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系麻黄科多年生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等的草质茎。麻,乃粗糙不平之谓,有表面不光滑之义。黄,乃是指其原植物的茎枝呈黄绿色。因其外表黄绿色,有细纵走棱线,手触之有粗糙感,故以麻黄名之也。

麻黄主要生长于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及青藏高原等寒冷干旱地区,虽在海拔~米都能生长,但喜凉爽干燥气候,耐严寒,口尝味苦涩,故《神农本草经》谓其味苦,其性温。关于麻黄为何性温?元代僧人继洪引前人之言曰:“有麻黄之地,冬雪不积(《岭南卫生方》)”。“栽此物之地,冬不积雪”(《本经疏证》),意谓生有麻黄的地方,冬天下雪之后,积雪很快融化,且麻黄能在零下35℃的极端严寒气候下生存,其自身必然含有抗寒冷之物质,故其性温自然可推知也。

麻黄,肉眼即可见其节与节之间的茎,“其形中空”(《药性赋》)、“表黄里赤,中虚象离”(《本草乘雅半偈》)。中空自然体轻,加之性温,而“轻可去实”,“温能散寒”,“六淫有余之邪,客于阳分皮毛之间,腠理闭拒,营卫不通,其病为实。麻黄其形中空,轻清成象,入足太阳寒水之经,以泄皮毛气分,直彻营卫之寒邪,无麻黄寒邪不能尽出也。故《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及咳逆上气诸病,悉属太阳卫实之邪,用此药为解表第一。推而广之,若瘄疹之隐见不明、恶疮之内陷不透、哮喘之壅闭不通、产乳之阻滞不行等证,悉用麻黄,累累奏效。但此药禀阳刚清烈之气,味大辛,性大热,体轻善散,故专治风寒之邪在表,为入肺之要药,而发表最速”(《本草汇言》),“凡风寒之在表者,无所不治,以能驱其邪,使皆从汗出”(《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为“疗伤寒,解肌第一药”(《本草纲目》引陶弘景)也。

同时,“凡利小便之药,其中空者多兼能发汗,木通、萹蓄之类是也。发汗之药,其中空者多兼能利小便,麻黄、柴胡之类是也。”(《医学衷中参西录》)因此,麻黄又有利尿之功效。对此,我们还可以从麻黄自身生物学特性的角度诠释之。麻黄生长于半干旱、干旱山地及荒漠中,自然生境条件十分恶劣,气候极端干旱,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土壤持水量极低。为了适应干旱气候条件,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造就了麻黄发达的根系。一株三年生的植株幼苗,高不过50~60厘米,但地下根可达2米左右,水平伸展50厘米左右(《本草纲目》云“其根皮色黄赤,长者近尺”),目的是从地下深层及周围土壤中吸收更多的水分。不仅如此,麻黄中空的茎、节上的微小气孔(麻黄茎节部有管胞),通过叶子表面的下陷气孔,在阳光的照射与蒸发作用下,与其根系之间组成了一个天然的“虹吸系统”,更加有利于水分的吸收。也就是说,麻黄中空的茎具有有利于水分运行的重要作用,所以用之人体,自然能利水通便也。

也是因“麻黄空细如毛,开发毛窍,散其风寒,则里气外出于皮毛,而不咳逆上气矣”(《本草崇原》)。所以,“空虚似肺”(《本草求真》)的麻黄又有平喘之功也。

陶弘景首云麻黄“用之折去节根……根节能止汗故也”(引自《本草纲目》),其后《岭南卫生方》引《李杲药性赋》云:“其形中空,散寒邪而发表;其节中闭,止盗汗而固虚。”于是遂有麻黄节与根能敛汗、止汗之说。但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中说:“根节古云止汗,是引止汗之药,以达于表而速效,非麻黄根节自能止汗。旧解多误。”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中记曰:“有一医至蒙古毡庐,见有病寒者,煎麻黄一握,服之即愈。盖连根节并用也。医家去其根节,以数分与服,几委顿不起。”可见,麻黄节与根有止汗之功,虽是主流之意见,但历代医家并未达成一致见解。麻黄茎能发汗,而节与根反而能止汗,一物而功用截然相反,又该如何解释呢?李时珍曾说:“麻黄发汗之气駃不能御,而根节止汗效如影响,物理之妙,不可测度如此。”并认为麻黄根止汗乃是因“其性能行周身肌表,故能引诸药外至卫分而固腠理也”(《本草纲目》)。也就是说,不能从麻黄生态环境、外形等“法象”角度圆满予以解释。而吴其濬则云:“万物美恶,皆归于根,由根而干、而枝叶、而华荂、而实核。其去本也渐远,则其气越于外,其性亦漓于内。况自根及实,其形、其色、其味无同者。形、色、味不同,则性之不同宜矣。”(《植物名实图考》)说明完全可以从麻黄根与节的形、色、味等角度加以回答。其实,古代医家之所以认为麻黄节与根具有敛汗、止汗之功,可能是基于实性的麻黄节与根不同于中空之茎,加之味涩,而“涩以固脱”,所以才有“其节中闭,止盗汗而固虚”(《药性赋》)、“去根节者发汗,留根节者敛汗”(《药鉴》)、“发汗用茎去节,止汗须用根节”(《本草求真》)等论见。对此,唐容川有一段极为精辟的论述:“麻黄必用苗,以其苗细长中空,像人毛孔,而气又轻扬,故能发汗,直走皮毛。亦有时用麻黄根者,则以其根坚实而味涩,故能止汗。苗空则通,根实则塞,亦阴阳通塞互换之理。”(《本草问答》)

此外,《日华子本草》谓麻黄“通九窍,调血脉,开毛孔皮肤,逐风”(引自《证类本草》),其作用原理大概是因“此物茎中通气,似空非空,似实非实,故以入皮肤、腠理、毛孔、血脉中微纤微眇之处,通彻一切之实邪,令发汗而解”(《本草经考注》)。《神农本草经》又谓麻黄能“除寒热、破癥坚积聚”,乃是因“癥坚积聚为内病,亦系阴寒之气凝聚于阴分之中,日积月累而渐成,得麻黄之发汗,从阴出阳,则癥坚积聚自散。凡此皆发汗之功也”(《神农本草经读》)、“以其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积痰凝血之中,而消坚化瘀之药可偕之以奏效也”(《医学衷中参西录》)。日本学者森立之亦云:“癥瘕属血,积聚属饮,故多有寒热往来之证,所以《本经》以寒热系癥积也……麻黄之破癥坚积聚,其理似不可解。盖麻黄发阳,一切寒郁,不论表与里、血与饮,无所不通。癥坚积聚之证用诸溃坚解凝之药而不愈,得解肌发汗而愈者,间目验之,亦发阳通气之效。”(《本草经考注》)

总之,麻黄所具有的耐寒耐旱、味苦涩、茎中空的自然属性及结构,决定了其性为温、具有发汗解肌的主要功效。至于宣肺平喘、利水通便、通九窍、调血脉、开毛孔皮肤、逐风、除寒热、破癥坚积聚等其他作用,均是在发汗解肌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次级功效。

翟廬醫話∣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在这里

遇见原汁原味的中医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对应内容:

养生丨太极丨真气运行丨皮肤科丨出诊时间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醫原創思維

赞赏

长按







































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庡埌搴曢渶瑕佸灏戦挶
鍖椾含鐪嬬櫧鐧滈鍝鍖婚櫌鐤楁晥鏈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ls/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