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暑期治疗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92223.html

峪道河马跑神泉不仅是汾阳重要的生命之源,也是汾州文化形成的重要之源,更是汾阳市一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文化空间。

峪道河位于汾阳市西北部,又名禹道河。相传大禹曾在此治水,山上遗有当年大禹治水所留的系船铁栓。

峪道河镇因水得名,年,撤并乡镇,原交口乡、宋家庄乡划入峪道河镇。全镇面积平方公里,占汾阳市面积的四分之一,全镇行政村38个,人口4万余人。

峪道河发源于白彪岭下神头,马跑神泉为其主源,自西向东在山谷中蜿蜒穿行,汇峪道河谷之中诸泉后,南与禹门河水、北与文谷水相并,东注文湖,贯于汾河,为山西母亲河——汾河的重要支流。

峪道河流域,即马跑神泉流域,该流域内有白虎林次生森林、吕梁山支脉白虎岭诸峰和黄塬区,山青水秀,气候湿润,自古为人类繁衍生息的重要场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吉林大学考古系在这里发掘出大量的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石锤、石球、石犁、石臼,还有灰陶绳纹壶、罐、鬲、杯,蚌刀、骨刀、黑陶、彩陶。这些来自仰韶文化时期的文物,清楚地告诉今人:早在六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在峪道河谷中定居,过着狩猎、捕鱼、农耕生活。

峪道河马跑神泉作为一个文化空间来申请保护,主要基于以下理由:

峪道河马跑神泉流域产生了大量的民间传说、文学作品。目前,关于马跑神泉的传说保留有三十余则。这些民间神话故事传说,是泉水流域一带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汾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该传说故事生动活泼,历史渊源久远,扎根于民族传统文化之沃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教化作用对广大民众进行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珍惜水源、保护环境教育,建设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因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特别是《马跑神泉的传说》《吕洞宾种水的传说》《水母娘娘的传说》《彪岭樵歌》《神坡梁》《白彪岭的传说》等民间传说内容最早的涉及人类上古时期的生活,这些传说对于研究农耕文明时期人类的生存状态与生存思维,无疑具有活标本的重要价值。

唐代以来关于马跑神泉的诗歌、散文、碑碣上百余篇,这些优美翔实的作品既有文学价值,更具史学价值与社会学价值。

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诞生在峪道河,特别是《人说山西好风光》这首歌曲更是唱遍了全国,歌曲的创作原形就是马跑神泉。

峪道河马跑神泉流域是中外宗教文化在汾州的重要传播地,保留着诸多以水文明为核心理念的民俗活动。

峪道河谷及其南北梁上,建有华严寺、神塘庙、关帝庙、龙天寺、实际寺、马鸣寺、显示庆寺、关帝庙、传教堂等数十座庙宇,儒、道、佛、天主教等多种中外宗教文化在这里共存共荣。其中,诸如神塘庙、马鸣寺等建筑历史可追溯至唐代之前,马鸣寺为印度高僧马鸣而建。

以敬水畏水祈水为核心,峪道河马跑神泉流域内至今流传着“串黄蛇”,“祈雨”、以及由“三月初三祓禊、四月初八浴佛节”祭水神衍生而来的“四月十一”庙会。此外,由马跑神泉还引生了“公盏”、“坐台”、取“长流水”、“平安水”,“引水入泮助文脉”等等诸多地方风俗。

峪道河马跑神泉流域蕴含着丰富的旅游开发资源,深刻影响和带动着汾酒业的发展。

峪道河马跑神泉流域内,分布着北宋枢密使中华名将狄青墓、爱国将军冯玉祥双亲墓,始建于金元时期祭祀水神贺鲁的庙,投巨资保护完好的马跑神泉等,以及大量保存完好的古村寨及古土窑洞。

好泉出佳酿,马跑神泉是当地汾酒业发展的重要源泉。山西神泉酒业有限公司传承保护马跑神泉的传说,有力推动了酿酒业的发展。

历史渊源

马跑神泉的形成历史十分悠久,据有关该泉的史书记载纪年,最早为战国初期的周贞定王年间,距今已有多年。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远古至战国——马跑神泉以其特有的风物地貌孕育了汾阳的先民,初赋人类政治与文化思维。

人类文明的历史告诉今人,古代人类的繁衍生息有一个规律,那就是逐水而生。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世界四大古文明无一不是产生在大河之畔。

汾州文明的产生形成也遵循着此规律,因此,马跑神泉在汾州的地位自然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

峪道河谷是汾阳文明发韧之谷,是汾州文化的摇篮。峪道河流域,即马跑神泉流域,该流域内有白虎林次生森林、吕梁山支脉白虎岭诸峰和黄塬区,山青水秀,气候湿润,自古为人类繁衍生息的重要场所。

明万历三十七年()《汾州府志》志云:

“马跑泉在城西北三十里,发源白虎山之麓。又名原公水”

“白虎山石壁危岩,峰峦耸秀,林木丛茂,泉流飞涌,逦迤而南。洞壑层启,村墟联附,为郡之胜境。”

这两段话清楚地为今人描述了马跑泉起源处的上古轮廓。那么,山何以名白虎呢?明万历《汾州府志》记载了民间关于此山此泉的第一个古老传说:

“相传有驺虞见此,驺虞白虎黑文,山故得名。”

这是关于马跑神泉源地最早的传说。驺虞,是传说东汉以前出现的一种仁义瑞兽,不食生物。类如白虎,身有黑色纹道,因而马跑神泉的源头山岭称作白虎岭(虎身有纹谓之彪,因而该山也称彪岭)。这则传说表明远古时期汾阳有着绿色茂密的森林,虎豹之类的生物还在此地和谐生存,不至于因生存环境恶劣而互相残食。

公元6世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原公水,出兹氏县(战国时期,汾阳为兹氏县)西羊头山,东过其县北”。

《水经》记录了有关原公水来历的传说。这个传说渊源于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前夕的一段故事:霸道的晋国世卿智伯,胁迫韩康子、魏恒子进攻赵襄子的老窝晋阳城,形势岌岌可危。赵襄子的臣子原过在从晋南赴晋阳途中,遇到三位神人,托他代转竹书给赵襄子(无恤)。赵襄子斋三日,亲自剖开竹筒,里面有丹书,曰:“余霍太山山阳侯天使也,三月丙戌,余将使汝友灭智氏,汝亦祠我于百邑。”赵襄子拜受三神之命,遂灭智氏,在赵国百邑境内建三神祠,由原过主持此事。汾阳时称兹氏,为赵之属邑,也建有三神庙。邑人在马跑神泉侧叶建原公祠。因而马跑泉水又叫原公水。

好山必有佳泉,泉因山而生,山因泉而名。山为泉源,泉为山流。关于这一时期马跑神泉的传说还有:《彪岭樵歌》、《棋盘峁》、〈大禹拴船桩〉,这些传说基本的核心都是反映马跑神泉发源地有着茂密的原始森林,风光醉人,连天下的神仙都在此乐逍遥而不知岁月几何。

2.南北朝——集战神与水神为一身的“贺鲁神”形像产生,奠定了马跑神泉流域文化空间形成的文化与物质基础。

进入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山西本土的文化教育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特别是西晋裴秀有感于“以〈禹贡〉山川地名,从来久远,多有变易”于是他组织人力“上考〈禹贡〉山海川流,原隰陂泽,及今之十六州,郡国县邑”而绘制了《禹贡地域图》,北魏时郦道元为《水经》作注,这些文化工程的作者亲历考察,启发了当地人探究马跑神泉来历的兴趣。历经三国、两晋之乱后,人们渴望和平和安宁的心愿更加强烈,于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产生了“贺鲁将军马跑神泉”这则传播千载的民间传说:

北魏时期一位名叫贺鲁的将军,畅饮杏花村美酒,率众出征,在今白彪岭一带与外敌作战。两军在白彪岭下神头一带交战,突然将军跨下战马前蹄误入泥沼,在这万分危急时刻,只见战马纵腾前身,向天一鸣,天马行空一般跃过沼泽,将军得救,纵兵得胜。神奇的是就在马蹄拔起处,汩汩淌出一股甘洌清泉。后来人们就把这股泉叫做“马跑神泉”。现在泉边巨石上蹄痕还在,成为神泉产生的见证。贺鲁将军死后被埋在马跑神泉斜对面神坡梁上,至今神坡梁还有一处荒冢,人们说那便是贺鲁墓。

这一时期的马跑神泉的传说还有《神坡梁》《一窟淘米泔》,都是反映贺鲁将军的民间故事。

历朝历代有人站在正史的立场上,不断探寻史上是否真有“贺鲁”其人。“贺鲁”,也写作“贺虏”、“贺陆”,也有志书认为,“贺鲁”是当地土话“葫芦”之音的讹传,葫芦谷即壶峪溪,即马跑神泉的发源地河谷。

站在人类文化形成及其社会民众心理角度,大可不必穷究历史上是否真有贺鲁其人,那样反而会让马跑神泉这一文化空间失去魅力。

有学者曾经这样断言:“贺鲁是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位集战神与水神为一体的地方性神灵。这个神话形像的出现反映了当时人民大众渴望得到安全庇护、渴望得到水利润泽的间接反映。贺鲁将军马跑神泉这一传说就是当时民众这一心声的载体。它反映了民众对水神与生命的敬畏尊重。”

贺鲁将军马跑神泉传说的产生,奠定了马跑神泉流域文化空间形成的文化基础。

3.唐宋时期——马跑神泉传说为世人所接受,贺鲁水神形像日见固化和崇高。另外吕洞宾、水母娘娘等水神形像的出现,更加加重了人们对马跑神泉膜拜之情。

唐肃宗上元元年()前后,马跑神泉源头处所建的贺鲁将军祠重修,重修落成时恰逢三月三日,即古时传统祭水祈福之日,官府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酬神兼修禊仪式。唐代开元中进士、补秘书郎、著名诗人卢象赋诗,官府立石为志。其诗曰:“将军称贺鲁,遗庙俯灵渊。斄喷蛟龙穴,波跳赤鲤泉。路回芹涧水,村近石林烟。野马含喧气,农夫出故躔。土膏兴耒耜,尸祝傍山巅。阅世无铭石,兹游匪慕天。顷来规下宇,必葺慕先贤。悦使成能事,抡材出俸钱。伉香推干蛊,班匠择精专。黝垩何其丽,栾栌本自然。松青离石道,云白介山田。适叹飞翚速,仍忧黄雀穿。梨花寒食后,桂籍酒樽前。饥麝寻香柏,流莺助晚弦。吴歈催玉斝,赵舞落金钿。上巳无过酒,春衣欲试湔。故园思巩洛,禊饮客汾川。寄语西河老,乡心朝暮悬。”

唐代另一诗人,田肇《题贺鲁将军祠》:“身殁中都将,芳遗贺鲁祠。灵泉生马足,神宇构云基。叆叇潜离牖,潺湲旋别池。莺啼沉谷静,华落茂林滋。岩草游庭鹿,清风啸月鸱。曾怀尤物志,常赴惠人期。佑享朝悬乐,精诚夙问龟。将军于此地,灾福信无私。”

从以上两个事例可以发现,进入隋唐时期,人们已不再穷究贺鲁原形是谁,作为一方保护神,贺鲁已广为当地民众的所接受,并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而且围绕祭祀贺鲁水神形成了早期的庙会活动。

进入宋代以来,由于道教日益受到统治者的垂青,吕洞宾及水母娘娘这一系列的道教之神受到人们的敬重,马跑神泉起源的传说之中又增加出了吕洞宾种水和水母娘娘坐化而成的两种传说,这显然与道教的兴盛有关。

赵瞻(~),字大观,北宋政治家。历知万泉、夏县,皆有善政。宋英宗时,以侍御史出判汾州。他的诗作二首对马跑神泉的来历及周遭的人文与民众信仰进行了传神的写照:

其一:从征师旅驻山巅,白马跑山出冽泉。踊跃三军争赴敌,深沉一流涨清涟。膏腴灌溉西成富,士庶登临大有年。贺鲁元戎功业盛,封无复事披坚。

其二:丁丁伐木入深山,日与狐狸自往还。适性狂歌歌古调,有时常笑笑心闲。采薪挑处云随担,荷笠归来雨湿肩。看奕仙童缘玩入,水流花谢几尘寰。

从北宋这两首早期的诗作里,我们可以证实贺鲁作为水神与战神的形象已为包括官员在内的广大民众所认可,而马跑神泉发源地种种传说在当时也得到了认可,从这里也可看出马跑神泉流域的传说确实自古有之,而非空穴来风,更不是今人的伪作。

北宋早期,邑人狄青抗击西夏平定南方为国立下殊勋,官居枢密使,与贺鲁将军一样,在他战斗过的地方也同样流传着他危急关头座骑跑出神泉的传说。他病逝后,魂归故里,葬于马跑神泉河谷口,官府敕建显庆寺守茔。这一巧合更加激发了人们对贺鲁水神的信奉,更有人传狄青将军是贺鲁水神的再身。

北宋中期人们对马跑神泉的敬重更加强化,官方对贺鲁水神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认可。据《汾州西河县永泽庙记》载:崇宁五年(),汾阳三月大旱,朝请大夫、直秘阁知军州事、骑都尉许天启于贺鲁神庙祷雨灵验,上奏朝廷。宋徽宗嘉其灵德,秋七月诏赐“永泽庙”,乃大修庙宇,百姓更加崇敬膜拜。

宣和元年()夏五月,周炜知汾州军州,“会天久旱”,川流涸竭,而修楠巨梓积于汾之境内者,不啻数万计,是时朝廷有大营造,启令络绎。”

周炜慕名前往贺鲁神庙祷雨,翌日喜得大雨,半月不停,峪道河一川澎湃,波浪滔天,所有待发木材,顺流而下,入汾河,转黄河,运抵宋都开封。

提举秘阁领河东水事李公大异奇事,抗章请封,宋廷下旨进封贺鲁为“润济侯”。至此,贺鲁神宇加新,威灵日炽,平日汾民祭赛争先恐后,作为一方水神的贺鲁地位再也没有谁可以来动摇。

宋金元之交,峪道河谷口新建贺鲁神庙一座,更加方便了民众与官府对贺鲁水神的祭祀与求拜,贺鲁水神的在当地人们心目中的影响更加广泛深入。

4.明清时期:马跑神泉流域文化多元共存,以水文化为核心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化空间。

“彪钟灵脉资千顷,马挈神功给万家。庙貌巍峨勤致祝,甘霖时沛理无涯。”

“推移滚滚千轮转,灌溉沄沄九陌通。”

马跑神泉水量充沛,清康熙《汾阳县志》载:“经流东南,沿原纡谷,濡亩灌园,雨泽每溢,则涨流合于汾。以故园林广茂,树木蕃息,而山亭水磨,雷荫云连,则谷中为胜。”

丰沛的水源,带动了农业和粮食加工业的发展,峪道河山谷中成为富裕之谷。山谷之中九十九道磨房,加工的面粉远销陕甘宁及晋中诸多平川县份。

中外宗教文化传播的重地。峪道河谷及其南北梁上,建有华严寺、神塘庙、关帝庙、龙天寺、实际寺、马鸣寺、显示庆寺、关帝庙、传教堂等数十座庙宇,这里先后有鸿儒隐士建筑的“六兼园”“峪园”“万柳山庄”等庄园十数座,儒、道、佛、天主教等多种中外宗教文化在这里共存共荣。其中神塘庙、马鸣寺等建筑历史可追溯至唐代之前,马鸣寺为印度高僧马鸣而建。

特别是马跑神泉源地贺鲁神祠外,圣母殿、三教圣人楼、吕祖阁、孔子阁、观音堂、乐楼、钟鼓楼等次第扩建,历代修葺,蔚然为一方胜境。

明景泰二年()三月,“岁入年旱,谷用无成,民生罔赖”,明代宗朱祁钰遣太常寺李希安赍香帛祝文,至马跑神泉御祭,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司、汾州知州等大批官员陪祭。

明嘉靖、万历年间,官府多次修浚该泉,春未秋初,农事不举,从金庄村分三分之一之水,开数十里之长渠引水入城,达城濠,城拟金汤;入府学县学泮池,以助文脉。马跑神泉之水,此时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含义,它已成为汾州文化的源泉。

以敬水畏水祷雨为核心,峪道河马跑神泉流域内形成了由“三月初三祓禊、四月初八浴佛节”祭水神衍生而来的农历四月十一庙会、九月二十七的庙会,以祭水神、风神诸神的“串九曲黄河”,祈雨、取“长流水”、“平安水”,“引水入泮助文脉”等等诸多地方民俗,还在人们的俗常生活之传承。

这些民俗活动的形成,除民众自生的原因外,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官府的加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宋、元之后,特别是明、清两代,官府公祭贺鲁水神的次数与规模日益强化,特别是宋代贺鲁封为润济侯后,官府更加重视水神的祭祀,不仅在峪道河谷口建贺鲁庙,同时在府城内也建筑了贺鲁庙,这些更大大坚定了人们对贺鲁水神的崇拜。

迄今为止,在马跑神泉这个文化空间内,发端于祭祀贺鲁水神诸神的庙会依旧红火如旧。峪道河古庙会早年三月三在神泉源头举办,随着新建的贺鲁庙,庙会迁至今峪口村至原马鸣寺(今镇政府所在地东)前,马跑神泉河的两岸举办,会期各个时期有所变化,早年为三月三,后有四月初七至初九,最后固定为每年春会四月十一,夏会六月二十三,秋会九月二十七。当时秦晋古驿道从此而过,西方陕、甘、宁、蒙,远至青海的客人,东有河南、山东之游商都来参加,人们在酬神后进行着广泛的贸易活动。

清乾隆四十八年(),贺鲁庙社首们组织各方出资,将贺鲁庙坍圮的庑屋条廊葺理一新,联名向汾阳县知县蔡珍焕递折,申请重立贺鲁庙会,会期三日,每年四月初七至初九。获准后新开的庙会一时之盛,于是社首们又请知县勒石记事,蔡珍焕顺民之愿,援笔为记,命立官碑于峪口村贺鲁庙,并定会规六条镌于其石(详见附录《润济侯庙新兴会记》)。从这块官碑,我们可以发现峪道河润济侯庙会的规模极其宏大,管会设总社首外,还分有三班社首值会,光社首计有20余名,县府还大会配备两名捕快。

峪道河庙会起会前一天,必须在贺鲁神庙中进行大型的“公盏”,即举办集体祭祀,届时上供之品多按汾州传统宴席的体例操办。并有各村的秧歌队或者晋剧名角助兴演出。

每年会前,峪道河“十二池水”管理机构的社首、各村渠长与庙内主持僧道,都要向贺鲁水神举行献祭仪式,人们把这种仪式称为“公盏”。公盏的前一天,庙门外的茶房前,就开始杀猪宰羊,盘炉砌灶,准备祭席。四月初八这天,鼓乐喧天,细吹细打,贺鲁殿内外香火缭绕,红烛高秉,一套复杂繁琐的祭祀过后。社首、渠长与各村代表,自然要杯盏交触,尽情享受一番贺鲁水神带给他们的福庥。后来,送子娘娘、牛王、马王诸神灵也都跟着贺鲁水神沾光,公盏时得一份飨食。

峪道河中有一特殊的现象,那就是马鸣寺的乐楼坐东向西,而非寻常的坐南朝北。老年人介绍说:那是因为马跑神泉在峪道河谷的西方,每年庙会时酬谢贺鲁水神的戏当然要向着贺鲁神所在的西方,方可表示虔诚致谢之意。

大旱之年,贺鲁庙是官府与民间进行祈雨活动的重要场所,祈雨活动全过程共七天,分铺坛、出马、歇马、求水、回马等几个程序。铺坛开始后,先唱一台大戏,尔后请七八个八十岁左右的有德行的老者男女皆可)在贺鲁神前轮番拜跪祈祷,祷语中有“救苦救难,米汤捞饭”、“下了雨,吃馍馍;不下雨,喝汤汤”等哀词。这期间,庙内钟鼓楼上的钟鼓和殿中的铜磬昼夜不停地敲击,香火不断地焚烧老百姓们也川流不息地自动上供跪拜。

出马之日,将木雕的小黑龙神像请于四抬轿内,启程时由两面铜锣开道,五色彩旗云集,金瓜钺斧列阵,继而有农夫于赤肩上扛着搭成三角架式的三口铡刀,刃口对着脖子。其后又有赤膊汉子的两臂与扁担横绑成一字形,手腕下的皮肉上,吊挂着粗如打毛线钩针似的小铁钩,悬垂有六七寸长,皮肉上渗着血迹。村人以此凶险惨烈之状,向上苍表示祈雨的赤诚。

其后是响器班子,随即可见一个脖子上吊着两个小水瓶的人(号为圣水瓶,供求水之用),此人一般是整个祈雨事宜的张罗者。抬着神位或神像的轿子列在祈雨队伍的中间,轿后是闹红火的会子,扮演着许仙、白娘子、黑蛇精等。还有骑叫驴拍钹者,喻为电母,击大鼓者喻为雷公。整个出马求水的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二十几个跑前跑后、又蹦又跳的“报子”,一个个皆由十几岁的男童妆扮,脸上化装成毛猴相,光身赤足,腰系绿物,头戴柳圈,手持五花棒,若见行人中及观者中有戴草帽或系手巾者,便跑过去挑落。报子以其特有的俏皮方式,起着维持秩序和维护神灵尊严的作用。

祈雨之日,村民家家门前,都要摆一只盛满水的小水瓮,称“太平缸”,求水队伍过来后,“报子”们便将太平缸倾倒,让清水满街横流。

取水回来后,将圣水瓶供奉于黑龙神之前,直到下了雨后再以原班人马将圣水送回原处,并携带诸如猪羊等祭品还愿。

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不发展,为了百姓的生存与发展,官府自然而然在祷雨活动也经常性地居于主角地位,往往传集僧道,先一日薰坛行香祈祷,三日致斋,不理刑名,不宰牲,素服办事。

明代汾阳人孔天胤,官河南左布政使,他撰写的祷雨与谢雨文,既是当时人们祈雨的真实心声,更兼优美的文采。

“串黄蛇”九曲灯阵活动,起源于峪道河流域民众对水神的敬畏,后扩展为对诸神的敬贡,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期间举办。如今马跑神泉畔的后沟村中这一民俗活动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每年举办之时,百里之外的信众有时不顾风雪载途都要准时参加,由此可见这一民俗活动对人影响之深。

明清时期,文人学士以游马跑神泉之地为快事,因而产生大量的诗歌文赋,特别是该流域之内不断产生的民间故事、庙宇道观之中的碑碣更是比比皆是,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与史料价值。

5.民国至今——马跑神泉传说绵延不断,马跑神泉文化空间经历衰落后又逐步得以复兴。

进入民国时期,峪道河谷依然是风景秀丽,各种民俗活动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一时期,随着外国传教士的参与,外国宗教文化也在这里得到传播,一些传教士在峪河谷中建教堂、盖别墅,流连忘返。中原大战后隐居峪道河谷中的冯玉祥将军曾这样写道:“胜景驰名峪道河,青山活水幽情多。分明华夏一片土,半做洋人安乐窝。”

年,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在这里屯兵办学,现在峪道河南梁还有冯玉祥双亲墓,瞻仰凭吊者络绎不绝。

年,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梁思成来汾避暑,进行古建筑调查后说:“峪道河深山深溪之间,世外桃源,难怪被人看作消夏最合宜的别墅。”他们考察后撰写的文章如同峪道河优美的风景一样怡人神情。

年美国裴万铎牧师来汾传教,任汾阳教区主任,曾长期定居峪道河;年裴万铎牧师客死汾阳,葬于峪道河王盛庄,其后人多次远渡重洋来此扫墓。

抗日战争期间,马跑神泉发源地建筑群受到侵华日军的焚掠,马鸣寺、贺鲁庙也受到严重损毁,庙会上的传统祭祀活动等受到严重影响。但作为交易的需要,峪道河庙会依然兴旺不衰,直到秦晋古驿道不再通行后,这里的庙会规模才逐步变小。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著名作家马烽感于马跑神泉深厚的文化底蕴,曾长时间在马跑神泉畔的村庄采风,在峪道河上金庄村潜心创作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剧本,电影摄制完成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电影主题歌《人说山西好风光》更是一曲唱红大江南北,但许多人并不知道,歌曲吟唱着的山水风光,就是峪道河谷内马跑神泉风光。

十分庆幸的是,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当代汾阳人不仅认识到马跑神泉的实用价值,更充分认识到了这个文化空间对汾阳的重要性。投资万元在该泉源头完成占地20余亩的景区建设,竖了泉源碑,新建水母娘娘庙、贺鲁将军浮雕、潺声桥等有关设施,并进行了旅游开发;投资万元恢复重建峪口圣母庙,庙内正殿祀贺鲁将军塑像,偏殿祀牛王、圣母等神,马跑神泉传说的载体得到有效保护。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董事长兼总经理高云河为首的一班人突出了对传统文化积极因素的挖掘和发扬光大,成立山西神泉酒业有限公司,生产“神泉古酒”,将马跑神泉传说泉水文化与汾阳酒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互相促进,年神泉古酒被评为“山西名牌产品”,“神泉”牌注册商标被评为“山西省著名商标”。目前,神泉古酒广销山西各地,并在北京、河北、内蒙、陕西、山东也有一定销量,神泉酒香飘到哪里,马跑神泉传说就传到那里,实现了马跑神泉传说泉水文化与汾阳酒文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汾阳文化工作者、国家一级作家刘瑞祥等组织编撰了《古镇新貌》《汾州沧桑》《汾州采风集》等对马跑神泉的传说等进行了搜集整理,这些活动为保护和传承马跑神泉文化起了积极的作用。

年,山西神泉酒业有限公司投资申报,马跑神泉文化空间被列入汾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沟村民俗活动“串黄蛇”即九曲黄河灯阵被列入汾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内容

1.峪道河马跑神泉流域产生大量的民间传说和文史作品。

目前,关于马跑神泉的传说保留有三十余则。这些民间神话故事传说,是泉水流域一带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汾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传说都是围绕马跑神泉展开,反映了马跑神泉来历及其周遭人们生活的状态、社会自然的状态,上可追溯至史前时期,下则至明清民国年间,时间跨度长久,反映内容丰富,闪耀非物质文化特有的智慧之光。

唐代至今以来关于马跑神泉的诗歌、散文、碑碣上百余篇,这些优美翔实的作品既有文学价值,更具史学价值与社会学价值。

2.峪道河马跑神泉流域中以水文明为核心理念的民俗活动。

以敬水畏水祈水为核心,峪道河马跑神泉流域内至今流传着“串黄河”祭神祈福的民俗。保留着由“三月初三祓禊、四月初八浴佛节”祭水神衍生而来的四月十一、九月二十七的庙会。盛行着取在建房乔迁新家时到马跑神泉取“富裕水”、“平安水”的习俗。

传统民俗“串黄蛇”,即转九曲黄河灯阵,是流传于汾阳的一种民间社火活动,是元宵节期间民众自发组织的娱神供佛活动,是峪道河马跑神泉流域内一项重要的祭神活动,在山西省汾阳市,九曲黄河阵一直流传至今的只有峪道河镇的后沟村。后沟村传统的黄河阵由黄河牌楼、"塔塔"旺火和黄河阵组成。因为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现在搭建黄河灯阵的程序比较简化,主要有搭牌楼扎九曲黄河阵、请神插牌位、祭神祈福、娱乐表演、放焰火、游九曲黄河阵、送神七部分,后沟村传统的黄河阵由黄河牌楼、"塔塔"旺火和黄河阵组成。因为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现在搭建黄河灯阵的程序比较简化,主要有搭牌楼扎九曲黄河阵、请神插牌位、祭神祈福、娱乐表演、放焰火、游九曲黄河阵、送神七部分,

黄河灯阵由九个回字型小阵勾连而成,九曲黄河灯柱横排十九根,竖排十九根,共由三百六十一根灯柱组成。阵图采用佛教卐字图案。卐,在佛教《华严经》中有吉祥万德所集之意,是最早显现在释迦牟尼胸前的瑞兆之图。后沟村最早的“串黄蛇”就在华严寺的大院中举办,由此可见这一活动与佛教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求灯是后沟村九曲黄河阵活动的压轴戏。黄河灯,实际上也是人们在串黄河阵时许愿拿的灯,后沟村的黄河灯有平安和谐灯、风调雨顺灯、发财发福灯、生儿育女灯、加官进爵灯,金榜题名灯等等。不育妇女偷取阵中红灯便可生男,偷取绿灯即可生女。又传,阵内五色旗象征五谷,人们摆阵喜庆丰收,还望来年风调雨顺,同时还含有祛灾免祸、祈求四季通顺之意。在九曲黄河阵许愿后带灯回家的人们,第二年如愿后要带灯还愿。

3.马跑神泉流域几近于原生态下保存着丰富的文化空间载体。

马跑神泉源头及峪口村贺鲁庙等以祭祀贺鲁水神为主体的活动空间基本保存完好,辅以狄公茔、冯玉祥双亲墓、华严寺玲珑塔、关帝庙、仰韶文化遗址、神泉酒厂以及散落于塬顶沟畔的旧村落堡寨古窑、〈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拍摄原始景地等新老人文景观,更加增添了马跑神泉文化空间的独特魅力。

这些人文景观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它是马跑神泉文化空间的重要支撑。这些重要载体的几近于本原,与当今诸多伪造的文化载体不同,浸透着人类丰富的文化信息,有着极其宝贵的保护与开发价值。

长按上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ls/8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