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运

在千古经方之中,麻黄汤也是一个神奇的存在,由它演化而来的方子不在少数,而且它的配伍也是比较独特的,全方四味药,君臣佐使十分严谨,而且在经方中的分量颇高。全方由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杏仁(去皮尖)七十枚组成,麻黄、桂枝、甘草的用药比例是三比二比一,配伍也是极其精妙。

然而对于张仲景的麻黄汤方证,实际上是比较多的,当然,最为主要的还是《伤寒论》中的第35条,也就是“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这个方证可以说是麻黄汤的主证,太阳表实证,头痛、发热、恶寒为主要症状,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为兼见症,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主要的脉证,那就是脉浮。当然这里有一点需要纠正的就是在《伤寒论》原文里说的是“恶风”,而根据病脉证治来看,此处应该是“恶寒”。

麻黄汤的第二个方证,是太阳与阳明合病,也就是《伤寒论》第36条,也就是“喘而胸满”,既然是太阳与阳明合病,也就是说这个主证肯定有发热、恶寒的表证,但同时也有大便难的里证,但却多了喘和胸满的证候,而喘证,表证也有喘,里证也有喘,不过胸满不属于承气汤证,而属于麻黄汤证,所以仲景在这里强调“不可下”,也就是说不能使用承气汤。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喘而胸满”四字,这里的奥义很深刻,为什么呢?这里提示的是先呼吸困难,胸腔的内压增高从而导致胸满,所以使用发汗平喘的方法,胸满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它与阳明证的“腹满而喘”是不一样的,阳明病的这个证候是先有腹满,然后腹满上迫胸膈,从而阻碍呼吸,因而发喘,所以要用下法,腹满消除了,喘证就自然痊愈了。

麻黄汤的第三个方证就是太阳病十日未解,也就是《伤寒论》第37条,按照张仲景的原文所说的此证仍是太阳病,不过已经十日了,脉浮细且有嗜卧的症状,按道理上是表证已解的情况,这个时候如果有胸满、胁痛的证候,就属于病传少阳了,该用小柴胡汤,但如果没有胸满、胁痛的证候,仍然脉证为浮脉而不细的话,那就不能用小柴胡汤,而应该用麻黄汤。不过这个看似很简单,实则不易理解。

《伤寒论》第37条主要指明了太阳病十日未解的3种转归,第一种转归就是表邪已去、正气渐复、已无所苦,这个时候不需要再服药了,只要安心静养就好了;第二种转归是表邪留恋未解,也就是说虽然有嗜卧的表现,但是脉仍然为浮脉的情况,那就证明表证仍在,病情仍在太阳,所以仍然可以使用麻黄汤;第三种转归是病传少阳,出现胸满、胁痛的证候,此时必须要用小柴胡汤了。

麻黄汤的第四个方证,这个方证见于《伤寒论》第46条,也就是原文说的“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这个方证是太阳病不发汗而致衄。按照条文所说,太阳病主证俱在,八九日不解,应该用发汗的方法,由于长时间没有发汗或者用发汗的方法但却没有发出汗来,时间长了,阳气会更加壮实,这个时候服用药物后,症状略微减轻,但却有发烦、目瞑的情况,其实这是一种“服药有验”的反应,看似惊人,实则“少时即已”,然而这个时候或许会出现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流鼻血,这种情况其实是“日久不得汗出,郁集于体表的津液过多过重的表现”,但是不用担心,病会随衄而解,所以这种情况,是可以使用麻黄汤的。当然在《伤寒论》的55条,与此类似,也就是“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这里指的是伤寒表证时,本应该用麻黄汤发汗解表,但是却拖延时日久不发汗,体表郁闭,阳气重于表,邪无出路,体液上冲,而此时的鼻衄恰好给了邪气的出路,倘若此时鼻衄后病情仍没有好转,那么,可以使用麻黄汤。

麻黄汤的第五个方证,是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证,也就是《伤寒论》的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这里看上去有点令人费解,实则是阳明病兼有太阳表实证,这种情况不能直接使用治疗阳明病的方法,因为阳明病中掺杂着表证,那就应该先解决表证之后再解决阳明病,所以这里的关键就在于有脉浮、无汗而喘的太阳表实证,即便兼夹的有阳明病,也应以先解决表证为要。

麻黄汤的第六个方证,伤寒脉浮可发汗的证候,这个在《伤寒论》的51条、52条均有记载,主要脉证为脉浮或脉浮而数,病在表,可发汗,用麻黄汤。这里因为原著说的比较简单,只举了脉证,但据此可以推测,无外乎4种情况,一是太阳表实证,仍然需要用麻黄汤解决;二是太阳病久不发汗,阳气过重,仍需发汗;三是太阳病表证已解,脉浮嗜卧,仍有表证的情况;四是阳明病兼有太阳表证的情况。

总而言之,麻黄汤方证虽然也是错综复杂,但是也是有迹可循的。尽管最后一个方证在原著中说的比较简约,但终究万变不离其宗,尤其是前面几个比较明朗的方证,终归还是说的比较清楚的。当然,麻黄汤是发汗峻剂,若不是方药对证,不可轻用。

Hello,伙伴们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pz/5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