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实录看看小儿汗证
点击阅读原文,一起玩耍 讲座目录回顾 医书记载 早在《内经》即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一定的认识。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血液有密切关系,所谓血汗同源。故血液耗伤的人,不可再发其汗。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论治》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 汗证 概述 汗证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日常环境中,全身或某些部位汗出过多为主的一种证候。多见于2~6岁的小儿。春夏常见,5岁前尤多。 汗证多发生于体质虚弱的小儿,常称为虚汗。小编提醒:不是所有汗多的宝宝都是虚证噢。 睡时汗出,醒时汗止者,称为盗汗;不分寤寐,无故汗出者,称为自汗。 小儿时期,由于生机蓬勃,代谢旺盛,活泼多动,腠理疏松,出汗常比成人为多,尤其是头额汗出较多,或入睡时(睡觉的前1小时左右)阴阳气交,津液发越而略有微汗,是为正常现象。 若天气炎热,室温过高,穿衣盖被过多,快速进热食,或食辛辣之物,或剧烈运动,恐惧惊吓等,都可导致出汗。这是由于外界因素所致多汗,不属病态。 汗出 原因 12 3 生理性汗多 外界因素引起 病理性汗多 小儿属“纯阳”之体,清阳发越而致汗出,是常态。 表现为入睡时有微汗出,尤其是头额部位出汗较多(一般睡后2小时停止),但宝宝没有其他不适,饮食睡眠正常,精神活泼。 因为天气炎热、衣食过暖、剧烈运动或受惊吓等原因,导致孩子多汗。 在安静状态下,宝宝全身或身体某部位出汗过多,或大汗淋漓不止,或汗出如油而手脚冰冷。 有自汗、盗汗之分,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但小儿汗证往往自汗盗汗并见。 病因 病机 汗乃人之津液。存于阳者为津,存于阴者为液,发泄于外者为汗。汗所主在心,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素问·评热病论》说:“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说明人体的汗液来源于水谷之精气。《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说明汗出系阳气蒸化滓液出于体表而成。可见汗的来源是阳中之营气,其分泌依靠阳中之卫气。小儿通过适量出汗可疏通腠理,抗御外邪,调整气血,维持体内阴阳平衡。若汗出过多则耗阴竭液,气随汗泄,阳随津脱,就会导致相关病理变化。 辩证 论治 一、肺卫不固(阳虚) 1 症状:表现为醒时汗出,动则益甚(自汗),或汗出怕冷,精神疲倦,面色少华,畏寒易咳,食欲不佳。舌淡,苔薄,脉浮。 2 治法:实卫固表止汗 3 处方: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揉肾顶揉太阳揉中脘揉肺俞各1-3分钟捏脊9遍 4 方义:太阳穴既能祛邪,清透以止汗,又能调整阴阳,为治疗汗证要穴。实证热证宜外旋(向耳转),力度稍重,时间宜短;阳虚卫表不固,宜内转(向眼转),力度稍轻,时间宜长。又说,左太阳、右太阴,同时揉运,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调和阴阳而止汗。 肾顶为止汗要穴,虚实皆可用,切记用之前需结合清补肾经。若患儿体虚、卫表不固、肥胖、自汗不止宜补;若热重、体瘦、烦躁、口燥咽干则清。 《易经》曰:9为阳,6为阴。 穴位定位及图解:脾经:拇指末节螺纹面或拇指桡侧缘。(图中选旋推为补的手法) 肺经:无名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均由指尖推向指根。 补脾经 补肺经 补肾经 位置:小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由指根推向指尖,为补。 揉肾顶 位置:小指顶端。 操作:以中指指腹按揉,或掐揉。 揉太阳 位置:外眼角与眉梢连线中点后方凹陷处。 操作:两拇指指腹置于该穴揉,为揉太阳。 揉中脘 位置:脐上4寸,当剑突下至脐连线的中点。 操作:点按,按揉,下推,振按。 揉肺俞 位置: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一。 捏脊 5 食疗推荐: 北芪白术汤 作用:益气固表,健脾止汗,用于病态体虚,盗汗自汗。 组成:北芪12g,白术10g,防风3g,麻黄根10g,煅牡蛎10g,瘦肉g。 做法:瘦肉飞水。上料同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转文火煲1小时,便可饮用。 科普小知识:黄芪与北芪的区别 北芪,即黄芪,又名黄耆、膜荚黄耆、一人挺、黄芪、木黄芪,因盛产于我国北方,故名北芪,是常用中药之一,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 由于品质好的黄芪主要产于黑龙江,内蒙古,和山西等地。所以医生为了强调黄芪的产地(强调药性)往往会在处方中用北黄芪(内蒙古、黑龙江所产的黄芪)或者雁北草正北芪(山西浑源恒山为中心所产的黄芪)等名称。 现在黄芪大部分都是种植的,只有浑源恒山上还有野生黄芪。中医有个简单的方法区别种植和野生的:有空心和黑心的黄芪一般是野生的。而种植因为水喝养分充足,生长周期短,不可能出现空心和黑心部分。 二、气阴两虚(阴虚) 1 症状:表现为睡时出汗多,醒时汗止(盗汗),身体虚弱,精神不振,心烦眠差,手足心热,或伴潮热,低热口干,舌淡苔少,脉细数。 2 治法:益气清虚火 3 处方:分手阴阳补脾经补肾经揉肾顶揉二马水底捞明月推三关清天河水揉太阳捏脊6遍揉涌泉各1-3分钟 4 方义:天河水与二人上马配合,一清热,一养阴。热清,津液存,津液存则火自灭,常相须使用,治疗盗汗要穴,宜久推。 穴位定位及图解: 分手阴阳 位置:掌心向上,掌后腕横纹(腕部第一横纹)。靠近拇指端为阳池,靠近小指端为阴池。 操作:用两手拇指自掌后腕横纹中央向两侧分推,称分推大横纹,也称分手阴阳。 补脾经 位置:拇指末节螺纹面或拇指桡侧缘。(图中选旋推为补的手法) 操作:由指尖推向指根,为补。 补肾经 位置:小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由指根推向指尖,为补。 揉肾顶 位置:小指顶端。 操作:以中指指腹按揉,或掐揉。 揉二马 位置:手背,第4、5掌指关节后方,两掌骨间凹陷中。 操作:以中指或拇指指腹按揉;以拇指甲掐揉。 水底捞明月 位置:在小指掌面至手心处。 操作:一手握持手掌,一手拇指自小指根起,沿小鱼际推至小天心,转入内劳宫,做捕捞状后一拂而起。 推三关 位置: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操作:从腕横纹推向肘横纹,称推三关。 清天河水 位置:前臂内侧正中,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 操作:从腕横纹推向肘横纹。 揉太阳 位置:外眼角与眉梢连线中点后方凹陷处。 操作:两拇指指腹置于该穴揉,为揉太阳。 捏脊 揉涌泉 位置:位于足掌,前1/3与中1/3交界处的凹陷中。 操作:可摩,可揉,可捣,可擦。 5 食疗推荐1: 健脾止汗汤 作用:益气健脾,止盗汗、自汗。 材料:淮山20g,浮小麦20g,糯根12g,煅牡蛎10g,瘦肉g,淡菜15g。 做法:淮山浸泡30分钟,糯根洗净,瘦肉飞水。上料同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转文火煲1小时,以盐调味,便可食用。 食疗推荐2: 田鸡焗饭 作用:滋阴补虚,健脾止汗。 组成:田鸡2只,大米g 做法:田鸡宰好洗净切块,以盐、油、姜丝调味。待大米饭煮至七成熟时,将田鸡放于饭面上,慢火焗至田鸡熟透,便可食用。 生活小知识:什么是淡菜 贻贝(学名:Mytilusedulis)也叫青口,干制品则被称作淡菜,是一种双壳类软体动物,壳黑褐色,生活在海滨岩石上。分布于中国黄海、渤海沿岸。 贻贝壳呈楔形,前端尖细,后端宽广而圆。一般壳长6~8厘米,壳长小于壳高的2倍。壳薄。壳顶近壳的最前端。两壳相等,左右对称,壳面紫黑色,具有光泽,生长纹细密而明显,自顶部起呈环形生长。 三、邪热迫蒸型 1 症状:表现为身热,头汗和手心汗为主。口臭,小便黄少,大便臭秽或热结旁流,舌质红,苔黄,脉滑。 2 治法:清热泻火 3 处方:清肺经清肾经心肝同清揉肾顶清天河水退六腑揉太阳清天柱骨轻抚脊柱推箕门各1-3分钟 穴位定位及图解: 清肺经 位置:无名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由指根推向指尖,为清。 清肾经 位置:小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由指尖推向指根,为清。 心肝同清 心经:中指末节螺纹面。 肝经:食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均由指根推向指尖,为清。 揉肾顶 位置:小指顶端。 操作:以中指指腹按揉,或掐揉。 清天河水 位置:前臂内侧正中,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 操作:从腕横纹推向肘横纹。 退六腑 位置:前臂尺侧缘,肘横纹至腕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从肘横纹推向腕横纹。 揉太阳 位置:外眼角与眉梢连线中点后方凹陷处。 操作:两拇指指腹置于该穴揉,为揉太阳。 清天柱骨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推,为清天柱骨。 轻抚脊柱 推箕门 位置:大腿内侧,髌骨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 操作:以食、中二指指腹自髌骨上缘推至腹股沟,称推箕门;以食、中、无名、小指并拢,蘸凉水从下至上拍箕门,至局部潮红为度。 4 食疗推荐: 止汗方 作用:清肝热,健脾胃,止自汗,盗汗。 组成:象牙丝10g,麻黄根10g,浮小麦30g,瘦猪肉g,淡菜25g。 做法:猪瘦肉切块,飞水,淡菜浸泡洗净。上料同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转文火,煲1小时,以少许盐调味,分2次饮。 科普小知识:什么是象牙丝 中药象牙丝,是象科动物亚洲象ElephasmaximusL.或非洲象E.africanusBlumenbach的牙齿。生产于非洲、印度、泰国等地。多以雕刻时的碎料入药,或将牙锉末、刮成薄片入药。 ※象牙丝编制席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由象牙劈丝编织工艺制成的,在清代象牙劈丝编织工艺是广东牙雕的绝活。从某种角度来说,象牙只有在温润的环境中,才易抽丝编织,边种技艺在气候干燥寒冷的北方,则行不通,所以,这种技艺也是广东牙雕的特色之一。 预防 护理 1 注意孩子的衣着及被盖。孩子的内衣宜选择透气性好、吸水性强的棉质衣料。 有的家长怕孩子冻着,就拼命给孩子添加衣服,导致孩子大量出汗,衣服被汗液弄湿又没有及时换掉,反而容易使孩子受凉而感冒。 2 多洗澡,保持皮肤干洁。 3 勤换衣服。 家长要及时给出汗多的孩子换衣服,并随时用软布给他擦拭身体,以免孩子受凉而引起感冒、发热及咳嗽等不适。孩子身上有汗时,不要让其直接吹风,以免受凉感冒。 4 及时补充水分。 出汗严重的孩子,由于体内水分丧失较多,如果不及时补水,就有可能脱水。因此,可适量喂孩子一些淡盐水。 5 中药调理配合儿推。 一般没什么西药可以单独治疗小儿汗证。对于多汗的孩子,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吃些中药汤剂或中成药以及配合小儿推拿协助止汗。 6 饮食宜忌。 忌:饮食忌辛散功伐和生冷之品,以免伤阴津、正气,出汗更多。 宜:宜适量补充水分。汗为阴液,汗多易使阴津损耗,宜适量补充水分,多饮水或饮淡盐水。并选用多种营养丰富的食品。 下期精彩讲座:口腔疾病(鹅口疮、手足口等) 往期精彩讲座:宝宝夜啼,小儿推拿如何应对? 小儿磨牙,睡不安稳,因为什么呢? 妈妈,我肚肚痛! 宝宝感冒,妈妈如何在家轻松搞定? 揭开小儿疳证的神秘面纱 宝宝呕吐知多少 小儿推拿PK宝宝厌食 宝宝便秘怎么办? 小儿推拿如何治疗腹泻? 小儿推拿如何退热 小儿推拿如何治疗咳嗽 赞赏 人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sz/1067.html
- 上一篇文章: 讵如藿香微馥微熏
- 下一篇文章: 中药这味中药可治失眠汗多简直是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