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不解,里有热证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丹波元简: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皆表虚经日不愈,以致邪郁者也。其证轻重不均,故有三方之设。

盖桂枝证失汗数日,邪郁肌肉,故热多寒少,其滞稍深,故如疟状,发作有时,但本是表虚,故将麻葛之发。今则郁甚,有桂枝力不能及者,是以酌量麻桂二方。言日二三发者,其邪稍重,言日再发者,其邪稍轻,此三条其意互发。各半汤其证特详,余二条则略,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三证迭言,桂二麻一汤省去寒热,但言如疟状,桂二越一汤,言寒热而省去如疟状。

成无己:胃为十二经之主,脾治水谷为卑脏若婢。《内经》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是汤所以谓之越婢者,以发越脾气,通行津液。外台方,一名越婢汤,即此义也。

太阳病发热恶寒为当然见证,若热多寒少,则可分为三等:

①邪衰于表者如23条,未得小汗,邪郁于表,而在太阳病得之八九日之后,故用各半汤解去即愈。

②正盛于表者,如25条,形如疟,日再发,虽邪滞稍深,仍以桂二麻一解去即愈。

③表邪未衰,热盛于内者,如本条,则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表里双解。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为括弧式自注笔法。盖见微弱之脉象,且少少恶寒,为正气不足之征,不可发汗,逐由表治,当属阴证,与38、39两条自注笔法同。

本条与23.25两条不同,与38、39两条近似,均属表不解内有热,其中自有区别。本条表证属阳虚而轻,38.39表证属阳实而重。26条发汗后表已解,内热见。本条未发汗,表未解,内有蓄热。28条汗下后,表未解,里有水。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炙)各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切),大枣四枚(毕),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开,去滓,温展一开。本方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接:本方为全剂中之一服量,桂技、麻黄均较原方稍轻四分之一,生姜、甘草各重二铢,大枣同量。

我们来思考

这一条是讨论表郁里热证的。

太阳病,发热恶寒,“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说明邪气还在表;“热多寒少”是对“发热恶寒”的进一步描述,发热多,恶寒少说明外邪在表的时间太久,邪气已经有了化热的趋势了,恶寒少说明表证将要没有了,而热势仍然不减,说明疾病恐怕要变成阳明里热的证,但现在还没有,这是怎么看出来的呢?这时候要看看脉了。

“脉微弱”相对于太阳伤寒的“脉浮紧”及阳明里热证的“脉洪大”,可见在表的寒邪已经很轻了,虽然有化热的趋势,但里热也没多少。

“此无阳也”这句话要怎么理解呢?是没有热吗?是不是因为脉微弱将要亡阳呢?这里要参考成无己的解释,成无己在对伤寒论第条里“无阳则阴独”的注解道“表证罢为无阳”,所以这里的无阳代表着这时候已不是伤寒表实证了,不能再用麻黄汤发汗,要小发其汗,兼清里热,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取桂枝汤原方得四分之一,越婢汤原方得八分之一,两个方子的比为2:1。

越婢汤(麻黄、石膏、甘草、生姜、大枣)是《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治疗风水的“风水,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具有发越脾气,通行津液的作用。这里是表寒部分化热,热多寒少,那就不合适用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汤。

因为这里仍然存在桂枝汤的证,但又没有汗出,又因脉微弱而不能大力的发汗,所以桂枝二越婢一来小发其汗,这个方子的药都是以铢计量,古人24铢是1两,18铢都不到1两,可看这个方子的药量非常轻。

学到这里可以总结一下,太阳病,热多寒少,可小发汗法的方法,有三个:

①邪衰于表的,即伤寒论第23条“太阳病八九日,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②正盛于表的,即伤寒论第25条“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③表邪未衰,热盛于内的,即本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注:本文选摘自《陈慎吾伤寒论讲义》,陈慎吾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11。封面图来源于大学同学,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sz/8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