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期刘弼臣银花乌梅紫苑汤巧治小儿支
第27期 今年冬天,冬至前后连翘花开,柳树抽芽,花不应节,都预示着异常反常的气候,气温骤寒骤热,北方干寒,南方湿冷,极易诱发流感疾病,老人小儿身体柔弱,更易受到异常天气的影响,医院儿科感冒门诊、急诊爆满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由于身体不少同事孩子因感冒引发的长期咳嗽不止,寻求西医多方诊疗无果,曾问及治疗方法,小灰灰水平有限,不敢贸然提供治疗方案,故特地翻阅医书,找出国医大师刘弼臣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病机分析并医案两则,以供参考,以下是原文摘录: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表现反复发作性咳嗽、喘鸣和呼吸困难,并伴有气道高反应性的可逆性、梗阻性呼吸道疾病。本病与变态反应有关,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但多数始发于5岁以前。本病属于中医“哮喘”、“痰喘”、“痰饮”的范畴。 本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危害甚大,所以对于小儿哮喘的防治,除早期积极治疗和加强体育锻炼外,尚可采用“冬病夏治”、“夏病冬治”方法,常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一、治哮常法(病机分析) 哮喘病发之根,在于体内素有痰饮内伏,一旦为外邪所触发,则痰随气升,壅阻气道,痰气相搏,肺气上逆,预示喘促痰鸣,发为哮喘。《景岳全书》认为:“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中医所谓“夙根”,相当于现代医学认为的过敏体质,而这种“夙根”的实质就是肺、脾、肾禀赋不足,导致卫外不固,或生内风,或化热蕴湿升痰。肺、脾、肾功能失调在哮喘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肺主气,司呼吸,肺气虚衰,治节无权,失于输布,液凝为痰;脾主运化,失于健运,则水谷精微不能敷布全身,反而凝湿成痰;肾虚不能主水,气化失司,水泛为痰。所生之痰内伏于膈,酿成病根。且肾不纳气,气不归根,可使病情反复、迁延和加重。而肺卫不固,易为外邪所犯,又可成为哮喘时时触发之因。久病不愈,其虚益甚,无论因虚而病,还是因病而虚,总不离正气虚弱。因此,正气不足,宿痰内伏为病之根本,外邪为诱发之因,气逆痰鸣为病之标。故本病的治疗,常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大法。由于本病与肺、脾、肾关系密切,治疗亦应从此入手。病发之时,有因寒、因热、因虚之不同,可分别主以宣肺、通腑、健脾、补肾之法。 二、治哮巧用银花乌梅紫苑汤 刘老认为,哮喘形成因素很多,病情复杂,往往寒热错杂,虚实并见,不可以固定证型,按图索骥。临床须知常达变,才能切中病机,灵活施治以收卓效,尤其对于某些难治痼证,又要另辟蹊径,采用异军突起,一鼓成擒。 1.宣肺通窍,宣畅气机,截断病邪下传 肺开窍于鼻,鼻与喉相同而连于肺,在临床上哮喘的患儿常常有鼻腔和咽喉的症状,如鼻塞、流涕、咽痒、咽痛等。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将鼻咽炎的治疗作为突破口,尽早截断病势,防止病邪下传十分必要。如鼻塞、流涕,常选用辛夷、苍耳子、细辛、木通、白芷、薄荷等药物,宣肺通窍;咽部红肿疼痛者,常选用玄参、板蓝根、山豆根、升麻、锦灯笼、青果等,以清热解毒利咽喉,达到宣畅肺气的作用,有利于控制或减轻哮喘的发作。 2.宣敛并行,固卫祛邪,防止病情反复 调肺大法,既有宣通升降之异,又有散敛补泻之殊。哮喘每因感触外邪而起,故疏散外邪、宣肺为常用之法,而喘发既久则可使肺气为之耗散,故不可不顾及。临证时在宣肺方中配合酸收之品,如乌梅、五味子等防止肺气耗散,以期散邪而不损耗肺气,敛肺又不碍散邪,如银花乌梅紫苑汤,寓散中有敛,宣敛并行,标本可得兼顾,使用得到,每获良效。 银花乌梅紫苑汤,是刘老自拟的治疗小儿哮喘的经验方。组方:银花10g,乌梅10g,紫苑10g,五味子10g,紫石英15g,钩藤10g,地龙10g。 方中银花(编者注:即金银花)性味甘寒,清热解毒,散肺中邪热。乌梅,酸涩平,敛肺止咳。紫苑,性味辛苦温,辛散苦降,温而不燥,为疏利肺气,消痰止咳之要药。五味子,味酸性温,温而能润,“敛肺滋肾”,上能敛肺气而止咳喘,下能滋肾水以固下焦。紫石英(编者注:即萤石原矿石,主要成分为氟化钙,一般认为钙离子是维持正常神经传导,肌肉伸舒的必须离子,有抗过敏作用),甘温下气,有降逆之功。钩藤,性味甘寒,有明显的镇静止咳作用,既可祛外风,又可祛内风。地龙,甘寒,清热定惊,平喘通络。现代药理实验表明,地龙有显著的舒张支气管作用。诸药相伍,寒热并用,宣敛并行,通络平喘。药仅七味,配伍严谨,选药精当,共奏清肺化痰、降逆平喘之功。 应用银花乌梅紫苑汤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患儿不同的证情,分别配合以宣肺解表、通腑降气、健脾补肾、通窍利咽等法,灵活运用。 3.补肾纳气,温阳定喘,可以消除夙根 《景岳全书》云:“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未发时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主。扶正气者须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攻邪气者须分微甚,或散其风,或温其寒,或清其痰火。然久发者,气无不虚,故于消散中宜酌加温补,或于温补中宜略加消散。此等证候,当眷眷以元气为念,必使元气渐充,庶可望其渐愈,若攻之太过,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说明久病肺虚及肾,气失摄纳,故临床可见呼多吸少,气不得续,或见遗尿。肾阳既衰,卫外之阳不固,故汗出,手足不温。此时易现虚实夹杂之证,但要权衡标本缓急,而夙根的驱除尚有待于补肾纳气,温阳定喘,临证时不可不晓。 案例1 张某,男,4岁半。 因咳喘反复发作3年,加重4天,于年4月6日入院。患儿自3年前起每逢感冒均咳嗽喘息,必须服用定喘药物才得以缓解。1医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本次发病因4天前“受凉”所致,症见面色白,无发热,咳嗽喘,严重时不能平卧,咳声重浊,喉中痰鸣,鼻扇,三凹征+(编者注:指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出现明显凹陷,是由于上部气道部分梗阻所致吸气性呼吸困难),双肺满布哮鸣音,舌质淡体胖,苔薄黄,脉滑数。中医诊断:哮喘。证属肺脾两虚,复感外邪,本虚标实。法当“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先治以疏风清热,降逆平喘,方用银花乌梅紫苑汤加减。 银花10g,乌梅10g,紫苑10g,五味子10g,紫石英15g,钩藤10g,地龙10g,苏子10g,葶苈子5g,焦三仙各10g(编者注: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 服7剂后,患儿咳喘、痰多诸症减轻,病情好转。继用7剂病情缓解,原方去银花、苏子、葶苈子,加茯苓10g,太子参10g,以巩固疗效。出院后门诊治疗,以健脾补肾为法,先后用银花乌梅紫苑汤合六君子汤、麦味地黄丸等,随证加减,患儿体质好转,脸色渐红润,感冒次数减少,哮喘未再发作,服药6个月后终获痊愈。 案例2 李某,男,10岁。初诊时间年9月21日。 哮喘5年,夙根未愈,兼患遗尿,不仅每晚必作,甚至白天也不能自控,尿遗于裤。迭服桑螵蛸、破故纸、缩泉丸等药后遗尿已瘥,但哮喘时犯,迄无已时。 今春以来,哮喘感冒交替而作,体质虚弱已极。虽启窗露隙,微风渐来,亦可迅即出现鼻塞流涕。每次感冒后,哮喘发作加重。目前哮喘每晚必发,殆无虚夕。发作时咳逆依息,汗出如淋,面色黄白,痰涎上壅如潮,声传户外,纳食不甘,手足时温时厥,唇娇苔白,脉象细弱。 证属病久体虚,卫外无权,藩篱失固,因而易感外邪。肾失固摄,肺脾俱虚,以致气化失常,纳气无权。治疗以温肾纳气,肃肺止咳为法。 制附片20g(先煎90分钟)(编者注:附片虽已炮制,仍有剧毒,,须久煎以制毒,切记切记!),茯苓10g,旋覆花10g(包),法半夏12g,麻黄根10g,淫羊藿18g,杜仲18g,薤白10g,杭巴戟18g,苏子6g,苏梗10g,陈皮6g,杏仁10g,细辛1.8g,泽泻10g,炙甘草3g,枳壳6g。 2剂,每剂浓煎3次,两日服完。 二诊:服药后,哮喘发作减轻,汗出减少,手足转温,纳食略甘,苔薄白,脉缓滑。效不更方,再拟原方继服5剂,以希接效,而免反复生变。 按: 此例哮喘5年,这次发作,连续不断,前后长达9个月的时间,运用了各种方法治疗,也不能取效。尤其感到棘手的,就是不断外感,每次外感后,喘势则加重一次,喘势还未平息,接连感冒又作,补虚没有机会,散邪又伤正气,治疗始终处于被动,疲于奔命,以致患儿弱不禁风,虚羸达极点,随时可能危及生命,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应用了大剂量的附子、巴戟天、淫羊藿、杜仲以温补命火;细辛、甘草温经散寒;复以麻黄根敛汗收汗;茯苓、泽泻利湿渗饮;枳壳、薤白、旋覆花宽胸宜弊;苏子、苏梗、杏仁、陈皮、半夏降气化痰止咳。组成一张补中寓消、降中有宣、敛中兼散、消补降敛散结合的大方。尤其为了减少附子毒性,先煎90分钟,充分发挥了附子的温阳强壮作用,结果疗效十分满意。据患儿家长反映,患儿自9月21日开始服药后,至第6剂时,喘势大定,每夜喉中没有喘鸣。但是遇有天气骤冷,喘势仍作,较前减轻。共服50剂,已完全哮平喘定。 中医论哮喘和西医不完全一样,中医认为哮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声喘疾患,以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音(其声音有的像水鸡声,有的像笛音)为主症,这是由于痰气充阻,闭塞气道所致;喘以呼吸急促,甚至张口抬肩为主症,是由于风寒痰浊壅塞肺气,或由于肾虚不能纳气,致使肺气上逆而为喘。哮证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的表现,而且哮必兼喘,所以一般通称为“哮喘”。 除中医治疗外,如果患儿感冒后期咳嗽迁延多日,反复不止,首先还是要通过血相、胸片排除肺炎(肺炎多伴有发热症状);若喘咳半月以上且排除肺炎,亦应考虑百日咳,虽现在儿童均打百白破疫苗,但仍有一定几率因免疫无效而得百日咳;如果咳嗽在某个固定环境下发作,换居住地后,喘咳明显减轻,亦应考虑做过敏原检查(有些患儿对家中宠物毛屑,家具油漆、特定花草等有明显的过敏反应,亦可引起咳嗽)。 本期医案2,情况特殊,非寻常治法,用药刚猛,切不可盲目参照,但例中刘老分析用药精准,是其治疗小儿哮喘中有关根除“夙根”博大学术思想的鲜活体现,非常值得学习借鉴。 此外,小灰灰也建议家里有小朋友且平素体弱易感的,可以备梨、甘蔗、荸荠、白萝卜共煮,做汤常服,也可去药店配白茅根和芦根煎汤预防。 刘弼臣,江苏扬州人,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全国著名老中医。在中医儿科领域造诣精深,从医多年,具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儿科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是我国现代儿科事业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京城小儿王”。 本文摘录自《国医大师学术经验集成刘弼臣》,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有部分删节。本期图片引自网络,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sz/1493.html
- 上一篇文章: 护身坊江湖秘药黄金顶,原是道家囊中
- 下一篇文章: 月儿妈咪汇脚气脚脱皮脚臭长鸡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