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汗1、汗法八法是清代程钟龄提出来的。程钟龄提出的汗法内涵是什么?是为了方剂的分类而设吗?与张子和汗吐下法可赅众法的汗法有什么区别?这些都需要我们思考。《程钟龄医门八法》开篇明言:“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治病之方,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看来八法的提出是为归类方剂的,而临症治法何止八类,于是程氏又说“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在《论汗法》,我们可以看到程钟龄的汗法不是单指辛味发汗的。《论汗法》虽围绕发汗来谈,实则只为归类叙述方便而已,后世拓展的所谓“不表之表、不汗之汗”的广义汗法,该文都已涉猎。《论汗法》中不仅指明了“汗者,散也……汗而发之”的最简单、直接的解表发汗法,还讨论了当汗不汗、不当汗而汗的情况,及当汗不可汗而又必须汗解时如何使用汗法,特别要注意的是还提出了“发”的反面“敛”的一些情况。“敛”和“发”从文字上看是相反的,但从恢复人体正常的秩序、恢复正常出汗的角度来看,此两者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得正汗而解,都是通过恢复正常从而解除疾病的方法。《论汗法》将“汗法”经方分两类:一是单纯、直接发汗者,二是需发汗另有兼症者。直接发汗剂如桂枝汤调和荣卫以解肌发汗;麻黄汤开腠解闭发汗;葛根汤“起阴气”发汗;桂麻各半汤小发汗;桂二麻一汤之微汗等等。有兼症以发散为主的方剂有桂枝加葛根汤解肌发汗兼能升津舒络;大青龙汤外散郁闭,内清郁热;小青龙汤之解表逐水气;桂二越婢一汤之微汗兼清里热;五苓散利水气、畅三焦得汗;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解肌祛风,温经复阳;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补益气阴而发散;麻黄细辛附子汤发汗解少阴兼表邪者;桂枝人参汤“逆流挽舟”以解协邪之虚寒利,表症仍在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以发散并降逆定喘;桂枝附子汤发散驱风逐湿以治“身体烦疼”等。《论汗法》不仅总结了《伤寒论》中的发汗方剂,还从义理和具体方药的使用上做了补充,如“理中汤去术而加汗药,保元气而除病气也。又热邪入里而表未解者,仲景有麻黄石膏之例,有葛根黄连黄芩之例,是清凉解表法也。又太阳症、脉沉细,少阴症、反发热者,有麻黄附子细辛之例,是温中解表法也。又少阳中风,用柴胡汤加桂枝,是和解中兼表法也。又阳虚者,东垣用补中汤加表药。阴虚者,丹溪用芎归汤加表药,其法精且密矣。总而言之凡一切阳虚者,皆宜补中发汗。一切阴虚者,皆宜养阴发汗。挟热者,皆宜清凉发汗。挟寒者,皆宜温经发汗。伤食者,则宜消导发汗。感重而体实者,汗之宜重,麻黄汤。感轻而体虚者,汗之宜轻,香苏散。……况太阳无汗,麻黄为最。太阳有汗,桂枝可先。葛根专主阳明,柴胡专主少阳。皆的当不易之药。至于九味羌活,乃两感热症三阳三阴并治之法,初非为太阳一经设也。又柴葛解肌汤,乃治春温夏热之症,自里达表,其症不恶寒而口渴。若新感风寒,恶寒而口不渴者,非所宜也。又伤风自汗,用桂枝汤,伤暑自汗,则不可用,若误用之,热邪愈盛而病必增剧。若于暑症而妄行发散,复伤津液,名曰重,多致不救。古人设为白术、防风例以治风,设益元散、香薷饮以治暑……”后面这些内容,远非发汗解表所能概括的了,已经更多地涉及了广义汗法的内容。2、广义汗法与广汗法《伤寒论》开创六经辨症,首重御敌于太阳的辨治方法,与目前的中医临床距离较远,当前的中医学受明清流行的温病学的影响更多。这就要求我们将伤寒之理和温病之理融会贯通,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伤寒、温病之法恰当地应用于当代临床。重视表邪和表症理法上的辨别,便是将伤寒、温病之理一以贯之的一种研究方法。伤寒有典型的表症,便是我们一般认为的以“发汗解表”为正治的表症。但是,《伤寒论》中也同时论述了非典型的表症——没有在表之邪的表症。能认清这点,《伤寒论》和温病学的理论就人容易贯通了。叶氏说:“在卫汗之可也”。吴鞠通说的“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这两者矛盾吗?文字上是矛盾的,实质却是从不同的角度引领我们逼近真相。叶天士所说之汗,肯定不是汗法之发汗。叶天士所说的汗,应该如赵绍琴所说:“汗之,是目的,而不是方法”。汗之“是目的”,而不是发汗,或者更准确些讲,正常的出汗“是标志”,邪去正复、健康才是“目的”,这与发汗——针对于经典表症采用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于是广义汗法的提出非常有必要。金寿山云:“大多数温病须由汗出而解……在气分时,清气分之热亦能汗解;里气通,大便得下,亦常能汗出而解;甚至在营分、血分时,投以清营凉血之药,亦能通身大汗而解”。《伤寒论》首重汗法——发汗解表,而“温病……(也)最喜汗解”。这样,在汗这个直观的指标上,伤寒论和温病学便融会贯通了起来。二者互相补充,让临床思路更开阔,貌似相反实际相成。这就是温病学羽翼伤寒的含义。广义汗法是针对“有表症实无表邪”情况的,“有表症实无表邪”这种情况提出者是杨栗山,但其实质内容在《伤寒论》中就早有端倪。《伤寒论》条:“问曰:阳明病外症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外症即表现于外的症状,应该等同于表症。阳明病公认其病机在里,却出现了在表之症。原因何在?如何治疗?《伤寒论》中没有明文,但后世杨栗山说得恰到好处:“里热一清,表气自透,不待发散多有自能汗解者。”《伤寒论》条有表症——“时时恶风”,条有表症——“背微恶寒”,但治疗却采用了以清里热为主的白虎加人参汤。原因何在?杨栗山所云“凡见表症,皆里症郁结,浮越於外也,虽有表症实无表邪……里热一清,表气自透……”,解释得很明白。(附: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论》条:“太阳病六七日,表症仍在……抵当汤主之。”太阳病六七日,表浅病位的症状仍在,却要用治疗“瘀热在里”的抵当汤治疗。这是为什么?因为虽然表症在,但表邪已不在,治疗是要攻邪,而不是治“症”,于是解释的时候同样可以用到杨栗山的“虽有表症实无表邪……里热一清,表气自透”。另一方面,条也能佐证,《伤寒论》中“症”非现代语境中的“证”。如果此条中,“表症仍在”的“证”是后世所说的病机的话,表症在就是说明病机仍在表,应该解表,而不应该用治疗“瘀热在里”的抵当汤。(附:条:“太阳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伤寒论》条“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条“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这两种情况都有表症存在,但是治疗并没有针对表,而以温里为主。也为“有表症而无表邪”之范畴。本文开头讲的胡希恕先生讲65条:“临床上常遇到…泌尿系感染,同时也有感冒(症状),这时你别管感冒(症状),你就给他吃猪苓汤治泌尿系感染就对了,这个(泌尿系感染)解了,他感冒也解了。这症要发汗准错……”也可以归为《伤寒论》中“有表症无表邪”的范畴。前面讲了广义汗法,这种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在“汗”这点上把伤寒温病统一起来,让选方用药从理法上给予更多的自由。广义汗法与广汗法(“正汗指征诊疗体系”)是不同的。广汗法,就是以正常的出汗为目标的所有治疗方法的总称。如果说广义汗法只是   治疗后阴阳已和而出的汗指:当人体阴阳失调,或升降出入乖戾时,可无汗,或汗出异常,此即邪汗。经过适当治疗而逐渐恢复,阴阳已调,病自然痊愈,这时候的汗出,便是治疗后阴阳已和而出的汗。正常出汗需要符合以下要求:一是微微汗出,而非大汗或无汗;二是遍身皆见,而非局部汗出;三是持续不断,疾病治疗后所得之正汗,可持续二三小时或五六小时,非阵汗出……(以上内容整理自《汗法临症发微》一书)五、出汗是一种状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国医大师李士懋先生在书中描述的正常出汗,包括生理的出汗和经治疗纠正了病态后的自然出汗。正常的出汗是否可以直接简化描述为生理的汗呢?笔者认为是能的。所有的疾病中,汗都是病理状态的汗;而在健康状态中,汗都是生理理状态的汗。无论是没有得过病,一直保持正常状态的汗,还是疾病后经过纠正获得的汗,都应该是符合生理状态的汗,所以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分开。经过实践验症,笔者找到了既符合外感疾病的治疗实际,又能引导疑难杂病治疗策略的正常出汗标准,即“尽量少的汗量、尽量长的时间、尽量多的范围、尽量和缓的态势”。这是《伤寒论》中“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之外感疾病正常出汗标准的发展。治疗,是为了一时的疾病减轻,还是为了长久的健康呢?在健康医学的要求里,治疗的目标肯定是后者。正常出汗的标准,应该是一个不容易达到,但可以一直不断接近的目标,只要不断地围绕这个目标前进,身体就会处于一种动态地靠近健康的状态中,“离健康越近,离疾病越远”(在疾病、亚疾病、亚健康、健康的坐标轴上,身体状态一直在动态的变化中,离开疾病并不难,只要跨入亚疾病的领域,已经是无病的状态了)。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需要在“量、势、时间、范围”几个方面订出检测标准,寻找得出综合指数的最佳方案,就如笔者提倡的测平均基础体温的意义一样,我们要的是动态变化的曲线,而不止是一个正常的标准。健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出汗的状态,也是如此,没有最好,只有更好。6、汗法、广义汗法与广汗法汗法的目标在宣发解表,针对狭义表症。(结果可以有汗,也可以没有汗)广义汗法的目标在“汗出而解”,针对广义表症。广汗法的目标在“解而汗出”,正常的出汗成为了检测的标志,针对所有涉表有“出汗障碍”的疾病。广汗法的汗,应该了解为“测汗”,而不是“发汗”。(未完待续)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北京白癜风医院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ls/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