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清肺排毒汤rdquo处
北京中科高效抗白个性施术 https://4001582233.114.qq.com/ndetail_4487.html 清肺排毒汤 麻黄9g,炙甘草6g,苦杏仁9g,生石膏15-30g(先煎),桂枝9g,泽泻9g,猪苓9g,白术9g,茯苓15g,柴胡16g,黄芩6g,姜半夏9g,生姜9g,紫菀9,款冬花9g,射干9g,细辛6g,山药12g,枳实6g,陈皮6g,藿香9g 清肺平喘,泻火解毒 可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中也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使用。 水煎服。每天一付,早晚两次(饭后四十分钟),温服,三付一个疗程。 如有条件,每次服完药可加服大米汤半碗,舌干津液亏虚者可多服至一碗。 (注:如患者不发热则生石膏的用量要小,发热或壮热可加大生石膏用量)。 若症状好转而未痊愈则服用第二个疗程,若患者有特殊情况或其他基础病,第二疗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处方,症状消失则停药。 该方为疾病治疗方剂,不建议作为预防方使用。 组成药物分析 麻黄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1)风寒表实无汗证。 (2)肺气不宣的喘咳证。 (3)水肿兼有表证者。 内服:煎汤,1.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吹鼻,或研末敷。解表宜生用,平喘宜蜜炙或生用。小儿、年老体弱者宜用麻黄绒。 本品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肾虚咳喘者忌服。 甘草 甘,平。归脾、胃、肺、心经。 益气补中,祛痰止咳,解毒,缓急止痛,缓和药性。 (1)心气虚的心动悸、脉结代。 (2)脾虚乏力、食少便溏。 (3)咳嗽气喘。 (4)疮痈肿毒,食物或药物中毒。 (5)脘腹或四肢挛急疼痛。 (6)调和诸药。 内服:煎汤,2~10g;或入丸散。泻火解毒宜生用,补气缓急宜炙用。 本品味甘,易助湿壅气,故湿盛中满者不宜服。反大戟、甘遂、芫花、海藻,均忌同用。大剂量服用甘草,易引起浮肿,故不宜大量久服。 苦杏仁 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1)咳嗽气喘。 (2)肠燥便秘。 内服:煎汤,打碎;或入丸散。 本品有小毒,故用量不宜过大,婴儿慎服。 石膏 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1)温病气分高热。 (2)肺热咳喘。 (3)胃火上炎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 (4)疮疡不敛,湿疹,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内服:煎汤,15~60g,重症酌加;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敷。内服用生品,入汤剂宜打碎先煎。外用须火煅研细末。 本品为矿物药而大寒伤胃,故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桂枝 甘、辛、温。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1)风寒表虚有汗,风寒表实无汗。 (2)风寒湿痹,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癥瘕。 (3)胸痹作痛,阳虚心悸。 (4)虚寒腹痛。 (5)阳虚水肿,痰饮证。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汤熏洗。 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故湿热病、阴虚阳盛及血热妄行诸出血证忌服,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服。 泽泻 甘、淡,寒。归肾、膀胱经。 利水渗湿,泄热。 (1)小便不利,水肿,淋浊,带下。 (2)泄泻,痰饮。 内服:煎汤,或入丸散。 肾虚精滑无湿热者禁服。 猪苓 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利水渗湿。 (1)小便不利,水肿,淋浊,带下。 (2)水湿泄泻。 内服:煎汤,或入丸散。 本品甘淡渗利,有伤阴之虞,故水肿兼阴虚者不宜单用。 白术 甘、苦,温。归脾、胃经。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1)脾胃气虚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 (2)脾虚水肿,痰饮。 (3)表虚自汗。 (4)脾虚气弱的胎动不安。 内服:煎汤,或入丸散。补气健脾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燥湿利水宜生用。 本品苦燥伤阴,故津亏燥渴、阴虚内热者不宜服。 茯苓 甘、淡,平。归脾、心、肾经。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1)小便不利,水肿,痰饮。 (2)脾虚证,兼便溏或泄泻者尤佳。 (3)心悸,失眠。 内服:煎汤,或入丸散。既往安神常以朱砂拌用,今则极少用。 本品甘淡渗利,故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 柴胡 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1)邪在少阳寒热往来,感冒高热。 (2)肝郁气结,胁肋疼痛,月经不调,痛经。 (3)气虚下陷之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 内服:煎汤,3~10g;入丸散。解表退热宜生用,疏肝解郁宜醋炙用。 本品性能升发,故真阴亏损、肝阳上升之证忌服。 黄芩 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1)湿温,暑湿,湿热胸闷、黄疸、泻痢、淋痛、疮疹。 (2)热病烦渴,肺热咳喘,少阳寒热,咽痛,目赤,火毒痈肿。 (3)血热吐血、咳血、衄血、便血、崩漏。 (4)胎热胎动不安。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生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作用较强,湿热、热毒诸证宜用。炒黄芩苦寒之性略减,胎热胎动不安宜用。酒炒黄芩能上行,清上焦热宜用。炒炭凉血止血力较强,血热出血宜用。传统认为,条芩善清大肠火,枯芩善清肺火。 本品苦寒燥泄,能伐生发之气,故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忌服。 半夏 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1)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2)胃气上逆,恶心呕吐。 (3)胸脘痞闷,梅核气,瘿瘤痰核,痈疽肿毒。 内服:煎汤,或入丸散。外用:适量,以生品研末调敷。内服用制半夏,不同炮制品功效有别。法半夏长于燥湿,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清半夏长于化痰;竹沥半夏长于清热化痰。生半夏外用。 本品温燥,故阴虚燥咳、出血证忌服,热痰慎服。生品毒大,一般不作内服。反乌头,不宜与附子、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同用。 生姜 辛、微温。归肺、脾经。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1)风寒表证。 (2)胃寒呕吐。 (3)风寒客肺的咳嗽。 (4)解鱼蟹、半夏及天南星毒。 内服:煎汤,3~10g,或捣汁冲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擦患处,或炒热熨。 本品辛温,故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紫菀 辛、苦,温。归肺经。 润肺下气,化痰止咳。 (1)外感咳嗽、咳痰不爽。 (2)肺虚久咳、痰中带血。 内服:煎汤,或入丸散。外感暴咳宜生用,肺虚久咳宜蜜炙用。 本品辛散苦降温润,故温燥咳嗽或实热痰嗽不宜单用。 款冬花 辛、微苦,温。归肺经。 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多种咳嗽。 内服:煎汤,或入丸散。外感暴咳宜生用,肺虚久咳宜蜜炙用。 本品辛温,易耗气助热,故咳血或肺痈咳吐脓血者慎服。 射干 苦,寒。归肺经。 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散结消肿。 (1)咽喉肿痛(证属热结痰盛者尤宜)。 (2)痰多咳喘。 (3)久疟疟母,经闭,痈肿,瘰疬。 内服:煎汤,6~10g;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吹喉,或外敷。 本品苦寒缓泻,又能散血,故孕妇及脾虚便溏者忌服。 细辛 辛、温、有小毒。归心、肺、肾经。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1)风寒表证(尤宜鼻塞、头痛、肢体疼痛较甚者),阳虚外感。 (2)鼻渊头痛。 (3)头风头痛,牙痛,风寒湿痹痛。 (4)寒饮咳喘。 内服:汤剂,1~3g;粉末:0.5~1g。外用:适量,研末吹鼻、塞耳、敷脐、或调涂。亦可煎汤合漱。 本品辛香温散,故气虚多汗、阴虚阳亢头痛、阴虚或肺热咳嗽者忌服。又有小毒,故用量不宜过大,尤其是研末服更须谨慎。反藜芦。 山药 甘,平。归脾、肺、肾经。 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1)脾虚气弱之食少便溏或泄泻。 (2)肺虚或肺肾两虚的喘咳。 (3)肾阴虚证,消渴证。 (4)肾虚遗精、尿频、带下。 内服:煎汤,或入丸散。健脾止泻宜炒用,补阴宜生用。 本品养阴收敛助湿,故湿盛中满者不宜服。 枳实 苦、辛,微寒。归脾、胃、大肠经。 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1)食积便秘胀痛。 (2)泻痢里急后重。 (3)痰湿阻滞之胸院痞满,痰滞胸痹证。 (4)胃扩张,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 内服:煎汤,大剂量可用至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涂或炒热熨。 本品破气,故脾胃虚弱及孕妇慎服。 陈皮 辛、苦,温。归脾、肺经。 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1)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或疼痛、喛气、恶心呕吐。 (2)湿浊阻中之胸闷腹胀、纳呆便溏。 (3)痰湿壅肺之咳嗽气喘。 内服:煎汤,或入丸散。 本品辛散苦燥而温,能助热伤津,故舌红少津、内有实热者慎服。 广藿香 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化湿,止呕,发表解暑。 (1)湿阻中焦证。 (2)阴寒闭暑,暑湿证,湿温初起。 (3)呕吐,尤宜湿浊中阻者。 内服:煎汤,3~10g,鲜品加倍,不宜久煎;或入丸散,或泡茶饮。 本品芳香温散,有伤阴助火之虞,故阴虚火旺者忌服。 在线学习入口 扫描下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ls/8600.html
- 上一篇文章: 合作基地建设5枣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