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勇的斋堂川丨向建党周年献礼斋
向建党周年献礼 编者按:英勇的斋堂川,群山巍峨,层峦叠嶂,宛如勇士林立,拱卫京西,壮哉伟哉;深山的好儿女,跟着党走,不惧敌寇,同挺进军并肩,流血牺牲,令人缅怀。 斋堂作为平西抗战根据地的中心,历经了战争的洗礼,青山忠骨,英魂永驻,更有无数新中国成立前的斋堂农村老党员前赴后继,保家卫国。 建党周年之际,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们整理出了斋堂川地区余名新中国成立前农村老党员的故事资料,后续将通过纪录片、记实录、新媒体等形式,陆续对外推送。 通过开设《英勇的斋堂川》专栏,将实地走访的斋堂农村地区红色历史、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红色遗址等资料进行专题宣传。今天我们为您讲述:斋堂川的九朵红花—王永兰“那八天我至今难忘!” 王永兰——如今健在的九名新中国成立前农村老党员之一王永兰,汉族,共产党员,女,年3月31日出生于龙门沟村(今并入门头沟区斋堂镇沿河城村),后搬到白羊石虎村(今并入门头沟区斋堂镇向阳口村),年2月入党,党龄74年。曾任白羊石虎村妇救会成员,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为八路军做军服、军鞋,给八路军战士喂饭、喂药。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一名农村党员,她选择了留在村里工作,为村里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建党周年之际,我们对94岁高龄的王永兰老人进行了采访,再现了那段深山农村土地上可歌可泣的斋堂川军民抗战故事! 日寇~年第三次“强化治安运动”及我方应对据《斋堂镇志》记载:从年11月~1日12月25日,敌人这次是“以经济战为主体的治安强化运动”,“目标注重经济封锁”。敌寇专门组织经济封锁队;设定两线经济封锁网;设检问所:东斋堂、杜家庄、军庄、三家店、田村、卢沟桥、稻田、卢家井、上岸、西大营十处,(其中五处现在仍在本区辖界之内);设交易路:沿河城、白羊石虎、双塘涧、塔河、庙安梁五处;主要工作地点达八十余处。日寇的第三次“强化治安运动”即使结束以后,对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封锁不仅没有放松,反而步步加紧,敌人长期的经济封锁,给我抗日根据地带来严重的困难。 (下图为《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一书中对于烽粉碎日军实录围攻的记载示意图,其中老人当年居住的白羊石虎村位于向阳口附近) 白羊石虎村的“生死八日”下面是一段老人的录音采访,老人说起了村里那一段抗战历史,我们的八路军战士在前线打仗,有源源不断的伤病员从前线送到村里,她和丈夫两口子都是老党员,就伺候着伤病员们,看到了战士们都哭着喊着拽着他们,有没了耳朵的,没了胳膊的,没了脚板子的。前脚送走了一波伤员,去麻黄峪(在第一张示意图上有标明)找医院去了,后脚又上来了一波,前前后后伺候了八天,我这边村里有家人要伺候,要不然看着他们这么苦我就跟着他们走了。后来就在村里,给八路军做军鞋,我和我老婆婆两个就拆了棉裤、裤裆腿,给八路军做军鞋,我后来找我爹要了点麻,总共做了12双鞋。(以下为老人录音采访,点击播放) 从追求进步到成为党员 那个时候条件艰苦,我们每家每户都生活的很困难,我的丈夫20岁就入党了,他比我大一岁,我那个时候也想入党。那个时候我们村里在哪儿开党员会,我就去追寻他们,我很想入党,想进步,想去加入他们,平时就带着孩子过去听他们开会,因为都在山里头沟沟、坡里开会,屁股衣服都坐湿了。我家孩子的爷爷奶奶就说我数落我,但是我还是坚持要入党。一次他们开会之前找到了我,大概七八个人吧,就问我入党的事情,我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那会我家孩子的爷爷奶奶还让我不要入党,说入党有什么用,我的丈夫就说你们不要管,这是好事情,党是代表了我们人民的利益,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和丈夫的引导下,我21岁入了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以下为老人录音采访,点击播放) 贡献了一辈子的老党员老人的丈夫很早就去世了,她独自拉扯大八个子女,历经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70余年岁月,她没有向组织上提过困难,没有申请过补助,含辛茹苦的养育了自己的八个子女,后均培养成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经历过苦难生死的她知道和平的来之不易,一直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乐观昂扬、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现在的大家庭中,儿孙满堂,按照老人的话说,“家里人做四张桌子都坐不下”,生活条件也都慢慢好起来了。难能可贵的是,老人八个孩子中的四个儿子均为党员,孙子辈中也有两名党员,曾孙子在学校中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可谓“红色基因一脉相承”。在此向老人表达崇高的敬意!(下图为老人的全家福) 传承好红色基因,讲述好革命故事。斋堂镇下一步将持续挖掘农村地区红色历史文化,向建党周年献礼! 供稿:党群办 编辑:周 涛 校对:史 磊 审核:李志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sz/8739.html
- 上一篇文章: 危难之处显本色6月18日门头沟山洪救援
- 下一篇文章: 今晚播出看怀来文明知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