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不传之秘在配伍,比如麻黄可以这么用
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因其味麻、色黄而得名。别名,龙沙(《神农本草经》)、卑相、卑盐(《名医别录》)、狗骨(《广雅》)、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麻黄草(河北)。为麻黄科多年生草本灌木草麻黄EphedrasinicaStapf.、中麻黄Ephedrain-termediaSchrenketC.A.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equisetinaBge.的干燥草质茎,主产于河北蔚县、怀安、围场,山西大同、浑源、山阳等地。多为栽培。以干货,茎枝粗壮,圆柱形,淡绿色,内心充实,味苦涩,不带根,无杂草,不得变者佳。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发汗,解热,镇咳,平喘,祛痰,调节血压,调节血糖,中枢兴奋,抗胆碱,抑制平滑肌、解痉,利胆,抗腹泻,利尿,抗肾衰竭,兴奋子宫,清除自由基,免疫调节,抗过敏、抗组胺,抗细菌,抗病毒,抗真菌,抗炎,抗应激。 风寒表实,恶寒发热,无汗鼻塞,头身疼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实邪壅肺,咳嗽气喘;水肿,黄疸,小便不利;风湿痹痛,阴疽痰核。 (1)该品横切面:草麻黄表皮细胞外被厚的角质层;脊线较密,有蜡质疣状凸起,两脊线间有下陷气孔。下皮纤维束位于脊线处,壁厚,非木化。皮层较宽,纤维成束散在。中柱鞘纤维束新月形。维管束外韧型,8~10个。形成层环类圆形。木质部呈三角状。髓部薄壁细胞含棕色块;偶有环髓纤维。表皮细胞外壁、皮层薄壁细胞及纤维均有多数微小草酸钙砂晶或方晶。 中麻黄维管束12~15个。形成层环类三角形。环髓纤维成束或单个散在。 木贼麻黄维管束8~10个。形成层环类圆形。无环髓纤维。 煎服,2~9g。宜先煎,去水面浮沫。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搐鼻或调敷。 麻黄生用发汗力强,止汗用麻黄根,发大汗去节(净麻黄);蜜炙麻黄长于平喘止咳;蜜麻黄绒作用更缓和,适于表证已解而喘咳未愈的老人、幼儿及体虛患者。 研究表明,麻黄草质茎中生物碱含量是木质茎的35倍,木质茎不含麻黄碱,仅含少量其他生物破。故传统炮制要求除去木质茎是正确的。麻黄节中所含生物碱类型与节间相同,唯含量较少,约为节间的1/3,但节中的伪麻黄碱含量较节间高。麻黄蜜炙后,具有发汗作用的挥发油减少1/2,而麻黄碱减少甚微。 麻黄发汗力强,药性温燥,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虚喘、头痛失眠者均当慎用。有生麻黄应用过量致心律失常加重的报道。麻黄用于前列腺肥大患者,有时可引起排尿困难。临床应用麻黄破偶可见过敏反应。 国医大师周仲瑛经验 麻黄治哮喘 古今治哮方中,麻黄的使用频率约为58.6%,为哮喘用药之首,因麻黄既善于宣通肺气,又长于降逆平喘,故为宣肺平喘的首选药物。因其辛温,功用主在宣肺平喘,发散表邪,故适用于寒实肺闭之证,如《药品正义》记载:“元气虚及劳力感寒或表虚者,断不可用。” 常用于治哮的麻黄类方中,寒哮有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热哮有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寒包热哮有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痰哮有麻杏二三汤(三拗,二陈加诃子、茶叶)、华盖散(三拗、桑白皮、橘红、赤茯苓)等,表明麻黄治哮总以实证为宜。麻黄的配伍应用,如能根据辨证要求,分别配药,又可较广泛地应用于多种证型,从寒实证扩展到热证,以至虚实夹杂之证,显示中医药治病的特色和优势。兹举要如下。①麻黄配石膏:辛凉宜泄,外解在表之风寒,内清肺经之郁热,适用于表寒里热之“寒包火”证。②麻黄配黄芩:清宜肺热,既可宣通肺气,又能清热化痰。适用于痰热郁肺,肺失宣降之证。③麻黄配葶苈子:泻肺祛饮,宜泄肺气。适用于痰饮壅实,水气停滞所致之喘满痰涌。④麻黄配大黄:宣上导下,适用于肺胃热盛,痰热互结,腑气不通,肺气上逆之喘咳。⑤麻黄配细辛、干姜:温肺化饮,适用于外寒内饮,风寒束表,水饮内停,上迫于肺,肺失宣降之证。⑥麻黄配五味子:散敛结合,既可宣肺平喘,又能敛肺降气,适用于肺虚气逆,肺失宣降之证。⑦麻黄配熟地黄:滋肾平喘,适用于肺实痰壅,肾阴耗损,肺气上逆、肾虚不纳之证。⑧麻黄配黄芪:宣肺平喘,益气固表,一散一固,适用于寒痰阻肺,肺气虚弱,肺失宣降之证。 另一方面必须指出治哮未必尽用麻黄,如纯虚无实,或虚多实少,经投麻黄而少效者,不可再予。因其性辛温,虽升中有降,但以升散为主,而肺为娇脏,喜满恶燥,如久用或应用不当,可有耗气伤阴之弊。 临床特别要注意掌握其禁忌证:①头额汗出清冷,心悸喘促,气息短促微弱,有喘脱征象者;②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咽干,手足心热,舌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等真阴亏损者;③平素肝阳上亢者。(《中医医案医话》) 关于医景堂学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ls/1234.html
- 上一篇文章: 教您识药同仁堂西宁国医馆带您一起解读
- 下一篇文章: 名医故事京城四大名医汪逢春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