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医生夜话病人是医生最好的老师
这是10几年前的一个故事。 那时的我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医生。 故事很简单,但至今仍让我难以忘记,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回味的,所以今天就把它写下来。 这天,一位中年男子在友人陪同下前来看诊。 他姓沈,45岁,患有哮喘病已经5年多了。 他看起来还是很年轻的,坐在那,一边讲话一边气喘,时而咳嗽几声。 发病过程是这样的: 刚得病时,他很着急的四处去看,但西医的治疗就是补液激素,以及“喷雾器”吸入,一开始有点效果,后来效果就不怎么好了。由于顾虑激素的副作用,加上虽然气喘,但平时的工作和生活还是可以进行的,于是他就不在乎了。除非喘的实在太厉害,医院输液,平时就抱着“由它去”的心态。这几年里也看过几个中医,吃过中药,但疗效并不明显。 因为友人多年的顽疾曾被我治愈,对我很是信任,所以今天硬把他拉过来看病。他平时咯痰稀白,胃口、大小便均正常,睡眠也还凑合。 听诊时,两肺布满的哮鸣音,提示了病情是很严重的。舌质干,有很多裂纹,舌苔少,脉象细滑。 这么严重的哮喘,光靠中医治疗能行吗?我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而且,患者的舌质干红、裂纹、少苔,这应该是阴液不足啊,如果用辛温的药物,是否会加重阴液的损耗?我犹豫了很久,决定给他开具一副具有宣肺、平喘、化痰功效,比较平和的“二麻四仁汤”: 麻黄6g,麻黄根6g,桃仁6g,杏仁6g,白果仁6g,郁李仁6g,百部9g,款冬花9g,炙甘草6g。 出于谨慎,只开了3剂,并叮嘱一定要来复诊。如服药期间哮喘加重,一定要及时去看急诊。 3天后,患者前来复诊。让我郁闷的是,竟然,毫无效果! 仍然是那样的一边讲话一边气喘,二肺的哮鸣音满布。 于是我深入的思考,之所以无效,是否应该和我过于顾虑他的舌像有关呢?这样的舌像,教科书上说是阴虚,但也有一些名医的著作里,提到过“真寒假热”证的辨析,其中就有对舌像的判断。患者目前气喘如此严重,应属肺气不宣、肾不纳气,不妨这次就不要考虑舌像了,以“小青龙加附子汤”治疗,温肾宣肺: 麻黄9g、麻黄根9g、杏仁9g、干姜6g、五味子6g、细辛3g、桂枝9g、白芍9g、半夏9g、陈皮9g、炙甘草6g、炮附子9g、磁石30g。 因患者没有时间,所以这次开了7剂。 1周后复诊,令我大吃一惊,没想到会如此有效,肺里的哮鸣音竟然完全消失了!安静时气急已不明显。他也非常高兴。后来又陆续看了半年,期间哮喘没有发作,病情稳定。 传道受业解惑的良师,极为重要,是每位医生的学医之路都必不可少的。 在此基础上, “实践出真知”这句话,提示了在看病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所得到的收获,也是获得“真知”的重要途径。 所以, “病人是医生最好的老师”, 这句话是很恰如其分的。 这就好比一个练武之人,虽然很刻苦地学会了很多招式,但如果不经过实战,那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只有实战之后的体会,才是真正的体会。 故事已经过去10多年了,在医林里,我大概最多算得上是一个刚会爬的婴儿,但和之前比较,自诩医术还是有了很大长进的。 这首要感谢我的病人,我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你们对我的信任和支持,哪怕一次二次看不好,也仍然信任并配合我完成治疗。 注: 这是10几年前的故事,文中所用的西药和治法,现在看来可能有些过时了,但在当时确实是主流和先进的。 另外文中的处方是我为患者量身定制的(我以前的所有文章都是这样的),不具有普遍性,有相似症状的患者需要找医生看诊,不宜原方照抄。 姜医生夜话︱一例顽固性心律失常的治验与思考 姜医生夜话︱炎炎夏日,让我们玩一次穿越,到古代去寻找清暑秘籍吧 姜宏军,中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深入研习《伤寒论》等中医典籍,及近现代多位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承名医之心传,集临证之亲验,勤求古训,注重实效。多年临证中融汇伤寒、温病等学术流派,擅用温潜、益气、补肾、宣肺、通络等法,治疗多种内、妇、儿科疾患。 转载自拈花医舍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sz/4331.html
- 上一篇文章: 山楂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禁忌
- 下一篇文章: 石榴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