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小字

唯一的中医传承软件平台

重要小贴士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现推出V2.5密码狗版本,并于年8月7—8月9日开展培训班众筹计划,详细信息请查看平台功能栏选项。

⊙作者:逄冰,穆兰澄,王涵,顾成娟,周强,仝小林⊙编辑:小余

中药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过程中,以阴阳、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根据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其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以及功效等。每一味中药都有自身特定的药性特点,然而从微观角度来讲,中药本身是一个整体,其药效成分复杂多样,每一药效成分都包含着自身拥有的药性属性,这使中药呈现药性的“双向性”及“多向性”。例如麻黄,传统认为其“味辛性温”,可发汗、平喘、利水,物质基础为麻黄化学拆分组分中的生物碱组分,然而现代研究提示,麻黄用来治疗以发热、红斑、关节红、肿、热、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时,药味属性应为“味苦、性凉(寒)”,与挥发油组分、多糖组分、酚酸组分等物质基础有关。从宏观角度来讲,将植物看作为一个整体,中药名称及药用部位不同,或取根、或取茎、叶、果实,这些中药生长于同一植物上,性味、功效主治却有相同(单向)、有相反(双向)或有诸多不同。例如麻黄与麻黄根,二者均取自于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麻黄为地上的草质茎,可发汗解表,而麻黄根为同一植物的根及根茎,却收敛止汗。本文试从微观和宏观两种角度,将相关药物或者药物相关的成分与组分的药性进行阐释,重点双向以及多向性,用以解释中药临床作用的多样性,以更好地指导药物的临床使用。

1中药单向性的探讨

中药的单向性指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作用趋向较为单一,炮制方法少,随剂量加大而功能主治仍没有明显变化的中药;或指源自于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等的中药。这样的药物不胜枚举,例如石斛、玉竹等滋阴药物均味甘、气寒,气味较为单一,山楂叶单归肺经(《本草纲目》),矿石类中药如磁石、赭石等作用趋向于下,升药一般只外用拔毒去腐;再如益母草,小剂量(15~30g)应用活血利水,大剂量(>30g)应用可破血,大于60g时具有明显破血逐瘀之效,随着剂量的加大,其活血的力度加大至破血,但并未出现质变,这些都可归属于药性单一的中药。源自于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相同或相似的中药也有很多,例如厚朴(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与厚朴花(花蕾)均来自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神农本草经》记载厚朴“味苦,温”,《饮片新参》记载厚朴花“微苦,温”,二者性味相似且皆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功效,厚朴花功似厚朴而力缓;再如乌头和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母根以及子根,《本草别录》云“乌头:甘,大热,有大毒”,“乌喙:味辛,微温,有大毒”,二者均有散寒止痛的功效;珍珠与珍珠母来源于同一动物体,均有镇心安神、清肝明目、退翳、敛疮生肌之功效,其性咸寒,归心、肝经;益母草为唇形植物益母草的地上部分,茺蔚子为益母草的果实,二者均辛、苦、寒,归心、肝经,有活血调经的功效。

2中药双向性的探讨

元代名医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明确提出了中药的药性具有双向性,认为“有一药一气,或二气者,或生熟异气味,或根苗异气味,……又或寒热各半”。中药具有双向性是指一种中药同时具有寒(凉)或热(温)两种相反的药性,或具有升(散发)或降(内敛)不同的作用趋势,或是包含两种截然相反的治疗作用,如止血和行血、兴奋和抑制等,这些都统称为中药的“双向性”。引起药性相反的原因如下:

1)受炮制以及配伍影响,如《本草备要》言人参“生甘苦微凉,熟甘温”;地榆性味苦寒,生用可凉血解毒敛疮,炒炭后其性温味苦,止血功效增强。

2)与入药部位有关,如生姜与生姜皮二者均来自于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生姜取其根茎,性味辛温,有散寒发汗、止呕、止咳的功效,而生姜皮取其根茎的外皮,性味辛凉,有利水消肿的功效;再如人参与人参叶,人参叶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叶,性甘寒,其味苦,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具有“清肺、生津、止渴”的功效,而人参来源于植物的根,《本草别录》记载其“微温,无毒”,临床主要用于大补元气、补益脾肺和生津。

3)所包含药物的化学成分不同,故而可因剂量、治疗疾病、配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功效,如三七具备止血与行血的双向调理作用,一般小剂量止血,大剂量活血;生大黄苦寒沉降,泻下作用峻猛,如使用3~6g呈泻下作用,而小剂量0.15~0.3g时反呈止泻作用。

2.1四气的双向性

一味中药或源于同一植物不同用药部位的中药可能会包含寒(凉)或热(温)两种相反属性,如《汤液本草》中记载“蛴螬,微寒微温”,指出蛴螬具有寒温两种相反的属性。中药经过炮制后属性有时会发生变化,如生何首乌性凉,可清热解毒、截疟,以黑豆煮汁拌蒸、晒后的制何首乌性味甘、苦、涩、温,可“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为滋补良药”(《本草纲目》);甘草本性寒凉,功善清热解毒,但经蜜炙后性转温而能补益中气;生地黄性味甘、苦、寒,可清热凉血,熟地黄性味甘、温而补益肝肾。单味中药的配伍不同亦可使中药药性产生变化,如麻黄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药物可治疗寒痰停饮,若与石膏、杏仁配伍则可治疗肺热壅盛、高热喘急等。从中医学阴阳属性来分析植物,一般植物的枝与叶向外、向上,属阳;而根茎在地下,位置较深,属阴,从而从整体维持了植物自身的平衡,所以用药部位不同也是导致中药寒、热、温、凉属性不同的原因。例如莲子心、莲房、莲子、莲须及荷叶均来自睡莲科植物莲,寒、热、温、凉属性却有不同,莲子心为莲子中的青嫩胚芽,其味苦性寒,功能清心安神,交通心肾;莲房为莲的成熟花托,性温,味苦涩,功能止血化瘀;莲子(成熟种子)、莲须(莲花的雄蕊)均味甘涩而性平,可固肾涩精;荷叶(叶片)味苦涩,性平,功能清暑利湿。郁金与姜黄为同一植物的不同用药部位,郁金来自姜科植物姜黄的干燥块根,其性味辛、苦、寒,具有行气化瘀、清心凉血、利胆退黄的功用;而姜黄来自同一植物的块茎,其性味辛、苦、温,具有活血行气、通经止痛的功效。马兜铃(根、茎、果实)在《开宝本草》中载其“味苦,寒”,而与它源于同一马兜铃科植物的天仙藤(地上部分),药性却为“苦,温”(《本草纲目》)。

另外,有一些中药的性味在不同书籍中有不同的记载,如丹参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为“味苦,微寒,无毒”,而《本草经疏》言其“苦平微温”;预知子在《日华子本草》中记载为“温”,在《开宝本草》却言其“味苦,寒,无毒”;冰片在《唐本草》中记载为“辛苦微寒”,而《本经逢原》言其“辛苦,温,有毒”,这些看似矛盾的记载其实是中药药性双向作用的体现,也是对于不同临床应用的总结。

2.2升、降、浮、沉的双向性

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降,即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沉,即向内收敛,趋向于内。中药之升降浮沉属性并非一成不变,一味中药或者源于同一植物的不同用药部位的中药有时会具有升(散发)或降(内敛)不同的双向性的作用趋势,如紫苏叶、紫苏子、紫苏梗均来自于唇形植物紫苏,其中紫苏叶可发汗解表(外散),而紫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沉降),紫苏梗善于行气宽中利膈;旋覆花为菊科植物旋覆花的头状花序,金沸草为同一植物的地上部分,二者性味功效相似,然而旋复花主要降气化痰、降逆止呕,作用方向趋下,金沸草性善疏散,主要用于外感咳嗽痰多,二者作用方向不同。有些药物本身就具有双向的作用趋势,如川芎,《本草汇言》云其“上行头目,下调经水”;再如菊花,具有疏散风热(升浮)、清热解毒(沉降)的作用,能升又能降;白花蛇前人有“能内走脏腑,外彻皮肤”的经验记载;麻黄既能发汗解表(外散),又能利水消肿(内收),能外散又能内敛。有些药物因炮制、配伍因素而产生不同的作用趋势,如生大黄直降下行,走而不守以泻下攻积,而酒制大黄,或与黄芩、栀子等药配伍,可清火走上,治疗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疮等;金银花制露主散风热,治疗暑热烦渴,而炒炭却有收涩止痢之效,治疗热毒血痢。

2.3功效主治的双向调节作用

2.3.1由化学成分不同引起《医学衷中参西录》曰:“三七,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为吐衄要药。病愈后不致瘀血留于经络,证变虚劳。”现代药理学研究提示,三七止血作用的有效成分为三七素和槲皮素,抗血栓、抗凝血有效成分为皂苷类化合物,这与三七的传统功效“化瘀止血,活血定痛”是一致的。所以说三七的止血与化瘀不相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三七具备止血与行血化瘀的双向调理作用。同样大黄也具备促排便与止泻两方面完全相反的功效。《药品化义》曰:“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故号将军。”大黄攻积力量峻猛,其泻下通便作用主要与其含有蒽醌类衍生物等致泻成分有关,这些成分可刺激大肠,增强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而促进排便;同时大黄含有鞣质类物质,又具有健胃收敛止泻作用。研究表明,大黄经炮制或久煎后,其所含结合性蒽醌苷显著减少,而鞣质只减少了一部分,所以泻下作用减弱而收敛作用相对增强,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大黄就会呈现止泻作用。再如人参,《神农本草经》记载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其中“安精神,定魂魄”说明人参能“止惊悸”和“开心益智”;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人参具有强壮中枢神经、能促进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的作用,可见人参对中枢神经具有“二向性”作用。

2.3.2由用药部位不同引起草乌与草乌叶均来源于毛茛科植物,草乌为毛茛科植物北草乌的块根,《实用蒙药学》认为其“辛、苦、热,有大毒”,其散寒、祛风湿、温经止痛的功效强,主治风寒湿痹、心腹冷痛、寒疝疼痛等症;草乌叶为植物干燥叶,其性辛、涩、平,功善清热解毒、止痛,据《蒙医金匮》《临床验方集》《蒙药方剂》《高世格梅林方》等历代医学著作记载其可以用于治疗热病发热、泄泻腹痛、头痛、牙痛、肠刺痛、时疫、麻疹、丹毒等。

3中药多向性的探讨

3.1五味的多向性

所谓五味,是指中药酸、苦、甘、辛、咸五种味,有些中药还具有淡、涩或者芳香味。中药的“五味”既代表药物味道的“味”,又包含了药物作用的“味”,这使许多中药同时具有很多种味。如山茱萸味酸、涩,与其归入肝经、收敛固涩的功效相吻合,然而山茱萸中的有效组分山茱萸总皂苷的味道却是苦的。中药味的多向性充分体现了中药临床治疗疾病的多样性,是中药临床应用的一大优势。如鳖甲兼有甘、咸两味,味甘能滋补肝肾,味咸可助软坚散结,助化痰止咳;桂枝味辛、甘,味辛以发汗解表,味甘以助阳化气;何首乌更兼有苦、甘、涩三味,味苦助解毒、截疟,味甘能补益肝肾精血,味涩可收涩止带。

3.2归经的多向性

徐灵胎曰:“盖人身气血无所不通,而药物之寒热温凉、有毒无毒,其性也固定不移,入于人身,其功能亦无所不到,岂有某药只入某经之理”,明确提出药物归经具有多向性。如黄连,归心、脾、胃、胆、大肠经,《本草证义》曰:“黄连大苦大寒,苦燥湿,寒胜热,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湿火,而心、脾、肝、肾之热,胆、胃、大小肠之火,无不治之”。再如陈皮、青皮均源自于芸香科植物橘,均能行气,用于气滞症,然陈皮性温和而不峻,行气力缓,偏入脾肺,故脾胃气滞者常用,且质清上浮,兼入肺经而燥湿化痰,故又可用于湿痰咳嗽;青皮性较峻烈,行气力猛,苦泄下行,偏入肝胆,能疏肝破气,散结止痛,食积气滞。当然药物归经的多向性受炮制的影响,如醋制入肝、盐制入肾;其次也受引经药的影响,如桔梗引药入肺,怀牛膝引药下行,归肝肾。

3.3功效的多向性

中药的功效是由其基本药性及复方配伍决定的,而药性的多向性及临床复方配伍的多样性决定了中药功效必然是多向性的,当然这种多向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3.3.1自身具有多向性如川芎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达巅顶,又入血分,下行可达血海,又可旁达四肢,以疗痹证;当归“头主止血而上行,身主养血而守中,梢主破血而下流”;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小剂量6~15g应用助和胃,中剂量15~30g应用可止呕,痰浊深重时则应用较大剂量(30~60g);牛膝既可补肝肾、强筋骨,又可活血通经、利水通淋治疗妇科及泌尿系统诸多疾患,同时可引火(血)下行治上焦火热证及血证;黄芪可健脾补中,补益肺气,升阳举陷,益卫固表,托毒生肌。

3.3.2由炮制因素引起如生石膏辛、甘、大寒,生用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又能祛暑,煅用多外用,可敛疮生肌、收湿、止血;荆芥生用性升散而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用其性味由辛温变为苦涩平和,长于理血止血。

3.3.3由入药部位不同产生首乌藤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藤茎,性味甘、平,可养血安神、祛风通络;何首乌为蓼科植物的块根,生用可解毒、截疟、润肠通便,制用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为滋补良药”。瓜蒌性甘、苦,微寒,其根(天花粉)、果(瓜蒌实)、果皮(瓜蒌皮)、种子(瓜蒌仁)均来自葫芦科植物瓜蒌或双边瓜蒌,都具有清热的功效,其中天花粉善于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瓜蒌皮重在清热化痰、宽胸理气,瓜蒌仁重在润燥化痰、润肠通便。柏子仁来自柏科植物侧柏的成熟种仁,《本草纲目》记载其“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补,辛而能润,其气清香”,可养心安神,润肠通便;而侧柏叶为其嫩枝叶,“味苦涩,性凉”,临床可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

综上可知,一种中药或者源于同一植物、不同部位的中药的药性具有双向性及多向性,在临床应用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使得相互矛盾的病情能够得到缓解。临证可从剂量、炮制、配伍等方面灵活地运用中药,以达到多重的临床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中药双向调节作用的原理复杂,尚有待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略。

[本文来源:《中医杂志》年7月第56卷第13期,由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编校发表,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临床科研教学助手,传承软件独一无二

咨询

↑↑↑长按图片识别关註↑↑↑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颠疯图
庆国庆中科白癜风预约就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ls/1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