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症(Hyperhidrosis):常见的是手部多汗、腋部多汗、脚部多汗和头面部多汗,它们都是由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汗腺过多分泌的一种疾病。交感神经支配全身的出汗。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通过控制出汗散热来调节人体的体温。但是多汗症病人的出汗完全失去了正常的控制。这种疾病目前原因尚不明确,有12%的人有遗传倾向。是一种先天性的疾病。

交感神经or副交感神经

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除术(ETS)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阻断神经信号(交感神经系统:神经干)从脊柱到汗腺的传递工作,从而防止这些神经信号从“打开”汗腺。

中国有指南推荐,但许多国家并不推荐,可能会引发许多副作用!

中国手汗症微创治疗专家共识(后台回复:“手汗微创治疗”即可下载)

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

已明确诊断的中度(出汗时湿透一条手帕),重度(出汗时手掌呈滴珠状)的手汗症病例是手术适应证,轻度病例则不考虑手术。推荐12-50岁为ETS手术的最佳年龄。12岁以下儿童不建议接受此项手术,等到上中学年龄以后,病人辅助设计家属确定严重影响学习生活,要求治疗者再行考虑,50岁以上病人可能因主动脉硬化扩张至弯曲覆盖交感神经干导致术中寻找困难。

标准二孔式

SOS严重并发症SOS

手术治疗是通过离断T3-T4交感神经神经干来达到控制汗腺分泌,但由于交感神缺失不可避免扭曲了身体许多功能,包括出汗,血管反应、心率、心搏量、甲状腺、肺容积、瞳孔扩大、皮肤温度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其他方面,引起了指南明确指出的副作用。

为此,多汗症的手术治疗是一种选择,但不应做推荐!鉴于目前药物治疗多汗症效果较差,笔者推荐在手术治疗前应选择中医药治疗多汗症。

中国历史典籍记载了许多中医药治疗多汗症的案例,临床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效果!笔者收集了历代医家的文献记载,记录如下:

中医治疗手汗经验集,后台回复:“中医手汗”

傅青主手汗洗法

黄芪一两,干葛一两,荆芥三钱,防风三钱。水煎一盆,热熏而温洗三次,即无汗。

养心汤可治手汗淋漓

柏子仁30克,炒枣仁30克,荔枝仁15克,首乌30克,黄芪60克,茯苓30克,龙牡30克。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一位姓熊的中年男士,年4月因受惊过度而两手汗出不止。曾以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多方治疗,用中药余剂,内服西药,并采用封闭、外搽、输液等办法,皆告无效。患者既往有高血压、肝炎等病史。现形体消瘦,面色无华,两掌红热,大小鱼际有红淤斑,两掌心潮红,汗流如雨,淋漓不断,手掌粗裂。平素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舌淡、舌尖红、苔薄白、脉细数弦。

投以偏方养心汤,每日!剂,水煎2次分服。前后共服18剂,掌汗过多之症获愈,再未复发。

陈潮祖:手汗医案刘某,男,22岁,年5月13日初诊患者从小至今一直手汗较多,最近两年则有加重之势,双手心汗出如水洗,异常难受。最近1年在当地四处求治,中医处方便有数十张,包括“通腹泄热”、“清热泻火”、“收敛止汗”、“益气固表”等几类方药,但未获效。目前双手汗出多,但觉双手发热,放入冷水中则觉舒服,触之手温较低,双手指尖冰冷,大小便自调,舌淡,苔白,脉弦细。予五苓散合四逆散处方如下:桂枝15g白术20g泽泻30g茯苓20g猪苓20g柴胡10g白芍15g枳壳10g炙甘草10g上方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剂。嘱患者若手汗减少则可继续服用数剂。5月24日二诊:共服药10剂,手心汗出明显减少,双手发热感觉消失,舌脉如前。在上方中加川芎10g、当归10g细辛6g,7剂,水煎服。2周后患者特来告谢,诸症告愈。患者双手汗出如洗,且双手发热,故容易被医者认为是阳热所致,因此开出“通腹泄热”、“清热泻火”类处方;从小至今一直手汗较多,病程较久,则容易认为是津液滑脱或者表卫不固,因此开出“收敛止汗”、“益气固表”类方药。患者手汗虽多,但却双手指尖冰冷,辨证绝非阳热所致;汗出病程虽然较长,但是仅见双手局部汗出,并非全身汗出,且无虚劳之象,因此也非津液滑脱一类病证,而属肝系疏泄失常,三焦水道受阻,不能下行归肾机制。手汗较多,手指冰冷,舌淡,苔白,脉弦细乃是其辨证要点。实属阳气不展,膀胱气化不力,津气不能正常布散,津聚成水,出现手汗;阳气不展,加之水湿停聚,导致气机不畅,一方面不能正常温煦,故手指冰冷,另一方面,气郁则热,因此感觉双手发热。因此应当以舒展气机,化气行水,利水渗湿为治疗方法。方中五苓散化气行水,利水渗湿,使水液得以布散,四逆散疏理肝脾,舒展气机,气津得行,则水津四布,五经并行,手汗得止。二诊手心汗出明显减少,说明津液布散归于正道,双手发热感觉消失是气机舒展的表现,加川芎、当归、细辛活血养血通脉。陈老常说中医辨证,应当注意五脏经隧弛张,气血津液升降出入,盈虚通滞,分析病机才会准确无误。此病既用四逆散疏肝理气,解痉缓急,使其经隧和调,以五苓散温阳化气,通利水道,引导水津下行归肾,使其手心出汗停止,充分体现了陈老的辨证思维确有客观依据,不是无稽之谈。

梅国强辨治手汗症经验

《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是阳热加于阴,津散于外而为汗也”,故而阴阳盛衰或失于和调均可导致汗出异常。

实证

中医认为脾胃主四肢,导师亦认为手汗症多与脾胃的病理变化相关。

1、阳明热盛证

阳明热盛证有在腑、在经的差别。《伤寒论》云:“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即阳明胃热(腑实)可蒸腾津液,导致手心出汗。《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亦云:“而又有手足汗者,液自胃府旁达于外,则手足自汗。有热聚胃府,逼而出之者,此阳明病也,必当下,宜大柴胡汤”,通腑之意同张仲景。

若同时兼上焦热盛,见面赤唇焦,口渴心烦等,当属上中二焦邪热炽盛证,多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凉膈散化裁治疗;若仅为阳明经热势炽盛,无明显腑实之候,可用白虎汤加人参汤加减。

2、脾胃湿热证

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手足汗》谓:“手足汗乃脾胃湿热内郁所致,脾胃主四肢”,《张氏医通·手足汗》亦载:“脾胃湿蒸,傍达于四肢,则手足多汗”。治疗上,张璐(编者注:张璐,清,《张氏医通》作者)认为:“热者,二陈汤加川连、白芍;冷者,理中汤加乌梅;弱者,十全大补去芎加五味子”。故脾胃湿蒸有湿热、阳虚生湿、气血亏虚生湿的差异。《湿热论》谓:“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手汗临证多见脾胃湿热所致,患者常言其手汗夏天更为严重,伴见手心温润而黏,治宜清热祛湿,治疗上可考虑藿朴夏苓汤、三仁汤化裁治疗;若除手汗外,患者痰湿之象明显,也可选用温胆类方加减治疗。

虚证

《丹溪心法·自汗四十九》曰:“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可以看出除痰、湿外,汗证属虚者更为多见。“汗为心液”,不难看出,汗出异常属虚者多与心的功能失调有关。

1、心肺不足证

从经脉循行上来看,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皆起于胸中,经腋下,入掌中。《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有“五脏化液,心为汗”的记载,《类经》亦云:“心主血,汗者血之余”,心主血,汗为津液所化,血与津液同源,均为水谷精微所化生,故曰“汗为心液”“汗血同源”。因而不少女性病人常伴月经量少、月经后期甚至闭经,加之肺能“助心行血”,肺气虚则气不摄津,部分患者除手汗外,还可兼见腋下、心胸的汗出,导师常用生脉散、黄芪生脉饮等化裁;若久病亏虚者,以张璐之十全大补去川芎之温燥加收涩之五味子等辨治。

2、心脾不足证

《类证治裁·汗症论治》云:“以汗乃心液,心不摄血,故溢为汗”,可知心脾气血不足,则固摄无力,不能统摄阴液,也会导致手汗,这类病人经常出现面色少华、心悸失眠等症候,导师多选用归脾汤加减。

若以心脾阳虚为主者,多汗出手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可仿《张氏医通》理中丸加乌梅化裁治疗,临床亦有以苓桂术甘汤治疗中。

3、心肾两虚证

《临证指南医案》云:“故凡汗症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之者。心之阳虚,不能卫外而为固,则外伤而自汗??肾之阴虚,不能内营而退藏,则内伤而盗汗。肾阴亏虚,虚热内生,热迫津液外出,而致盗汗”,汗为心液,而肾主五液。由于心肾两虚,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阳相对亢盛可致心液外泄;反之心火不能下温肾水,则肾水泛滥,因此病人常伴有五心烦热、遗精滑泄、舌红少苔等阴虚征象。临证用方可根据病证程度及兼证偏颇,考虑以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天王补心丹等方药化裁治疗。

4、营卫(阴阳)不和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灵枢·营卫生会》云:“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由上可知,卫气主外周的津液,血中津液一般依赖心阳的蒸腾,固汗功能是卫气和心阳共同作用的结果。若营卫(阴阳)不和,卫气不能固守营阴则津液外泄,常伴恶风、易感风邪等,临证观察,确实肤白、敏感体质者多见,对此类手汗患者,导师常用桂枝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等单方或合方加减治疗。

案例举隅

笔者运用上述经验,试用于临床,确有良效,举例如下。

案1:患者某,女,20岁,年4月1日初诊。

主诉:手足汗出6年。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手足汗出,现汗出成滴,手黏不冷,夏、冬天均可见,夏天更为严重;月经经常推迟,量少,色暗,质地黏稠;食欲不振,纳差;白天精神不好,大便黏,小便调。

舌红苔白腻,脉滑。西医诊断:多汗症;中医诊断:汗证(手足心汗);辨证为脾胃湿热。治宜清热祛湿,宣畅三焦;以藿朴夏苓汤化裁治疗。

处方:藿香10g,厚朴15g,法半夏10g,茯苓30g,黄芩10g,泽泻10g,浮小麦30g,麻黄根15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杏仁10g,薏苡仁30g,车前子15g,赤芍10g,牡丹皮10g。7剂(颗粒剂),日1剂,分2次服。复诊2次守上方加减,21剂后,手汗症基本消除。

按:本案患者手心汗出,夏天更为严重,汗出手粘,食欲不振,纳差,多因脾胃湿热,迫津外泄;脾湿阻遏清阳,则精神欠佳;脾湿偏渗肠道则大便黏;脾胃湿热胶着,气血生化不足,故月经经常推迟,量少,色暗,质黏;舌红苔白腻,脉滑皆为脾胃湿热之象。

辨证为脾胃湿热所致,故以藿朴夏苓汤化裁治疗。方中藿香化湿和中;茯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利水渗湿,兼健脾助运;杏仁宣利肺气,宣畅上焦,有助布散津液以除湿。诸药同用,清热祛湿,宣畅三焦。厚朴、法半夏行气祛湿,使气行则湿去;煅龙骨、煅牡蛎滋阴潜阳,合浮小麦、麻黄根收敛止汗;湿热壅滞,易助热并煎炼血液而致血热、血瘀,故加牡丹皮、赤芍凉血活血。全方热清湿祛,三焦通畅,故汗出自止。

案2:患者某,女,20岁,年3月18日初诊。

主诉:手汗出3年。患者近3年经常感冒,手心和背部容易出汗,白天尤甚,伴失眠,时而口干,下肢自觉偏凉,大便偏干,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边有齿痕,脉弦细略数。

西医诊断:多汗症;中医诊断:汗证(手汗);辨证为气阴两虚证。治宜益气养阴,固表止汗,兼补养安神;以黄芪生脉饮加减化裁。

处方:生黄芪30g,党参15g,麦冬10g,五味子6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炒枣仁15g,怀牛膝30g,薏苡仁30g,当归10g。7剂(颗粒剂),日1剂,分2次服。随访:患者服上方2周后汗出、失眠均有显著好转,调治月余收功。

按:本案患者平素易感风邪,手心和背部自汗,属气虚;口干、大便偏干均为津液不足之候;久汗后损伤肝血,故失眠、脉弦细;久则阴损及阳,阳气不得温煦故下肢自觉偏凉。

方中以黄芪生脉饮益气养阴,补敛兼施;煅龙牡安神、涩津、敛汗;清代王燕昌《王氏医存·即汗处知其虚处》曰:“五脏皆有汗,不独心也。汗皆为虚,心虚则头汗,肝虚则脊汗,肾虚则囊汗,肺虚则胸汗,脾虚则手足汗”,患者手心及背部自汗,故加入肝经的炒枣仁,养血安神,收涩敛汗;当归养肝血安心神;怀牛膝补肝肾,壮腰膝,并载药下行;舌苔边有齿痕,故加用薏苡仁健脾渗湿,以防微杜渐。

acupoint4便携高清穴位图(足底反射区),可供下载值得珍藏

acupoint3便携高清穴位图(耳穴篇),可供下载值得珍藏

acupoint2便携高清穴位图(经络篇),可供下载值得珍藏

acupoint1便携高清穴位图(部位篇),可供下载值得珍藏

优医间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医院网站
白癜风医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sz/2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