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汗病中医诊疗
哪个医院白癜风能治好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 1.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 2.昼日汗出溱溱,动则尤甚者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者为盗汗。 (二)证候诊断 1.肺卫不固证: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以头颈、胸背部汗出明显,动则尤甚,平时易患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2.营卫失调证:自汗或盗汗,遍身汗出而不温,畏寒怕风,不发热,或时有低热。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3.气阴两虚证:以盗汗为主,也常伴自汗,汗出较多,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口渴唇干。舌质红,苔少或见花剥苔,脉细弱或细数。 4.湿热迫蒸证:汗出以额和心胸为甚,见肤热,汗渍色黄,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5.气阳不足证:自汗或盗汗,面晄肢冷,神疲乏力,小便清长,或伴遗尿,口淡不渴。舌淡白,脉软。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煮散剂)、中成药 1.肺卫不固证 治法:益气固表。 推荐方药: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黄芪、白术、防风、煅牡蛎、浮小麦、麻黄根等。 中成药:玉屏风颗粒等。 2.营卫失调证 治法:调和营卫。 推荐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浮小麦、煅牡蛎等。 中成药:黄芪颗粒等。 3.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 推荐方药:生脉散合黄芪散加减。太子参或沙参、生地、麦冬、五味子、黄芪、煅牡蛎、瘪桃干等。 中成药:槐杞黄颗粒等。 4.湿热迫蒸证 治法:清利湿热。 推荐方药:泻黄散加减。生石膏、栀子、防风、藿香、甘草、麻黄根、糯稻根等。 5.气阳不足证 治法:温阳扶正。 推荐方药:附子合麻黄根汤加减。附子、麻黄根、生牡蛎、浮小麦、黄芪、党参、白术、当归、桂枝、甘草等。 (二)外治法 1.穴位敷贴疗法 (1)选用方剂 方一:五倍子、煅牡蛎、丁香,比例3:10:1。 方二:五倍子、五味子、煅龙骨、煅牡蛎、黄芪、麻黄根,比例1:1:3:3:3:1。 方三:五倍子、五味子,比例2:1。 方四:郁金、五倍子、黄柏,比例2:1:1。 (2)适应证型:各型汗证。 (3)制备方法:以上药物按各自比例,将药物研末过80目筛,以醋或凡士林调和。 (4)操作规范:取配制成药3g,置于无菌敷料中,敷于脐部神阙穴、足底涌泉穴,夜敷晨取,连用5~7天为一疗程,可用2~3疗程。 (5)注意事项: ①贴药后不要过分活动,以免药物移动、脱落。 ②贴敷后皮肤有明显色素沉着为正常反应。 ③贴敷后皮肤反应不明显,说明皮肤对药物耐受度较好,不影响疗效。 ④皮肤对药物特别敏感、过敏性皮肤或瘢痕皮肤和以往贴敷中药过敏者,注意易出现过敏现象,严禁抓挠。 2.捏脊疗法 (1)穴位定位:“夹脊”穴,位于腰背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 (2)操作方法: ①让患儿俯卧于床上,背部保持平直、放松。 ②施术者站在患儿后方,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向上捏起皮肤,同时向前捻动。两手交替,沿脊柱两侧自长强穴(肛门后上3~5厘米处)向上边推边捏边放,每捏3下将背部皮肤向上提一次,一直推到大椎穴(颈后平肩的骨突部位),算做捏脊一遍,共捏3~5次。 ③最后用两拇指揉按心俞、肺俞、脾俞3~5次。 ④每天捏一次,连续7~10天为一疗程。 (3)注意事项 ①操作前可在局部涂撒爽身粉或润滑油起到润滑和保护皮肤的作用 ②晨起或临睡前捏脊较适宜 ③捏脊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操作者指甲要修整光滑,手部要温暖,手法宜轻柔、敏捷,用力及速度要均等,捏脊中途最好不要停止。 ④每次捏脊时间不宜太长,以3~5分钟为宜。 ⑤捻动推进时,要直线向前,不可歪斜。 ⑥本疗法适于半岁以上到7岁的患儿。年龄过小者皮肤娇嫩,易损伤表皮;年龄过大者背肌较厚,不易提起,影响疗效。 ⑦局部皮肤破损者,或发热时不宜行本疗法。 3.足浴疗法 (1)选用方 方一:麻黄根、浮小麦、五味子、煅牡蛎。 方二:五倍子、乌梅、艾叶。 方三:黄芪,瘪桃干,糯稻根,麻黄根。 (2)适应证型:各型汗证。 (3)制备方法:将所选药物先浸泡20分钟,后将药物煎煮,取汤汁备用泡足。 (4)操作规范:将煎煮后的药汁加入适宜温水中泡双足,每日一次,每次15~20分钟,宜临睡前操作,连用7天为一疗程。 (5)注意事项:水温不宜过烫,防治烫伤双足。 4.中药直肠推入保留给药法 (1)适应症:无急性感染、肠道及肛周疾病的汗病患者。 (2)操作方法:患儿取肘膝位,灌肠时用20ml或50ml注射器抽取适量适温方药,在注射器顶端连接一次性灌肠软管,用石腊棉润滑肛周及灌肠软管,将软管另一端缓慢插入肛门,将药液缓缓推入,推入时间2~5分钟,同时注意观察患儿耐受情况,推注后抽出灌肠软管,嘱患儿俯卧位10分钟左右,让药物充分吸收。 (3)注意事项: ①直肠给药深度6~10cm。 ②推入液体的温度控制在36.5~38Co,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刺激直肠粘膜,造成局部损伤及迷走神经兴奋导致排便,不利于药物吸收。 ③推注速度缓慢,以免速度过快,不利于药物保留。 ④对于有肛周疾病、严重腹胀极不配合者不予应用。 5.中药外扑法:龙骨粉、牡蛎粉、五倍子粉各等量,调匀,撒布于出汗部位。 6.针灸疗法:主穴取大椎、曲池、合谷;配穴取三阴交、肺俞、肾俞。 (三)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运动适度。汗出患儿腠理疏松,体表潮湿,宜用干毛巾擦拭,不宜坐卧当风。对于汗出较多的患儿可用清洁纱布或干毛巾垫于背部,防止感冒。 2.饮食调护:辛香之品具发散之性,香窜刺激,不适宜本证。生冷、粘滑食物亦损伤胃气,饮食当慎。 3.情志调摄:建议患儿宜循循善诱,防止情绪及精神紧张造成汗出。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如果您是一名基层医生,请扫描下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sz/5066.html
- 上一篇文章: 金匮要略卷四,麻黄加术汤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