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合病是一个专题。合病、并病,疾病相对复杂,需要综合全面考虑,治疗时有轻重缓急的区别,先表后里还是表里双解,还是先救里再救表。

麻黄与石膏配伍,以大青龙汤为代表的太阳阳明合病,也是表里合病。《医宗金鉴》:“热者以辛凉发其汗,大青龙汤;寒者以辛温发其汗,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太阳太阴合病。

《伤寒论》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是外邪里饮的病机,就是太阳太阴合病。或然证多,是水饮在里,水气互结,导致各种各样的症状表现。

《伤寒论》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是外邪里饮,用药偏于辛温,温化水饮,属阴证的痰饮水湿,必然是不存在明显热象的。

发热,但不渴。不渴说明是阴证,不是阳明病,没有明显热象,不存在口干口渴口苦的内热表现的。

《金匮要略》: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咳逆倚息不得卧,是痰饮水湿,上迫于肺,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出现咳逆依息不得卧。

《金匮要略》: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溢饮的病机: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治法是因势利导让身体汗出,不论是大青龙汤还是小青龙汤,都是发汗的,都可治疗溢饮。当然要进一步去辨证,是大青龙汤证还是小青龙汤证。

《金匮要略》:妇人吐诞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诞沫,小青龙汤主之。

有水饮先治疗水饮。因为水饮郁阻气机,水饮不去,气机不畅,痞自然难愈。

《温病条辨》47:秋湿内伏,冬寒外加,脉紧无汗,恶寒身痛,喘咳稀痰,胸满舌白滑,恶水不欲饮,甚则倚息不得卧,腹中微胀,小青龙汤主之;脉数有汗,小青龙去麻、辛主之;大汗出者,倍桂枝,减干姜,加麻黄根。

秋湿内伏,冬寒外加,是外邪里湿,外邪为脉紧无汗,恶寒身痛,典型的太阳表证。

喘咳稀痰,胸满舌白滑,恶水不欲饮,甚则倚息不得卧,腹中微胀,是痰饮水湿,内阻气机。上迫于肺为喘咳,阻滞胸中气机而胸闷、腹胀,舌白滑、恶水不欲饮。

典型的太阳太阴合病,外邪里饮证。吴鞠通注曰:以脉紧无汗,为遇寒而发,故用仲景先师辛温甘酸之小青龙,外发寒而内蠲饮。

温病家也是临床大家,学中医也都是从伤寒学起的,公认的叶天士、吴鞠通是历代学伤寒最好的医家代表。

医案1:刘某,女,56岁。年5月初诊,1年半前着凉后出现咯吐痰白量多,无明显咳,属于嗽证。有鼻后滴流,有夜间侧卧鼻塞,口中和,但口中灼热感,有胸闷,纳可,二便调。脉沉结代。舌暗苔薄腻。

辨证:外邪里饮,太阳太阴合病,小青龙汤加减。小青龙加石膏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减。麻黄10g,白芍10g,细辛6g,干姜6g,炙甘草10g,桂枝10g,五味子6g,苦杏仁10g,陈皮30g,茯苓30g,清半夏15g,生石膏30g,七剂水煎服。

复诊:服药一周后痰量明显减轻,胸闷也减轻,鼻塞也减轻,考虑表证减轻,上方麻黄减为6g。考虑水饮渐祛,但脉沉弦细弱,阴血不足,加生地黄、天花粉、浙贝母、红曲。

医案2:金某,男性,28岁,东北朝鲜族人,年4月就诊,主诉胸闷呼吸不畅7-8年,咳嗽咯痰3-4年,痰白质粘量少,夜间有交替鼻塞,口中和,纳可,二便调,脉弦偏滑,舌暗苔薄微腻。

辨证:考虑痰饮水湿阻滞气机所致的胸闷呼吸不畅,同时咳嗽咯痰,夜间交替鼻塞,所以是太阳太阴合病。开始并没有给小青龙汤,而是考虑以胸闷为主,气滞明显,所以选用了行气祛饮效果更好的外台茯苓饮,加生麻黄10g、杏仁、紫苏梗、清半夏。

当时以为应该有效,复诊时,说仍然胸闷呼吸不畅,补充有咽部异物感,仍然鼻塞。六经辨证是太阳太阴合病,外邪里饮,此时鼻塞症状明显,有表先解表,因此调整处方为小青龙汤加减,麻黄15g。同时加用辅汗法。

三诊:诉服药当天,加用辅汗法,盖被啜粥后,汗出较为明显,然后胸闷呼吸不畅状、鼻塞、咽部异物感症状都明显减轻,说是近十年来感觉最为轻松的时刻。继续以小青龙汤加减,麻黄量6g,加厚朴、茯苓,合入半夏厚朴汤方义,继续温化痰饮。

医案3:河北一师姐,年7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tx/10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