,扑身上,日三度。忌桃、李、雀肉。仍灸大椎,百壮即止。 (凡饮食汗出如洗,日久心虚液耗,令人消渴及半身不遂,偏风痿疾,此乃饮食悍之气,亦不可不为早治也。) 安胃汤:治饮食汗出,宜用此药,按而收之。 黄连、五味子、乌梅肉、甘草(半生半炙,各一钱),升麻梢(三分)。水盏半,煎八分,食远温服。忌面、蒜、姜、椒。 牡蛎白术散:治漏风证,饮酒中风,汗多,食则汗出如洗,久不治,必成消渴证。 牡蛎(一钱)、白术(炒)、防风(各二钱),上水二盏,煎八分,食远温服。 抚芎汤:治自汗头眩,恶心痰逆。 川芎、白术(炒)、陈皮(各半两),甘草(一钱)。 上作二服,每服水盏半,姜三片,煎八分,食后服。 牡蛎散∶治一切自汗、盗汗。用牡蛎不拘多少,火通红,醋淬五六次,为末。每一两加定粉半两和匀,用绢袋盛之,扑身上。 一方∶治虚汗不止,玄府不闭。 用白术四两,分作四分制:一分用黄芪同炒,一分用石斛同炒,一分用牡蛎同炒,一分用麦麸同炒。(各炒黄色,去余药,只用白术细炒。每服三钱,粟米汤调下,尽四两为妙。) 又方:青桑第三叶,焙干为末,空心米饮调下二钱,最止心汗。 一方∶何首为末,唾调敷脐中,即止汗。 一方∶郁金为末,临卧以唾调乳上,能止自汗。 救急方:治自汗不止。 用陈糯米不以多少,麦麸同炒令黄色,研为细末。米饮调下三钱,或热猪肉蘸末食之亦可。 一方∶五倍子为末,唾津调填脐中,以帛缚定即止。 一方∶治自汗盗汗,麦麸炒黄色,椒目各等分,每三钱水盏半,煎八分,露一宿温服。 《道藏经》∶治暑月汗渍,腋下赤肿及痱疮,荡以雪水、蚌粉敷之。 一方∶治自汗不止,粳米炒黄色,为末,绢袋扑身。 一方∶止自汗盗汗,临卧时少饥,食宿蒸饼一枚,不可饮汤水,只干吃尽便就枕,不过三次,效。 《湿疹止痒汤》 无需口服, 洗一洗,就止痒! 杀菌消炎, 解毒止痒, 抗变态抗过敏反应; 具有细胞再生功能,加速皮损愈合; 增强免疫力,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用于糜烂渗出水泡型急性湿疹 干燥裂口型湿疹、小儿湿疹胎毒奶癣 皮肤过敏瘙痒难忍、蚊虫叮咬瘙痒难忍等等... 《湿疹堂》 谁说湿疹是顽固的疑难杂症?言湿疹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湿疹能治愈,民间有秘方!中医药治湿疹,快速、彻底、立竿见影! y 病非人体素有之物, 能得亦能除; 言不可治者, 未得其术也! 疾病不是人体本来就有的东西,既然能得病也就能够祛除疾病;说病不能治的人,是他没有找到治病的方法。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tx/2649.html
- 上一篇文章: 常用止汗药列举
- 下一篇文章: 胡适先生为何偏爱使用黄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