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中药一2
第七章中药药理与毒理 第一节中药药理 1.中药四气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 ①使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NA和DA含量降低,5-HT含量增加的药性:寒凉。 属于寒凉性的药物:石膏、知母。 ②使痛阈值和惊厥值降低,NA和DA含量升高,5-HT含量降低的药性:温热。 属于温热性的药物:附子、麝香。 2.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①与功效的一致性与差异性;②多样性;③双向性;④中药量效关系的复杂性。 3.中药药理作用的双向性★ ①双向调节中枢系统的中药:人参、麝香。 ②双向调节免疫功能的中药:甘草。 ③双向调节胃肠平滑肌的中药:枳实、厚朴。 ④双向调节子宫平滑肌的中药:当归。 4.各类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①解表药:发汗、解热。 ②清热药:抗病原体、抗毒素。 ③泻下药:泻下。 ④祛风湿药:抗炎、镇痛、免疫抑制。 ⑤利水渗湿药:利尿、利胆保肝。 ⑥温里药:对心血管系统。 ⑦理气药:调节胃肠运动、利胆。 ⑧活血化瘀药: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 ⑨化痰止咳平喘药:祛痰、镇咳、平喘。⑩补虚药:调节免疫功能,延缓衰老。 5.单味药的药理作用★★★ ①解热作用显著:柴胡。 ②具有降解内毒素作用的清热药:金银花、蒲公英、穿心莲、黄连、黄芩等。 ③强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雷公藤。 ④兴奋β受体的中药:附子(去甲乌药碱)。 ⑤兴奋子宫平滑肌的中药:枳壳、枳实、陈皮、木香。 ⑥抑制子宫平滑肌的中药:香附、青皮、乌药、甘松。 ⑦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中药:丹参。 ⑧祛痰作用与所含皂苷类成分有关的中药:桔梗、前胡、皂荚。 ⑨有雌性激素样作用的中药:鹿茸。 第二节中药毒理 1.中药的不良反应★ ①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作用无关的作用:副作用。 例如:麻黄治疗哮喘,出现失眠现象(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大黄治疗热结便秘,但导致妇女月经过多(活血祛瘀功效)。 ②药物剂量过大或使用时间过长所致的对机体的损害反应:毒性反应。 可分为急性毒性(生半夏)、慢性毒性(雷公藤)和特殊毒性(三致反应:致畸、致癌、致突变)。 ③病理性免疫反应:变态反应。 ④停药后出现的反应:后遗效应。 例如:服用洋金花可致次日出现口干、视物模糊。 ⑤少数人自身存在缺陷导致的反应:特异质反应。 例如:蚕豆引起溶血性黄疸,是因为患者红细胞膜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不足或缺失所致。 ⑥长期或反复用药就出现心理与生理依赖,一旦停药就出现戒断症状:依赖性。 2.中药成分的毒性★ 生物碱类: ①具有心脏毒性的中药成分:川乌中的乌头碱。 ②视丘、中脑、延脑、脊髓的病理改变的中药成分:雷公藤中的雷公藤碱。 ③抑制呼吸中枢的中药成分:马钱子中的番木鳖碱。 ④累及传出神经系统的中药成分:洋金花中的莨菪碱、东莨菪碱。 有肾毒性和致癌性的有机酸类成分:马兜铃酸。 苷类: ①心脏毒性成分:洋地黄、蟾酥、夹竹桃中所含的强心苷。 ②引起胃肠刺激症状、中枢神经及肝肾毒性成分:商陆、黄药子中所含的皂苷。 ③引起组织缺氧的毒性成分:杏仁、桃仁中所含的氰苷。 ④刺激胃肠,导致肝脏损害,引发黄疸的成分:芫花、广豆根中所含的黄酮苷。 含毒蛋白,引起广泛性内脏出血的中药:苍耳子、巴豆、蓖麻子。 含萜类及内酯类,有强烈的局部刺激作用的中药:大戟、芫花、黄药子。 重金属类: ①原浆毒作用,导致砷性黑变病的重金属元素:砷(砒霜、雄黄等)。 ②与酶蛋白巯基结合,使酶失活的重金属元素:汞(水银、朱砂等)。 ③引起卟啉代谢紊乱的重金属元素:铅(黄丹、密陀僧等)。 第八章常用中药的鉴别 第一节常用植物类中药的鉴别 一、根及根茎类中药 根横断面比较 双子叶植物根 单子叶植物根 外有栓皮 外常无栓皮 横断面可见明显形成层环纹 横断面可见内皮层环纹 环内木质部占比例大 皮层占比例大,中柱占的小 自中心向外有放射状结构(射线) 无 无髓 有髓 根茎横断面比较 双子叶植物根茎 单子叶植物根茎 外有栓皮 外常无栓皮 横断面可见明显形成层环纹 横断面可见内皮层环纹 维管束环状排列 皮层及中柱有维管束小点散布 髓部明显 髓部不明显 1.狗脊:偶有金黄色绒毛,近边缘1~4mm处有一条明显凸起的棕黄色木质环纹。★★ 2.绵马贯众:长倒卵形而稍弯曲,表面黄棕色至黑褐色,密被整齐排列的叶柄残基和披针形的鳞叶,有黄白色维管束5~13个环列。★★ 3.细辛:常卷曲成团,根细长,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4.银柴胡:类圆柱形,偶有分枝。表面浅棕黄色至浅棕色。“砂眼”即孔穴状或盘状凹陷,从断裂处折断可见砂粒。“珍珠盘”即根头部略膨大,密集排列的疣状突起的芽苞、茎或根茎残基。 5.太子参:呈细长纺锤形或细长条形,稍弯曲。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微甘。★ 6.大黄:黄棕色,根茎有“星点”(异型维管束),根无“星点”;气清香,味苦,嚼之粘牙,有沙粒感。★ 7.虎杖:根茎髓中有隔或呈空洞状。 8.何首乌:纺锤形,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异型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花纹”。★★ 9.延胡索(元胡):不规则扁球形。表面黄色,有不规则网状皱纹,断面角质样,有蜡样光泽。★★ 10.牛膝:呈细长圆柱形,灰黄色,断面平坦,中心维管束木部较大,黄白色小点断续排列成2~4轮同心环。★★ 11.川牛膝:近圆柱形,断面多数浅黄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数轮同心环。★ 12.商陆:“罗盘纹”(木部隆起,形成多个凸起的同心性环纹),久嚼麻舌。★ 13.板蓝根:呈圆柱形,稍扭曲。表面淡灰黄色或淡棕黄色,根头略膨大,可见暗绿色或暗棕色轮状排列的叶柄残基和密集的疣状突起。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金井玉栏)。气微,味微甜后苦涩。★★ 14.川乌:不规则圆锥形,中间多向一侧膨大,断面类白色或浅灰黄色,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味辛辣而麻舌。 15.草乌:不规则长圆锥形,略弯曲,形如乌鸦头,有“钉角”(不定根残基),味辛辣,麻舌。 16.附子:盐附子:圆锥形,灰黑色,被盐霜,味咸而麻,刺舌。黑顺片:断面角质样,油润有光泽,半透明。白附片: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 17.白芍:圆柱形,断面平坦,类白色射线放射状,呈“菊花心”,味酸。★★ 18.赤芍:圆柱形,棕褐色,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 19.黄连:味连:多分枝,常弯曲,集聚成簇,形如鸡爪,味极苦;雅连:多为单枝,过桥较长(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味极苦;云连:多为单枝,弯曲呈钩,形如蝎尾,味极苦。★ 20.威灵仙:根茎下着生多数细根,根表面黑褐色。★ 21.升麻:上面有数个圆形空洞的茎基痕,洞内壁显网状沟纹,断面有裂隙,纤维性。 22.防己:在弯曲处有深陷横沟而成结节状的瘤块样(形如“猪大肠”),断面平坦,灰白色,富粉性,有排列较稀疏的放射状纹理(“车轮纹”)。★★ 23.北豆根:细长圆柱形,弯曲,有分枝。外皮易剥落。质韧,不易折断。 24.苦参:外皮薄,常破裂反卷或脱落。味极苦。★ 25.山豆根:根茎呈不规则的结节状,其下着生根数条。有豆腥气,味极苦。 26.葛根:长方形厚片或小方块,外皮淡棕色至棕色,有纵皱纹,粗糙。质韧,纤维性强。★ 27.粉葛:呈不规则的厚片或立方块状。外表面黄白色或淡棕色。切面黄白色,横切面有时可见由纤维形成的浅棕色同心性环纹,富粉性。气微,味微甜。 28.甘草:圆柱形,外皮红棕色;断面黄白色,略显纤维性,有“菊花心”;味甜而特殊。★★ 29.黄芪:外皮黄棕色;断面纤维性强,显“菊花心”;老根中心呈枯朽状或空洞,嚼之有豆腥味。★ 30.远志:呈圆柱形,外表皮灰黄色至灰棕色,有较密并深陷的横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皮部易与木部剥离,嚼之有刺喉感。 31.地榆:断面平坦,粉红或淡黄色,木部有放射状纹理,皮部可见绵状纤维。★ 32.人参:根茎(芦头);不定根(艼);稀疏凹窝状茎痕(芦碗);须根上的细小疣状突起(珍珠点);皮部有黄棕色的点状树脂道。★ 33.红参:表面半透明,红棕色,根茎(芦头)上有数个凹窝状茎痕(芦碗),有的带有1~2条完整或折断的不定根(艼)。质硬而脆,断面平坦,角质样。气微香而特异,味甘、微苦。 34.西洋参:主根中下部有一至数条侧根,多已折断,根茎(芦头),茎痕(芦碗),不定根(艼)。 35.三七: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体重,质坚实(铜皮铁骨狮子头);味苦回甜。主根习称“三七”,支根习称“筋条”,根茎习称“剪口”,须根习称“绒根”。★ 36.紫草:不规则圆柱形,多扭曲,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皮部疏松,呈条形片状,常10余层重叠,质松软,易折断。 37.白芷:长圆锥形,有“疙瘩丁”(皮孔样横向突起),断面灰白色,显粉性;形成层环棕色,近方形;气芳香,味辛。★★ 38.当归:根头(归头),主根(归身),支根(归尾)。质柔韧,皮部厚,散有棕色点状分泌腔,形成层环黄棕色,有浓郁香气。★ 39.羌活:圆柱状,略弯曲,棕褐色至黑褐色,体轻,质脆。蚕羌:形似蚕;竹节羌:节间长形如竹节;条羌:有较密集环纹;大头羌:根茎粗大。 40.前胡:呈不规则圆锥形、圆柱形或纺锤形,稍扭曲,下部常有分枝。外表黑褐色至灰黄色,根头上部有密集的细环纹,皮部淡黄色,散有多数棕黄色小油点,木质部黄棕色。气芳香,味微苦、辛。 41.川芎:不规则结节状团块;断面可见波形纹;饮片习称“蝴蝶片”。气浓香。★★ 42.防风: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习称“蚯蚓头”;断面有“菊花心”。★ 43.柴胡:外表皮黑褐色或浅棕色。断面呈片状纤维性,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南柴胡具有败油气。 44.藁本:根茎呈不规则结节状圆柱形。表面棕褐色或暗棕色,粗糙,上侧残留数个凹陷的圆形茎基,断面黄白色或黄色,纤维状,气浓香,味辛。★ 45.北沙参:细长圆柱形。表面淡黄白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浅黄白色,木部黄色。★ 46.山药:断面白色,粉性;味淡,微酸,嚼之发黏。★ 47.丹参:棕红色或暗棕红色,具纵皱纹,断面有黄白色放射状纹理。 48.黄芩:棕黄色,老根中心成枯朽状或中空。★ 49.射干:不规则的结节状,黄褐色、断面黄色,颗粒性。 50.玄参:呈类圆柱形,中部略粗或上粗下细,有的微弯曲。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断面黑色,气特异,似焦糖。 51.地黄:不规则团块,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味甜。★★ 52.胡黄连:呈类圆柱形,略弯曲。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有较密的环状节。切面灰黑色或棕黑色,木部有4~10个类白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环。气微,味极苦。★★ 53.龙胆:根茎呈不规则块状,根圆柱形,略扭曲,木部黄白色,易与皮部分离,味甚苦。★ 54.秦艽:呈类圆柱形,黄棕色,有纵向或扭曲纵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 55.桔梗:白色或淡黄白色,质脆,断面可见“菊花心”。★ 56.党参: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狮子盘头),支根断落处常有黑褐色胶状物。有特殊香气,味微甜。★★ 57.南沙参:体轻,质松泡,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多裂隙。★ 58.徐长卿:根茎节处周围着生多数细长的根。根表面淡黄白色,具微细的纵皱纹,并有纤细的须根。 59.白前:根茎呈细长圆柱形,质脆,断面中空,习称“鹅管白前”。节处簇生纤细弯曲的根。 60.白薇:粗短,有结节,多弯曲。上面有圆形的茎痕,下面及两侧簇生多数细长的根,表面棕黄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气微,味微苦。 61.木香:呈圆柱形,表面灰褐色(似枯骨),断面形成层环棕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褐色点状油室。★ 62.白术:不规则的肥厚团块,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切面有棕黄色的点状油室散在,嚼之略带黏性。★ 63.苍术:断面黄白色,散有多数棕红色油室(习称“朱砂点”),暴露稍久,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习称“起霜”)。★★ 64.紫菀:根茎簇生多数细根,多编成辫状。紫红色或灰红色,有纵皱纹。质较柔韧。气微香,味甜、微苦。 65.巴戟天:扁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暗灰色,皮部横向断离露出木部,形似连珠。★★ 66.茜草:根茎呈结节状,丛生粗细不等的根。表面红棕色或暗棕色,横切面皮部窄,紫红色,木部宽广,浅黄红色,久嚼刺舌。 67.天南星:扁球形,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有麻点状的根痕,粉性,味麻辣。 68.半夏:类球形,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有麻点状的根痕,底端光滑、钝圆,粉性,味辛辣。 69.石菖蒲:叶痕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断面纤维性,类白色或微红色。★ 70.天麻:椭圆形或长条形。有纵皱纹及由点状突起(潜伏芽)排列而成的横环纹多轮,顶端有红棕色至深棕色鹦嘴状的芽苞或残留茎基,另一端有圆脐形疤痕;断面较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角质样。★ 71.白及:不规则扁球形,多有2~3个爪状分枝;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以茎痕为中心有数圈同心环节和棕色点状须根痕。★ 72.百部:呈纺锤形,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有不规则深纵沟,间或有横皱纹。★★ 73.川贝母:★★ 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怀中抱月)。 青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观音合掌)。 炉贝:有的具棕色斑点(虎皮斑),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端开裂而略尖(马牙嘴)。 74.天冬:呈长纺锤形。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半透明,有黏性,断面角质样,中柱黄白色。气微,味甜、微苦。 75.麦冬:纺锤形,两端略尖;断面黄白色,半透明,中柱细小。 76.知母:呈长条状,一端有浅黄色的茎叶残痕,习称“金包头”。嚼之带黏性。★★ 77.浙贝母:断面白色至黄白色,富粉性。大贝:单瓣鳞叶、新月形;珠贝:完整鳞茎、类球形。★ 78.黄精:呈肥厚肉质的结节块状,结节上侧茎痕呈圆盘状,嚼之有黏性。 79.玉竹:呈长圆柱形。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半透明,具纵皱纹和微隆起的环节,有白色圆点状须根痕和圆盘状茎痕。断面角质样或显颗粒性。气微,味甘,嚼之发黏。 80.重楼:呈结节状扁圆柱形,略弯曲。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 81.土茯苓:略呈圆柱形,表面黄棕色,切面类白色至淡红棕色,粉性,可见点状维管束及多数小亮点;以水湿润后有黏滑感。气微,味微甘、涩。 82.山麦冬:纺锤形,两端略尖。表面淡黄色至棕黄色,断面角质样,中柱细小。气微,味甜,嚼之发黏。 83.续断: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呈扭曲状,具有细纵纹。切面皮部墨绿色或棕褐色,木部灰黄色或黄褐色,可见放射状排列的导管束纹,形成层部位多有深色环。★★ 84.天花粉:断面白色或淡黄色,富粉性,有黄色的木质部小孔。★ 85.三棱:呈圆锥形。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有刀削痕,嚼之微有麻辣感。 86.泽泻:类圆形,黄白色,粉性,具有细密的小孔。★ 87.香附:多呈纺锤形,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纵皱纹,并有6~10个略隆起的环节。★★ 88.莪术:卵圆形,药材一端钝圆,一端略尖,表面有环节,断面呈蓝褐色;饮片内皮层环纹明显,散在“筋脉”点。 89.姜黄:断面棕黄色至金黄色,角质样,有蜡样光泽,气香特异,味苦、辛。 90.郁金:断面灰棕色,角质样,内皮层环明显,气微香,味微苦。 二、茎木类中药 1.木通:皮部棕色,木部黄白色,射线呈放射状排列,髓小或有时中空。★ 2.大血藤:皮部红棕色,有数处向内嵌入木质部,呈放射状排列。★★ 3.通草:银白色光泽,髓部中空,体轻,质松软,有弹性。★ 4.桑寄生:外表皮红褐色或灰褐色,切面皮部红棕色,木部色较浅。★★ 5.槲寄生:2~5个叉状分支,髓部常偏向一边,嚼之有黏性。★★ 6.钩藤:对生两个向下弯曲的钩,呈紫红色,光滑无毛。★ 7.鸡血藤:韧皮部有红褐色或黑棕色树脂状分泌物,与木部相间排列呈偏心性半圆形的环,髓常偏向一侧。★★★ 8.苏木:表面红黄色或黄棕色,有的可见暗棕色、质松、带亮星的髓部。★★★ 9.降香:表面紫红色或红褐色,有致密的纹理,质硬,有油性。★★★ 10.沉香:不规则块状、片状或盔帽状,黑褐色树脂与黄白色木部相间的斑纹。★★ 11.石斛:扁圆柱形或圆柱形的段。表面金黄色、绿黄色或棕黄色,有光泽。切面黄白色至黄褐色,有多数散在的筋脉点。嚼之有黏性。★★ 12.铁皮石斛:黄色,呈螺旋形或弹簧状。 三、皮类中药 1.桑白皮:易纵向撕裂,撕裂时有白色粉尘飞扬。★★★ 2.牡丹皮:横长皮孔样突起,栓皮脱落处粉红色,内表面常见发亮结晶,断面平坦、粉红色,气芳香。★★ 3.杜仲: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橡胶丝相连。★★★ 4.厚朴:双卷筒状,内表面紫棕色或深紫褐色,较平滑,具细密纵纹,划之显油痕;气香,味辛辣,微苦。★★ 5.肉桂:卷筒状,外表面灰棕色,稍粗糙,内表面红棕色,划之显油痕,两层中间有1条黄棕色的线纹,气香浓烈,味甜、辣。★★ 6.合欢皮:弯曲的丝或块片状。外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内表面淡黄棕色或黄白色。切面呈纤维性片状,淡黄棕色或黄白色。气微香,味淡、微涩、稍刺舌,而后喉头有不适感。 7.黄柏:板片状,断面纤维性,呈裂片状分层,味极苦。★ 8.关黄柏:呈丝状,外表面黄绿色或淡棕黄色,内表面黄色或黄棕色。呈片状分层。气微,味极苦。 9.白鲜皮:呈卷筒状。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黄色,内表面类白色,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有羊膻气。★★ 10.秦皮:卷筒状或槽状。外表面灰白色、灰棕色至黑棕色或相间呈斑状,并有灰白色圆点状皮孔及细斜皱纹。内表面黄白色或棕色,平滑。质硬而脆,断面纤维性,黄白色。气微,味苦。 11.香加皮:栓皮松软常呈鳞片状,易剥落,有特异香气。 12.地骨皮:易成鳞片状剥落,外层黄棕色,内层灰白色。★★ 四、叶类中药 1.侧柏叶:多分枝,小枝扁平,叶细小鳞片状,交互对生,贴伏于枝上。★ 2.淫羊藿:丝条状,顶生小叶基部心形,两侧小叶较小,偏心形,外侧较大,呈耳状,边缘具黄色刺毛状细锯齿。★★ 3.大青叶:基部狭窄下延至叶柄成翼状。★★ 4.蓼大青叶:叶柄扁平,偶带膜质托叶鞘,质脆。★ 5.枇杷叶:上表面较光滑,下表面密被黄色绒毛,主脉突出。革质而脆。 6.番泻叶:狭叶番泻: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叶基稍不对称;无毛或近无毛;叶脉稍隆起;革质。尖叶番泻:两面均有细短绒毛。★★★ 7.罗布麻叶:淡绿色;有小芒尖,边缘具有细齿。★ 8.紫苏叶:两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紫色;疏生灰白色毛。 9.艾叶:叶片呈羽状深裂;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 五、花类中药 1.辛夷:形似毛笔头;梗上有类白色的点状皮孔;外表面密被灰白色或灰绿色、有光泽的长茸毛。★ 2.槐花:槐花:完整者花萼钟状;花瓣黄白色;味微苦。槐米:卵形或椭圆形;花萼下部有数条纵纹。 3.丁香:呈研棒状,花冠圆球形;上部有4枚三角状的萼片,十字状分开;富有油性;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 4.洋金花:皱缩成条状;花萼呈筒状,灰黄色;花冠喇叭状,淡黄色。★ 5.金银花:呈棒状,上粗下细,略弯曲;表面黄白色或绿白色;密被短柔毛。★★★ 6.山银花:呈棒状而稍弯曲,气清香,味微苦甘。 7.款冬花:呈长圆棒状;常单生或2~3个基部连生(“火炬花、连二朵、连三朵”);外表面多被紫红色鱼鳞状的苞片,内表面密被白色絮状绒毛。★ 8.红花:为不带子房的管状花;表面黄色或红色;花冠筒细长,先端5裂。★ 9.菊花: 杭菊:碟形或扁球形,常数个相连成片。舌状花类白色或黄色,平展或微折叠,彼此粘连,通常无腺点;管状花多数,外露。怀菊:呈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多为舌状花。亳菊:呈倒圆锥形或圆筒形。滁菊:呈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贡菊:呈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 10.西红花:呈线型,三分枝;暗红色;取本品浸水,可见橙黄色直线下降,水被染成黄色。★ 六、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1.地肤子:药材呈扁球状五角星形,表面灰绿色或浅棕色,具膜质小翅5枚,剥离花被,可见膜质果皮,半透明。种子扁卵形,黑色。气微,味微苦。 2.五味子:不规则的球形;紫红色;有的表面出现“白霜”;果肉柔软,味酸。★ 3.南五味子:呈球形或扁球形,表面棕红色至暗棕色,干瘪,皱缩,肾形,表面棕黄色,有光泽。果肉气微,味微酸。 4.葶苈子:南葶苈子:体积小;略带黏性。北葶苈子:体积大;黏性较强。★ 5.木瓜:长圆形,多纵剖成两半;外表面紫红色,有不规则的深皱纹;中心部分棕黄色,凹陷;味酸。★ 6.山楂:圆形片;外皮红色,具皱纹,有灰白小斑点;中部横切片具5粒浅黄色果核;味酸。★ 7.乌梅:呈类球形或扁球形。表面乌黑色或棕黑色。气微,味极酸。 8.苦杏仁:扁心形,左右不对称;表面黄棕色,具多数深棕色的脉纹;尖端一侧有短线形种脐;味苦;与水共研,会发生苯甲醛样的香气。 9.桃仁:扁长卵形;表面红棕色,密布颗粒状突起;自合点处散出多数纵向维管束;富油性;味微苦。 10.金樱子:花托发育而成的假果,呈倒卵形;表面红黄色,有突起的棕色小点。 11.酸枣仁:紫红色;平滑有光泽;表面中央有1条隆起的线纹,另一面微隆起,边缘略薄。一端凹陷,可见线形种脐,另一端有细小突起的合点。★★ 12.沙苑子:圆肾形;光滑;边缘一侧凹入处具圆形种脐;有豆腥味。 13.决明子:菱状方形或短圆柱形,两端平行倾斜;背腹面各有一条凸起的棱线;绿棕色。★★ 14.补骨脂:呈肾形,黑色,具细微网状皱纹。★ 15.巴豆:卵圆形;一般具三棱;表面粗糙,有纵线6条;破开果壳,可见3室,每室含种子1粒。 16.枳壳:半球形;外果皮有颗粒状突起,突起的顶端有凹点状油室。★★ 17.吴茱萸:表面暗黄绿色;球形或五角状扁球形;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 18.栀子:红黄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 19.蛇床子:为双悬果,呈椭圆形。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分果的背面有薄而突起的纵棱5条,接合面平坦,有2条棕色略突起的纵棱线。气香,味辛凉,有麻舌感。 20.小茴香:双悬果,圆柱形;黄绿色;背面有纵棱5条,横切面略呈五边形。★ 21.山茱萸:不规则的片状或囊状;紫红色;质柔软;味酸。★ 22.连翘:长卵形;表面有不规则纵皱纹和多数突起的小斑点;两面各有1条明显的纵沟;青翘多不开裂,老翘自顶端开裂或裂成两瓣。 23.女贞子:表面黑紫色,皱缩不平;基部有果梗痕或具宿萼及短梗。★★ 24.马钱子:纽扣状圆板形,常一面隆起,一面稍凹下;密被灰棕或灰绿色绢状茸毛,自中间向四周呈辐射状排列,有丝样光泽;味极苦。★ 25.菟丝子:类球形;表面灰棕色;质坚实,不易以指甲压碎;水煮会产生黄白色卷旋状的胚,形如吐丝。 26.牵牛子:橘瓣状;表面灰黑色或淡黄白色;加水浸泡后种皮呈龟裂状,手捻有明显的黏滑感。★★ 27.枸杞子:类纺锤形;红色,基部有白色的果梗痕;果肉肉质,味甜。★★ 28.瓜蒌:橙红色;内表面黄白色,有红黄色丝络;果瓤橙黄色,黏稠,与多数种子粘结成团;具焦糖气。★ 29.草果:长椭圆形,表面有纵沟及棱线,有特异香气。★ 30.豆蔻:类球形;黄白色;有3条较深的纵向槽纹;气芳香,味辛凉似樟脑。 31.益智:椭圆形,两端略尖;棕色;有纵向凹凸不平的突起棱线13~20条。 32.砂仁:有不明显的三棱;表面密生刺状突起;种子集结成团,具三钝棱;气芳香而浓烈,味辛凉、微苦。★ 33.牛蒡子:长倒卵形;表面灰褐色,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 34.薏苡仁:乳白色;腹面有一条较宽而深的纵沟;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 35.槟榔:断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 七、全草类中药 1.麻黄:细长圆柱形,少分枝;有细纵脊线,触之微有粗糙感;节明显,节上有膜质鳞叶;断面略呈纤维性,周边绿黄色,髓部红棕色。★ 2.鱼腥草:为不规则的段。茎呈扁圆柱形,表面淡红棕色至黄棕色,有纵棱。叶片多破碎,黄棕色至暗棕色。穗状花序黄棕色。搓碎具鱼腥气,味涩。 3.紫花地丁:多皱缩成团;主根呈长圆锥形;叶片展平后呈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蒴果椭圆形或3裂。★★ 4.金钱草:叶对生,叶片展平后呈宽卵形或心形;蒴果球形;茎扭曲,棕色或暗棕红色。水试:用水浸后,对光透视可见黑色或褐色条纹。★ 5.广金钱草:茎呈圆柱形。密被黄色伸展的短柔毛;质稍脆,断面中部有髓。叶互生,上表面黄绿色或灰绿色,无毛,下表面具灰白色紧贴的绒毛,侧脉羽状。 6.肉苁蓉:密被覆瓦状排列的肉质鳞叶;断面棕褐色,有淡棕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波状环纹。★★ 7.广藿香:茎略呈方柱形,切面有白色髓;叶两面均被灰白色茸毛,边缘具大小不规则的钝齿;气香特异。 8.荆芥:茎方柱形,呈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断面类白色;叶片3~5羽状分裂;穗状轮伞花序。★ 9.益母草:茎方柱形,断面中部有白色髓;叶片完整者下部叶掌状3裂,上部叶羽状深裂或3浅裂。★ 10.薄荷:茎呈方柱形,紫色;叶片揉搓后有特殊清凉的香气,味辛凉。★ 11.半枝莲:茎方柱形,中空;完整叶片呈三角状卵形或披针形;果实扁球形,浅棕色。 12.香薷:全体密被白色茸毛。茎方柱形,节明显,质脆,易折断。叶对生,叶片展平后呈长卵形或披针形,暗绿色或黄绿色。气清香而浓,味微辛而凉。 13.穿心莲:茎方柱形,具类白色髓;节稍膨大;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灰绿色,两面光滑;味极苦。★★ 14.车前草:根须状或直而长。叶基生,表面灰绿色或污绿色,明显弧形脉。可见穗状花序。气微,味微苦。 15.蒲公英:根头部有棕褐色或黄白色的茸毛,有的已脱落。叶展平后呈倒披针形。头状花序。有时可见具白色冠毛的长椭圆形瘦果。 16.青蒿:叶互生,三回羽状深裂,暗绿色;断面中部有髓;气香特异。 17.大蓟:茎短圆柱形,表面绿褐色,有数条纵棱,被丝状毛;切面灰白色,髓部疏松或中空。叶边缘具不等长的针刺;两面均具灰白色丝状毛。 18.茵陈:表面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 19.淡竹叶:叶脉平行,具横行小脉,形成长方形的网格状。★★ 八、藻、菌、地衣类中药 1.海藻:皱缩卷曲,黑褐色,有的被白霜。 2.冬虫夏草:虫体似蚕,有20~30条环纹,足8对,中部4对较明显;子座细长,上部稍膨大。★ 3.灵芝:皮壳坚硬;黄褐色或红褐色,有光泽;具环状棱纹和辐射状皱纹。 4.茯苓:白色,粉性;体重,质坚实;味淡。★★★ 5.猪苓:厚片,外表皮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皱缩。切面类白色或黄白色,略呈颗粒状。气微、味淡。 九、树脂类中药 1.乳香:长卵形滴乳状;黄白色,半透明,碎面有玻璃样或蜡样光泽;具特异香气;燃烧时显油性,冒黑烟,有香气;加水研磨成白色或黄白色乳状液。 2.没药:不规则颗粒性团块;黄棕色或红棕色,近半透明,部分呈棕黑色,被有黄色粉尘;无光泽;有特异香气。★★ 3.血竭:类圆四方形或方砖形;暗红色;有光泽;用火点燃,冒烟呛鼻,有苯甲酸样香气。 十、其他类中药 1.海金沙:粉末状;棕黄色或淡棕黄色;捻之有光滑感,置手中易由指缝滑落;少量撒于火上,即发出轻微爆鸣及明亮的火焰。★★ 2.青黛:深蓝色的粉末;体轻,易飞扬;用微火灼烧,有紫红色烟雾发生。★★★ 3.儿茶:棕褐色或黑褐色;平滑而稍具光泽;有细孔;遇潮有黏性。 4.冰片:无色透明或白色半透明的片状松脆结晶;气清香,具挥发性;点燃发生浓烟,并有带光的火焰。★ 5.天然冰片: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或片状结晶。气清香,味辛、凉。具挥发性,点燃时有浓烟,火焰呈黄色。在乙醇、三氯甲烷或乙醚中易溶,在水中几乎不溶。 6.五倍子:肚倍:纺锤形囊状;角倍:呈菱形,具不规则的钝角状分枝。 第二节常用动物类中药的鉴别 1.水蛭:扁平纺锤形;有多数环节;两端各具1吸盘。 2.全蝎:后腹部呈尾状;末节有锐钩状毒刺。★ 3.蜈蚣:扁平长条形。全体共22个环节。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躯干部第一背板与头板同色,其余20个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有光泽;自第二节起,每体节两侧有步足一对,步足黄色或红褐色,最末一对步足尾状,故又称尾足,易脱落。气微腥,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微咸。 4.土鳖虫:扁平卵形;背部紫褐色,有光泽,无翅;腹背板9节,呈覆瓦状排列。★★★ 5.斑蝥:背部具革质鞘翅1对,黑色;有3条黄色或棕黄色的横纹。★ 6.海马:呈扁长形而弯曲,表面黄白色。头略似马头,口小,无牙,两眼深陷。躯干部七棱形;尾部四棱形,渐细卷曲,体上有瓦楞形节纹并具短棘。习称“马头、蛇尾、瓦楞身”。★ 7.地龙:长条状薄片;第14~16环节为生殖带,习称“白颈”。★★ 8.蛤蚧:扁片状;头略呈扁三角形;吻鳞不切鼻孔;足趾底面具吸盘。★★★ 9.金钱白花蛇:背部黑色或灰黑色,有白色环纹45~58个;脊鳞扩大呈六角形。★ 10.蕲蛇:卷呈圆盘状,头在中间稍向上,呈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习称“翘鼻头”。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形斑纹17~25个,其“V”形的两上端在背中线上相接,习称“方胜纹”。腹部鳞片较大,有黑色类圆形的斑点,习称“连珠斑”;尾部骤细,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质鳞片1枚,习称“佛指甲”。★★ 11.乌梢蛇:脊部高耸成屋脊状,俗称“剑脊”。★★ 12.石决明:从螺旋部顶处开始向右排列有20余个疣状突起;末端6~9个开孔;具珍珠样彩色光泽。★ 13.牡蛎:长片状,表面鳞片坚厚,层状排列;内面瓷白色。 14.海螵蛸:扁长椭圆形;边缘薄,中间厚;背面有瓷白色脊状隆起。★ 15.桑螵蛸:由多层膜状薄片叠成。表面浅黄褐色。体轻,质松而韧,横断面可见外层为海绵状物,内层为许多放射状排列的小室,深棕色,有光泽。气微腥,味淡或微咸。 16.龟甲:背甲呈长椭圆形拱状,外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腹甲呈板片状,近长方椭圆形,外表面淡黄棕色至棕黑色,盾片12块,内表面黄白色至灰白色,有的略带血迹或残肉,称“血板”,不脱皮;“烫板”色稍深。质坚硬。气微腥,味微咸。 17.鳖甲:外表面具细网状皱纹,和灰黄色或灰白色斑点;中间有一条纵棱;两侧有对称的肋骨各8条,伸出边缘。 18.鸡内金:呈不规则皱缩的囊状卷片。表面黄色、黄绿色或黄褐色,薄而半透明,具明显的条状波浪形皱纹。质脆,易碎,断面角质样,有光泽。气微腥,味微苦。 19.鹿茸:花鹿茸:具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侧枝习称“门庄”;具二个分枝者习称“三岔”。马鹿茸:侧枝一个者习称“单门”,二个者习称“莲花”,三个者习称“三岔”,四个者习称“四岔”。★★★ 20.羚羊角: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嫩枝对光透视有“血丝”、有10~16个隆起的环脊,间距约2cm,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习称“合把”、角基部横截面类圆形,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习称“骨塞”、除去“骨塞”后,角的下半部呈空洞,全角呈半透明,对光透视,上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头,习称“通天眼”。★★ 21.麝香:椭圆形囊状体;密生灰白色或灰棕色短毛;中间有1小囊孔;内层皮膜呈棕色,内含颗粒状及粉末状的麝香仁和少量细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习称“银皮”)。麝香仁野生品中呈不规则圆球形或颗粒状者习称“当门子”。有特异香气。★ 22.蜂蜜:为半透明、带光泽、浓稠的液体,白色至淡黄色(白蜜),或橘黄色至黄褐色(黄蜜),放久或遇冷渐有白色颗粒状结晶(葡萄糖)析出。气芳香,味极甜。 23.蟾酥:棕褐色;扁圆形团块状或片状;味初甜而后有持久的麻辣感;粉末嗅之作嚏;断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 24.僵蚕:被有白色粉霜状的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外层白色,中间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的丝腺环4个。★★ 25.珍珠:呈类球形、卵圆形、长圆形或棒形。表面半透明,平滑或微有凹凸,具特有的彩色光泽。质地坚硬,破碎面显层纹。 26.牛黄: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取本品少量,加清水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习称“挂甲”。★★★ 27.人工牛黄:为黄色疏松粉末,味苦,微甘。 28.体外培育牛黄:呈球形或类球形。表面光滑,呈黄红色至棕黄色。体轻,质松脆,断面有同心层纹。气香,味苦而后甘,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黏牙。 第三节常用矿物类中药的鉴别 1.朱砂(HgS):为粒状或块状集合体,呈颗粒状或块片状。鲜红色或暗红色,条痕红色至褐红色,具光泽。体重,质脆,片状者易破碎,粉末状者有闪烁的光泽。★★★ 2.雄黄(As2S2):条痕色:淡橘红色;晶面有金刚石样光泽,断面具树脂样光泽。★★★ 3.自然铜(FeS2):多为立方体;条痕色:绿黑色或棕红色;断面有金属光泽。★★ 4.赭石(Fe2O3):一面多有圆形的突起,习称“钉头”;另一面与突起相对应处有同样大小的凹窝。条痕色:樱红色或红棕色。★ 5.炉甘石(ZnCO3):蜂窝状;条痕白色;具吸湿性。★★ 6.滑石[Mg3(Si4O10)(OH)2]:具蜡样光泽;条痕色白色;质软,细腻,手摸有滑润感。置水中不崩散。 7.石膏(CaSO4·2H2O):纤维状集合体;条痕色:白色;纵断面具绢丝样光泽。★★ 8.芒硝(Na2SO4·10H2O):暴露空气中则表面逐渐风化而覆盖一层白色粉末(无水硫酸钠);断面呈玻璃样光泽。★★ 9.硫黄(S):黄色、黄绿色;手握紧置耳旁,可闻轻微爆裂声;有特异的臭气。★ 中药鉴定小结 一、科属 1.蚌壳蕨科:狗脊。 2.鳞毛蕨科:绵马贯众。 3.马兜铃科:细辛。 4.石竹科:银柴胡、太子参。 5.蓼科:大黄、何首乌、虎杖、蓼大青叶。 6.罂粟科:延胡索。 7.苋科:牛膝、川牛膝。 8.十字花科:板蓝根、大青叶、葶苈子。 9.毛茛科:草乌、川乌、附子、白芍、赤芍、黄连、威灵仙、升麻、牡丹皮。 10.防己科:防己、北豆根。 11.豆科:甘草、黄芪、鸡血藤、苏木、降香、合欢皮、番泻叶、槐花、决明子、补骨脂、沙苑子、广金钱草。 12.蔷薇科:地榆、山楂、乌梅、枇杷叶、木瓜、桃仁、苦杏仁、金樱子。 13.五加科:人参、西洋参、三七、通草。14.紫草科:紫草。 15.伞形科:北沙参、羌活、柴胡、白芷、当归、川芎、前胡、藁本、小茴香、蛇床子。 16.薯蓣科:山药。 17.唇形科:丹参、黄芩、紫苏叶、广藿香、荆芥、益母草、薄荷、半枝莲、香薷。 18.鸢尾科:射干、西红花。 19.玄参科:玄参、地黄、胡黄连。 20.龙胆科:龙胆、秦艽。 21.桔梗科:桔梗、党参、南沙参。 22.萝藦科:徐长卿、白薇、白前、香加皮。 23.菊科:木香、白术、苍术、紫菀、艾叶、款冬花、红花、菊花、牛蒡子、蒲公英、青蒿、大蓟、茵陈。 24.茜草科:茜草、巴戟天、钩藤、栀子。25.天南星科:天南星、半夏、石菖蒲。 26.兰科:白及、天麻、石斛、铁皮石斛。27.百部科:百部。 28.百合科:天冬、麦冬、山麦冬、知母、浙贝母、川贝母、黄精、玉竹、重楼、土茯苓。 29.川续断科:续断。 30.葫芦科:天花粉、瓜蒌。 31.黑三棱科:三棱。 32.泽泻科:泽泻。 33.莎草科:香附。34.姜科:姜黄、莪术、郁金、豆蔻、草果、益智仁、砂仁。 35.木通科:木通、大血藤。 36.桑寄生科:桑寄生、槲寄生。 37.瑞香科:沉香。 38.桑科:桑白皮。 39.杜仲科:杜仲。 40.木兰科:厚朴、辛夷、五味子、南五味子。 41.樟科:肉桂。 42.芸香科:黄柏、关黄柏、白鲜皮、枳壳、吴茱萸。 43.木犀科:秦皮、女贞子、连翘。 44.茄科:地骨皮、枸杞子、洋金花。 45.柏科:侧柏叶。 46.小檗科:淫羊藿。 47.夹竹桃科:罗布麻叶。 48.桃金娘科:丁香。 49.忍冬科:金银花、山银花。 50.藜科:地肤子。 51.鼠李科:酸枣仁。 52.大戟科:巴豆。 53.山茱萸科:山茱萸。 54.马钱子科:马钱子。 55.旋花科:菟丝子、牵牛子。 56.禾本科:薏苡仁、淡竹叶。 57.棕榈科:槟榔、血竭。 58.麻黄科:麻黄。 59.报春花科:金钱草。 60.列当科:肉苁蓉。 61.爵床科:穿心莲。 62.多孔菌科:灵芝、茯苓、猪苓。 63.橄榄科:乳香、没药。 64.水蛭科:水蛭。 65.钳蝎科:全蝎。 66.蜈蚣科:蜈蚣。 67.鳖蠊科:土鳖虫(?虫)。 68.芫青科:斑蝥。 69.海龙科:海马。 70.钜蚓科:地龙。 71.壁虎科:蛤蚧。 72.眼镜蛇科:金钱白花蛇。 73.蝰科:蕲蛇。 74.游蛇科:乌梢蛇。 75.鲍科:石决明。 76.牡蛎科:牡蛎。 77.乌贼科:海螵蛸。 78.螳螂科:桑螵蛸。 79.龟科:龟甲。 80.鳖科:鳖甲。 81.雉科:鸡内金。 82.鹿科:鹿茸、麝香。 83.牛科:羚羊角、牛黄。 84.蜜蜂科:蜂蜜。 85.蟾蜍科:蟾酥。 86.蚕蛾科:僵蚕。 87.珍珠贝科、蚌科:珍珠。 二、入药部位 1.块根入药:太子参、麦冬、何首乌、百部、天冬、地黄、郁金、草乌。 2.块茎入药:延胡索、半夏、白及、天麻、三棱、泽泻、天南星。 3.鳞茎入药:川贝母、浙贝母、百合。 4.根及根茎入药:大黄、虎杖、藁本、山豆根、徐长卿、白薇、白前、龙胆、细辛、紫草、茜草、三七、人参、甘草、羌活、威灵仙、丹参。 5.茎髓:通草。 6.带叶茎枝:槲寄生。带钩茎枝:钩藤。 7.干燥枝梢及叶:侧柏叶。 8.干燥小叶:番泻叶。 9.柱头:西红花。 10.花粉粒:蒲黄。 11.已开放的花:洋金花、红花、槐花。 12.带花的果穗:夏枯草。 13.花蕾:丁香、辛夷、金银花、槐米、款冬花。 14.以“子”命名,果实入药:牛蒡子、栀子、女贞子、地肤子、金樱子、蛇床子、枸杞子、五味子。 15.果肉:山茱萸。 16.草质茎:麻黄。 17.肉质茎:肉苁蓉。 18.菌核:茯苓、猪苓。 19.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冬虫夏草。20.子实体:灵芝。 21.孢子:海金沙。 22.虫瘿:五倍子。 23.动物的干燥整体:全蝎、水蛭、蜈蚣、土鳖虫、斑蝥、海马等。 24.除去内脏的动物体:金钱白花蛇、地龙、蕲蛇、蛤蚧、乌梢蛇等。 25.动物的病理产物:珍珠、僵蚕、牛黄等。 26.动物的生理产物:蜂蜜、蟾酥、麝香、五灵脂、蝉蜕等。 三、特殊加工方法 1.发汗:杜仲、茯苓、续断、厚朴、玄参。 2.揉搓:三七、玉竹、党参。 3.轻轻捶扁:巴戟天。 4.除去果核:山茱萸。 5.燎去毛须:香附。 6.烟火慢慢熏干:当归。 7.日晒夜闷,反复至干:藿香。 8.编成辫状:紫菀。 9.忌铁器:大黄、蟾酥。 10.忌火煅:朱砂、雄黄。 11.蒸透心,敞开低温(60℃以下)干燥:天麻。 12.秋季采挖,洗净,蒸制后干燥:红参。 13.蒸至虫卵死后,干燥:桑螵蛸。 14.置沸水中略煮或蒸至外表面变成灰色,杀死蚜虫。取出,干燥:五倍子。 15.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白芍。 16.沸水中煮至恰无白心:延胡索。 17.置沸水中略烫或蒸至无白心:百部。 18.沸水中略烫:太子参。 四、经验鉴别术语 1.大黄:星点(根茎)。 2.何首乌:云锦花纹。 3.商陆:罗盘纹。 4.银柴胡:砂眼、珍珠盘。 5.防己:猪大肠、车轮纹。 6.草乌:乌鸦头、钉角。 7.人参、红参、西洋参:芦头、芦碗、艼、珍珠点(人参)。 8.防风:蚯蚓头、菊花心。 9.知母:金包头。 10.松贝:怀中抱月。 11.青贝:观音合掌。 12.炉贝:马牙嘴、虎皮斑。 13.党参:狮子盘头。 14.三七:铜皮铁骨狮子头。 15.茅苍术、羌活:朱砂点、起霜(茅苍术)。 16.南柴胡:败油气。 17.白鲜皮:羊膻气。 18.五味子:白霜。 19.天麻:鹦嘴状、肚脐眼。 20.辛夷:毛笔头。 21.款冬花:火炬头、连二朵、连三朵。 22.海马:马头蛇尾瓦楞身。 23.蕲蛇:翘鼻头、方胜纹、连珠斑、佛指甲。 24.乌梢蛇:剑脊。 25.花鹿茸:大挺、门庄、二杠、三岔。 26.马鹿茸:单门、莲花、三岔、四岔。 27.羚羊角:血丝、骨塞、合把、通天眼。 28.麝香:银皮、当门子。 29.牛黄:乌金衣、挂甲。 30.地龙:白颈。 31.赭石:钉头。 32.金井玉栏:黄芪、桔梗、板蓝根。 33.川芎:蝴蝶片。 34.菊花心:甘草、防风、木香、黄芪、桔梗、白芍、板蓝根。 35.罗布麻叶:小芒尖。 36.槟榔:大理石样花纹。 37.鱼腥草:鱼腥气。 五、特殊的形状 1.纺锤形:何首乌、太子参(细长纺锤形)、麦冬、天冬(长纺锤形)、地黄、郁金、百部、枸杞子(类纺锤形或椭圆形)、五倍子(长圆形或纺锤形囊状)、水蛭(扁平纺锤形)。 2.圆柱状:细辛、牛膝、板蓝根、山药、银柴胡、羌活、玄参(中间略粗或上粗下细,有的微弯曲)、秦艽(上粗下细,扭曲不直)、鹿茸(圆柱状分枝)、威灵仙(根茎呈柱状)、甘草、黄芪、远志、地榆(长圆柱形)、当归、胡黄连、木香、白芍、赤芍、虎杖、紫草(多扭曲)。 3.圆锥形:三棱(略扁)、白芷、桔梗。 4.长倒卵形:绵马贯众、牛蒡子(略扁,微弯曲)、枇杷叶(倒卵形)、金樱子(倒卵形、倒花瓶形)。 5.卵形:辛夷(长卵形、似毛笔头)、桃仁(扁长卵形)、槐米、巴豆(卵圆形,具三棱)、栀子(长卵圆形或椭圆形)、连翘(长卵形)、车前草(宽卵形)。 6.球形:延胡索(扁球形)、天南星(扁球形)、浙贝母(大贝新月形、珠贝扁球形)、半夏(类球形)、川贝母(近球形)、地肤子(扁球样五角形)、吴茱萸(五角星扁球样)、乌梅(扁球形)、豆蔻(类球形)、瓜蒌(类球形)。 7.结节块状:黄精(肥厚肉质)、重楼(扁圆柱形)、川芎(结节状拳形团块)。 8.肥厚团块:白术。 9.棒状:丁香(研棒状)、金银花(上粗下细)、款冬花(长圆棒状)。 10.心形:淫羊藿(偏心形,外侧较大,呈耳状)、苦杏仁(扁心形)、鱼腥草(叶片心形)。 11.双悬果:小茴香(圆柱形)、蛇床子(椭圆形)。 12.连珠状:苍术、巴戟天(形似连珠)。 13.呈肾形,略扁:补骨脂、女贞子、五味子(种子)。 14.中部多向一侧膨大:川乌。 15.长方形厚片或小方块:葛根、粉葛、茯苓。 16.蚕羌、竹节羌、条羌、大头羌:羌活。 17.盔帽状:沉香。 18.长条状:知母。 19.不规则扁圆形,多有2~3个爪状分枝:白及。 20.螺旋形或弹簧状:铁皮石斛。 21.筒状或半筒状:牡丹皮。 22.呈板片状或两边稍向内卷:杜仲。 23.呈槽状或卷筒状:肉桂。 24.卷筒状:白鲜皮。卷筒状或双卷筒状:厚朴 25.呈卷筒状或槽状:秦皮、地骨皮。 26.叶细小鳞片状:侧柏叶。 27.基部狭窄下延至叶柄呈翼状:大青叶。 28.叶端急尖,叶基稍不对称:番泻叶。 29.花萼呈筒状:洋金花。 30.呈线形,三分枝:西红花。 31.多纵剖成两半:木瓜。 32.呈半球形:枳壳。 33.圆形片,皱缩不平:山楂。 34.呈扁圆形或扁椭圆形:酸枣仁。 35.呈肾形而稍扁:沙苑子。 36.菱状方形或短圆柱形,两端平行倾斜:决明子。 37.片状或囊状:山茱萸。 38.纽扣状圆板形:马钱子。 39.似橘瓣状:牵牛子。 40.椭圆形,两端略尖:益智。 41.长椭圆形,具三钝棱:草果。 42.宽卵形或长椭圆形:薏苡仁。 43.叶片呈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紫花地丁。 44.呈方柱形(唇形科):广藿香、荆芥、益母草、薄荷、半枝莲、香薷、穿心莲(爵床科)。 45.伞状,菌盖肾形、半圆形或近圆形:灵芝。 46.类圆四方形或方砖形:血竭。 47.粉末状:海金沙、青黛。 48.方形或不规则块状:儿茶。 49.后腹部呈尾状:全蝎。 50.扁平长条形:蜈蚣。 51.扁平卵形:土鳖虫。 52.圆盘状:金钱白花蛇、蕲蛇、乌梢蛇。 53.长卵圆形,内面观略呈耳形:石决明。 54.长片状,背腹缘几平行:牡蛎。 55.扁长椭圆形,中间厚,边缘薄:海螵蛸。 56.海绵状:桑螵蛸。 57.背甲呈长椭圆形拱状、腹甲呈板片状:龟甲。 58.椭圆形或卵圆形:鳖甲。 59.不规则卷片:鸡内金。 60.圆柱状分枝:鹿茸。 61.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羚羊角。 62.扁圆形或类椭圆形的囊状体:麝香。 63.扁圆形团块状或片状:蟾酥。 64.颗粒状或块片状:朱砂。 65.块状或粒状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雄黄。 66.立方体,集合体呈致密块状:自然铜。 67.鲕状、豆状、肾状集合体,多呈不规则的扁平块状:赭石。 68.块状集合体,呈不规则的块状:炉甘石。 69.块状集合体,呈不规则的块状:滑石。 70.纤维状的集合体,呈长块状、板块状或不规则块状:石膏。 71.棱柱状、长方形或不规则块状及粒状:芒硝。 六、特殊的色泽 1.色红:丹参、赤芍、大血藤、鸡血藤、苏木、降香、红花、西红花、枸杞子、山楂、牡丹皮(淡粉红色)、五味子、木瓜(紫红色)、栀子(红黄色或棕红色)、山茱萸(紫红色至紫黑色)、瓜蒌(橙红色或橙黄色)、肉桂(内表面红棕色)、血竭(暗红)、朱砂、雄黄(深红色或橙红色)、赭石。 2.色黄:黄连、黄芪、黄芩、黄柏、关黄柏、大黄、秦艽、黄精、姜黄、牛膝、牛黄、商陆、板蓝根、金樱子(红黄色或红棕色)、泽泻、麦冬、天冬、知母(黄棕色至棕色)、射干、槲寄生(黄绿色、黄棕色或棕褐色)、桑寄生(红褐色或灰褐色)、石斛、小茴香(黄绿色或淡黄色)、蛇床子(灰黄色或灰褐色)、海金沙、自然铜(条痕色绿黑色或棕红色)、硫黄、南沙参、三棱、石斛(金黄色、绿黄色或棕黄色)、合欢皮、地骨皮(外层黄棕色,内层灰白色)、三棱。 3.色白:白芍、白前、白薇、白芷、白术、白及、山药、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土茯苓(切面类白色至淡红棕色)、细辛(黄白色或白色)、北沙参(淡黄白色)、百部、天麻(黄白色)、通草、薏苡仁、乳香(黄白色)、冰片(白色半透明)、滑石、石膏、芒硝(类白色半透明)。 4.色黑:玄参、地黄、乌梅、何首乌、补骨脂、胡黄连、香附、女贞子(黑紫色或灰黑色)、海藻(黑褐色)、羌活(棕褐色至黑褐色)。 5.色绿:番泻叶、艾叶(上绿下白)、续断(墨绿色)、莪术(切面黄绿色、黄棕色或棕褐色)、吴茱萸(暗黄绿色至褐色)、鱼腥草(上绿下紫红)、淫羊藿。 6.色紫:紫草、紫菀、紫苏叶(上绿下紫)、酸枣仁(紫红色或紫褐色)、厚朴(内表面紫棕色或深紫褐色)。 7.色棕:狗脊(深棕色)、决明子(绿棕色或暗棕色)、绵马贯众(黄棕色至黑褐色)、细辛、桃仁(黄棕色至红棕色)、苦杏仁(黄棕色至深棕色)、银柴胡(棕黄色至浅棕色)、羌活(棕褐色至黑褐色)、沙苑子(绿褐色或灰褐色)、益智(棕色或灰棕色)、砂仁(棕褐色)、没药(黄棕色或红棕色)、儿茶(棕褐色或黑褐色)、郁金、胡黄连、秦皮、藁本(棕褐色或暗棕色)、木香(黄棕色至灰褐色)、重楼。 8.色蓝:青黛、蓼大青叶。 七、特殊的表面特征: (一)根茎着生多数细根: 细辛、威灵仙、龙胆、白薇、白前、徐长卿 (二)纹理 1.有不规则网状皱纹:延胡索、补骨脂 2.环纹:防风(“蚯蚓头”)、重楼、羌活、远志、莪术。 3.纵向或扭曲的纵皱纹:秦艽 4.6~10个略隆起的环节:香附 5.潜伏芽排列而成的横环纹:天麻 6.有致密纹理:降香 (三)茎痕、叶痕及刀削痕: 1.根茎上有数个半月形茎痕:桔梗 2.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党参 3.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延胡索、人参、西洋参、天南星、半夏 4.周围有麻点状根痕:天南星、半夏 5.圆盘状茎痕:黄精、玉竹 6.有刀削痕:三棱、莪术、苏木、沉香 7.叶痕三角形:石菖蒲 (四)皮部破裂 1.外皮薄,多破裂反卷,易剥落:苦参 2.有的皮部横向断离露出木部,形似连珠:巴戟天 3.皮部易剥离,露出黄红色木部:茜草 (五)皮孔 1.横长皮孔样突起:何首乌、川牛膝、赤芍、板蓝根、苦参、山豆根、白芷(“疙瘩丁”) 2.有棕色皮孔,嫩枝可见棕褐色茸毛:桑寄生 3.皮孔:合欢皮皮孔红棕色,椭圆形;牡丹皮皮孔呈灰褐色,横长略凹陷;杜仲皮孔斜方形。 (六)皮部其他特征 1.内表面划之显油痕:厚朴(紫褐色),肉桂(红棕色) 2.呈鳞片状:香加皮、地骨皮 (七)霜 1.有盐霜:盐附子、海藻; 2.白霜:五味子、海藻 (八)绒毛 1.根及根茎:狗脊(残留金黄色绒毛) 2.叶有绒毛:枇杷叶(黄色绒毛)、艾叶(密生灰白色绒毛)、紫苏叶(疏生灰白色毛) 3.花有绒毛:辛夷(长绒毛)、金银花(短柔毛)、款冬花(白色絮状茸毛)、菊花(柔毛) 4.种子有茸毛:马钱子(自中心向四周辐射状排列) 果实有绒毛:金樱子(内壁及瘦果均有淡黄色绒毛) 5.全草有绒毛:紫花地丁(两面有毛)、广藿香、荆芥、薄荷(稀被茸毛)、香薷、茵陈、青蒿、大蓟(灰白色丝状毛)、蒲公英 (九)棱线 1.腹面有一条较宽而深的纵沟:薏苡仁 2.背腹面各有一条突起的棱线:决明子 3.3条棱:砂仁、草果、豆蔻(纵向槽纹)、巴豆 4.背面有纵棱5条:小茴香、蛇床子 5.翅状纵棱6条:栀子 6.凹凸不平的突起棱线13~20条:益智 (十)小点 山楂(灰白色小斑点)、金樱子(棕色小点)、枳壳(颗粒状突起)、连翘(灰白色小斑点)、牛蒡子(紫黑色斑点)、砂仁(刺状突起) (十一)茎方柱形 广藿香、荆芥、益母草、薄荷、半枝莲、香薷、穿心莲(爵床科) (十二)被有粉末 乳香(黄白色)、没药(黄色)、芒硝(白色)、血竭(红粉) (十三)叶部特征 1.叶边缘:淫羊藿(刺毛状细锯齿)、大蓟(针刺) 2.膜质叶鞘:石斛、铁皮石斛、蓼大青叶 3.叶柄残基:绵马贯众、板蓝根 4.基部狭窄下延至叶柄呈翼状:大青叶 5.覆瓦状排列的肉质鳞叶:肉苁蓉 6.节上有膜质鳞叶:麻黄 7.叶脉平行,具横行小脉,形成长方形网状格:淡竹叶 (十四)其他 1.蒴果椭圆形或3裂:紫花地丁 2.节膨大:槲寄生、穿心莲 3.光滑无毛,对生双钩:钩藤 4.四枚三角状萼片,十字分开:丁香 5.紫红色鱼鳞状苞片:款冬花 6.膜质小翅5枚:地肤子 八、特殊质地 1.当归(质柔韧)、南沙参(质松泡)、紫草(质松软)、通草(质松软) 2.茯苓(体重)、猪苓(体轻) 3.具黏性:地黄 4.革质:淫羊藿、枇杷叶、番泻叶 5.质坚实的花:丁香 6.绵软如绒:绵茵陈 7.有光泽:血竭、儿茶、海螵蛸、桑螵蛸 8.半透明,有光泽:珍珠(彩色)、蜂蜜、乳香(玻璃样或蜡样光泽) 9.角质样,有光泽:延胡索(蜡样光泽)、姜黄(蜡样光泽)、蟾酥、鸡内金、五倍子 10.角质样、半透明: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太子参、天冬、白及、天麻 11.角质样:白术、百部、黄精、制何首乌、红参、山麦冬、郁金、 12.半透明:麦冬、玉竹 九、特殊的断面鉴别 1.近边缘2~4mm处有一条明显凸起的棕黄色木质环纹:狗脊。 2.断面中空:白前(“鹅管白前”)。 3.形成层环:川乌、草乌、附子(多角形),白芷(近方形),川芎(波状)。 4.内皮层环:香附、石菖蒲、郁金、莪术、姜黄、郁金。 5.同心性环纹:商陆、牛膝、苦参、粉葛。 6.偏心性环:鸡血藤。 7.髓部偏向一侧:鸡血藤、槲寄生。 8.筋脉纹:白芍。莪术(筋脉点) 9.断面异常构造:大黄的“星点”(根茎髓部异型维管束);牛膝与川牛膝的“筋脉点”(同心环点状异型维管束);何首乌的“云锦状花纹”(皮部异型维管束);商陆的“罗盘纹”(同心环型异型维管束)。 10.胶丝:杜仲(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橡胶丝相连) 11.亮星:苏木(带亮星的髓部)、厚朴(断面有的可见多数小亮星)、牡丹皮(常见发亮的结晶)、自然铜(银白色亮星)、土茯苓(小亮点)。 12.折断面平坦状:牡丹皮。 13.断面平坦,外层白色,中间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的丝腺环4个:僵蚕。 14.断面层状:黄柏、苦楝皮、秦皮、牡蛎。 15.断面呈刺状:沉香、苏木。 16.断面颗粒性:大黄、射干、玉竹、厚朴、肉桂、木瓜、茯苓、没药。 17.断面纤维性:威灵仙、升麻、苦参、柴胡、石菖蒲、钩藤(皮部纤维性)、合欢皮(呈纤维性片状)、苦楝皮、厚朴、桑白皮、黄柏、关黄柏、秦皮、麻黄。 18.显粉性:生狗脊片、何首乌、防己、人参、西洋参、白芷、徐长卿、天花粉、泽泻、香附、天南星、半夏、川贝母、浙贝母、百合、土茯苓、山药、牡丹皮、薏苡仁、炉甘石。白鲜皮、桑白皮(折断时有粉尘出现)。 19.既有纤维性又有粉性:甘草、黄芪。 20.对比:葛根(纤维性)、粉葛(富粉性)。 21.剖面边缘向内卷曲,果肉红棕色,中心部分凹陷:木瓜。 22.横切片具5粒浅黄色果核:山楂。 23.横断面可见外层为海绵状物,内层为许多放射状排列的小室:桑螵蛸。 24.晶面金刚石样光泽,断面树脂样光泽:雄黄。 25.断面黄白色,有金属光泽:自然铜 26.断面层叠状:赭石 27.纵断面有绢丝样光泽:石膏 28.断面玻璃样光泽:芒硝。 29.断面呈针状结晶形:硫黄。 十、特殊的气 1.特异香气:人参、红参、西洋参、党参、广藿香、檀香、沉香、麝香、草果、益智、香加皮 2.气浓香:川芎、当归(有浓郁的香气)、丁香(气芳香浓烈)、砂仁(气芳香而浓烈)、吴茱萸(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肉桂(气香浓烈、味甜辣)、厚朴(气香,味辛辣、微苦)。 3.气香:牡丹皮(气芳香)、细辛(气辛香,味辛辣、麻舌)、豆蔻(气芳香,味辛凉似樟脑)、大黄(气清香,嚼之粘牙,有沙粒感)、薄荷(揉搓后有特殊清凉香气,味辛凉)。 4.焦糖:似焦糖——玄参,具焦糖气——瓜蒌。 5.豆腥味(气):黄芪、沙苑子、山豆根。 6.具鱼腥气:鱼腥草。 7.羊膻气:白鲜皮。 8.具败油气:南柴胡。 9.强烈的蒜样臭气:阿魏。 十一、特殊的味 1.酸:五味子、木瓜、山楂、山茱萸、白芍、赤芍、乌梅(味极酸)。 2.味甚苦:龙胆。 3.味极苦:黄连、黄柏、关黄柏、胡黄连、山豆根、苦参、马钱子、穿心莲。 4.甘:甘草(味甜而特殊)、三七(味苦回甜)、桔梗(味微甜而后苦)、板蓝根(味微甜后苦涩)。 5.咸:海藻、牡蛎、海螵蛸、全蝎、海马、芒硝。 6.涩:地榆、五倍子、大黄。 7.麻舌,有毒:川乌(味辛辣、麻舌)、草乌(味微辛辣,稍有麻舌感)、附子(味咸而麻,刺舌)、天南星(味麻辣)、丁香(味辛辣、有麻舌感)、蛇床子(味辛凉,有麻舌感)、牛蒡子(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三棱(嚼之微有麻辣感)、商陆(久嚼麻舌)。 8.刺喉:半夏(味辛辣、麻舌而刺喉)、远志(嚼之有刺喉感)、合欢皮(稍刺舌,而后喉头有不适感)。 9.嚼之黏牙:大黄、茯苓、半夏。 10.嚼之有黏性:白术、黄精、玉竹、山麦冬、知母、山药、白及、槲寄生、石斛、铁皮石斛、黄柏、关黄柏。 十二、水试 1.西红花加水浸泡后,水液染成金黄色,药材不变色。 2.秦皮浸出液在日光下显碧蓝色荧光。 3.苏木热水显鲜艳的桃红色。 4.葶苈子、车前子等加水浸泡,则种子变黏滑,且体积膨胀。 5.熊胆粉末在水面旋转并呈黄色线状下沉而短时间内不扩散。 6.哈蟆油用温水浸泡,膨胀度不低于55。 7.葶苈子:浸后种皮显黏性,可测定膨胀度,其中“北葶苈子”黏性较强。 8.牵牛子:水浸后种皮呈龟裂状。 9.菟丝子:水煮至种皮破裂时露出白色卷旋状的胚,形如“吐丝”。 10.苦杏仁:与水共研产生苯甲醛样香气。 11.牛黄:水液可使指甲染黄,习称“挂甲”。 12.降香:入水下沉。 13.乳香:加水研磨成白色或黄白色乳状液。 14.没药:加水研磨成黄棕色乳状液。 15.水蛭:用水浸后,可见黑色斑点排成5条纵纹。 16.蟾酥:本品断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 17.滑石:置水中不崩散。 十三、火试 1.降香微有香气,点燃则香气浓烈,有油状物流出,灰烬白色。 2.海金沙易点燃并产生爆鸣声及闪光。 3.青黛火烧产生紫红色烟雾。 4.麝香仁撒于炽热坩埚中灼烧,初则迸裂,随即熔化膨胀起泡,浓香四溢,灰化后呈白色灰烬,无毛、肉焦臭,无火焰或火星等。 5.沉香:燃烧时有油渗出,并有浓烟。 6.乳香:燃烧时显油性,冒黑烟,有香气。 7.血竭:取本品粉末,置白纸上,用火隔纸烘烤即熔化,但无扩散的油迹,对光照视呈鲜艳的红色。以火燃烧则产生呛鼻的烟气,有苯甲酸样香气。 8.冰片:点燃发生浓烟,并有带光的火焰。 9.天然冰片:点燃时有浓烟,火焰呈黄色。 10.硫黄:本品燃烧时易熔融,火焰为蓝色,并有二氧化硫的刺激性臭气。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ls/4619.html
- 上一篇文章: 无抗养殖中,当归的功效与作用
- 下一篇文章: 知识点中药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