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不因劳累活动,不因天热及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的表现。多因营卫不和、热炽阳明、暑伤气阴、气虚阳虚等引起,可见于外感六淫或内伤杂病,前者多为实证,后者多为虚证。

危害:阴液和阳气一起,才能做汗源。故长期自汗,会损伤人的阳气和阴液,对于这些基础物质逐渐减少,体质会

变差。最好的方法是吃中药调理,另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入秋之后不要大量运动,出太多的汗,这就是养生

偏方简历

热心网友来信

我患自汗多年

长期治疗效果不明显

一次一位老中医

传给我一个治自汗的偏方

如法治疗几次

就彻底治愈了我的自汗

至今没有复发

主要材料

五倍子30克

偏方用法

到中药店购买五倍子30克

研成粉末

晚上取药粉少许

加口中唾液调和

敷于肚脐中

再用一小方块胶布盖贴在上

每晚换一次

验方效果

一般用药3~5次就有明显效果

10天左右即可治愈

自汗:郁金,研末,卧时贴乳上,汗即不生。   盗汗:五倍子,研末,稀米酱调合敷脐,两次愈。   自汗、盗汗:生牡砺,研细末,掺有汗处,3次即止。   自汗:何首乌20克,研细,本人唾液调糊状,敷脐。   盗汗:黄柏,研末津调敷脐。   自汗:五倍子20克,研细末,水调糊状敷脐。(本草纲目)   自汗:黄芪15克,白术、防风各9克。本方益气固表,适用于脾肺气虚所致的汗出。   《日华子本草》曰:“防风治三十六种风,羸损盗汗等。”   带露水的桑叶适量,放瓦片上焙干,研末,米汤调服,每日1次,每次6克,连服5次,治小儿盗汗。   泥鳅用油煎至焦黄,水煮汤服,治小儿盗汗。   黑豆煮烂,每日适量食之。有健脾固表之功。   鸭血糯米适量,煮烂食之。有补血和营之功。   中药疗法   1、用中药牡蛎散及玉屏风散加味治疗自汗    药物组成:煅牡蛎30g,黄芪60g,麻黄根10g,防风12g,白术10g,浮小麦30g等加味,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0剂,为1个疗程。   方药解析牡蛎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玉屏风散出自《丹溪心法》,合用固表敛汗止汗,主治气阳不足之自汗、益汗、心悸、气短、乏力、体倦。   自汗症名出自《伤寒论·又辨太阳病脉症并论》,《三因方》认为“无问昏睡,漫漫自出者名曰自汗”,可因气虚、阳虚、血虚、痰阻、伤湿等因素所致,同时伤风、中暑、伤寒、瘟病、霍乱等各种病症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自汗。总之,自汗虽有卫气不固,胃中津液外泄,而实关乎脏腑蒸发使然,心之阳不能为外,而为固,则自汗云。   汗法位八法之首,而病其于风寒,风寒必先客表,汗得其法,何病不除,方中用黄芪固表止汗、防风解表而助黄芪固表之功,白术健脾除湿益气,麻黄根吸敛止汗,二方合用共同达到益气固表止汗之功。   2、玉屏风散加味治疗自汗   玉屏风散出自《究原方》,主要用于表虚自汗、易感风邪者。在实际应用中因其药味少,立意深,易变通,因而成为益气固表止汗的常用方剂。   药物组成:黄芪12g,白术12g,防风6g,乌梅15g,五味子10g。汗出较多者可加用煅龙牡、浮小麦、麻黄根等以加强固表止汗之效,阳虚易反复感冒的患者酌情加用桂枝、白芍以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气虚证见气短乏力、精神欠佳者加用党参、黄精、当归,夜寐不安者酌加炒酸枣仁、合欢花、夜交藤。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7剂为1疗程,症状较重者可连续服用3-4个疗程。对照组采用谷维素、维生素B族常规剂量治疗。   自汗证,现代医学主要认为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免疫机能低下有关,治疗手段单一,仅用谷维素、维生素等治疗效果一般。而用玉屏风散加味辨证施治,效果较好。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防风3味药物组成,功能益气固表止汗。方中黄芪甘温,归肺、脾经,“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且黄芪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益气固表止汗,并可培土生金,《神农本草经》曾谓白术有“止汗”之功。现代研究表明,白术能增强机体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细胞免疫,明显提高血清含量,抑制代谢活化酶以及降血糖、抗菌、保肝,升高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及抗肿瘤的作用。2药合用,使气旺表实,则汗不外泄,邪亦不易内侵。佐以防风走表而散风邪,合芪、术则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加之以五味子、乌梅为伍收敛固涩,亦无过汗之偏。诸药合用,使补中兼疏,散中寓收,效果显著。方中药物安全、可靠,且玉屏风散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呈双向调节作用,对机体的多项免疫指标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治疗,随证加减,药证合拍,疗效理想。   3、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气虚自汗   穴位注射也称水针或穴位封闭,是将水剂药物注入穴位,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将针刺对经络、腧穴的反应和药物对人体的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治疗作用。笔者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应用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气虚自汗58例。现介绍如下。   治疗方法   嘱患者平卧,双腿屈膝,取左下肢足三里穴,消毒局部皮肤,用2~5mL注射器连接7号针头,抽吸黄芪注射液2mL,以右手执笔式快速垂直刺入皮肤1~5寸左右,得气(患者有困酸、沉胀、麻重等甚或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感觉及术者有手下沉紧感)后,捻转针头,刺激10s左右,回抽无血可缓慢注入药液,拔针后轻按针眼。同法取右下肢三阴交穴注入黄芪注射液2mL。隔日取右侧足三里、左侧三阴交,如此反复交替,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   中医学认为,气虚自汗乃是由于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功能失调,卫外不固,腠理不密,津液外泄所致。黄芪是益气固表止汗代表性药物,对于康复期体虚自汗、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足三里强身保健,健脾益胃,调气和血;三阴交健脾化湿,养阴降火,益肾调经。加上黄芪药液的作用,使人体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营阴内充,使汗出失调得以控制。综上所述,穴位注射通过针刺腧穴及药物的双重作用,配合恰当的整体护理,方法简便易行,每次治疗时间短,疗效好,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卫士你好:穴位注射法我亲自体验过,以前在一老中医那里看过病,他也是用这个方法,但是不知道用的什么药,两腿足三里各打了一针,还有背上也打过一针,以前不知道是什么穴位,那个痛啊!一针下去,痛得我直冒汗,幸好只有几钞钟,回到家里还是痛,但是没有打针时的那样,躺在床上休息了几个小时。   4、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药物组成:桂枝4g,白芍9g,甘草3g,大枣5枚,龙骨、牡蛎各15g(先煎)。1日1剂,7日为1疗程。气阳虚型加黄芪、白术、麻黄根,重用桂枝;气阴虚型加黄芪、太子参、五味子,桂枝减量。治疗54例,结果痊愈38例,好转11例,无效5例。对照组15例,给服谷维素、维生素B1\维生素B6、·谷氨酸,出汗较多者,睡前服少量阿托品,7日为1疗程。   5、炙甘草汤治疗小儿汗症   基本方:炙甘草、阿胶、麻仁各5g,人参2g,生地10g,桂枝3g,麦冬6g,大枣3枚,生姜3片。为7岁小儿量,可随年龄大小增减药量。表虚明显,漏汗不止者,可加用生黄芪5so1日1剂,水煎分3次服,5岁以下儿童每日可服5次。治疗32例,全部治愈。   6、五倍子散敷脐治疗小儿汗症   五倍子、五味子各15g,共研细末备用。每晚睡前取10%,加少许面粉,用温开水调拌,捏成药饼,紧贴神阙穴,外用胶布或膏药固定,翌日清晨去除,连敷3天为1疗程。治疗小儿汗症52例,其中自汗40例,盗汗2例,多汗10例,结果治疗1-2个疗程汗止,随访3个月以上无反复者32例;于1—2个月内又出汗者12例;停药后又出汗,再用本法1—2个疗程。   奇疗妙方-茶疗   1.绿茶1克、麻黄根6克、麻黄根洗净、滤干,茶叶预先放在茶杯中,将麻黄根到入小钢精锅内,加冷水半碗,用中火烧开后,立即将麻黄根和沸水一起到入茶杯中,加盖5分钟后可饮用。头汁不要完全饮尽,略留余汁,再冲再饮,直至冲淡为止。用于夜间盗汗、自汗。      2.红茶0.5-1.5克、枸杞子5-10克、食盐10克,先将盐炒热,后加入枸杞子炒至发胀,筛去盐,取枸杞子备用。加开水-毫升,每日1剂,分3次温饮。或直接用枸杞子加水毫升,煮沸5分钟后加入红茶饮用,每日1剂,分3次饮用。用于潮热盗汗。    3.红茶2克、糯米50-克、水-毫升。水烧沸后,加入糯米,待米熟时再加入红茶即成,分2次温服,每日1剂。用于气虚自汗。   奇疗妙方-酒疗   1.鳖1只取血,以热黄酒适量冲服,当日服完,连续服。用于盗汗。    2.豆鼓克炒香,用米酒0毫升浸泡3天,每次饮2匙,每天2次。用于盗汗。    3.泥鳅克洗净,加适量米酒炖服。用于盗汗。    4.白人参30克、白酒毫升,将人参装入纱布袋内与酒同煮,然后封固7天即可。每次饮1小盅,每天早晚各一次。用于中气不足而引起的畏寒、动则气喘、自汗乏力、面色黄白少华者。    5.牛、羊脂适量以酒化服之。用于汗出不止。   自汗的穴位治疗      自汗   中医里称之为自汗,是由于心包有积液。这样的人,脉象一定是沉脉,有早博,有时候胸口有点闷,早晨起床时脸有点浮肿,指甲一般有月牙。生活中往往有点不太愉快的事情。解决的方法与检查的方法一样:   一、背上的膈俞穴压上去很痛(有闷气在里面),经常去压这一个穴位可以宽胸开膈(在督脉旁开一寸半,肩胛骨下面一点,摸上去比较鼓出来的地方),每穴二分钟。   二、脚跟外侧脚踝直下凹陷的地方有个昆仑穴,压起来也很痛的,每天每穴压二分钟。   三、举起双手,把自己的大拇指压在乳头外侧一寸左右的地方,那是心包经的天池穴。每天压的时间要长一点(5--10分钟),压这个穴位可以清除心包里的积水,心包里的积水越少,自汗的现象就会减轻。   四、压两乳连线的正中膻中穴(心包经的募穴),也要较长时间,可以用一根小棍子或硬的书角去顶在那个穴位上(5--10分钟),也是去除心包的积水。胸闷的现象自汗的现象就会减轻或消失,做一周就有效,坚持一到二个月就可以好了,当然不包括再次生气。   卫士你好:今天下午三点钟左右的时候开始出冷汗,按照上面的方法按压膻中穴,然后发现按压膻中穴附近的胸骨时有痛感,我就把有痛感的区域全部按了一遍,几分钟后,汗出现象减轻了许多。   五、按摩合谷、复溜、阴郄   复溜穴距内侧踝骨中心约两指宽   功能:发汗、止汗   主治:用于表虚表实之汗证(自汗、无汗)   方义:复溜属肾经经穴,补之可温肾壮阳,卫外固表,泻合谷可清气分之热,热清表固而汗止;补合谷轻扬走表而托邪,泻复溜玄府不固,故而汗出。   六、表虚不固的按摩方法:   证见以自汗为主兼有盗汗,出汗遍及全身,动则更甚,面色少华,食少,四肢欠温,平常反复感冒,舌淡少苔,脉细弱。治疗应固表敛汗。   1、清肺经:肺经穴位于无名指末节螺纹面。操作时,由指根推向指尖约~次。具有固表实卫,收摄止汗之功效。   2、运太阳: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眼外角中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操作时,术者以拇指端或中指端按揉此穴30~50次。具有疏风解表,调和阴阳之功效。能启腠理津关,调整人体汗液。   3、揉肾顶:肾顶穴位于小指顶端。操作时,按揉此穴约~次,具有收敛元气,固表止汗之功效。常用于治疗自汗、盗汗或大汗淋漓不止等病证。   4、擦风池:风池穴位于后发际下大筋外侧凹陷处。操作时,来回擦此穴50次。能益气固表,预防感冒,醒脑明目,具保健之功。   七、阴虚火旺的按摩方法:   证见潮热,盗汗,烦躁,形体消瘦,口渴喜饮,舌红少苔或花剥苔,脉细数,指纹紫滞。治疗应养阴清热。   揉二马:二马穴又名二人上马,位于手背无名指及小指掌指关节后凹陷中。操作时,按揉此穴~次。具有滋阴补肾,顺气散结之功效。能滋阴潜阳,使肾水上滋于心。此法为交通心肾,调和阴阳之常法,并能利尿通淋,使水从小便而去。   擦涌泉:涌泉穴位于足掌心前1/3与后2/3交界处凹陷中。操作时,术者以拇指螺纹面着力,来回推擦此穴次左右。具有滋阴退热之功效。能引火归元,使亢阳得以潜制。   运内劳宫:内劳宫位于手掌心中,屈指时中指端与无名指端之间中点。操作时,术者用拇指指腹自小指指根按运,经掌小横纹、小天心至内劳宫止,运10~30次,能清心、肾两经虚热。   卫士你好摘自《针灸密传》里面的其中一段。   汗症汗有自盗之分,不可以不知也。盖自汗为阳虚,不因劳动而自出也。盗汗为阴虚,睡而汗出,醒而收也。灸其尺泽,可以奏勋。设未效者,膈俞灸之,必然全愈。尺泽(见中风。)膈俞(七脊下,各开二寸,正坐取之。)      汗症辩证   汗症之宜讲也。人以为发汗亡阳耳,谁知亦有发汗亡阴之祸哉。大约汗症多是热,而阳气不能固者,始有汗出,故世人动以汗出亡阳为辞,不知阳生于阴,阴气不能固,而阳气始能外泄,亦有阳气不能收,而阴气外逆者,亦不可不辨也。其阳症若何?身必发热,口必发渴,两目必红赤,痰如黄块,或吐白沫、其汗或如雨、或如珠,身必狂躁不安,脉必洪大而数,按之必有力而击指,登高而歌,或弃衣而走,或见水而入,皆是阳症之汗也。然阳之中有实有虚,又从何而辨之?汗出而身凉者,为虚是矣,然亦有汗出而身未凉者为虚。虚者口舌必滑,苔为白苔者虚也,若见黄苔与灰黑之色与红赤之色,俱是实邪之火。如此辨症,断断不差。虚者宜用补阳之味,三黄之汤多加黄芪,清中补之最妙。若实邪之汗,非石膏汤不能遏抑其火,世人皆知其方,余所以不留方也。若阴虚发汗,人最难知,医方亦无佳者。吾先言其症,而后定其方。其症微微汗出,如星星光景,口必不渴,舌必滑无苔,或夜有汗而日无汗,或动有汗出而静无汗,或饮食有汗而平时无汗,或身有汗而头无汗,皆是阴虚之汗也。吾今留一方统治之,无不神效。此方之妙,妙在补气之味而加入于补血之中,少加桑叶、五味以止汗,故阴气自生而汗亦自止。倘亦用寒凉之味以止汗,汗虽止而正气消亡,非胃气之寒,即脾气之坏矣。论理人参亦可多加,而余不用之者,伤人之贫者多,而富者少,吾定此方,以救万世之人,故不以难者强世人也。   黄芪三钱当归五钱桑叶七片五味子十粒白芍一两生地五钱麦冬五钱白芥子三钱水煎服。   盗汗。   阴虚:知柏地黄汤。秦艽别甲汤或大补阴丸。   气阴两虚:生脉饮。

盗汗,用五倍子敷脐,我已经介绍过了。另外介绍一些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1.洋参桑叶冰糖饮。

目的:治疗自汗为主,兼治盗汗。

组成:洋参3-6克,桑叶6-10克,冰糖适量。

做法:以水毫升浸泡十分钟,水煎十五分钟左右,浓缩到二百毫升,去渣兑入冰糖融化即成。

服法:当水饮,一天中分数次喝完。

功用:洋参益气生津固表,桑叶清虚热敛肺气,冰糖补中。

2.黑豆山药粥、黑豆山药排骨汤或黑豆山药猪肺汤。

目的:盗汗自汗皆宜用之。兼疗虚损羸弱。

组成:黑豆-克,新鲜准山药-克,大米适量。排骨汤或猪肺汤所用的排骨和猪肺也适量。

做法:黑豆宜先用温水软泡。小火煲为粥。煲汤时则山药后下。注意猪肺要洗净。

吃法:一家人都可以吃。粥宜早上吃,汤宜晚饭时喝。

功用:黑豆补肾敛汗,山药健脾益肺。

3.黄芪或洋参泡水当茶。

目的:自汗为主。按黄煌老师理论:黄芪适合较胖的人群,可以腹肌松软为指针;洋参适合较瘦人群。

用量:黄芪10-20克,洋参3-6克,为一天量。

用法:泡水当茶饮,不拘时。

注意:感冒时不宜,咽部充血明显的不宜。

治头汗

堂弟大学刚毕业,到处找工作无着,生活也无法规律,时常烦闷不乐。最近总是觉得头汗如雨,睡醒时,枕头都会湿透,吃个饭,也会大汗满头。烦恼不已。一直也没去看医生吃药。这次到我处,跟我讲起,说不想吃西药。我忽忆起曾读过的古书上记载有桑叶治头汗的案例,便取桑叶若干,泡一壶热桑茶与之饮。不料当日汗水大减,二、三日之后基本恢复正常。时常有中药治病无用之说,却不知中药用之得当,其效如神矣!古人不欺我也!欺我者,无知也!

治盗汗

桑叶的主要功效是祛风清热、清肝明目,能治外感风热、目赤、头痛等症。此外,桑叶也是“止汗”良药。《神农本草经》载,桑叶能“除寒热、出汗”;元代《丹溪心法》中云:“青桑第二叶,焙干为末,空心米饮(米汤)调服,最止盗汗”;而历代一些医家也将桑叶用于治疗各类汗症(包括盗汗)。

一位顾客说,近来,他总爱半夜出汗,醒后汗止但再难入眠。服用医生开具的安眠药、调节神经类药物后,症状无明显改变。

此类患者不妨取桑叶60克放入锅中,加水ml,煎至ml,1天分2次服完。服2~3天后,盗汗便会消失。

桑叶的主要功效是祛风清热、清肝明目,能治外感风热、目赤、头痛等症。此外,桑叶也是“止汗”良药。《神农本草经》载,桑叶能“除寒热、出汗”;元代《丹溪心法》中云:“青桑第二叶,焙干为末,空心米饮(米汤)调服,最止盗汗”;而历代一些医家也将桑叶用于治疗各类汗症(包括盗汗)。

中国医药网中医认为,盗汗多是阴虚内热,虚阳上亢,津液不固所致。桑叶味甘性寒,甘能养血滋阴,寒能泻热,切中盗汗症阴虚火旺的病机。现代研究发现,桑叶中含芸香甙和槲皮素能保持毛细血管正常抵抗力,减少通透性而起止汗作用。临床应用证明,无论桑叶单用或配伍用,都具有较佳的止汗功效。如是全身出冷汗时,桑叶煮汤后可适量加点益气补血之红糖,效果更佳。盗汗伴失眠者,桑叶配五味子煎服,也不失为止盗汗、助入眠之妙品。

方法1、盗汗:将冬桑叶阴干,研为细末,每次4.5克,用米汤调后内服,每日2次,15天为1个疗程。咽喉肿痛:冬桑叶9克,水煎取汁,此为1日量,分早晚两次服用,5天为1个疗程。(胡世民)

方法2、糯米桑叶粥:糯米50g、桑叶10~15g。将桑叶洗净,然后泡进水里稍作熬制,再将熬好的桑叶水用来熬粥,轻度盗汗者食用3~4天后即可看到疗效,重度盗汗者食用一周后可见到疗效。

方法3、治疗肺热型的小儿盗汗,效佳:桑叶适量,水煮10分钟即可。将药汤滤出,水凉后,加入适量蜂蜜搅匀,睡前2小时内服即可。#

附:桑叶水治好了我妻子的盗汗

我妻子今年47岁,患更年期综合征已经半年了。半年来,她经常烦躁不安,而且每天夜里都出现盗汗。去医院检查后,医生认为她应采用心理疏导疗法,并口服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我俩认为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较多,因此没有采纳这种疗法。后来,一位学中医的朋友告诉我,服用桑叶水治疗此病效果很好。我妻子连续服用3天用桑叶煮的水就不出盗汗了。用桑叶煮水的方法是:取桑叶克,用清水洗净后入锅加1碗清水煎煮至剩余半碗的药液时,调入适量的红糖即成,可每天服一剂,分2~3次服完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治疗药物
北京白癜风去哪家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ls/1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