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卓越ldquo方药之星
中 中 医 养 生 医 为提高同学们对中药与方剂的理解,进一步传承中医文化,中医卓越班于5月27日下午16:30举办了“方药之星”中药现场讲解展示活动,一起来看看那些精彩的瞬间吧! 7张文倩 枇杷 枇杷,因其叶子形似琵琶而得名,古时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因其对土壤的适应能力强,移植存活率高,故我国现在多地都有。枇杷秋日结蕾,冬日开花,春季结果,初夏成熟,受四时雨露,为果中独备四时气者。树可高数丈,枝肥叶大,大如驴耳。枇杷一身是宝,叶性平,入肺胃经。《本草纲目》记载:枇杷叶,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气之功耳。气下则火降痰顺,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矣。其果甘酸,性平,酸甜适中,味道鲜美,既可鲜食,亦可做成果酱,被称为果中之皇,可清热生津,滋阴润肺,多食则发痰热,生脾湿。其树可做成木梳或者拐杖。 ⒏苏敬尧 地黄 地黄,玄参科植物,《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地黄的主要产地在河南,陕西。生地黄的功效是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它是由地黄的块根,切片晒干而成,也叫干地黄。干地黄经过反复的蒸晒之后寒性减弱,转为微温性,叫做熟地黄,功效是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生地黄与熟地黄的区别:生地为深棕色,熟地为黑色,生地的质地偏硬,熟地的质地偏软。 ⒐王静舸 知母 知母性味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是一种清热泻火的药材,入药部位是干燥根茎,主产于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本经》中记载:“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主要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相关方剂为白虎汤、知柏地黄丸。 ⒑朱晨鑫 芍药 芍药为毛茛科植物芍药或川赤芍的干燥根。主产于内蒙古、辽宁、河北、四川。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切厚片。其药性为苦、微寒。归肝经,可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治肝经风热目赤肿痛、羞明多泪;取本品清热凉血、散瘀消肿之功可治热毒壅盛,痈肿疮毒,若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癓瘕腹痛,跌扑损伤本品苦寒,入肝经血分,有活血化瘀止痛疡,可配金银花、天花粉、乳香等药,如仙方活命饮。 ⒒赵聪 紫苏 紫苏为唇形科植物。主产于江苏,浙江,河北,以叶,茎和成熟果实入药,分别为中药“紫苏叶”,“紫苏梗”,“紫苏子”,一般于夏,秋季采收,阴干,叶和梗需要切碎。性温,味辛,叶和茎归肺,脾经,果实归肺,大肠经。苏叶可解表散寒,行气和胃;苏梗可理气宽中,止痛,安胎,相关方剂为半夏厚朴汤。而苏子则可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⒓王馨蕊 木贼麻黄 麻黄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那么麻黄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本草纲目》记载:其味麻,其色黄。故麻黄是因为它的味道和颜色而得名的。这里的木贼麻黄就是平时我们所说中药麻黄的来源之一。它主要分布于中国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西部,甘肃及新疆等省份,常生于平原、山坡、河床、草原等处,故易于采收。药用麻黄,一般是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需要注意麻黄根虽然与麻黄同出一源,但采用的是草麻黄,或中麻黄的的根入药。从功效来看,差别就更大了。麻黄,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往外散;麻黄根,敛肺固表止汗,往内收。木贼麻黄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因为麻黄的发汗力强,故外感风寒轻证、心悸、失眠、肺虚咳喘等均应忌用或慎用。老人、体虚及小儿宜用炙麻黄。相关方剂为麻黄汤、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越婢汤等。现代常应用,现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胸闷喘咳,浮肿,支气管炎等情况。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若只是闭门造车,终不免误入歧途,以小道自溺,而唯有常与同侪切磋琢磨,教学相长,方可起事半功倍之效。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医道一途虽道阻且长,但我们中医卓越班一直在路上。 关于本次活动的投票环节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快来为你喜欢的作品投上宝贵的一票吧! (每人限投3票) 文字编辑:鲍蓁蓁 网络编辑:杨振坤 编辑审核:王馨蕊 指导老师:边敏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pz/10868.html
- 上一篇文章: 麻黄梁伙场屲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