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方是阳药治疗阴病,郑钦安提及的阴证依据: 

1.少神或无神。

2.喜卧懒言,四肢困乏无力,或踡卧恶寒,两足常冷。

3.不耐劳烦,小劳则汗出。

4.咯痰清稀或呕吐清冷痰涎、清水或清涕自流。

5.语声低弱。

6.唇色青淡或青黑。

7.痛喜揉按。

8.满口津液,不思茶水,间有渴者,即饮也只喜热饮。

9.女子白带清淡而冷,不臭不黏。

10.饮食减少,喜食辛辣煎炒极热之品,冷物全然不受。

11.小便清长,大便通利。

12.面白舌淡,即苔色黄也定多润滑。

13.脉微或浮大而空。

扼要地说,突出在一个“神”字,凡是“起居、动静、言语、脉息、面色,一切无神”,即是阳气虚衰的阴证。

从三样药来分析看呢,用麻黄,辛温发热,能够表散风寒,能够开宣肺气;用附子,能够壮元阳,补命火,它能够收逐深陷的寒邪;用细辛,能够走经窜络,我们称其为,细辛为“胎原始”,它能够入髓透骨,能够启闭开窍,它既可以助麻黄用于表散风寒,能够开通上焦的清窍,还有助于附子去温暖命门,去拨动肾中机窍。所以麻黄附子细辛汤这个方,它具有极其强大的宣肺散寒,温通肺阳,开窍启闭的功力。

那么用来治疗什么呢?可以用来治疗寒邪困阻肾阳,窒塞清窍而引起的疾病。往往能够起到极铁的疗效。治疗暴聋,暴哑,暴盲,制附片75克(当然制附片一定要先煎两小时,要去其麻,要煎熟,煎透,由于它如果没有煎熟,煎好,会含有乌头碱),麻黄15克,辽细辛15克,生姜60克。它都有一个前因,就是都为寒邪所伤。它有一个前因。寒为阴邪,它最能损伤人体的阳气,重寒,大寒这样侵袭人往往能够长驱直入,直中三阴。一旦伤太阴,就会出现吐,逆;伤厥阴,就能够导致挛痹,寒疝;一旦伤少阴,就可能会出现失音,耳聋,目盲。可能来治疗的时候恶寒已经不明显,但是肯定有中寒病史!!是阴证,往往有少神!!不愿讲话。

眼科名家陈达夫先生目疾六经辨证大法有云:凡目疾,无外症而暴盲,为寒邪直中少阴,玄府(毛孔)闭塞所致,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肾散寒。附子温少阴之里;麻黄开太阳之表,即是启玄府之闭;细辛直入少阴,托邪外透。

1.过敏性鼻炎,以反复发作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为特点。

《秘传证治要诀》曰:“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宜乌、附、干姜之属”。可见阳虚是过敏性鼻炎的病因之一。本例为阳虚之体,复外感寒冷所致,切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故3年之疾获愈。喉源性咳嗽,证属阳虚外感,寒凝肺系,治宜温经散寒,利咽止咳,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哮喘反复发作,遇寒凉及食生冷而易发,且平素小便频时有遗尿、面色少华等,均为阳虚之征。又伴鼻塞,流清涕,为寒邪束肺,肺窍失和所致。

综析脉证,为阳虚外感,内伏寒痰随气而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阻塞气道,宣降失常所致。方中麻黄解在表之寒邪,使肺气得宣;熟附子温少阴之里,以补阳气之不足;细辛通彻表里,内散少阴寒邪,外解大阳之表,且温肺化饮,止咳平喘;黄芪补益脾肺之气,扶正祛邪;蝉蜕、地龙解痉平喘;射干开结消痰,善治痰鸣气喘;大黄苦寒,通腑降浊,以利肺气肃降。共奏温肺化饮、止咳定喘之功,使痰消气顺,气道畅通,咳喘得解。

2.麻黄附子细辛酊治疗冻疮50例,疗效颇好,现介绍如下。

药物与用法

麻黄、附子、细辛各25g,大黄、生姜各20g,桂枝10g,60%酒精ml。将上药研碎后兑入酒精内密闭浸泡10天,去渣取液备用。治疗时用棉签蘸药液,破溃者涂在患部周围,溃疡面按外科溃疡处理,涂擦患处,每天2次,每次擦药5分钟。经此法治疗50例,治愈48例,好转2例。

病案举例

张某,女,20岁,农民,年12月20日就诊。患手足冻疮10年,每年冬寒复发,至春暖方愈。迭经中西药治疗未根治。今冬又发病,手指背、足趾焮肿,瘙痒,锥样痛已20天。患处可见蚕豆大小紫黯斑,但未溃破,诊为冻疮。用麻黄附子细辛酊,外擦患处,每天2次,每次擦药约5分钟,用药3天后,肿痛消,续用1周,瘙痒止而获愈。随访2年,未再复发。

3.肾寒咳嗽,麻辛附子汤合拍

《灵枢·经脉篇》云:“肾足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肾寒犯肺,或暴哑,或咽痛,或咳嗽,多卒然而起。此为元阳下亏,水冷金寒。因肺与肾属子母之脏,呼吸相应,金水相生,若阳亏于下,寒邪乘虚而入,循经入肺,故发咳嗽,其咳虽在肺而根在肾。其证舌淡苔白,身必恶寒而脉沉弱,痰常清稀而味咸。

业师常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助火祛寒,使阴寒冰消,以治致病之本;反佐黄芩以清肺降逆;配桔梗开肺升散。验之临床,每收著效。少阴咽痛始因受寒起病,恶寒、咽痛不适,误服苦寒清热养阴之剂后转成危证。兼头痛如劈,恶寒发热、体痛、咽痛、水浆不能下咽,痰诞涌甚。咽部红肿起白泡而破烂,舌苔白滑,脉沉细而兼紧,不渴饮。此系寒入少阴,误用苦寒清热,致便阴邪夹寒水上逼,虚火上浮,少阴虚寒,经络凝滞不通所致。取扶阳祛寒,引阳归舍之法,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方中附子扶阳驱寒,麻黄开腠理,散表寒,得细辛之辛温,直入少阴以湿散经脉寒邪,并能协同附子纳阳归肾,邪去正安,少阴咽痛自愈。

4.如心动过缓

属于心悸范畴表现为心悸,胸闷乏力,头昏,心率在50次/分以下,脉沉细缓,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滑,舌底脉络迁曲,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丹参、淫羊藿温经散寒,活血通络[3],心动过缓总因阳虚瘀阻而致,而本方意在补火助阳散寒,淫羊藿助附子补肾壮阳,同补心肾之阳,活血祛瘀通络。本方加减还可治疗冠心病、肺心病的功能不全,心律失常,风心病、过敏性休克等。

5.起初因受寒而起病,又误服辛凉之剂未效,病经十余日,头痛如劈,热不可忍,午后则恶寒体痛,脉沉弱无力,舌苔白滑而不渴饮。此乃寒人少阴,阻碍清阳不升,复以辛凉耗散真阳,正虚阳弱,邪正相争,而成少阴头痛,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以辅正除邪,温经散寒。组成:附片、干姜、甘草、麻黄、细辛、羌活。治之头痛自愈。

6.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寒湿腰痛

主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方药组成:生麻黄先煎6~10g制附子10~12g细辛3~6g天花粉20g生黄芪20g防风10g生甘草6g

病人每每活动汗出后觉腰部症状减轻,故自思:活动汗出则阳气流速而达于表,正邪交争,气旺则驱邪外达,故而自觉轻快,若以汗法使病邪由表而散,疗效当佳。

《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生麻黄辛温入肺与膀胱经,善使太阳之寒邪由表而散;附子大辛大热,归肾经,善散寒止痛,一能鼓舞阳气,以助太阳经发散寒邪,二能补肾阳,使寒气去而阳气自足,阳气足则湿邪亦自蒸化,且能防外邪再次入侵;细辛性辛温,善止痹痛,伍麻黄附子则散寒除湿,助阳力大增;三药合用,一者散寒除湿力宏,二者阳气旺盛,使留于经筋经脉的风寒湿之邪由表而解,邪去正复而不复感,加生黄芪、防风乃仿玉屏风散之意。

天花粉现代研究认为有活血化瘀作用,民间以单味药治疗腰痛效果显著,且“久病必瘀”,用之能提高临床疗效,生甘草能缓和三味主药的辛烈之性,邪去而不伤正。诸药合方总以祛寒除湿,温阳固表为务。

免责声明: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内容中若涉及配方针灸等技术,仅供参考,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往期回顾

名老中医于鹄忱治三叉神经痛有良方

膝关节滑膜炎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

哪有什么息肉啊,不过就是一团淤血而已

老中医经验方:35个减肥瘦身方剂汇总

堵奶切勿暴力揉,乳腺医生教你六步法通奶结

这种像“拉肚子”的便秘,名家刘方柏有验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pz/10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