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药的采集之初,历来就有“同体不通用”的说法。什么叫“同体不同有”?以植物为例,同一株植物的各个部位,可能会有不同的性味、归经以及功用。这种不同,有的只是程度上的差异,也就是“量”的不同;有的却可能是性味上的不同、甚至相反,可以说是“质”的不同了。所以,从更好运用中药的角度来说,全方位地认识、了解中药的多样性和可变性,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什么同样的一株植物,会有不同的功用呢?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都是根茎从土壤获得营养,在叶片里产生光合作用。按理来说,一棵植物就是一个整体。即使有某种成份的分布不均,也不应该有截然相反的性味。但实际上,部位不同性味不同这样的例子,在中草药里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比较熟悉的、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创立的麻黄汤,主药“麻黄”有发汗解表之用,而麻黄之根,则有收敛止汗之效。如果不明就里,用麻黄根替代麻黄,显然就是犯了常识性的错误。当然,中药的“一物多用”,远不止麻黄和麻黄根一味。大部分的中药,都或多或少有点这方面的可能。但是,我们都知道,中草药的数量几乎可以用“海量”来形容,一个人的记忆能力毕竟有限。如何更好地掌握中药“同体不通用”的规律呢?我们先看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中药,从它们的“部位不同、功用相异”来归纳总结这个规律:购买专栏解锁剩余71%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sz/12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