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大唐中医药名家王焘及其外台秘要
27大唐中医药名家王焘及其《外台秘要》的历史贡献 国家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课题组专家、中国光彩集团副总裁徐群贵研究员 王焘对于中医药的系统化整理、编辑,使得过去凌乱不堪的中医、中药各行其是、各自为战状态,从体系建设上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路线图。这方面,中医药经常性的被作为一种个人技艺,是因人而异的一种个性化手艺,处于“感性认识”和“个人心灵手巧”的局限性状态,一直到现在都有许多民间中医药人士敌视理论研究,敌视大专院校的专业化人才培养,认为中医药人才就是日积月累的自我琢磨,不存在成才之路的规律性。王焘的中医药贡献打破了这样的格局,让中医药在医术精湛和中药材质量好的两方面齐头并进,首先就是在万无一失的艾灸、美容养颜方面,达成了中医与中药之间实质性的优化组合,堪称现代中医药的鼻祖,也是健康养生的开山祖师。这也是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历史性规律,自从《黄帝内经》诞生以后,并且流传于世的效果,带来了张仲景、孙思邈等人的中医药经典之作。中医药传承首先就是文化传承,是必须以文字记载为主要方式方法的。(续接前文) (十九)《外台秘要方》对方剂学研究的贡献(第二部分)3.灵活多变的临证化裁俗语说:“读书三年,天下无可治之病;临证三年,天下无可用之方。”指出疾病是千变万化,复杂多样的,对古人在特定条件下所创制的方剂,应当根据临证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能泥守胶柱。王氏《外台》在运用古方时的灵活权变之法,成为后世的典范。如卷七治疗胁肋痛用“半夏茯苓汤(半夏、生姜、茯苓、旋覆花、陈橘皮、人参、桔梗、芍药、甘草、桂心)指出该方的临证加减时说:“欲得利者,加大黄;须微调者,用干地黄;病有先时喜水下者,加白术三两,除旋覆花,去下便调,瘥也”(“胁肋痛方二首”)。如此详细地介绍方药的随证加减之述,比比皆是。这种随证加减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保存了古方,同时也扩大了古方的应用范围,另一方面也是一个临证医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用药技巧,更可显示一个临床医生灵活圆通的治疗技能。据《外台》所载内容,足以说明唐代在这方面已经具有成熟的经验。4.煎煮方法药物不同的煎煮方法会直接影响药物的效价及其药用效果。王焘《外台》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使之更加丰富。就药物煎煮过程而言,《外台》介绍的甚为详尽,如卷十深师“疗咳嗽上气,射干煎方:射干八两,紫菀半两,胶饴五两,细辛半两,干姜五两,末,生竹沥一升,芫花根半两,桑根白皮、款冬花各八两,附子半两,炮,甘草半两,炙,白蜜一升半。上十二味,先切射干,合蜜、竹沥汁,煎五六沸,绞去滓,?咀诸药,以水一升四合,渍一宿,煎之七上七下,去滓,乃合饴、姜末,煎,令如??,服如酸枣一丸许,日三夜一,不知稍增之”(“咳嗽上气方七首”)。详细地指出此方的煎煮方法。为何要将不同的药物分开煎之呢?因为不同的药物其有效成分在不同温度、不同的溶剂中释解过程不同,古人在长期临证实践中于此已有认识,不用如此复杂的方法煎煮,其药效肯定会受影响。所以王氏在其《外台》中不厌其烦地介绍方药的煎煮过程,其意义亦在于此。何以要渍之一宿?由于各药均为干燥之品,不浸渍透彻,煎煮时难以使其有效成分释解,药物之疗效必然大受折损,可见古人煎煮药物的方法是他们长期经验所得,也是他们取效的因素之一。 5.煎煮溶剂煎煮药物用何种溶剂,应当针对不同的药物有一定的选择。因为不同的溶剂可使不同药物的有效成分释解程度有异,如果药物有效成分(或曰部位)不能充分释解于溶液之中,那么其疗效就无法体现,这显然属于现代中药化学的知识领域,但是古人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反复探索之中,寻找出了不同种类的药物在其煎煮时要选择不同的溶剂,就是对这一认识的体现,王焘《外台》于此较之此前的方书有更大的发展。所用的溶剂种类有:水、酒、醋、浆水、姜汁、地黄汁、竹沥汁、甘蔗汁、泔水、药汁、粥汁、鱼汁、肉汁等等。6.服药禁忌服药禁忌,是指服用某种方药后,避免所用某些饮食物,又称“禁口”、“禁食”或“饮食宜忌”。王焘的《外台》对此十分重视,较之以前的方书有过之而无不及。服药禁忌的意义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所禁忌的饮食物与所服药物的药效抵消,无法得到应有的治疗效果。如卷二十崔氏治疗“大腹水病,身体肿”,方服药后“可烂煮小豆,勿以盐食之。忌咸黏、脂腻及大冷热物,唯得食秔粟米饭及淡醋”。指出咸盐有碍利水之药,而赤小豆,秔粟米则能助利水药力,一忌一宜,其理自在其中。二是所禁忌之物能助长病气,加重病情。如卷十六“疗脾劳实热”用“承气泄实热半夏汤”,服后要“忌羊肉、饧、大酢、桃李、雀肉等”。羊肉、雀肉、饧均为大热之物,食后能生热,助长其方所治之病,亦易使病情反复。《素问·热论》在论热病饮食宜忌时指出:“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可见《外台》对禁忌的记载是有所本的。三是所禁之物能引发旧疾者。如卷十四中风诸疾中,有属热极生风或肝阳化风而致瘫痪,手足不遂,在服用清热除风药之后,应当“忌热面,炙猪肉、鱼、蒜”等温热而味辛之物,以免引动内热、内风而诱发旧疾,故反复告诫要“慎热物及猪、鱼、蒜、酒”。7.服药反应服药后的反应,是对方剂功效或其毒副作用判断的客观依据。《外台》所载服药后的反应有两种;一是正常的药效反应。有此反应,说明药达病所,对所治之病已经产生了相应的治疗作用;一是毒副作用的反应。提示该方对人体正气有某种伤害作用。但临证中这两种服药反应常常无法截然分开。对于有些方药而言,其轻度中毒反应即是该方药治病见效之时。如多处记载使用“莨菪子”的方剂,病人可见口干、唾黏、产生幻视,即是其例。就服药反应而言,《外台》载有出汗、泻利、体有酒气、小便次数增多等等。大凡载方,绝大多数皆指出该方服后应当出现的反应。足见本书所载文献对方药的研究、观察之深、之细。8.方药剂型古人根据病情的需要,将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不同的剂型其药效释放的快慢亦有区别。就内服药物剂型而言:有汤剂。是以用不同溶剂煎煮服用者,如麻黄汤、桂枝汤(卷一),茅根汤、香豉汤(卷四)等。有散剂。是将干燥药物粉碎过筛为细末,便于服用,其药效较汤剂为缓,如极效常山散、黄连散(卷五)、猪苓散、白术散(卷六)。有丸剂。《外台》作丸的附形剂有蜜、酥、脂膏、水、粥汁等。其丸之大小有很大区别,如枣,如枣核,如酸枣,如梧桐子,如粟粒等。方如干漆丸、胡粉丸、干姜丸、狼毒丸(卷七)、五膈丸(卷八)等等。有烟雾剂。此剂型是将药物放在特定器皿中让其不完全燃烧,产生烟雾,让患者吸入治病的剂型,如卷九治疗咳嗽的“重咳六法”即是。也有将药物放在较大容器或房屋燃烧,以熏其全身而治病。有酒剂。《外台》所用酒剂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用酒浸泡药物,一种是用酒作溶剂煎煮药物,一种是将药制成酒曲,由此所发醇、酿制的酒亦为药酒。致于以酒送服丸、散者不在此列。用酒浸泡者如大金牙酒(卷十八)、大麻子酒(卷十九)。后者如卷十四治疗“猥退半身不遂,失音不语方:杏仁三升,去两仁者及皮尖,洗,入臼捣二升,令碎,研如寒食粥法,取汁八升,煎,取四升,口尝,香滑即熟,反此不为熟,唯熟为佳。停,极冷,然后纳好曲一升。炊时以前所留一升杏仁,纳入,取四升,捣,下水一斗六升。煎,取八升,第一遍酘也。次一炊,复取杏仁三升,研,取一斗二升汁。煎,取六升,第二酘也。次一炊准第二酘,取杏仁汁多少,为第三酘也。疑米不足,别更取二升杏仁,研,取八升,煎,取四升,更斟酌炊米酘……渍曲以外,分之酘酒熟,封四七日开,澄取清,然后押糟,糟可干末,和酒服之,大验。”此处酒剂则是以药煮熟,拌曲发酵为药酒。有膏剂。此之内服膏剂是将药物煎煮去滓,浓缩为膏状而服食之。有口含剂。此剂用口含剂型治疗咽喉病及肺部疾患,可制成膏剂或丸剂口含咽汁,如干枣丸,贴喉膏(卷二),治咳嗽所含的款冬花煎(卷九),治噎膈病的五膈要丸(卷八),还有如治口臭、舌本缩、舌上生疮,等病。如疗天行口疮之石膏蜜煎、生姜煎(卷三),及“疗新久咳嗽”的款冬花煎(款冬花、干姜末、芫花根熟熬为末,五味子、紫菀,上五味,先以水一斗煮三物,取三升半,去滓,纳芫花、干姜末,加白蜜三升,合投汤中,令调于铜器中,微火煎,令如饴,可一升半,服枣核大,含之”)(卷九)。此外,还有将药物与面拌和烤制成饼或馎饦方(卷三十八)。此处仅就其主要剂型述评之。《外台》所载外用药物剂型有:膏药贴涂剂。如“金疮预备膏散三方”中的续断膏(卷二十九);贴敷剂。有药物捣碎加热用帛包裹贴敷,如风湿腰痛熨法(卷十七);有粉剂外敷患处者,如牡蛎散、生肌散(卷二十九);烟熏剂。有用药物完全燃烧烟熏患处(卷二十九);涂敷剂。有用药汁、药酒涂于患处(卷三十);油膏剂。有用油膏涂之治疗赤丹、白丹者(卷三十);有外洗剂。如《近效》治脚气方(卷十八);膏涂按摩剂。膏剂涂于患外并按摩之(卷三十)。此外有药膏塞耳、粉剂吹鼻,药丸、药膏填牙痛有孔方(卷二十二),煎汤外洗方(卷三十四);药绵填塞疮疡以祛腐生肌。尤其值得有什么方法治疗白癜风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sz/2706.html
- 上一篇文章: 赵绍琴医案更年期综合征
- 下一篇文章: 同济堂大药房中药学堂黄芪补气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