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生药
换个角度看生药 菌类 菌类:在形态上无根、茎、叶的分化,是单细胞或多西吧的叶状体或菌丝体;在构造上一般无组织分化,无中柱和胚胎。 菌类可分为细菌门、黏菌门和真菌门。菌类生药均属真菌门。 常见的菌丝组织体有菌核、子座(从营养阶段到繁殖阶段的一种过渡的菌丝组织体)、和根状菌索。 常见的菌类生药有冬虫夏草、麦角、茯苓、猪苓、灵芝、云芝等。 ·壹· 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体上的子座和幼虫尸体的干燥复合体。 冬虫夏草 除去杂质,晒干或低温干燥。 青海玉树,四川甘孜等高海拔地区 由虫体与从虫头部长出的真菌子座相连而成。表面深棕色至棕褐色,有细纵皱纹,上部稍膨大;质柔韧,断面类白色。气微腥,味微苦。 1.核苷类2.氨基酸、肽及蛋白质类3.糖和醇类4.甾体类 采用HPLC法测定腺苷 1.免疫调节2.肾脏保护作用3.抗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作用 ·贰· 干燥子实体 灵芝 菌盖(菌帽)木栓质。菌盖下表面菌肉白色至浅棕色,由无数细孔状菌管构成 气微香,味苦涩。 粉末浅棕色、棕褐色至紫褐色 1.免疫增强作用2.抗肿瘤作用3.镇静作用 ·叁· 干燥菌核 茯苓 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内部水分渗出)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茯苓个”;中心部分切成块片,“茯苓块” 云南、安徽 茯苓个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粉红色,有点中间抱有松根 茯苓块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大小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平滑细腻。 粉末灰白色。1.不规则颗粒团块及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渐溶化。2.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细长,稍弯曲,有分枝。 1.多糖类如茯苓聚糖2.三萜类 TLC 蕨类植物门 蕨类植物:具有维管束的孢子植物,有独立生活的孢子体和配子体,孢子体发达。有根、茎、叶的分化。 主要的蕨类生药有石杉、绵马贯众、紫萁贯众、骨碎补、海金沙、狗脊、伸筋草、木贼等。 茎的中柱主要为原生中柱、管状中柱、网状中柱和散生中柱。孢子的大小、形状及构造具有鉴别意义。 其化学成分主要有:1、酚类2.黄酮类3.生物碱类4.甾体类,三萜类,蒽醌类 ·壹· 干燥根茎及叶柄残基 绵马贯众 秋季采挖 黑龙江、吉林、辽宁 全体倒卵形,稍弯曲,上端钝圆或截形,下端较尖。表面黄棕色至黑褐色。 细胞间隙有单细胞的间隙腺毛;周韧维管束5~13个,每个维管束周围有一列扁小的内皮层细胞,外有1~列中柱鞘薄壁细胞,薄壁细胞中含棕色物和淀粉粒。 1.间苯三酚衍生物(驱虫)白绵马素类2.黄酮醇类3.三萜类和挥发油类 TLC 1.驱虫作用2.抗病原微生物作用3.抗肿瘤作用 附注: 紫萁贯众切断面有“U”形筋脉纹(维管束) 2.狗脊贯众叶柄基补断面有分体中柱5~8个,排成半环状,末端2个较大。 裸子植物门 裸子植物:介于蕨类植物与被子植物之间的维管植物。 茎的维管束环状排列;次生木质部大多为管胞,极少有导管;韧皮部中有筛胞而无伴胞。 与蕨类植物的主要区别特征:大孢子叶(雌蕊)聚生成雌花球。胚珠裸露于心皮上,整个胚珠发育成种子。 所含化学成分:1.黄酮类双黄酮成分是裸子植物与少数蕨类植物的特征性成分2.生物碱类紫杉醇~抗肿瘤活性,麻黄碱~支气管哮喘,生芽3.树脂及挥发油 ·壹· 干燥草质茎 麻黄 河北、山西、内蒙古 草麻黄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棱18~20条;节明显,节上有膜质鳞叶,长3~4mm,锐三角形。断面略呈纤维性,中心暗红棕色,俗称“玫瑰心” 中麻黄略呈三棱形,常带棕色木质茎。节上膜质鳞叶2~3mm先端锐尖。 木贼麻黄分枝较多带灰黑棕色木质茎。节间长1.5~3mm,有细纵棱13~14条。 * 草麻黄表皮细胞类方形,外壁厚,被厚的角质层,两棱脊间有下陷气孔;棱脊内侧有下皮纤维束,壁厚,非木化。皮层较宽,纤维成束散在,维管束外韧形,8~10个,木质部呈三角形。髓薄壁细胞壁含棕色块。 中麻黄维管束12~15个,形成层环类三角形 木贼麻黄维管束8~10个,形成层环类圆形 草麻黄粉末淡棕色1.表皮细胞类长方形,外壁布满草酸钙砂晶,角质层2.气孔长圆形,保卫细胞似电话筒状3.皮层纤维壁上布满砂晶,形成嵌晶纤维4.导管,石细胞 有机胺类生物碱 茚三酮试液显色 HPLC法测定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 附注: 麻黄根不含麻黄碱类成分,含麻黄根碱,用于止汗。麻黄地上部分用于发汗。 先归纳到这里吧 打字 手冷 灰灰 …… 换个角度看生药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tx/1110.html
- 上一篇文章: 今天再来说黄芪,功效多,有禁忌
- 下一篇文章: 静益学堂每周学一味中药柏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