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携手共抗白癜风 https://4001582233.114.qq.com/ndetail_1743.html

五迟指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而言。立迟指小儿周岁后,仍迟迟不能站立,行迟指小儿周岁,甚至二,三岁还不能行走,发迟指小儿初生无发,日久不长,长亦稀疏萎黄,齿迟指小儿发育至一定时期牙齿不生,语迟指小儿到四岁,五岁还不能说话。宋.钱已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对五迟曾有这样的描述:“长大不行,行则脚软,齿久不生,生则不固,发久不生,生则不黑。”

五软又名胎怯,软瘫,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脚软,肌肉软而言。头颈软指头颈软弱。不能抬起;口软指小儿唇色淡白,咀嚼无力,时流清涎;手,脚软指手足软而无力,手软不握,脚软不立,肌肉软指瘦弱,肉少皮宽。明.鲁伯嗣在《婴童白问.二十六问》,中曰:“五软者,头软,项软,手软,脚软。肌肉软是也。”

现代医学的先天性遗传神经肌肉疾症,脑发育不全,脑性瘫痪等多属本病范畴。

历史沿革

五迟一证,早在隋.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中,就有“齿不生候”,岁数不能行候,头发不生候,四五岁不能语候。等有关于小儿发育迟缓的记载。宋.《小儿药证直诀》中有关类似五迟的论述,但此时尚未提出五迟的病名,古人仅从症状上认识了此病。《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提出:“心气怯者,则性痴而言迟,发久不生则不黑。指出了语迟,发迟与心之气血怯弱有关。明.《保幼撮要》中曾有小儿语迟与妊母受惊有关的记述。至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中明确指出:“五迟者,立迟,行迟,齿尺,发迟语迟是也。”并指出其病机“良有父母精血不足,肾气虚弱,不能荣养而然。”《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提出了苣胜丹和菖蒲丸分别适用于发迟,语迟。这些观点对后世临床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五软证,宋代以前,多与迟证并论。至明代.鲁伯嗣在《婴童百问.二十六问》中提出了不同的内容和产生机理。清代《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认为五软俗称名“软瘫”其中将头软,项软合成为头项软,并增加口软一项,仍为五软。

历代文献选录

一、五迟

宋.《小儿药证直诀》:长大不行,行则脚软,齿久不生,生则不固,发久不生,生则不黑。

宋.《太平圣惠方》:小儿行而迟者,是肝肾气不足,致骨气虚弱,筋脉无力,故行迟也。

宋.《小儿卫生总微论》:心气怯者,则性痴而迓语,发久不生,生则不黑,心主血,致心气不足,故不能言也。

明.《婴童百问》:又有行迟之症,乃气血不充,则髓不满骨,故软弱而不能行;抑亦肝肾俱虚而得之。肝主筋,筋弱不能束也。

明.《证治准绳》:齿者骨之所终,而髓之所养也,小儿禀受肾气不足,不能上营,而髓虚不能充于骨,又安能及齿,故齿久不生也。

明.《片玉心书》:发乃血之余,肾之苗。小儿发久不生,虽生不黑而稀,此由肾之气衰,则血气不足之故也。

继而言道,行迟者何也?盖骨乃髓之所养血气不足,则髓不满骨,故软弱不能行;此由肾与肝俱虚得之。盖筋主骨,筋弱而不能早行;肾主骨,骨弱而不坚,脚细者禀受不足,气血不和,故肌肉瘦薄,骨节俱露,如鹤之膝。此亦由肾虚。名鹤膝节,加味地黄丸主之。

清.《张氏医通》:五迟者,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盖肾主骨,齿者骨之余;发者胃之荣。若齿久不生,生则不固;发久不佳,生则不黑泄皆胎弱也,良由父母精血不足,胃气虚弱,学能荣养而然。若长不可立,立而骨软,大不能行,行则筋软;皆肝胃气血不充,筋骨痿弱之故。

二、五软

元.《活幼心书》五软证名曰胎怯,良由父精不足,母血素衰而得。……有因母血海久冷,用药强补而孕者;有受胎而母多疾者;或其父色贪酒,气体虚弱,或年事已迈而后见问;有明不足而生者;或服堕胎之剂不去而竟成孕者,徒尔耗伤真气……爱自降生以后,精髓不充,筋骨痿弱,肌肉虚瘦,神色昏慢,才为六淫所侵,便致头项手足身软,是名五软。

明.《婴童百问》:五软者,头软,项软,手软,脚软,肌肉软是也。

明.《保婴撮要》:夫头软者,脏腑骨脉皆虚,诸阳之气不足也,项软者乃天柱骨弱,肾主骨,足少阴太阳经虚也。手足软者,脾主四肢,乃中州之气不足,不能营养四肢。肉软者乃肉少皮宽,饮食不为肌肤也。口软者,口为脾之窍,上下龈属手足阳明,阳明主胃,脾胃气虚,舌不能藏而常舒出也。夫心主血,肝主筋,脾主肉,肺主气,肾主骨,此五者皆因禀五脏之本,六腑之大源也。治法必先以脾胃为主,俱用补中益气汤,以滋化源,头项手足三软,兼服地黄丸。凡此证必须多用二药,仍令壮年乳母饮之,兼慎风寒,调饮食,多能全彩。

明.《证治准绳》:此或伤寒或吐或泻,乘虚邪毒,透入肝脉,热邪所侵,足致冷筋,软长或手足软而不解举,或项颈软而不解举者。

明.《幼科发挥》:胎弱者,禀受于气之不足也。……如肺气之气为皮毛,肺气不足,则皮脆薄怯寒,毛发不生,受心之气为血脉,心气不足,则血不华色,面无光彩。受脾之气为肉,脾气不足则肌肉不生,手足如削;受肝之气为筋,肾气不足,则筋不束骨,机关不利,受肾之气为骨的肾气不足,则骨软。

明.《幼科证治准绳》:肺受热风天柱倒,但将凉药与维持,贴须性热筋方缓,立见温和请莫疑,吐泻项软唯调气,伤寒柱倒不须医。

明.《幼幼集成》:五软者,头项软,身体软,口软,肌肉软,手足软。

清.《幼科铁镜》:天柱骨倒,乃项软也。由真气虚弱,客邪入腑,传于筋骨,项则软垂下而无力,治宜祛风散,或吐久泻久病久而软者,治宜六君子汤加肉桂。手软者,宜用薏苡仁,当归,秦艽,枣仁,防风,荆芥,羌活,等分服之。足软者,治宜六味地黄丸加牛膝,五加皮。鹿茸等分,服之。

清.《医宗金鉴》:此五者,皆因禀受不足,气血不充,故骨脉不强,肉筋痿弱。

清.《医宗金鉴》:五软者,谓头项软,手软,足软,口软,肌肉软是也。

五迟

五迟是指生理发育较一般正常为迟缓,如一岁到两岁不能说话,两岁到三岁不能行走。筋骨较弱,站立不稳,牙齿迟迟不出,头发稀疏萎黄。五迟不一定五者并见。临床仅见到一,二迟者,亦属病态。

诊察要点

(一)询问孕母的健康状况

(二)观察小儿生长发育情况是否与年龄相符

(三)十个月左右扶着栏杆是否会站立

(四)一岁半是否会走路

(五)出生后五到十个月是否出乳牙

(六)二岁左右是否能说简单的话;语言是否清晰;五岁左右是否能用完整的语句说出自己的意思

(七)两三岁的小儿,头发是否浓密润泽;有无稀少萎黄现象。

病因病机

小儿五迟的证候,主要由于父母气血虚弱,先天亏损,禀赋不足,或是否由于后天失于调养,饮食不调,或疾病缠绵,治疗不当,均致小儿身体虚羸,肝肾亏损,气血不足发为本病。

一、立迟,行迟

本证是由肝肾亏损,筋骨痿弱所致,肾者主骨,藏精,精生髓,故为生长之本。肝主筋,筋束骨而运动枢利,肝藏血,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由于肝肾不足,故见立迟,行迟。正如《婴童百问》曰:“又有行迟之症,乃血气不充,则髓不满骨,故软弱不能行,抑亦肝肾俱虚而得之。肝主筋,筋弱不能束也。

二、齿迟

《证治准绳.幼科》曾云:齿者骨之所终,而髓之所养也。小儿禀受肾气不足,不能上营,而髓虚不能充于骨,又安能及齿,故齿久不生也。肾主骨,骨生髓,齿者骨之余如肾气充足,则骨健强盛,齿得依期而生,若肾气亏损,则髓不能充于齿骨,而齿久不生。

三、语迟

心之声为言。小儿心气不足,则智力发育障碍,虽长至合语之时,亦不能如期说话,而为五迟之证。若病后精液亏损,或脾胃虚弱,亦可导致为五迟。明.薛铠《保婴撮要》曰:钱氏云,心之声为言,小儿四。五岁不能言者,由妊母卒有惊动,邪乘儿心,致心气不足,故不能言也。有禀赋肾气不足而言迟者;有乳母五火遗热,闭塞气道者;有病后津液内亡,会厌干涸者;亦有脾胃虚弱,清气不升而言迟者。

四、发迟

发为血之余。小儿肾气亏损,气血衰弱者。均可致头发稀疏不黑,而为发迟之证。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轻重,行走不稳,囟门闭合软晚,出牙延迟,心烦睡眠不好,汗多,而无运动机能障碍者为轻证。若筋骨痿弱,不能站立,头发细黄稀少,不能言语,身体瘦弱,精神萎靡不振,则为重证。

二、治疗要点

以培补肝肾,补心养血为主,亦可配合其他疗法,对病情恢复有一定作用。

三、肝肾施治

(一)肝肾亏损

坐起,站立,行走,生齿等,均明显迟于正常同龄小儿。甚至四,五岁尚不能行走,亦有十岁左右行而不稳;一岁余乳牙未出,三,四岁乳牙未出齐,囟门宽大难合,平素神疲无力,喜卧少动,面色晄白,目无神采,智力迟钝,舌苔薄白舌至淡,脉细弱,指纹色淡等。

肾主骨,肝主筋,齿为骨之余,由于肝肾精血不足,不能营注筋骨,筋骨不健,故软弱而迟迟不能站立,行走或长齿,肾虚不能生髓养骨,脑为髓海,故见颅囟宽大难合。精血亏虚,肾阳不振,故神疲无力,喜卧而少动。精血不足,不能上荣头目,充盈脑髓,故面色晄白无华,目无神采,智力迟钝,舌质淡红,脉细弱,指纹淡。

补肾养肝,强筋健骨

加味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10g山药10g山萸肉10g牡丹皮10g茯苓10g泽泻10g鹿茸1-2g五加皮6-10g麝香1g

方中熟地,山萸肉滋肾养肝;山药,茯苓益脾补肾;泽泻,五加皮皮渗湿利水;丹皮清热凉血;鹿茸补肾壮阳;麝香通窍利关节。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g,日3次,每日一丸,开水送服。

前方可酌加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巴戟天,肉苁蓉等补益之品。气血不足者加黄芪,人参,当归,白芍补气养血;先天禀赋不足者加紫河车补肾生精;阴虚精亏者加入龟板,金樱子,女贞子滋肾填精;神烦不安者加琥珀,龙骨,牡蛎镇静安神;多汗者加浮小麦,牡蛎,麻黄根敛汗。若立迟,行迟者,可用虎骨散。方中虎骨,牛膝强筋健骨;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生地,肉苁蓉配滋阴温阳;枣仁,茯苓同用补肝健脾,佐以防风于扶正祛邪。若出牙迟缓可选用杨氏芎黄散,方中川芎,当归配以生地养血活血,滋补肝肾;山药,甘草益气和中和运脾胃。若发迟者可选肉苁蓉丸,方中肉苁蓉温补肾阳为主,配合生地,黑豆滋肾阴;当归,白芍养肝血。精血相生,头发乃长。

(二)心气不足

面色晄白,智力不健,神情呆钝,语言发育迟缓,虽属合语之时,尚不能说话,舌质淡,脉细弱,指纹色淡等。

心主神明,心气不足,神气则不充,故智力不健,神情呆钝;心主声面言,心气不足,则神窍不利,故语言迟缓,虽属合语年龄,亦语言不利,或不会说话;心之气血衰少,不能上荣头面,充盈血脉,故见面色晄白,舌质淡,脉细弱,指纹色淡。

益心气,通神窍,养心血

菖蒲丸

人参6-10g石菖蒲10g麦冬10g远志10g川芎6-10g当归10-15g乳香3-6g朱砂0.5-1g

人参,麦冬补心气养心阴;当归,川芎补血活血;石菖蒲宣气化痰,补五脏,通九窍,安心神;远志祛痰开窍,安神益智;乳香,入心安神;朱砂清心安神。

上方可加入酸枣仁,丹参,茯苓等品以加强其活血安神之功。如果临床见气血两虚,可与人参营养汤交替使用。

五软

诊断

五软主要根据小儿失去正常发育而呈现一系列的软弱痿废之症状,如头项软弱倾斜,不能抬举,口软唇弛,咀嚼乏力而流涎,手酸下垂,不能握举,足软无力,不能站立,肌肉虚软,皮肤松弛,形体瘦削,智力迟钝等。

诊察要点

(一)询问孕母健康状况及小儿喂养方法

(二)审查头项是否软弱倾斜

(三)由于有无口唇松弛,咀嚼无力,时常流涎及舌伸口外现象

(四)上肢是否下垂,不能握物或抬举

(五)下肢是否柔软,不能站立

(六)是否存在施治四肢关节柔软,可以任意攀翻现象

(七)审查肌肉是否痿软松弛

(八)有无神情呆滞,智力迟钝,手足不温等现象

病因病机

一、肝肾亏损

由于父母体质素虚,精血不足,或孕母期,疾病缠绵,以致胎元失养,使胎儿先天禀赋不足,出生后肝肾亏损,气血虚衰,而成五软之证。肾藏精,主骨,生髓;肝藏血,主筋,束骨,精血不足,则骨弱髓乏,筋骨痿弱,机关不利,以致发育迟缓,智力不足,头项手足痿软无力。

二、脾胃虚弱

因护理不当,或因乳食失调,或久患疾病,以致脾胃虚弱,营养不足,气血亏虚,而成为五软之证者,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主肌肉,四肢,口唇;脾胃失养,气血不足,则全身失于滋养,故四肢痿软无力,肌肉松弛,头软不举,口软舌伸,神情呆滞,反应迟钝等五软之候。

此外,亦有因感受六淫之邪,罹患伤寒,惊风,吐泻等病之后,病邪损耗气血津液,灼伤肝肾筋脉,以致肌肉痿弱,筋脉不用,而成五软之证者。《证治准绳.幼科》曾指出:此或伤寒或吐或泻,乘虚邪毒,透入肝脉,热邪所侵,足致令筋软长或手足软而不解举,或项颈软而不解举者。

辨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

(一)辨肾虚与脾虚:肾虚表现为头项软而无力,不能抬举,东倒西歪,则属肝肾不足。脾虚表现为口齿俱柔,唇薄乏力,咬嚼困难,则为口软;手软无力下垂,而懒于举握,则为手软;足软无力,而难于行步,则为脚软;皮宽肉弛,遍体衰弱,则为肌肉软,皆属脾乏不足。

(二)辨气虚与血虚:气虚除五软症状外,伴有身体消瘦,面色萎白,语言低微,四肢无力,自汗便溏,饮食不思,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无力。血虚者,除五软症状外,伴有肌肤燥热,面色萎黄,口干烦渴,盗汗便秘,舌淡苔光剥,脉象细数无力。

二、治疗要点

以培补脾肾为主

三、分型施治

(一)肝肾两亏

生长发育缓慢,精神呆滞,智力迟钝,天柱骨无力,头项倾斜,不能抬举,手足筋骨软弱,站立;舌淡苔白,脉象细弱,指纹色淡。

肾藏精,主骨而生髓;好藏血,主筋而束骨。肝肾亏损,则精血匮乏,筋骨痿弱,故天柱骨无力,头项倾斜,不能握举,手足筋骨无力,站立。肾精为生长发育之本,充养脑髓而主智,肾虚则生长发育缓慢,精神呆滞,智力迟钝,舌淡苔少,脉象细弱,指纹色淡。

补益肝肾,填补精髓

补肾地黄丸

熟地9g山萸肉6g山药6g泽泻6g茯苓6g丹皮9g牛膝9g鹿茸6g

上方可酌加补骨脂,肉苁蓉,菟丝子,枸杞子,龟板,杜仲等补肾填精之品;偏于阳虚者,可酌情加附子,肉桂等温补肾阳之药;偏于阴虚者,酌加阿胶,麦冬,桑葚,五味子,女贞子等滋阴之品。手软甚而不能举者,可加桂枝,姜黄使药力达其病所,脚软甚者加杜仲,川断以强筋壮骨;汗多者加龙骨,牡蛎,五味子以敛汗潜阳,睡眠不安者加酸枣仁,钩藤以镇静安神。

(二)脾胃虚弱

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少气懒言,肌肉消瘦,皮肤松弛,四肢痿弱,手不能举,足不能立,口唇软薄,咀嚼乏力,涎出不禁,舌常舒出,食欲减退,大便稀溏,舌质淡,脉象细弱,指纹色淡等。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虚弱,则饮食减少,运化失调,精微不能散布,气血不足,故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少气懒言,便溏食减,舌淡脉弱指纹淡。脾主肌肉,四肢;脾胃气弱,则清阳不布,营养不足,肌肉消瘦,皮肤松弛,四肢痿弱,手不能举,足不能立,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虚则口唇软薄,咀嚼无力,口涎不禁,舌常舒出。

益气补脾

补中益气汤

人参6-10g黄芪10-15g甘草6g白术9g陈皮6g升麻3-6g柴胡6g生姜3片大枣5枚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补中益气,当归补血活血;柴胡,升麻升举下陷之气,脾以升为健;陈皮,甘草理气和中;生姜,大枣调合营卫。

如脾虚不运,便溏食减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以扶脾理气,待脾胃功能恢复,再以补中益气之药。若脾肾俱虚者,可与补肾地黄丸或补天大造丸交替服用,以扶脾补肾,固其本源。

单方验方

一、五迟

(一)五加皮散五加皮为末,粥引调下,每次3g一日三次,用于腰脊脚膝筋骨弱而行迟者。

(二)赤小豆粉赤小豆研末,用酒调和,涂于舌之上下,每日一次。用于治疗语迟。

二、五软

(一)白僵蝉研为细末,每日0.5g,一日两次。

(二)楮实饮取楮实每次2-3g,一日三次,可以久服,以期补肾健脾,壮筋骨,充肌肉。

针灸与其它疗法

一、针灸疗法

(一)艾灸足两踝,每次三壮,每日一次,用于行迟。

(二)艾灸心俞穴,每次三壮,每日一次,用于语迟。

(三)针刺大椎,安眠,哑门。陶道,百会,印堂,内关,合谷,足三里。每日一次,二十天为一疗程,休息十天可进行第二疗程。用于治疗五软证。

(四)耳针心,肾,脾,脑干,皮质下,隔日一次。

(五)穴位注射足三里穴注射5%当归液,每次0.3~0.5ml,隔日一次,二十天为一疗程。适用于五软证。

二、按摩疗法

(一)发迟手法医生掌心抹茶子油,摩患儿头顶,推前额后顶发际,反复7-8遍。均用平补平泻手法,以疏通诸阳经,促进头发生长。

(二)齿迟手法捏脊,揉腰肾,旋摩上唇,下颔,反复三到五遍。

(三)语迟手法手指点按项后往上入发际,揉按下颔及喉部,循肩背太阳经,阳明经至虎口,反复3-4遍,均用平补平泻手法。

(四)行迟,立迟手法揉腰骶部5-10分钟,拿,轻推,揉捏下肢,捻趾反复3~4遍,均用补发,以益气血,补肝肾,强筋骨。

五迟与五软多同时并见,故五软也可采用上述按摩手法,一般以十五次为一个疗程,暂停一周后,再行第二疗程。

三、饮食疗法

多食母乳,其次是牛乳,羊乳。各种水果汁,鸡蛋绿叶蔬菜,豆腐,猪骨汤,山药粥,薏苡仁粥,点心类如芡实糕,肥儿粉等,均可轮番食用,患儿过分虚弱,可事海参粥,燕窝粥等,值得注意的是,饮食不宜肥腻,亦不宜偏食,零食或饮食太过,以免损伤脾胃。

四、游戏疗法

应用游戏疗法,应让患儿多参加群体游乐活动,以活跃神情,增长智力,并注意不断更换玩具,增加患儿的兴趣。

五、母爱疗法

根据患儿的性情特点,要注意应用母爱疗法,对于在婴幼儿园的患儿,此时应接回母亲身边,使患儿获得充分的母爱,保持良好的心境,以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

六、自然与传统理疗康复法

可用香花疗法的增智方,以增儿智。空气疗法,借天时之清气,以补小儿之精气,以补小儿之精气,在不受凉的前提下,可实施空气浴。泉水疗法配合以浴中按摩,使患儿气血畅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sz/5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