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倪海厦:精通其它四项。被喻为当代少见的五术兼备之旷世奇人。目开业于佛罗里达州,年~年年底间,曾任职佛罗里达州卫生署中医委员会最高委员会委员,职掌所有医师鉴定资格、更新执照、医师再教育计划等相关业务。曾治好许多西医认为不治之病,深获美国人民及州政府肯定,常被病患称为最后的希望「thelasthope」。传闻倪医师去世,但没有确切的消息来源。倪医师本人也不辟谣,有人推测可能是为了更静心的撰写“地纪”工作。

倪海厦讲解《伤寒论》第14讲

(WIFI下播放,土豪流量随意)

视频来源:腾讯视频,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讲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篇:

四七:「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这条辨的意思在说:治病是以脉证为重,时间再久,如果还是「桂枝汤」证,照样开「桂枝汤」,不是只有七天,病情不一样,所以北极的人和非洲的黑人得到感冒,开的药不一样,中医用症状来区分,来开药,像登革热刚开始时开「葛根汤」就好了。

可见本条在侧重外证未解这句,不论病之时日多少,苟无「里有虚寒」,槪与汗解,即里有实证热证,亦以汗解为先,此为仲师之心法。

四八:「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平常太阳证的时候,一定是解表发汗,如果医生开错药攻下,攻下的药一吃了以后,全身的感觉很明显,血整个往下走,如果是体力比较好的人,下去以后又会回来一下,结果病人感觉微喘,病人没有结胸,如有微喘,代表病还在表还没有解,攻下攻错了,就是「桂枝加厚朴杏仁」,前面的酒客也是用厚朴来燥脾的湿,杏仁润肺润气。

如果伤寒感冒里寒表寒,又咳很久,检查没有「小青龙汤证」,也没有「大青龙汤证」,问怕不怕冷?不怕冷,也不怕热,风吹得很难过,有一点流汗,有咳嗽,「桂枝汤」没有讲咳嗽?有!就是「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所以常常「小青龙」、「大青龙」还没有好的时候,就是「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所以久咳不愈,小孩百日咳,「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就好了,因此「桂枝汤」证,本身又带有咳嗽的加「厚朴、杏仁」就好了。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桂技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劈,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四九:「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外证未解,就是还有表证,不可下也,千万不可攻下,下之为逆,医生的过失,欲解外者,「桂枝汤」。当医生在决定攻下的时候,就是知道病人肚子里面有干大便,才会攻下,攻下之前,看还有「桂枝汤」证,先不要攻下,怕下陷入胸,所以要先去解表,再去攻里。

五十:「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须当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如果刚开始「桂枝汤」,给病人发汗没有好,又误攻下,攻下了以后,病人脉还是浮的,代表「表证」还在,没有好。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病在表如果攻里,走错方向了,今脉浮,故知在外,须当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主之,所以「桂枝汤」非常的好用。

五一:「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太阳病,脉浮紧这代表伤寒,无汗发热,身疼痛,这就是太阳病的「麻黄汤证」,如果八九日后,表证还在,还是冷得要死,必要发病人的汗,开「麻黄汤」给他吃了以后,微除,稍微除了一点。开「麻黄汤」给病人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医师的过失,一种是病人的过失,什么是医师的过失?

前面讲了,方子的剂量很重要,是「麻黄汤证」,开「麻黄汤」,病人吃下去发汗了,如果开太轻了,发汗的力量不够,微除,就是一点点除掉了,还有症状在里面,这是一种情形。还有就是医生的剂量开得很足,病人喝得不够,只喝了第一碗,这一种是病人的过失,就是剂量吃得不够,造成病人发烦,目暝,突然感到情绪暴躁,头有点昏花,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有这种状况是这病人本身体能很强,体能很强的人得到「麻黄汤证」,喝「麻黄汤」的剂量不够,但「麻黄汤」已经带动血的奔腾,已经把免疫系统带出一部份,结果阳气整个往上冲,血往上冲,冲到头部,结果昏弦,严重的血叛离经脉,造成流鼻血,汗和血是同源的,有的时候给病人发汗的药,一发汗烧就退烧了,还有时给病人发汗的药,结果病人流鼻血烧就退掉了,所以小孩子发烧,流鼻血烧就退了,小孩子阳气很重,有时候感冒,流鼻血烧就退了。这时候看到鼻血已经流出来了,表示病人已好了,再开「麻黄汤」就太过了。

临床上有一个案例,两个木工的兄弟,大热天把父亲用棉被包起来,带到诊所来看病,说已经中风一个礼拜,结果我一看,麻黄汤证,照样用麻黄汤,心想仲景必不我欺;为了小心,隔天打电话去求证,结果家人说,不在!原来是不在家里,出门去玩了;问家人说麻黄汤喝了几碗,回答说只喝了一碗,药效就是这么快;而且吃了麻黄汤还是睡的很好,不因为麻黄而有失眠现象。

虽然八九日不解,不管病名是中风还是感冒,只要还是麻黄汤证,就用麻黄汤,这就是辨症论治。

五二: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这因本身的体能比刚刚的更强,刚才的阳气还只是中级强,还需要「麻黄汤」来把寒发出来,这个不用「麻黄汤」,常见的是小孩子,而且是男孩子,很皮,跑来跑去,妈妈还在煮「麻黄汤」,所以不用紧张,血会自己停掉,一般容易发生在十四岁以下的孩童,因为是纯阳之体,所以在针灸课程中讲过,十四岁以下的孩童如果流鼻血,不需要治疗。

温度因衄血而降低,故中医谓之「红汗」。故多血家之有脑充血象征者,不但无害,反而有益。: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就是平常容易流鼻血的都不会有汗的,还有平常流汗很多的人,就不会流鼻血。

五三: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澈,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鬰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澈,不足言阳气怫鬰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烦躁,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澈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岀不澈,脉濇,故知也。

二阳并病,就是「太阳」「阳明」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太阳病刚得到的时候,发病人的汗,如杲发透了就好了,如果发得没有透,汗先出不澈,开处方的时候心软,药剂开得太少,病邪没有去,慢慢的太阳证的时间过了以后,病的热邪转到阳明去了,续自微汗出,不恶寒,阳明证的话,还会流汗,因为肠的津液还会往外走,但是阳明证没有寒都是热证,表证已经没有了,入到里去了,如果这种情形的时候,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要先看病人到底在阳明还是在太阳,问病人还有没有怕风?答有,有没有怕冷?答有,还有没有流汗?答有,就是表证还没有去,甚而摸他的脉很浮,有表证的时候,绝对不要攻下,下之为逆。这种状况的时候,给他小发汗,就是「桂枝汤加葛根」就可以了。用葛根把津液补一补,前面已然发过汗了,后面怕发汗发太多了。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鬰在表,脸色红赤的时候,代表胃的热气往上冲,阳气浮在皮肤表面上,发又发不出来,当解之熏之,熏为古人用一种药草熬水,蒸其水气以取汗之法。就是用煮药草,病人坐在旁边,熏病人,让病人流一点汗,因为怕喝药喝太多,而病人津液已经不够,因为有阳明证表示津液不够了,肠胃的津液再伤到的话,大便一旦堵到了,就变成承气汤证,如果是血里面的水不够的话,就变成白虎汤证,怕吃药吃太多不好控制,所以用药去熏他,用外在的方法使病人流一点汗,这是比较浅的方法。若发汗不澈,不足言阳气怫鬰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烦躁,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澈故也,这条辩讲的是,如果病刚好介在阳明和太阳之间,无法分辩,就问病人大便正不正常?如果还很正常,就不用管阳明,先解表再攻里,解表的同时,如果怕太重伤到津液,可以同时采用增加津液的药,吃稀饭或杏仁多加一点,或吃完「麻黄汤」以后,多吃些水梨,把肺的津液补回去。

刚刚讲的就是汗发得不够透澈,所以在太阳证的时候,给病人多一点发汗不会有事,因为「桂枝汤」里面有甘草、大枣,「麻黄汤」里面有杏仁,张仲景设计的方子不会伤到津液的,所以「麻黄汤」里面麻黄开到五钱,杏仁也要开到五钱,如果吃了「麻黄汤」,因发汗发太过造成贫血,就是杏仁用太少了。所有的症状都是汗出不澈故也,更发汗则愈。为什么知道汗出不澈呢?脉濇,濇脉,摸到的脉是扁的,所以脉迟而细就是濇脉。汗出不澈,从脉可以看得出来,还有病人的陈述也可以看得出来,皮肤痒痒就是汗出不澈,最明显就是皮肤痒,风吹得很难过,这也是汗出不澈,汗发不透的时候,有时候是皮肤痒,有时候是皮肤有很紧的感觉,整个脸色是红润的,眼睛两边红红赤赤的,因为汗是从胃里面的津液来的,要发发不出来,胃气一直往上跑,整个冲在脸上,所以脸就会红红的,可是又流不出汗来。

如果要很重的透发,太阳证的时候,就桂枝汤加重一些。如果表束到了,没有汗了,加「麻黄汤」进去。如果病人全部是热证,脉洪大、燥渴,用白虎汤,病人吃石膏的时候,也是得汗则解,因此不单单只有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才有流汗的现象。

五四: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而愈。

脉浮数者,浮就是表,一息跳六七下,数代表热,发烧了,法当汗出而愈,看到表热,汗一出就解掉了,若下之,应该发表,结果攻下,这病人身重心悸,因为攻下得太厉害了,造成病人气血两虚,为什么身重?因为所有好的食物营养,本来是血的源头,通通攻掉了,造成血不够了,所以到四肢肌肉关节的营养不足,就会有身重,心赃缺血就会有心悸的现象,这时候病人已经血虚,就不要再发汗了,当自汗出乃解,遇到这种情形,让他慢慢的自己恢复,自己流汗,胃气慢慢恢复就好了,为什么?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而愈。尺脉的地方,讲男人的精宫女人的子宫,也就是胞中,胞中是下焦阳聚的地方,也就是精的来源,摸到尺脉很虚很弱,重按就没有了,就是下焦虚掉了,血化成热,到下焦后成为精,就是我们的体力,所以精血是同源的,因此要确定病人里面津液很足的时候,才可以发表。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让他肠胃功能慢慢恢复,自己会流汗就好了。有的人身体很虚,回来得比较慢,这样等不是办法,过去经方家在里虚很盛的时候,用「小建中汤加黄耆」,为什么用「小建中汤」?「小建中汤」就是「桂技汤」加饴糖,这饴糖就是麦芽糖,如果饴糖太麻烦,用普通的方糖也可以,这是专门治疗肠比较冷的状况,有的小孩喜欢吃冰,吃冰后,饭就不吃了,因为吃冰后肠胃都冷掉了,肠胃都不蠕动了,当然不喜欢吃钣,吃了「小建中汤」以后,看到冰就没兴趣,「小建中汤」在经方是拿来作补药的,「小建中汤」加黄耆让它固表,黄耆这药是固表,属于气药,气不足的时候,用来补气的。例:孕妇,怀孕正常的状祝是血旺气衰,如果流产的时候,就是气旺血衰,所以怀孕的人不可能开黄耆给她吃的,但是如果要下胎就要把黄耆加重。黄耆本身是走表的,走皮肤表面上,所以皮肤病的药,都要加黄耆。所以遇到这种情形,看他有表证,又不可以发表,因为里虚,所以先去把里扶正,再让他发一点表,所以用「小建中汤」加黄耆。

如果是有脉浮有汗的桂技汤证,而且尺脉微、舌苔白而厚,我们知道里虚而且中湿很盛,我们可以在发表的药中加些加(四圣注:这里缺内容,原书P52页)。

五五: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其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脉浮紧就是寒,法当身疼痛,他应该感觉到全身痛,宜以汗解之,要用汗来解他,假令尺中迟者,尺中脉很迟的时候,就是血不足了,血里面有百分之六十的水,血不够代表血里面的津液不足了,道时候不可以发汗,所以在开麻黄汤之前,要确定病人有没有足够的津液来发汗,张仲景提供一个方法,就是摸一摸尺脉,平常开麻黄汤,病人的尺脉都很大,又浮又紧,摸寸脉是『阳』,也就是胸、肺、皮肤表面、上焦,摸关脉就是肝、胆、脾、胃、中焦,尺脉是『阴』,就是肾、膀胱、下焦,平常开麻黄汤给病人发汗的时候,一定是寸、关、尺三脉都浮在上面的,才用麻黄汤,这是用脉证来确定病人的身体虚不虚,如果吃了麻黄汤会手脚厥逆,就是病人变成甘草干姜汤证了。一般来说,如果吃了麻黄,不会感觉到心悸的人,都是心脏比较好的。

胡希恕讲解《伤寒论》上述条文

胡希恕(—)又名胡禧绪,汉族,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胡希恕青年时拜清末进士、名医王祥徵为师学习中医,于年参加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证书并个体行医,后于年在北京个体行医,与陈慎吾、谢海洲等老中医办学,传播中医学术。年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开设北京私立中医学校。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内科学教授、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等职。

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他说太阳病外证未解,外证其实就是表证了,他这为什么搁个未解呢?这就说明这个太阳病啊,依法服完麻黄汤,如果这个表还没解,脉浮弱者还应该以汗解,宜桂枝汤。

这个外证和表证是两码事,在他这个书上,这个表证啊只是不得汗出,在体表那里。麻黄汤的表证不解常说成表不解,这个桂枝汤呢,咱们前头讲的桂枝汤,本为解肌呀,它病在肌肉这一层,他比表深,可也在人体的外面,在体表、体外,所以他叫外证,桂枝汤证他常叫外证,与表证作一个区别。

所以这一段就是这样,太阳病它外证还没解,但表是解了,就是吃完麻黄汤,太阳病还没解,这就叫做「外未解」。这个「脉浮弱者」,脉拿手一诊呐,虽然浮,这个脉往外,但是一按呢,不禁按。「弱」,与缓的意思差不多,就是浮于外、弱于内的这种脉。这个还应该以汗解,应该「」。

这个桂枝汤的应用啊,主要是津液有所丧失,才用桂枝汤,不然的话应该用麻黄汤。那么他说「宜桂枝汤」,表示可以考虑桂枝汤这个方剂,但是当大夫不能守方治病啊,他要是与桂枝汤证有些出入呢,就要加减了,他底下就说的是一个加味方。

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太阳病不应该吃泻药,那么这个大夫啊,误用下法,下了之后那么这个病人是「微喘者」,这个喘啊,我们前头有这么一段啊,「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如前法」,所以这个喘也是气上冲的一种反映。这个气往上冲,表未解,这个邪热也伴着往上冲啊,所以他也喘。

微喘,不是咱们说的哮喘那个喘,这个微喘是气上冲的一种表现,所以还用桂枝汤,因为表还是不解。那么依法应该用桂枝汤,但是由于微喘,与桂枝汤证多少有出入,所以加厚朴、杏仁来消胀定喘。这就是所说治这个病,你就单用桂枝汤行不行,这个也对,病也不能坏,但是他喘未必然就好,而且这个效验啊也绝不如桂枝汤再加厚朴、杏仁。

所以我们在临床上啊,这个病不恰好这个方子,他有些症候与这个方证有所出入,你就得想法子,这个也是这样的。前头有那么一段我记得是「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也是一样,这个人平常就有喘,再得外感,这个喘非厉害不可,他是桂枝汤证,那么桂枝汤证呢也要加厚朴、杏仁才好呢,同这一样,所以这个厚朴、杏仁呀有消胀定喘的作用,在这看得很清楚。那么桂枝汤加上厚朴、杏仁,我们现在应该这么来看,就是桂枝汤证有微喘者,可以治这个病,但是无汗而喘不行的,那还是麻黄汤证,是不是?

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这个他把外证啊特别提出来了。他说本来是太阳病,如果外证没解,这就是指桂枝汤证了,那是万不可下的。前头有一个桂枝证,医反下之,所以利遂不止,不是有那么一节吗,所以外证外解,不可以用下法。

那么这个给桂枝汤作总结,把前后都说了。因为太阳病桂枝汤证还存在,所以叫「外证未解」。凡是有这种情况,外证未解的情况,就不可吃泻药。「下之为逆」,如果要给吃泻药,这就是治疗的逆治,这是错误的。那么外证怎么治呢?那就宜桂枝汤,外证就指桂枝汤证说的。

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古代中医有这么一个说法:发汗了,病没好,改吃泻药,这是一个陋习呀,这是不对的。那么这一段就是说明这个,「太阳病,先发汗」,应该是先发汗的,就是用麻黄汤发汗,这个病没好,这不是错误啊,真正的重感冒也是一样,你像我们遇到流感,你给他吃发汗药,但由于这个病重啊,他不是一下子就能好的。没好了,这个大夫应该看之所以没好的原因,要根据现在的证来用什么药。可是这个大夫粗心,他一看发汗不好,「而复下之」,我再给吃泻药吧,这是有这么一种大夫,但是不是人人都这样子了。

「脉浮者不愈」,你吃泻药的时候要看看脉呀,脉还浮,表示外还不解,那应该吃桂枝汤就对了,所以先发汗不解,那就是外不解,应该吃桂枝汤。这个大夫没这么来,他给吃泻药了,吃泻药之后,脉浮者不愈,根本就脉浮,外不解,吃泻药是误治,这个病是不会好的。什么道理呢?底下他解释了,「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根本这个病还在外嘛,却到里边治去了,吃泻药不是治里吗,所以这个病它不好。

那么现在发汗了,又泻下了,这阵儿再看看这个脉呢,还浮,所以这个病仍然在外。那么还在外,你就「当须解外则愈」就好了嘛,给他吃桂枝汤就行了。这里头你们看出来了没有,桂枝汤证与麻黄汤证用药有个定法,不管是发汗后,还是下之后,这个表要是不解,太阳病要是不解,不能再用麻黄汤,都要用桂枝汤。

可见桂枝汤是最平稳不过的药了。就是用了桂枝汤,表还没解,还是要用桂枝汤,不能用麻黄汤,这是定法,这个在临床上挺重要。就是我们用麻黄汤给人家发过汗了,然后你再用银翘散也不行,这个薄荷还是发汗的,所以必须用桂枝汤。这是外不解,不是表不解了,因为已经发过汗了,透表出汗了,所以这个地方挺重要。

这我们就看出来中医对这个外感呀很慎重,这里头不随便的,外感就是咱们普通得了感冒,现在咱们讲的这些都是辛温发汗的方,所以如果感冒了,应该用哪个方剂呀?这得要辨方证,虽然原则上应该要用辛温发汗,因为它是太阳表证嘛,可是那只是大原则,实际上是各个不同。我们还没讲完,这太阳篇还早呢,因发汗就是这么样子复杂,应该用葛根汤的,你要用了桂枝汤是绝对不行的,用麻黄汤也绝对不行,不但无效,而反有害。

所以这个方剂搞不清楚,不能治病,我们看这个书也看出来了。这个书上方子虽然不多,但你非要记熟不可,不但要记他的药味、分量,而且还要知道这个方剂适应的一切症候,这样你才能治病。究其实这个很好明白,又好学,不是难学,你记住这个就能治病啊,记不住不行,你光谈论这些理论不行,我们看到这就看出来了。

你看这些个解表方剂,每个都不一样。比如大青龙汤那个,很像麻黄汤证吧,那个证候你要用麻黄汤是绝对不行的,不但是前面那个,后面说的这个「伤寒,脉浮缓,身重,乍有轻时」,它根本就是个水气病,那用麻黄汤就更不行了。前面那个他特意搁个中风,就是怕你用麻黄汤,他那一段那个语句很好啊,所以后世注家,他越注解越给人走邪路,说又治风又治寒,大青龙汤就治营卫两伤,哪有这些事呀,不是的,他这个文章都有用意的,他在这特别加重语气,引起你注意,这个不是麻黄汤证,但是有麻黄汤证,同时有越婢汤证,他就是这个样子,你要分析这个方剂,就能明白这个,你要不分析方剂,你就不清楚。

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这一段啊,它就是这个太阳伤寒证,就是麻黄汤证,这个也有多日不解的。前头刚刚有一个,「太阳病十余日,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这个是已经表解的,一般来说,它这个病经过这个八九天,大概都传里的多,可也有例外,这条讲的就是的。

本来就是「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这是太阳伤寒表实证啊,那么如果经过八九天,这一系列的证候还不解,经过我们审察呢,表证仍在,他这个「表证仍在」不是一个废话,他这里头啊虽然说是「脉浮紧,发热,无汗身疼痛」,是个表实证,但没有恶寒,你看这里头,那么必须有恶寒才是表证完全没解,所以他搁个「表证仍在」,就是言外有因啊,那么经过详细审察确认是太阳表证,就是麻黄汤证了,而仍然存在的话,那么这样子呢你不必顾虑日数多少,仍然可以发汗。那么在这一句话后头啊就是「麻黄汤主之」,这麻黄汤就吃在这个时候。

那么吃过这个药之后,「服汤已」嘛;「微除」,这个病一时地感觉轻快,比较好,有效,但是同时呢,可是这个人就发生「发烦,目瞑」,发烦就是发烦热呀,烦躁不安而闭着眼睛,我们说死不瞑目就是说死了都闭不上眼睛,这个「目瞑」就是他当时闭眼睛。那么这是什么呢?这个病比较重,时间久,或者是经过误治,人身体虚了,那么这个要是吃药中病,常常地发生意想不到的瞑眩状态,这里就是瞑眩。古人有一句话呀,说「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这是《尚书》里的一句话,说假若吃药之后,没有这个瞑眩的反应,这个药好不了他的病,这是古时候有这么一句话,这临床上经常见到、遭遇的,那当时很吓人的,你看这个人吧,睁不开眼,闭着眼睛,发烦躁,折腾不安,这个就像这个药啊不对头似的,其实这个病是必好。

「剧者必衄」,他就说的瞑眩的这种情况,如果再厉害的话,鼻子也要出血,但是这个呀不必害怕的,「衄乃解」,鼻子出血,这个病就要好了,那么言外就是即使不出血,只是发烦目瞑,有这种瞑眩状态发作,这在临床上这个病也非好不可,这个咱们在临床上也是常遇到的事情。

但是一般的疾病它要不是日子久是不会这样的,你看他这个是八九天了啊,八九天应该汗出而不汗出,那么他有这种情况反应;再不然人身体素虚,得一种急性病,那么他吃药后要发生咱们说这个战汗等等的,这有的是,后面咱们这书里头也有的是,那么他没明说,这个也就是瞑眩状态,就是吃药中病,一种有验的反应,就是这个药有效验的一种反应,这个事情常遭遇的。

我也遇到过这个事情,半夜还让人去砸门去,也就是因为这么个事。我给他吃本来是治下利的一种药,可他吃完了是下利无度,半夜砸我门去一问,这种情况,我说不要紧,你回去吧,再连下吃就好了,这个药治下利的,它不会更下利,不过来这个人他说不行,您非看看去不可,这个人下利厉害得很。后来我就去了嘛,正是半夜,去了这个小孩子就好多了,病人是个小孩。后来我说把二煎再吃了吧,他妈还不敢让他吃,我说不要紧,吃了吧,吃完了第二天就好了。

这个事情很容易遭遇的,有些方剂会有这个情形,也不是个个方剂有这个情形。这个麻黄汤啊,如果是人体虚,病久,常发生这种情况,为什么这个人他要有这个瞑眩状态呢?因为这种这个体液充斥周身,脉也充血,所以这脉紧嘛,说明这个邪重,日久不好,他要发瞑眩,所以出血也是这种原因。他外边这个浅在动脉充血达到一个高度的时候,鼻子这个地方最容易破,所以要出血的。

这个阳气呀,古人这个阳气不一定就是指的有热,可后世一般都搁上热了,这不对的。他认为是由这个气分和血分分成阴阳的,凡是气分都是阳,体液也是属于气分的,所以古人说这个气就指的是津液,这个我们讲到后头我们再说,所以这个阳气不是热。咱们开始讲了,人起初患了太阳病,这个机体就想用体表达到发汗的目的而解除疾病这么一种病理状态,那么这里他老也达不到汗出,到了八九天,这个体液充斥体表是越来越重,越重他就越发不出汗来、越不能出汗,那么到了这个时候,咱们给他用药帮着了,就由于他是这么样子的阳气重,他是要发生瞑眩而衄血的,他这个解释就是如此。可见咱们这个古人说的阳气就指的是精气,精气指的什么呢?就是血液、津液,脉外的津液,脉内的血液,都叫做精气,就是养人的精气啊,以前咱们讲过了,至于这里他叫做阳气。

第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他说也有这个情形,这个太阳伤寒啊,太阳伤寒根本就是体表充实津液了,它脉浮紧嘛,也有认为自衄而愈的,古人也说这个衄,鼻出血,是红汗,其实这话似是而非,它是这个血管里头充斥的水分相当地多,所以脉浮紧,它越实啊越不能出汗,他要有了出血呢,他这个体表,表气松通一下子反倒容易出汗,而能自汗愈的。

这个在临床上也遇到过,就是古人呢说一个人半身不遂啊,摔一个跟头,把脑袋呀磕到石头上了,磕破了,淌不少血,结果他半身不遂好了,这事情是有的。我们前头讲这么一节,「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有这么一节,你们回头看看,这个两个是一样的道理,他这个太阳中风啊,吃桂枝汤是没错误的,由于这个病邪啊,比较深、实,阻碍药力反倒达不到出汗,你要刺刺风池、风府呢,也同自衄一样的,可以使的血液舒通,这个药力反倒发挥了。那么这个呢也有这样的,太阳伤寒是表实证啊,由于鼻衄而好的,这个也有。

那么我们遇到太阳伤寒,发热无汗、脉浮紧,这类的病,要是这个人因鼻衄而愈了,就不要给人吃药了。如果衄而不愈呢,该吃药还是得吃药,这后头有。这就是根据上边这个,「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这一段,他说不拘于多少日子,太阳病仍不好,要是吃了发汗药,而得瞑眩且衄,这病就好了,也有这样的;另一个根本就没吃药,他自己鼻子自衄,也好了,这不是因为吃药,也有这样的。这是说这个鼻衄啊,与这个病的进退好坏,有的时候是有关系的。那么一般说呢,要是表实证衄血,也有好的。总而言之,给邪气得找出路啊,邪因衄而解,完了他也出汗,不是不出汗。

第48条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这是一段,那么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二阳并病。那么什么叫做并病呢?仲景这个书讲表里相传,由表传里,或者传半表半里,那么这一段二阳并病呢,就是太阳病传阳明,这是表里相传,由表传里。那么传里时,这表证还没罢,里证出现了,这就叫做并病。简单说,先表后里,表未罢,里证有了,这个就叫做并病。这个并,就是兼并的并,咱们说「秦并六国」,就这个并,吞并的并。那么头一个病,并于后面这个病而发病,所以叫做并病。

那么二阳并病,指的是太阳阳明并病,那里头有个解释了,他说「太阳初得病时」,开始得的是太阳表证,当然表证要发汗,可是发汗后,汗也出了,但是病没好,这个「不彻」就是指病没除,「彻」当「除」字讲,就是病没愈,因而转属阳明。

那么这个不是说不应该发汗,这个我们以前也讲过,如果这个重的表证啊,你发汗合法,只能减其病势而已,病常常的没好的,要是轻病那没问题了。你像我们遇到这个感冒,太阳病轻病,你喝点姜水也会好,稍稍出点汗就好;可是真正重病,就是依法来用药,有时都不好的,不过不好不要紧呐,多是在半表半里,或在里,这个阶段要好的。这个就是讲了这个情形,他说原来得的是太阳病,太阳病依法当发汗啊,发了汗了,但是病并没有好,因为这个样子呢,这个病由表进里而转属阳明。

这个阳明病啊,他搁个「续自微汗出」,这是阳明病的一个外证的反映,我们后头讲到阳明篇就有了。「阳明病,法多汗」,阳明病是胃肠里边有热,热结于里,蒸发于外,所以老出汗。「续自微汗出」,老要微微地绵绵不断地出汗,这就是转属阳明病了。

那么既然并病,太阳病还存在啊,所以我们不要冒冒失失就要吃泻药,如果我们看太阳病还存在,主要的身疼痛、恶寒还有啊,这个就是不可下,下之为逆。你别光看阳明病应该下,可是表证还在,就不能下,这是定法。那么必须先解表。下之呢?下之就是为逆,逆就是逆治,就是治错了。那么这个应该用什么药发汗呢?当然用桂枝汤,它可小发汗,因为他「续自微汗出」嘛,咱们讲桂枝汤讲的多了。凡是津液有所损伤之后的这种表证,全要用桂枝汤。他这个书上没说,但是言外之意告诉你用桂枝汤。这是第一段。

「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这又一段。他说在太阳病期间,发汗之后,有的转属阳明而为二阳并病,但是也不一定都二阳并病,他底下有这么一段,这以前都学过的。他说假如这个人「面色缘缘正赤」,就是整个的面色都红,这还是表不解的现象啊,这是阳气怫郁在表,是不得汗出的一种问题,这与二阳并病没关系。「当解之熏之」,解之就是以小发汗法来解之,我们前头讲那个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都是这种情况。也可以熏之,古人啊为达到那个小发汗的方法,也有拿荆芥、艾蒿这一类的药熏,用个盆子把它们煮成汤,趁热的时候,身上覆盖了,熏一熏,也可以出点小汗。「解之熏之」,解之就是小剂的发汗药发汗的方法,来解其怫郁在表的外邪,这不关乎里边的事;或者是熏之,稍稍出点汗就好,这个病不要紧的。这又一段。

「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那么这一段呐,根本就是发汗不到家,所以病不好。这个「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那「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拂郁在表」是个微末的表证不了了的小病,这个病不是的,它不足以说这是阳气怫郁不得越,这个要重得多了,这是「当汗不汗」,所以还应该发汗。

你看这个人他也是躁烦。躁烦,以躁为主了。这个说明表不解而发烦躁得厉害,就是当汗出不得汗出的意思。他是身上哪都疼,没有定处,因为这是表证,大概哪都酸疼,自己呢也不知道在哪,有时候在四肢,有时候在腹中,但是你摸那,哪也不是,按之不可得。那么由于表不解,不得汗,这个气往上涌,所以「短气但坐者」,就是不汗出而喘,他躺着气上不来,这个热往上涌的厉害,所以这种情形呀就得再发汗,这个「解之熏之」,用小发汗、熏的都不行。

这个情形咱们看出来是大青龙汤证,肯定要用大青龙汤,不汗出而烦躁嘛,咱们前头讲的那个大青龙汤就是这样。那么怎么知道这是汗出不彻呢?由于他这个「脉涩故知也」。这个脉涩呀大家都是根据这个经文呀来作解释,这涩个脉属不及,有的注家认为这个是因为邪盛阻碍这个血行,而不流利,所以脉涩,这是大家一般的解释,可是叫我看这个脉涩呀,总是有些问题。

这个脉涩是不可发汗的,它是一个关于血液在内的流行不顺畅的一种反应,所以凡是涩脉都是虚。真正实而见脉涩的还真少,这个脉涩呀是不是应该是脉紧呀或是脉浮,依我看是这是比较对的,这里也许是错字,但是现在大家都是根据这个条文的解释,说是实的太厉害,当汗出不汗出阻碍了血行流畅,所以有涩的现象,但这种涩它绝对是有力的。

各家都是这么解释,这么解释也能解释的通,但是事实上我没遭遇到这种情况。拿我个人的经验,真正的这种表实证而脉现涩的,在理论上讲不通,恐怕这个应该是脉浮,因为他这个脉浮表示还在表嘛,再不就是脉浮紧,这个是比较对的。这个书里的错字很多,脉涩这个问题暂时先搁在这个地方。你们看各家的注呀,全是我前头说的那个,就由于表实的厉害,不得汗出,这个血在这个脉里头反到受了阻碍了,它是这么一种涩,他把这个涩呀,不按着一般对脉涩者解释为血虚、津液少,不是那个解释法,我认为这是敷衍古人的论说了,这个不一定是对的,但这个不关乎重要。

那么这种情况,不汗出而烦躁,一点汗也没有,这类的情形再发汗就好了,这不关系二阳并病,他这二阳并病呀就是指头一节。那么开始太阳病,后来也依法治疗,发过汗,虽然汗先出,但是而病不去,因而转属阳明。表证没去,阳明病就有了,所以续自为汗出,这就是一个阳明病的外证了。那么这个时候怎么治这个并病呢?并病当然是表证没好先解表,然后再看这个并病里证如何。他这个二阳并病是太阳病与阳明病的并病,如果他是外边有表证,里头他是一种虚寒的这类的里证,就是你看少阴病与太阴病的并病,那你就不能先解表了。

那么也有太阳病传到太阴的,也有的。如果里虚寒,你就不能先解表,当先救里,前头有过。那么下利清谷,可是身体疼痛,那你得先救里,而后治疗身疼痛。身疼痛是个表证,指这表还没罢。这在他这个书里头呀都有,在临床上都挺重要的,这也是一种定法,咱们在临床上也是。这个人多少日不大便,他这个里实呀很清楚,很明显,但是他还发烧怕冷,这表证没罢,你不要先给他吃泻药,还是要先给他解表。解完表了,你再给他下里,所以古人有一句话呀,说是「下不厌迟」,说是该下的病,缓了没什么大害处。但是如果里边要是个虚寒的病,就是有表证,也要舍表救里,这在临床上都是定法。你要是不守这个办法呢,那就是为逆,那病就不会好的,这个咱们要知道。

至于这块这个脉涩呀,要我看应该是个错字,可是各家都不说他错,就那么个解释法。说是太实了,血液受阻,所以脉也涩,这么个看法。

第49条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浮数的脉,这应该是表证呀,依法当汗出而愈,根据我们正规治疗的这个方法呀,应该发汗,汗一出就好,这是一般的表证呀。脉浮数,浮为在表,数为有热,这个表有热的病呀就是太阳病。「若下之」,那么大夫不给吃发汗药,反而给吃泻药,这是逆治了。那么这个下之则病变多端,这是举其中一例。

如果误下之后,「身重心悸者」,不可再发汗了,这个前头我们讲很多次了,下之后,如果其气上冲呢,代表这表证还存在,还是要解表,要用桂枝汤;可是也有这样的情形,下之后,伤了里了,造成里虚了,所以外边这个气郁之而为湿。「身重」,就是这里头有些湿,停水了,咱们人身上这个营卫在体表老在流行,那么停水就变成湿,身上有湿就沉;「心悸」,那么里虚血液就不足,血不足以养心就悸、就跳。

这个心悸与心下悸是不一样的,这个书里心下悸都指着胃那个部位跳,胃跳都是胃里有水。咱们前头也讲了,心下有水气,就是胃有停饮了。在《金匮要略》上说这个「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这个水饮少的会造成气短,因为它往上压迫这个横隔膜,横隔膜受阻碍,人就短气。「甚者则悸」,这个停水多呢,就会心下悸。可是在这里他不是心下悸,说的是心悸,就是心脏跳。

这个血通于心呀,由于这个胃气一虚呀,津液血液都要虚的,因为胃为水谷之海,营卫之源嘛,所以胃虚也会影响到心的。它里头没病给吃泻药,虚其里,不但外边湿郁于表而身重,而且血虚于内而心悸。这样子不要吃发汗药了,所以「不可发汗」。

「当自汗出乃解」,这个他要等津液逐渐回复,他自然就出汗,这个病就要好的。为什么呢?他这个下了之后,「尺中脉微」,这个脉微是气血都不足;「此里虚」,气血不足是里虚造成的。「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这个「当」、「须」都是含蓄的语意,是不是当大夫的就等着他自己恢复呀?也不是的。他这里头告你不要再解表了,不要再发汗了,你要在这些方面注意的。他是里虚了,要是他里不虚了,他就表里自和,所以他搁个「当自汗出」、「须表里实」,这里头呀都有一个让你斟酌治疗的含意。

这个征候呢他只是举一个身重心悸,这么一种征候,当然他没举全了,这个说明由于里虚造成外有湿郁,而且因为血不足,所以内有心悸。那么这个治疗后头有的,你像这个时候大概用这个小建中汤比较好,小建中汤治心悸烦啊;也可以考虑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这后头也有。

总而言之,里虚得想办法实里。补虚扶正的话,他这个血液津液自然就恢复的,所以在这只是告你不要再发汗了,应当使他津液恢复,表里实之后,他就好了。

第50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这个脉浮紧就是太阳伤寒脉,表实嘛。那么这个它表实,身上一定疼痛的,它受到毒素的刺激加上这个体液的压迫,所以它疼的厉害。那么这个呢应该发汗,「宜以汗解之」。所以这个临床啊,我们不能片面的看问题,看他脉浮紧、身疼痛,就吃发汗药嘛?你还要看看尺脉。除了这个浮紧,你再看看还有旁的脉没有,如果同时有迟,就是浮紧而迟的脉呀,就不可以发汗。「尺中迟」这个脉都迟啊,不是说尺中的脉迟而寸脉数,哪有那事啊,这血管就是一条,心一动脉一跳,脉一跳三部脉它全跳啊,这个脉跳那个脉不跳,没那个事。

他搁个「尺中迟」干什么呢?仲景的脉法呀,他是浮沉以候表里了,关的前后也候表里,这都是《金匮要略》里的「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关以上浮那准是表证,关以下浮、上面不浮那就不是表证了。这个脉呀没有至数上的不同,可有形状的不同,这是肯定的。我们说的那个促脉,就是寸上浮,所以他表不解嘛,那是表证。那这个呢,他特意搁个尺,仲景这个脉法呀,关以上候表,关以下候里,他特别提出来尺中脉迟,就是三部脉全迟,他提个尺干什么呢?告诉你这是里,这里头虚,「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说是脉内的营气不足,血少的缘故。

凡是津液虚、血少的都不能发汗,这个发汗啊亡失人体的体液是最厉害的,要是你亡汗,也亡血,这后头都要有的,我们慢慢的讲。所以这个不能发汗,怎么办呢?用上边的那一条诠释。虽然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这个表证,看看都像要发汗,可是你得看看有没有不可发汗的情况,如果有,这个汗不能够随便发。这两条诠释的是这个,应该怎么救治,后头有的。这个脉迟正说明里虚,就是前面我说的新加汤啊,就治这个。后头有的,现在先不管。

推荐阅读

65天学会伤寒论第一天

65天学会伤寒论第二天

65天学会伤寒论第三天

65天学会伤寒论第四天

65天学会伤寒论第五天

65天学会伤寒论第六天

65天学会伤寒论第七天

65天学会伤寒论第8天

65天学会伤寒论第9天

倪海厦、胡希恕65天教你学会伤寒论:第10天

倪海厦、胡希恕65天教你学会伤寒论:第11天

倪海厦、胡希恕65天教你学会伤寒论:第12天

倪海厦、胡希恕65天教你学会伤寒论:第13天

和你一起在经方路上前行

欢迎转载,与好友分享









































全国白癜风医学高峰论坛
北京中科专注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sz/1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