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二
临证本草之麻黄篇 临证本草 1、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 2、麻黄功效远不止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消肿三种。 3、发汗、利水宜生用,炙用兼能润肺。 4、伤寒发汗,以麻黄为主,杏仁为辅;治喘以杏仁为主,麻黄为辅,二药并用方效捷。麻黄开腠理,杏仁通肺络;麻黄性刚,杏仁性柔;麻黄外扩,杏仁内抑。 5、用麻黄汤解表,麻黄与甘草用量以3:1为宜;若麻黄、甘草相去无几,则不得汗。 6、治水肿,麻黄可自6g增至30g,无过汗之虞,而尿则大利,故此药伍汗药则汗甚,伍利尿药则尿甚。 7、麻黄可灵活应用于一切喘证,与附子合用治疗寒喘,与石膏合用治疗寒热错杂之喘,与黄芩、地龙合用治疗热喘,与黄芪合用治疗气虚哮喘,与大黄合用治疗痰热互结之实喘,与熟地、紫河车配伍治疗肾虚哮喘,与二陈汤合用治疗痰浊哮喘。 8、麻黄治疗哮喘,若持续久服,常效力递减,若间歇使用,则效果大增。 9、《内经》有“诸气簦允粲诜巍保俅渤橹静皇妗⑵艚嶂耍稍谑韪畏街屑勇榛6g开提肺气,效果可提高。 10、治疗肾绞痛,麻黄与细辛、附子配伍,缓解疼痛效速,但排石无效。 11、麻黄治疗心动过缓、病窦综合症,用量宜大,6g开始递增,并宜先煎去沫。 12、小儿遗尿症,在补肾潜摄治疗中加入麻黄,疗效明显提高。 内蒙古地区中蒙药药材生态种植现状分析及建议内蒙古地区中蒙药药材生态种植 现状分析及建议 赵云山1,李紫岩1,那木汗1,韩奇亨1,任凯1,张春红1,2,3*,李旻辉1,2,3,4* (1.包头医学院,内蒙古包头;2.内蒙古自治区特色药用植物培育与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包头;3.内蒙古自治区特色道地药材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包头;4.内蒙古自治区中医药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 [摘要]内蒙古自治区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变,孕育了独特的药用植物资源;畜牧业发达,人口密度低,以热爱生态、亲近自然的蒙古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融合等人文地理因素,造就了内蒙古地区中蒙药种植有着独特的地域人文特征:注重资源的节约、循环利用和生态保护,有着广泛的中蒙药药材生态种植基础和应用历史。本文在阐明中蒙药药材生态种植内涵的基础上,就内蒙古地区目前中蒙药药材生态种植的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展望和建议,旨在为内蒙古地区中蒙药生态种植事业快速发展提高一点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内蒙古地区;中蒙药;生态种植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边疆,幅员辽阔,总面积.3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全区地形复杂多变,众多的高原(53.4%)以及山地(20.9%)的围绕阻隔和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等的影响,构成了以草原和荒漠为主体的景观生态区域,并依次由东向西从中温带湿润区、半湿润区过度到半干旱区、干旱区以至极干旱区,药用植物种类较为丰富,据《内蒙古植物志》(版)记载,全区药用植物种[1],其中蒙药药用植物种,可大规模开发的品种有余种。目前,全区人工种植及野生抚育的大宗中蒙药药材品种有40余种,总面积达万亩,万亩以上药材有赤芍、桔梗、北沙参、黄芪、甘草、黄芩、枸杞、肉苁蓉等[2]。 内蒙古自治区常住人口为万,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64,由蒙古族、汉族、满等49个民族组成,人口数量以汉族居多,经济、文化等领域以蒙古族为主体,因此内蒙古地区中蒙药药材种植也明显带有民族地域特色[3]。蒙古族人民热爱并尊重和保护自然,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有着取之于自然、还之于自然的朴素自然观,这与农业生态种植(包括中蒙药药材生态种植)的宗旨相一致。在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中,调查发现内蒙古地区不但具备中蒙药药材生态种植的条件,也有着雄厚的药材生态种植基础和悠久的历史,本文在阐明中蒙药药材生态种植内涵的基础上,就内蒙古地区目前中蒙药药材生态种植的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展望和建议,旨在为内蒙古地区中蒙药生态种植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一点参考与借鉴。 1 中蒙药药材生态种植的内涵 中蒙药药材种植,是现代农业的一部分,其生态种植也是现代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具备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①追求生态平衡,资源合理利用,减少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②注重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重视综合经济学;③不用或少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降低能源消耗,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产出;④内部组成与结构复杂多样,有较强的抵抗外界干扰的缓冲能力和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形成良性循环,有稳定和持续发展能力;⑤提倡使用固氮植物、作物轮作以及正确处理和使用农家肥等技术,副产品循环可再利用,尽量减少废弃物输出,能自我维持[4]。中蒙药药材生态种植是一个崭新的概念,郭兰萍认为,“中药材生态种植是在目前中药材GAP生产过程中,引入生态农业的理念和方法,按照遵循生态与经济整体统一的原理,在中药材GAP生产中建立生态与经济两者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不仅是有效控制中药材栽培土壤污染及连作障碍,确保中药材产量和质量,保障人民用药安全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保护中药农业立地条件及土壤微生态,减少农残重金属污染,解决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促进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中蒙药药材生态种植的目的是保证中蒙药药材的质量和安全、保证生态环境的持续利用,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原文为“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该方有解表、散寒、利湿之功,用于治疗风寒表邪未散、湿热蕴郁而致的黄疸。本方组合严谨、配伍精当,采取内治湿热、外散表邪,使表里证分途而解,各个击破。 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等肾脏病归于中医学“水肿”“关格”“隆闭”“虚劳”“风水”“尿浊”“尿血”等范畴,而水肿是慢性肾脏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金匮要略》中讲到“风水相搏,身体弥肿,汗出乃愈”,说明用宣肺发汗之法可治疗水肿之疾,与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不谋而合。近年来,我们运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各类慢性肾脏病,屡有获验,抛砖引玉,与同道共享。 1、治疗IgA肾病 病例1杜某,男,30岁。初诊日期:年10月17日。 患者IgA确诊6年,长期蛋白尿、血尿,24h蛋白定量小于1克,无高血压,偶见晨起眼睑水肿。间断性服用肾炎康复片。近二周,因上感后,自觉泡沫尿增多、疲劳、眼睑浮肿,查24h蛋白定量1.53克,遂来院就诊。 刻诊:咳嗽、咯少量黄色痰,咽痛;疲劳乏力;自觉晨起眼睑水肿,午后缓解;余症平,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查血压/70mmHg。 辨证:太阳伤寒证。治法:宣肺止咳,清热化痰;方以三拗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处方:水炙麻黄15g,杏仁12g,生甘草3g,姜半夏12g,陈皮9g,茯苓15g,紫菀12g,冬花12g,牛蒡子9g,连翘9g,赤小豆18g,生谷芽15g。早晚各服。 二诊(10月24日):咳止,尿常规示,尿蛋白(±)、红细胞(+),舌红苔净,脉小弦。予参芪地黄汤加蚕茧壳9g,玉米须15g,荆价炭12g,小蓟草12g,茜草炭12g,黄芩12g,河白草15g。 三诊(11月7日):尿蛋白(+),红细胞(+);疲劳,眼睑肿;舌红苔薄黄、脉小弦。予参苓白术散加蚕茧壳9g,玉米须15g,荆价炭12g,小蓟草12g,茜草炭12g,黄芩12g,河白草15g。 四诊(11月21日):尿蛋白(+),红细胞(++)。方以首诊方参苓白术散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入。 五诊(12月5日):尿蛋白(-),红细胞(3-5)/HP。自诉无不适。舌红苔净,脉弦滑。遂长期以本方调理,随访至今24h蛋白定量均正常。 按IgA肾病有人称之为“咽痛性肾炎”,很多人都有上呼吸道长期反复感染有关。常规治疗中,感染期清热疏风,稳定期健脾补肾。 本例由于外感使用清热疏风后,予健脾补肾,但疗效欠佳。后在缓解期使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得以稳定。 蛋白尿与中医学所谓的“精气”“清气”“精微”概念类似。本例患者之所以出现蛋白尿,多与肾虚有关。肾虚加之感受风邪,形成蛋白尿。风邪外袭,且由外感风邪引发的慢性肾病反复表现为蛋白尿的重复出现,表现为尿中有大量泡沫,此为风邪鼓荡的典型表现。即叶天士所谓“风能流动鼓荡”。 亦有表现原来尿常规正常者出现尿潜血。《诸病源候论?小便血候》有:“风邪客于少阴则尿血”之说。血尿的产生亦与风邪有关,风邪内入,穿透肾膜、血络,膜络受损而开泄,则有血液外渗,发为尿血。风邪在慢性肾炎血尿的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无论是慢性肾炎的水肿或蛋白尿、血尿均需从风论治。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不仅用于肾炎初起的水肿,即使对于无水肿的慢性肾炎因外感反复者,投以此方有力挽狂澜之效,究其原因,实为该方剂乃祛风之良药。中医理论认为咽喉为肾之连姻,咽喉为关隘,易犯外邪,少阴肾脉循咽喉、挟舌本,外邪入侵或从呼吸道而入,盘踞于咽喉,郁结不散、化生瘀毒;毒随少阴经脉下犯肾之膜原、血络,致病情加重,难以缓解;肾气受损、卫外不固,致病情发展、缠绵,形成咽喉与肾的恶性循环。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寓发汗解表、宣肺清热、祛风利水之意于一体。 2、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病例2徐某,女,18岁。初诊日期:年3月8日。 患者于两年前不明原因出现过敏性紫癜,经抗过敏治疗后稳定。半年前,因上感后再次出现紫癜,并伴有泡沫尿。查24h蛋白定量0.83克,肝肾功能正常。肾穿示局灶节段性肾炎,服用中药治疗,由于蛋白尿长期在0.5~1克之间,并出现月经不调,遂来就诊。 诉有经水延后,经量减少,偶有胃脘不适。观前医以凉血清热剂,虽暂获小效,终非长治久安之法。观脸色白光白、声低气微,小便色白、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细。 辨证:脾虚不运。治法:健脾和胃。处方参苓白术散加生谷芽15g。早晚各服。 二诊(3月15日):尿蛋白(+),红细胞(++)。诉本次中药色香味俱佳,愿意继续服药,下周经水将至。舌淡苔薄白,脉沉细。上方加制香附12g,当归12g,红花6g。 三诊(3月29日):尿常规,尿蛋白(++),红细胞(+);诉经水如期而到、量可、色正常;舌淡苔净脉沉细。方拟参茯白术散加水炙麻黄12g、连翘9g、赤小豆18g、蚕茧壳9g、玉米须15g、当归12g、制香附12g、生谷芽15g。 四诊(4月12日):尿蛋白(-),红细胞(+);无特殊不适,舌淡苔净,脉细滑。前方加丹皮9g、砂仁3g。 五诊(4月26日):尿蛋白(-),红细胞(5-7)/HP。原方续进。 六诊(5月10日):24h蛋白定量0.05g。 随访至今一年稳定。 按过敏性紫癜为一种较常见的免疫性疾病,以学龄前及学龄儿童为多见,但也可见于成人。《外科正宗》有“葡萄疫”的描述:“葡萄疫”其患生于小儿,感于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本病属发斑范畴,治疗多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法,选犀角地黄汤、化斑汤之类,临床虽有小效,但长期服用中健失和,经水延期。故此类病患可以参苓白术散等方剂健脾和胃,一则立其后天,稳定病情,二则可使患者服药后胃脘和顺,依从性增加。同时,笔者认为,根据本病病位斑发于皮肤、多一夜之间而发、斑发初起有痒感等的表现,均与“风邪”的特征非常相似。故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本病,常获佳效,况且不会因太过寒凉影响中焦运化及妇女月经,疗效稳定。 3、结语 历代医家对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组方理解,见解不一。多数医家认为是麻黄汤的变方,如清代柯韵柏说:“此汤为麻黄汤之变剂也。”樊荣强认为,本方是麻黄汤与越婢汤合方的加减。陈明认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是麻杏石甘汤的一个变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肺热,只不过所治为湿热。方中以麻黄开郁宣肺,使邪从表而解;配合连翘、赤小豆清热利湿;桑白皮清热利水、宣达肺气,所谓“提壶揭盖”,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解;生姜、大枣顾护胃气,使脾土健旺,制水有主。全方合用,共奏宣表散邪、清热利水之功。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临床广泛用于多种常见肾脏病。此方虽为《伤寒论》治疗湿热黄疸证的经典方,但时至今日,更多被用于急慢性肾脏病的治疗,用于延缓慢性肾病的病情进展。如肾炎水肿、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过敏性紫癜以及紫癜肾、急性肾盂肾炎、狼疮肾、慢性肾炎大量激素后合并皮肤感染、肝肾综合征等。其作用可能与其中的麻黄抗炎、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等相关。当然,其抗炎机理、免疫抑制等相关机理有待临床、动物实验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麻黄麻黄 麻黄为汉药或称中药中的发散风寒药;古时别名龙沙、卑相。包括有三种麻黄属的植物:草麻黄(Ephedrasinica)、木贼麻黄(Ephedraequisetina)与中麻黄(Ephedraintermedia),采用部位为草质茎。 产地 麻黄主要生产于兴安北部、岭东、岭西、科尔沁,兴安南部、燕山北部、呼一锡高原、阴山、阴南丘陵、鄂尔多斯。我国东北、河北、山西、河南、陕西;蒙古。 生长习性 川麻黄生于-公尺的高山岩石缝中。中麻黄生于海拔0公尺左右的河岸,草坡阳光充足的地方。 麻黄背后的故事 有个挖药的老人,无儿无女,收了一个徒弟。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才学会一点皮毛,就看不起师傅了。有的时候,卖药的钱也不交给师傅,自己偷偷花掉。师傅伤透了心,就对徒弟说:“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吧。”徒弟倒满不在乎:“行啊!”师傅不放心地说:“不过,有一种药,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什么药?”“无叶草。”“怎么啦?”“这种草的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记住了吗?”“记住了。”“你背一遍。”徒弟张口就背了一遍,不过,他背时有口无心,压根儿也没用脑子想。 从此,师徒分手,各自卖药。师傅不在眼前,徒弟的胆子更大了,虽然认识的药不多,却什么病都敢治。没过几天,就让他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死者家属哪肯善罢甘休,当时就抓住他去见县官。县官问道:“你是跟谁学的?”徒弟只好说出师傅的名字。县官命人把师傅找来,说:“你是怎么教的?让他把人治死了!”县官听了,就问徒弟:“你还记得吗?背出来我听听。”徒弟背道:“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县官又问:“病人有汗无汗?”徒弟答道:“浑身出虚汗。”“你用的什么药?”“无叶草的茎。”县官大怒:“简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虚汗还用发汗的药,能不死人?”说罢,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狱。师傅没事,当堂释放。 徒弟在狱中过了三年,这才变得老实了。他找到师傅认了错儿,表示痛改前非。师傅见他有了转变,这才把他留下,并向他传授医道。打这儿起,徒弟再用“无叶草”时就十分小心了。因为这种草给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就起名叫作“麻烦草”,后来又因为这草的根是黄色的,才又改叫麻黄。 麻黄桂枝九味羌麻黄汤 组成: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个炙甘草一两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宜。 桂枝汤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方歌: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解肌发表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安。 九味羌活汤 组成:羌活、防风、苍术各一两半细辛五分川芎、白芷、生地黄、甘草各一两 功效: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风寒湿表里热通。 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3则石国璧教授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应用举隅 1.解析方证,抓住关键 患者,女,52岁。 主诉:失眠2年余。 现病史:近2年无明显诱因失眠,伴手足怕冷,头部发木,眼矇,健忘、乏力,总是打盹,但真正睡又睡不着,且易醒,醒后难以入睡,健忘,耳鸣,眼前有飞蚊,头晕,无汗。手足怕风,怕冷,脚一进空调屋就发木,下午全身疲乏无力,时有胸闷,痰少,腰酸痛,腹胀,尿黄少,尿急,大便时干时稀。以上诸症均与情志变化有关。舌边红苔薄黄,脉沉细,尺脉弱。血压正常。 当时有三位跟师学生,一位学生辨证为脾肾阳虚,治宜温阳健脾;第二位学生认为以上诸症均与心情有关,辨证为肝郁脾虚,方拟用逍遥散;第三位学生辨证为肾阳虚,方拟用八味地黄汤。 石老认为: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病。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桂枝汤。 方药:生麻黄6g(先煎)细辛5g沙参10g黑附子10g(先煎)五味子6g麦冬10g桂枝10g茯神15g大枣6枚生姜2片。6付。水煎。日1剂、分2次口服。 6剂后患者诸症好转,继服上方2个月,面色红润,睡眠好,无怕冷,无头晕耳鸣,二便正常。 按语:此患者病症复杂,症状似乎寒热错杂,虚实兼夹,三位学生各抒己见,众说纷纭。石老抓住患者总体怕冷,脉沉细,以脉定证,辨证为少阴证,方宗麻黄附子细辛汤。诊疗全程未用枣仁、龙骨、牡蛎安神之剂,而以辛温之法治疗失眠,可谓独辟蹊径之法,体现了石老谨守病机,方无定方,法无定法的学术思想。 2谨守病机,扩大应用 患者,男,38岁。 主诉:睾丸抽痛2月。 现病史:患者主诉感冒后,头昏、疲乏无力、出虚汗、怕冷,已经2个月多。西医全面检查,各项都正常,但是患者感到头很沉重,而且一天比一天加重。经朋友介绍前来就诊。询问患者,病后无性欲,而且少腹、阴茎及睾丸有抽痛感。脉沉细无力。舌苔白,质胖。 辨证:此病属寒邪直中少阴证,非同寻常之外感,民间称之为“阴寒证”,正气大虚,寒邪直中少阴。治宜助正驱邪,表里双解。宗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 方药:麻黄6g制附子10g细辛5g桂枝10g白芍10g吴茱萸5g防风10g甘草6g香附10g川楝子10g生姜2片红枣7枚。水煎分2次兑匀,分3次温服,6剂。 二诊:服药后怕冷、少腹及睾丸抽痛减轻。脉沉细。舌苔白,质胖。 方药:原方加黄芪、党参10g,6剂。 三诊:诸症消失,疲乏减轻,体力增加。怕冷消失,少腹及睾丸抽痛减轻。 方药:桂附地黄丸2瓶,每次服10粒,一日2次,淡盐水送服。 按语:《内经》要求医者“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而“谨守病机”的前提是准确地推求病机,即在尽可能详尽地审疾察症,完整地占有四诊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归纳概括,分析综合,最后作出病机诊断,以利于遣选高效方药。如前所述,在《伤寒论》中,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基本病机是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这是就外感时病而言。若系内伤杂病,其基本病机则为阳虚寒凝。该患者得病后,以为是一般感冒,服感冒药不应,且病情越来越重。患者原来好运动,爱打篮球,但是病后,走路都没有力气。而且特别怕冷,头昏不爽,少腹及阴茎抽痛。患者难受至极,医院几次做全面的检查都说正常。中医辩证则是“寒中少阴,阳虚寒凝”,方以麻黄细辛汤加减起效。 3体质辨证,灵活施治 患者,男,80岁。 主诉:咽痛一天。 现病史:近一天无明显诱因咽痛,发热,周身疲乏无力,昏昏欲睡,平素畏寒凉,肢体凉。舌淡红苔黄,脉沉细,查:咽不红肿。 方药:生麻黄6g(先煎)黑附子10g(先煎)细辛5g 一剂后,微汗出,周身轻松,咽痛愈,发热除。 按语:人之体质,禀于先天,成于后天。而人禀五行,各有偏重。早在《内经》上就记载着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以及木形之人、火形之人、土形之人、金形之人、水形之人的心理、生理、病理特征与治疗宜忌等内容。《伤寒论》上提到的“酒客”、“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等,亦属于体质辨证的范畴。历代医家大多重视体质辨证,如近代名医张锡纯关于体质辨证的论说更为确切具体,且经得起临床验证。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写道,“外感之著人,恒视人体之禀赋为转移,有如时气之流行,受病者或同室同时,而其病之偏凉偏热,或迥有不同。盖人脏腑素有积热者,外感触动之则其热益甚;其素有积寒者,外感触动之则其寒益甚也。”而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体质病理便是素体阳虚。该患者为“素体阳虚”之体质,虽有咽痛,发热,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一剂而愈。 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中,第条:“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第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都论及少阴病之咽痛。现在我们一见咽痛,多用清热解毒药,石老认为咽红不甚,扁桃体不肿大,素体阳虚者,即可大胆应用辛温发散之法,这是石老灵活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之心法,达到了药少而效宏的效果。 炙麻黄抓成生麻黄,心慌气短身无力!失眠多年却改善。杨*,女,67-5-15 咳嗽气喘,咯黄痰,痰多不利,咳嗽伴胸疼胸闷,怕冷,伴阵发性出汗,腹胀纳差,排气少,五心烦热,小便频,大便正常,伴耳鸣,失眠,腰疼,原有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史查双肺满布喘鸣,口干不明显。 诊断:外寒内热,脾阳虚,肾精亏虚 治疗:疏散外寒,内清郁热,温运脾阳,滋养肾精 处方: 黄连9瓜蒌30制半夏12炙麻黄10杏仁(后下)12炙甘草12生石膏18 厚朴18茯苓12 -5-16 患者儿子在附近一药店抓的药。这人吃药后心慌全身无力.喷嚏。 抓药后自己拍有照片,经辨认看到药店抓的是生麻黄。 叮嘱减量服用。 -5-19 咳嗽气喘明显缓解,精神状态好多了,纳差腹胀,全身无力,偶尔出汗,失眠明显好转。 出汗少,怕冷,排气少,手足心热。痰色变白,粘, 夹杂有白色泡沫。 诊断:外寒内热,脾阳虚,肾精亏虚 治疗:疏散外寒,内清郁热,温运脾阳,滋养肾精 处方: 黄连9瓜蒌30制半夏12炙麻黄10杏仁(后下)12炙甘草12生石膏18 厚朴18茯苓12干姜12党参30 按: 生麻黄,炙麻黄,一字之差,谬之千里。麻黄具有非常显著的发汗解表外散风寒、止咳平喘的作用,临床上,为了止咳平喘,并不想用麻黄过分辛温外散风寒的作用,常常需要炙麻黄,也就是用蜂蜜炒炙,炙过之后的炙麻黄既有很好的止咳平喘作用,但已经不是那么温散风寒发汗肌表了。这个作用是很显著的差异。 生麻黄中有麻黄碱,具有一定的强心作用。同时又利尿作用。而对于一些本身心脏有问题的患者,往往有加快心率,患者自我感觉心慌气短,甚至大汗淋漓。 而且这些,和生麻黄的剂量呈现密切关系。剂量越大,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越高。一般青壮年,也不超过10克,老人小孩一般不超过6克。而炙麻黄则安全的多,老人可以用10克,青壮年则可以12克。 由于患者抓到的生麻黄,患者67岁,迅速的表现为心慌气短。经查是生麻黄,随之嘱咐减量服用,咳喘等症迅速缓解,因为生麻黄的止咳平喘作用更强,尤其是患者多年失眠却明显改善。这是用生麻黄之后出现的过度兴奋后的抑制镇静作用。生麻黄用于失眠的治疗,是非常有意思的课题,值得深入研究。 这也就是我们对于这类有一定风险的药物,都不愿标明剂量的原因。有些人胆子很大,看到后就自己抄下来应用,略有效果,就沾沾自喜,殊不知个中风险。 就是黄连,有些心阳虚的患者,用量过大,患者也会出现明显的胸闷心慌气短,喘不过来气的感觉。医生开药是很严谨的事情,千万不要不懂装懂,自以为是,随意乱开,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麻黄汤运用1.麻黄汤治春月伤寒案 钱某,男,30岁。 年春,时值阳历三月,春寒犹甚,旬末,天忽下雨,冷如寒冬。钱某,下田栽秧,感受寒邪,归家后即卧床不起。我立即扶杖奔赴其家诊视。切诊:六脉浮紧有力。舌诊:舌色正常,尖边俱不红,苔薄白。问诊:头痛如劈,一身痛如被杖击,骨节疼痛,怕冷厉害,发热无汗。大小便无异常。诊毕,予曰:此伤寒证也,虽时届春令,而天气严寒,治同冬月,不可误为春温,仍以伤寒诊治。方用麻黄汤开表发汗,透达表邪,可以一剂而愈。 麻黄(去节先煎去沫)12g,桂枝9g,杏仁9g,炙甘草3g。 一剂,水煎,分三次服,每四小时服一次。 次日走访,谓服第一次药后,觉怕冷稍减;服第二次后,得汗,觉头痛身疼去十之六七;服完第三次药,觉全身轻松,热退神清,尽剂而愈。 2.论麻黄汤的运用 麻黄汤今医怕用,城市中人更不敢服,我亦经验不多,平生治验不过十余例,兹特举此例以见一斑,明示近世并非无伤寒麻黄证。有清以来,温病学说盛行,一知半解之医人,遂谓已无伤寒证,能用伤寒方者真如凤毛麟角。或有用伤寒方者,亦甚为胆小。《医学心悟》作者程钟龄氏,医中之佼佼者,自谓其生平用麻黄,未超过六分,而医之不如程氏者,则对麻黄桂枝更不敢问津矣。本方用麻黄为君,辛温走表,开毛窍,逐风寒,入肺经,宣肺定喘。桂枝为臣,性味温辛,色赤入心,入于营分,升腾阳气。佐以杏仁之辛温,利肺降气。甘草甘平,调和诸药,共奏安内攘外之功。本案用麻黄12g之多,恰到好处。药贵对症,病重药轻,延误病程,不能解决问题。此中机宜,务要细心斟酌。麻黄辛温,走而不守,得桂枝则发汗之力更强,为发汗之猛将,是太阳经伤寒正药,然非其病,非其经,非其人之体质是以当之者,鲜有不为害的。凡药皆所以补偏救弊,有其利,必有其弊,舍其弊,用其利,是在医者之正确掌握耳。昔陶节庵治一人。伤寒四五日,吐血不止,医以犀角地黄汤治之而反剧。陶切其脉,浮数而紧,曰:若不汗出,邪何由解?进麻黄汤一服,汗出而愈。或问曰:仲景言衄家不可发汗,无血家不可发汗,而此用麻黄汤,何也?答曰:久衄之家,亡血已多,故不可发汗。今缘当汗不汗,热毒蕴结而成吐血,当分其津液乃愈。故仲景又曰: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盖发其汗,则热越而出,血自止也。陶案吐血而用麻黄汤,为失用麻黄汤,表实,邪逼阳络,迫血妄行之变局。伤寒四五日而吐血,乃阳气重,未能及时治疗所致。血之与汗,同属营气所化,同源而异名。心主血,汗为心之液,《内经》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在某种情况下,太阳表证有时可从衄而解,名曰红汗。衄,一般均作鼻衄解,不知吐血为内衄,仲景并未凿定为鼻衄。陶案所治者吐血,为太阳伤寒失表,因阳气重,虽吐血病亦不解,陶氏诊其脉浮数而紧,无汗,热不得出,发其汗,汗出血自止,故以麻黄汤主之。衄后病不解,须再发汗,非陶氏高手莫辨,一般医者一见衄血,即用常法凉血止血,辨证论治,实难有效。为了用发汗剂止血,应掌握好以下三个要点:一、表实证仍在。二、确无里热。三、阴气未伤,以无口干舌燥、尿短黄赤等症为据。若衄后出现里实热证,此为阳热亢盛,迫血妄行,大忌辛温发散,治宜清降里热。 若衄后阴气已伤,再汗则津液更耗,水不制火,有造成阳亢阴竭之危险,治宜滋阴凉血。麻黄汤为发汗峻剂,伤寒初起,邪未化热,元气未衰之发表猛将,用之得当,一剂而愈,用之失当,祸即旋踵。怀抱奇,名医也,述一医者素自矜负,秋月感寒,自以麻黄汤二剂饮之,目赤唇焦,裸体不顾,遂成坏证。又一药商,自谓熟悉药性,感冒风寒,用麻黄15g服之,吐血不止而死。此二症,虽进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救之,终难挽回,大可骇也!怀抱奇治一友人,积劳后感寒发热,医者好用古方,竟以麻黄汤进,目赤鼻衄,痰中带血。继用小柴胡汤,舌干乏津。怀诊之,脉来虚数乏力,乃劳倦而兼阴虚候也。误投热药,能不动血而竭其液耶?连进六味地黄汤三剂,血止,神尚未清,用生脉散加当归、枣仁、茯神、远志,神虽安,舌仍不生津。乃曰:肾主五液,而肺为生化之源,滋阴益气,两不见效,何也?细思之,因悟麻黄性不内宁,服之而竟无汗,徒伤其阴,口鼻虽见血,药性终未发泄,故津液不行,仍以生脉散加葛根、陈皮引之,遂得微汗,舌果津生,后以归脾汤、六味丸而愈。上述医案,记述了妄用麻黄汤的惨痛教训。凡事都要一分为二,若能正确掌握麻黄汤的适应证,确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如不加辨证,盲目乱投,诚如怀氏所述,麻黄汤就可能成为致人死地的药剂了。 从一则新生儿黄疸案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仲景自《伤寒论》便开始论述“发黄”,又有《金匮·黄疸篇》,有多首名方辨证分型以论治黄疸。在治疗黄疸时,应辨证施治,直至辨明方证才可处方,如此乃可取效,否则定徒劳无功。 /5/28清晨,我的一位36岁的亲戚喜得贵子,男婴黄疸指数高,在某妇幼保健院经蓝光治疗,并配合茵栀黄颗粒内服,治疗期间孩子大便溏稀,体重减轻。至6月1日晚,黄疸指数从14升至14.8,医院令其出院,并继续服用茵栀黄颗粒,其母当晚电话联系我,心急欲哭,希望寻求帮助。我素少诊治哑科,又身在外地难以面诊,本欲推辞,然可怜其为母之心,遂不忍推脱。 其母诉,患儿怕热,但身上很少出汗,皮肤呈黄红错杂,皮肤上有红色斑疹,斑疹上有白头。目黄。小便黄,大便服药后溏稀,胃口尚可。 分析:此患者有无汗而兼有里热的特点。因表不得透达,汗孔不得开泄,而污秽难以通过皮肤排出体外,故而发黄且起斑疹,疹即是皮肤之邪不可外出,闭阻于内的病理产物,可以看做是表证,又因颜色红而反应里有热,小便黄也反应里热。 辨六经:太阳阳明合病; 辨方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 处方:麻黄6g,连翘9g,苦杏仁6g,赤小豆30g,桑白皮9g,黄柏12g,生甘草6g煎汤,加水稀释7倍后适温给患儿洗澡,一天一次。 新生儿吸收能力差,又经前药大苦大寒损伤胃气,导致体重减轻,不符合“保胃气存津液”的思想,故拟采用外洗方式而非口服,更加安全妥当。 反馈:用以上方法三日后,患儿母亲开心的与我 生品发汗解表和利水消肿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证,胸闷喘咳,风水浮肿,风湿痹痛,阴疽,痰核。蜜麻黄性温偏润,辛散发汗作用缓和,增强了润肺止咳之功,以宣肺平喘止咳力胜。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麻黄绒作用缓和,适于老人、幼儿及虚人风寒感冒。蜜麻黄绒作用更为缓和,适于表证已解而喘咳未愈的老人、幼儿及体虚患者。 麻黄作用 1、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本品能宣肺气,开腠理,散风寒,以发汗解表。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表力量,如麻黄汤。 2、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的喘咳证。能开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与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汤,可增强平喘功效;若兼内有寒饮,可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以温化寒饮而平喘止咳,如小青龙汤;若属热邪壅肺而致喘咳者,可与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汤。 3、用于水肿而兼表证,为宣肺利尿之要药,本品发汗利水,有助于消散水肿,常与生姜、白术等同用,如越婢加术汤。 4、取麻黄温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他相应药物可以治风湿痹痛及阴疽、痰核等证。 麻黄根的选方 ①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夜卧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惊惕,短气烦倦:黄芪(去苗、土)、麻黄根(洗)、牡蛎(米泔浸,刷去土,火烧通赤)各一两。上三味,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局方》牡蛎散) ②治虚汗无度:麻黄根、黄芪等分。为末,飞面糊,作丸梧子大。每用浮麦汤下百丸,以止为度。(《谈野翁试验方》) ③治产后虚汗不止:㈠当归一两(锉,微妙),麻黄根二两,黄芪一两(锉)。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麻黄根散)㈡牡蛎粉三分,麻黄根二两。捣细罗为散,用扑身上。(《圣惠方》麻黄根散) ④治肾劳热,阴囊生疮:麻黄根、石硫黄各三两,米粉五合。上三味治下筛,安絮如常用粉法搭疮上,粉湿,更搭之。(《千金方》麻黄根粉) 用法及注意事项 解表生用,平喘炙用;捣绒缓和发汗,小儿、年老体弱者宜用麻黄绒或灸用。 该品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喘咳由于肾不纳气的虚喘者均应慎用。能兴奋中枢神经,多汗、失眠患者慎用。 麻黄桂枝各半汤验案张某,女,48岁。头晕、呕吐8天余,住院各种检查无异常,CT示头颅无异常,钡餐透视浅表性胃炎,头晕不能睁眼,呕吐10~20分钟一次,呕吐频繁,住院输液无好转,经别人介绍来我诊所。 刻诊:头晕(无视物旋转),呕吐(呕吐物为清水,呕吐厉害时有苦胆水),呕吐甚时出虚汗,全身乏力,恶寒无汗(体温35.8℃),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浮。 辨证施治:外感风寒(客胃)。 治疗法则:疏风解表、温中散寒、降逆止呕。 方剂: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半夏干姜。 由于呕吐频繁,频服呕吐后再频服,服药3次大大好转,第二天好了。 病案分析:看病要看病机,张仲景说:“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该患者症状符合条文,有恶寒,未发热(免疫力低下,体温反应不上来),呕逆,脉浮(脉阴阳俱紧)。头晕的原因是平素体质差,受寒后经络受阻,气血不能上承脑所致。病机符合,故有一剂知,两剂已的疗效。 所谓“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我的体会,治外感太阳病,就得像将军打仗一样,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战争;而治内伤杂病就要像宰相治国一样,有条不稳,慢慢调理。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运用举隅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运用举隅 一:欲要善用麻附辛,必懂三阳三阴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伤寒论》以阴阳为主线,将疾病二分法,所有疾病不是阳病就是阴病。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是认识阴阳二病的总纲领。阳病分为三阳即太阳、阳明、少阳,阴病分为三阴即少阴、太阴、厥阴。是完全符合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理,所有疾病就不外三阴三阳的范围。《伤寒论》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这是少阴病的提纲,少阴病即是表阴证,太阳病是表阳证。条是对照太阳病说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太阳病,若脉兼见微细,而并但欲寐者,即是少阴病。出现少阴病多是体弱或老年气血俱衰者,当外感时多以少阴表证多见,由于气血俱不足故脉亦应之微细,虚则病邪困倦少阴而但欲寐也。故有“老怕伤寒少怕痨”的谚语。这是对体弱或老年气血俱衰之人外感时要高度重视的总结。郝万山教授讲:“西方国家患流感,许多老年人都难逃此劫。”《伤寒论》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这个反发热脉沉,是根据《伤寒论》第7条说的,是说少阴病以不发热为常,始得之病在表,脉亦不当沉,今反发热而脉沉,沉为在里为水蓄,为阴经病,是为寒饮在里,但发热为邪在表,即少阴表证夹饮。所以运用解表、温里、逐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广泛用于外感病、腰腿痛、皮肤病的病证,取得了好的疗效,现整理部分病例与经方同道分享。 二:外感恶寒咽痒痛,清涕咳哑麻附辛 病例一】 患者危××,男,68岁,南江镇坳里村人,年3月6日就诊,患者自述昨起发热,咳嗽吐少许稀痰,咳时胸痛,现体温38.5℃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辩六经:少阴表证夹饮,辩方证: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半夏厚朴汤证加瓜蒌壳、白芥子。4付,药后痊愈。 病例二】 何××,女,35岁,本县城关镇人,年3月6日就诊。患者自述,感冒后声音嘶哑,咽痛,神疲乏力,思睡,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辩六经:为少阴表证合少阳证,辩方证: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桔梗甘草汤,6付痊愈。 病例三】 患者陈××,男,37岁,南江镇沙埔村人,年2月31日就诊。患者自述,咽痒,咽痛几月,喜清嗓,咳吐少许清稀痰,体胖,脉沉细,舌质淡,苔白薄。辩六经:为少阴太阴合病。辩方证: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半夏厚朴汤证加桔梗、僵蚕。3付。药后显效,原方再进3付,痊愈。 病例四】 患者何XX,男,48岁,上塔市镇小坪村人,年4月3日就诊,患者自述从事餐饮业,每天临晨4时即要起床。头痛二年,以前额冷痛,晚上睡觉时要用毛巾盖着头部,头脑不清淅,似有物蒙着一样,气温降低加重,到太阳底下舒服,早晚加重,晨起泛吐酸水,尿后余沥不尽,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辨六经:少阴太阴合病。辨方证:麻附辛汤合吴茱萸汤证。10付。服一付头痛止,全身轻松,病如一下拿去一样,服完三付则涕泪如注,喷嚏连连的排寒反应。4月19日复诊:诸证好转,晨起仍要泛吐几口酸水,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水滑,舌体厚,用麻附辛汤吴茱萸汤茯苓饮10付。4月27日复诊:晨起稍有头痛,活动易出汗,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水滑舌,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茯苓饮加附子10付,诸症全除。 按】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常用的一张治疗外感病方。据临床观察,发热病人以小孩多见,这是因为小孩体质生长旺盛,发病以三阳证为主,但体弱儿童患少阴证也有,可不多见。出现少阴表证以中老年为多见,发热时间短暂,并且发热也不高,随后则热退而表现为头痛,咳嗽,腰痛,肢体痛,声音嘶哑,畏寒,下肢冷等等表现。曾见有几位因外感后声音嘶哑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入法后变为咽癌者。而能认真体会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治疗少阴表证夹饮,则大有用武之地,不失临床医生安身立命的佳方。 三:腰间盘脱并腿痛,麻附辛汤合肾着。 病例一】 方××,男,45岁,南江镇上坪村人年3月16日就诊。患者自述,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史一年余,曾多处治疗,疗效不佳,近来加重,腰椎3—4节压痛,右下肢疼痛,麻木,行走不便,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边有齿印,水滑舌。辩六经:少阴太阴合病。辩方证: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肾着汤证加鸡血藤、土鳖虫,2付,开水冲服。3月18日复诊,原方再进2付。3月20日复诊,腰腿疼痛进一步缓解,舌边齿印消失,活动后疼痛减轻,脉沉细,舌质淡,苔黄。辩六经:太阴阳明合病。辩方证:四妙散合当归芍药散加水蛭,土鳖,炮山甲。7付药后腰腿痛至今未患。 病例二】 邹××,男,45岁,南江镇汤铺村人年4月6日就诊,患者自述,几年前有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史,近来腰痛,屈伸不利,腰部僵硬,腰酸无力,端坐腰胀,大便溏日二次,小便清长有胀痛感,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水滑舌。辩六经:少阴太阴合病。辩方证: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肾着汤证加土鳖虫、骨碎补、狗脊、杜仲、鹿角片、血竭,5付。4月13日复诊,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水滑舌。辩六经:少阴太阴合病。辩方证:桂枝附子汤合肾着汤证加骨碎补、狗脊、补骨脂、怀牛膝、三七、血竭、土鳖虫、鹿角片、菟丝子、杜仲、巴戟天,5付,药后疗效明显续服丸药一料。 按】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多有少阴太阴合病夹瘀的表现,多由体虚感寒,停湿,因弯腰劳作用力不当所致,因寒性收引,经脉阻滞,经脉拘急而发生腰椎间盘脱出和膨出,形成局部水肿,压迫神经而引起下肢痛,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解表,肾着汤温中祛湿,恰中病机,所以常常起到好的疗效。 四:皮肤顽疾少阴证,麻附辛汤可对应 病例一】 丁××,男,75岁,江西省修水县白岭镇人年3月9日就诊,患者自述,几年前因胃出血,经住院治疗痊愈,自此以后全身皮肤瘙痒2年,曾多方治疗无效,全身皮肤瘀斑,皮肤粗糙,胸背胁腹部抓痕累累,自备丝瓜络于口袋,痒时就用丝瓜络擦,口里说着痒呀!痒呀!甚为痛苦,眠差,饮食二便正常,四肢冷,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诊为:血虚血瘀用血府逐瘀汤合桂桂加龙牡汤5付,先服,归脾汤合桂桂加龙牡汤15付,药后无改善。3月28日用血府逐瘀汤加制首乌、蒺藜、乌梢蛇10付,药后同样无效。4月8日患者述畏寒、四逆、下肢冷甚,大便稀日1—2次,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中有裂纹,皮肤汗孔有硬结,经过思考该患者身痒是发于失血之后,养血去瘀药服30付全无寸功,真有愧对患者的感受。本来第一次就诊就有使用麻附辛的想法,因为有失血家禁汗的明训而未用,今见汗孔有硬结,无汗是汗孔阻塞,必须解表,同麻附辛汤合阳和汤加枸杞、制首乌、蕲蛇,5付,先服,再用归脾汤合地黄饮子加荆芥穗、制首乌、疾藜、蕲蛇,15付。4月28日复诊,服上方后皮肤瘙痒大减,没有新的抓痕,见有瘀斑,神疲乏力,下肢无力,视物不清,舌质淡,苔薄白,用麻附辛汤合阳和汤3付,归脾汤合地黄饮子20付,药后痊愈,至今未再复发。 病例二】 患者胡××,男,72岁,江西省修水县白岭镇人,年5月22日就诊。患者自述,有银屑病史十年,全身除头面和手掌至腕关节部外全身皮肤黯黑如炭,几年身体无汗出,但双腋窝则汗多,用卫生纸揉成团于腋内,畏寒甚,皮肤干燥,皮肤痛,瘙痒难忍,饭后思睡,大便秘,每次大便需要蹲厕所40分钟以上,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辨六经:少阴太阴合病夹瘀,辨方证:麻附辛汤合理中汤,桃红四物汤证加甘大仁、生首乌、蕲蛇、丹参、全虫、蜈蚣、乌梢蛇、川甲。年6月4日复诊,服上方10付后,身体有出汗,饭后思睡好转,大便秘改善,但瘙痒改善不明显,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用上次方去细辛减麻黄为6克加水蛭5克,10付。年6月21日三诊,皮肤痒痛,饭后思睡,大便秘已,但皮肤还是黯黑,双腿内侧有5x7cm的皮损,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方用:阳和汤、附子理中汤、桃红四物汤,10付。年7月11日四诊:大腿内侧皮损完好,胸、背、腹皮肤黯黑改善,但四肢皮肤还是黯黑,双手背皮肤皲裂,出汗正常,舌质淡,苔淡薄白,水滑,方用:桂枝加附子汤、理中汤、桃红四物汤加茯苓、制首乌、蕲蛇、水蛭、鹿角胶、丹参,10付,后经电话随访,虽没痊愈但所有临床症状减轻。现仍断续服四诊处方中药维持治疗。 上述两个皮肤病患者具有传奇色彩,情因年5月24日诊治一何姓患者,该病例已于年《全国经方论坛》会议论文中介绍。该何姓患者是湖北通城县黄龙乡花园村人,因前妻亡过,后成为江西省修水县白岭镇的上门女婿与丁××是一个村民组,患者经我治疗痊愈后到丁家炫耀,我的病治好了,丁家问他在哪里治好的,何××患者说是在上海治疗好的,花费几万元。丁姓患者不相信何××的话,请其外甥到何××患者家探察,发现其墙上挂着博爱中医门诊部的包装袋,袋中还有处方,拿手机拍下照,上网查到我的地址。因患者距我处90多公里,儿子在广东打工,春节时请3个月的假陪父亲来治病,终于起得了好的疗效,丁××治好后,又介绍胡××来治疗。均取得了好的疗效。 体会】胡老提出少阴表阴证,在少阴病篇中,真正解少阴表证的发汗方剂,只有条和条,可麻附辛汤却是表阴夹饮证,从上二例皮肤病来看,更能说明少阴病是表阴症无疑,如果从某些注解,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治疗里虚寒证或称太少两感证,就不会使用该方治疗皮肤病。如以脏腑经络理论解释更自相矛盾了,少阴肾经就与皮肤无关系。所以胡老的六经才是千真万确,才是振兴中医、发展中医的不二法宝。 麻黄附子细辛汤由麻黄2两、细辛2两、附子一枚组成,在临床中许多医生认为此方是虎狼之药;药性峻猛而不敢用,其实大不可畏惧,椐余国俊《中医师承实录》载:四川成都有一老中医一年四季治病,无论男女老幼,亦无论所患何病,开手便是麻黄附子细辛汤,竞尔门庭若市,门诊人次逾百且终年不衰……。可见麻附辛汤应用之广,其疗效之高,但该老中医广用麻附辛汤的方法不可取,可辨证的使用麻附辛则是可提高临床疗效。在临床中还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头痛、齿痛、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病症,其辨证要点是畏寒、喜暖、思睡、脉沉、水滑舌、苔白等表现。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的用量也是临床医生应重视的关键。根据柯雪帆教授考证汉时一两为今15.克,这样换算二两麻黄、细辛用量约30克、由于受《药典》的限制,细辛用量是3克,如果这样就打乱了麻附辛汤的用量比例,所以我在临床中使用麻附辛汤时,麻黄、细辛是用同等量常用6—10克,附子一枚以20克计算。头煎煮沸40分钟以上,所治病例都是安全的,不必恐惧而不用。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临床各科疑难杂症,疗效显著,经验尤能对同道有所启迪是为心愿。 耿介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sz/3124.html
- 上一篇文章: 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名
- 下一篇文章: 产地快讯花椒半夏藁本紫草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