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桂枝
桂枝在《伤寒论》出现43方次,《金匮要略》中出现56方次,亦为仲景常用药物,其作用广泛,应当重视。桂枝是肉桂树的嫩枝,当然我们必须注重古代饮片与现代饮片的区别。仲景时代桂枝肉桂不分,均成为桂枝。黄煌老师在使用桂枝类经方时,大多使用肉桂,或桂枝与肉桂同用。 十三五《中药学》言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的功效。理解中药的核心,绝不仅仅在于我们平常认识的草药、动物药、金石药等等,中药的核心在于利用中医理论知识去理解、解构中药,并以中医理论加以应用。我们知道现代药物是提取有效成分,比如麻黄之麻黄碱,甘草之甘草苷,如果我们对桂枝的印象只有治感冒、治奔豚,实际上与西医无异。我们要以中医的视角来深究桂枝。 桂枝的核心作用在于“通阳”,以辛味可以散、可以走作为基础。辛味类似辣味,我们知道我们吃到辣的东西容易感觉到身体热热的,甚至出汗,这都是因为辛味可以让气走得更快些,气走的快了,身体就会发热(相应的,气走的慢了,身体就会发凉,手脚冰凉就是这个理)。出汗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知道在中医理论中气行则津行,出汗便是气带着水液出皮肤的过程,《素问·阴阳别论》有言:“阳加于阴谓之汗”。辛味加快了气往外散的力量,所以也就加速了出汗。由此,我们知道了汗不仅仅是水液的排出,所以说大量出汗不仅会伤人体津液,也会伤人体阳气。综上,所以我们说辛味“能散能行”。 桂枝的作用离不开辛味之行散,《本草经集注》云牡桂:“味辛,温,无毒……温筋通脉……”亦有黄元御言桂枝:“入肝家血分,走经络而达营郁。”皆言桂枝通行血脉的作用。倪海厦老师说桂枝的作用部位像人身体的动脉,可谓非常形象,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 我们抓住桂枝的核心:通阳,便可以推导出桂枝的一系列作用,也便可以理解仲景诸方用桂枝之意。既可用于外感病:肌肉中遍布细小血管,故桂枝作用可以“解肌”:通过加快肌肉血流速度,加快新陈代谢以祛邪。即《伤寒论》言:“桂枝本为解肌”。故桂枝为太阳中风之主药。桂枝可促进营卫流通,疏通太阳伤寒所致之淤,同时可通过血脉,携麻黄之药力至肌表,从而助麻黄开腠理,故亦为治疗太阳伤寒之主药。亦可用治内伤杂病:桂枝可以加快动脉的流通,动脉流速增加,我们知道气血为水谷精微之载体,气血可携精微达于全身各处,故桂枝有助脾胃运化之功能。如小建中汤,“建中”意思就是重建中焦脾胃功能。又如通阳达四末之当归四逆汤,通阳行水之五苓散,活血化瘀消癥块之桂枝茯苓丸等等。 《医学衷中参西录》言桂枝:“升大气……散邪气”。所以我们知道桂枝的作用方向是向上向外的,向外为“通阳”,上面我们有些许叙述;向上为助脾胃的水谷之气上升于心肺,之后水谷之气与肺中清气相合成为宗气,再经心火化赤作用而分别成营卫,再输布全身。我们会发现,桂枝几乎对这一全部过程都有促进作用。由此,我们对于上述之小建中汤中用到桂枝又有更深刻的理解。 以上,我们知道了桂枝的两个重要作用:升气、通阳。那它的“平冲降逆”又该如何解释?要解释这一点,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为什么会有上冲之气这一现象。我们知道下焦肝肾中肝主藏血,肾主藏精,而这两者共同受肾之封藏作用管理。我们也知道血液流经全身需要上焦心肺功能将气血输布全身(当然也受肝之疏泄调控)。当有气血受到损耗,心肺就会加把劲地运动,来补充周围气血的不足,表现出来的便为心悸,《说文解字》言:“悸,动也”,故心悸就是心扑通扑通直跳。如果上焦能量严重不足,脾胃已经供不应求,这时下焦所封藏的“后备能量”便来协助,即“犯上之气,必因上虚所致”,表现出来的便为气上冲胸,感觉有气往上顶胸口,就像奔跑的小猪往上拱一样,故又曰“奔豚”;甚至再严重,心火都受损了,水克火嘛,下焦肾水就来克心火了,这种情况称为“水气凌心”。由此我们会推断得知,心肺的慢性疾病,比如久咳、久喘、迁延不愈的鼻炎等等,都会导致肝肾长久地提供能量而有所虚损。(也是因为是慢性疾病,所以不会有上冲之气的表现)由此,我们知道了上冲之气的原理。桂枝调节上冲之气的作用也是间接的,桂枝可以提升脾胃之气为胸中宗气,宗气足则肝肾平。其实仲景常用降冲气组合为桂枝、炙甘草,共同构成既有通又有补,甘草使不至因过于通而补不上,又可以缓和剧烈的上冲之气。 综上,我们大概了解了桂枝的三个核心作用:升气,通阳,平冲。在使用桂枝降逆气作用时用量较大,为12~15g;在使用桂枝通阳作用时用9g左右。我们用中医思维理解中药就像去了解一个人,应该去理解他的个性、品质,而不应像理解西药那样去看他身上的标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sz/10555.html
- 上一篇文章: 王广波针药并施,救治中风后遗症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