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平儿大家健康

芒种农事忙

芒种,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芒种的原义,即有芒刺的谷物可以开始种了。

虽说芒种是“亦稼亦穑”的节气(稼,种植也;穑,收获也),小麦于芒种成熟,也于芒种收割,但芒种的侧重点仍然在种,而不是收。如果重点在收,那么芒种就应该叫“大满”了,形容小麦灌浆结束,谷物充实。

以芒种易大满者,因时物兼人事以立义也。盖有芒之种谷,至此长大,人当效勤矣。节物至此时,小得盈满,故以芒种易大满耳。

——《七修类稿》

节气于人事,总是前瞻性的,以免大家错过天时。小满提醒农人准备收麦,芒种提醒农人赶紧种新谷,如北方忙种夏大豆、玉米、花生等,南方则忙着晚稻插秧,或种棉花。

除了收获和种植外,不少农作物的管理也分毫闲不得。如棉花的防虫,南方则处于早稻追肥,中稻耘田追肥之时。

芒种三候解

初候,螳螂生

螳螂,草虫也,饮风食露,感一阴之气而生。能捕蝉而食故又名杀虫。曰天马言其飞捷如马也,曰斧虫以前二足如斧也,尚名不一,各随其地而称之。深秋生子于林木闲,一壳百子,至此时,则破壳而出,药中桑螵蛸是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芒种所在的五月对应的是姤卦,正是一阴初生的象,而螳螂正是感一阴之气而生的生物。感阴气,故有杀心,所以螳螂是虫中比较凶猛的,与此类似的有“小暑三侯鹰始挚”,鹰感阴气,乃生杀心。

此时,小螳螂从螳螂卵中破壳而出,一坨螳螂卵中有上百只小螳螂。而螳螂卵正是我们常用的中药——桑螵蛸。严格来说,螳螂在桑树上产的卵才能被称为桑螵蛸,螳螂在其他树上产的卵的药用价值就要差一点。螳螂是凶猛的虫类,野性大则生发性强,而卵又是生下一代的,加上桑树的生发性也强,所以说桑螵蛸“益精生子”。

桑螵蛸是个壳,从取类比象的角度看,壳有收摄的作用,所以用来固肾,治虚寒性的遗精、白带过多等病。另外,螳螂虽说在芒种孵出,但母螳螂产卵却是在深秋,吸收了秋冬的收藏之气。

二候,鵙始鸣

鵙,百劳也,《本草》作博劳,朱子《孟》注曰博劳,恶声之鸟,盖枭类也。曹子建《恶鸟论》,百劳以五月鸣,其声鵙鵙然,故以之立名。似俗称浊温,故《埤雅禽经》注云伯劳不能翺翔,直飞而已。《毛诗》曰七月鸣鵙,盖周七月夏五月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鵙(音局),即伯劳鸟,鵙是形容它的叫声,并以此得名。伯劳感微阴而鸣,故也是生性比较凶猛的鸟类。《诗经豳风七月》曰:“七月鸣鵙”,周历的“七月”即夏历的“五月”。

伯劳本身和麻雀差不多大,爪子的力量也不发达,但它嘴的力度,可以媲美鹰隼这类猛禽,蛙、蛇、老鼠、蜥蜴等,都是它的猎物。

物候中有很多关于鸟的,这是因为鸟被认为是“得气之先”的,用来观测天气是最直观的(而后是地气,再是人气)。就比如说,冬至于人来讲可能只是寒冷之始,但从天道来说,已经是冬藏之极而一阳初生了,白昼开始变长了。然后是大寒的时候,大地感知到了。然后再是立春,人也感知到了。

鸟呢,它是大地上属天的,最早感受的是天气,就很早有反应了。比如,小寒初候“雁北乡”,小寒天还很冷的时候,有些大雁就开始往北飞了,因为对白昼渐长很敏感,“生物钟”很准时,所以就开始北飞避热了。当然,除了鸟之外,物候中还有很多兽、虫等,对于天地之气的细微变化,反应也是非常敏感和准时的。

三候,反舌无声

诸书以为百舌鸟,以其能反复其舌故名。特《注疏》以为虾蟆,盖蛙属之舌尖向内故名之。今辨其非者,以其此时正鸣不知失者也。《易通卦验》亦名为虾蟆无声,若以五月正鸣,殊不知初旬见形,後形亦藏矣,陈氏曰:螳螂、鵙皆阴类,感微阴而或生或鸣,反舌感阳而发,遇微阴而无声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反舌即反舌鸟,又名百舌鸟、乌鸫。反舌鸟感阳而发,遇微阴反而无声也。这和伯劳遇阴而鸣正好相反。百舌鸟本身也是比较温顺胆小的鸟类。

百舌鸟之所以名百舌鸟,是因为它的叫声非常丰富,宛转多变,能模仿多种禽鸟的鸣叫声,宋代文同有诗曰:“就中百舌最无谓,满口学尽众鸟声。”

《本草纲目》中说百舌鸟“立春后则鸣啭不已,夏至后则无声,十月后则藏蛰”,即通过百舌鸟来反应天地间阴阳之气的消长变化——阳气长而阴气消的春天,百舌鸟就鸣叫不已;夏至一阴生,虽然天地间阳气还是很旺,但已经处于阳消阴长的阶段了,百舌鸟感微阴而无声;十月后,即立冬开始,阴气更盛,百舌鸟就很少出没在外了(伯劳、鹰隼的出没与之相反,由此可知阴阳之理在动物上的体现)。

梅雨季防霉

江南每岁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霉腐,俗谓之梅雨,盖当梅子青黄时也。

——《五杂炬》

芒种期间,梅雨来时,梅子渐由青转黄。“梅雨”一词亦由此而来。

关于芒种后的入梅时间,有两个主流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芒种后的第一个壬日开始入梅,至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出梅,再至小暑日断梅(一般出梅即断梅,这里作区分可能是按程度分,即入梅至出梅的这段时间的降雨量要高于出梅至断梅的这段时间)。

左右滑动查看

按照这个说法,今年年入梅在6月8日,出梅在6月26日,断梅在7月6日。

芒种后逢丙日入梅。

——《神枢经》

第二种说法,芒种后逢第一个丙日为入梅,小暑后逢第一个未日为出梅。

左右滑动查看

按这个标准的话,今年入梅在6月12日,出梅在7月15日。

当然,还有其他的历法标准,和地域有关,比如福建一带则提前到立夏后的庚日。

今人多以气象数据为入梅和出梅的标准——凡在5月下旬至7月上半月的时段内,在北纬29-33范围内,经常有地面峰系活动,且连续两周内有6天雨日,同时参考长江下游两岸,各站候平均气温基本上稳定在22C或以上的起始日,作为入梅日。

梅雨季来之前,要做好防霉准备。古人会将怕潮的皮毛衣物埋入干燥的灰堆,书籍则会在未梅雨前,晒得极燥,放些樟脑,密封入柜,以免因霉生虫蛀。

今人在衣柜中放点干燥剂就可以预防,对于那些塑料袋封存的衣被,如果不是真空的,建议撤下塑料袋,以免里面的湿气无散发之途。

家电建议不定时地开启一会儿,有助于排潮气。通风的方法是——把朝南或东南方向,即上风方向的门窗关闭,只开启下风方向的门窗,以减少水汽进入室内。

梅雨是自然气候,没有必要特别讨厌它,我们应该顺应它,做好防潮工作就好。如果梅雨季没有梅雨,名“空梅”,反而这个地区可能会发生干旱。

芳香化湿浊

夏月宜用五枝汤洗浴,浴讫,以香粉傅身,能驱瘴毒,疏风气,滋血脉,且免汗湿阴处,使皮肤燥痒。

——《养生论》

闷热的气候宜洗澡以去身上的湿浊之气。讲究的古人用香汤沐浴,不仅能洗去全身的汗垢,还能通经开窍,祛邪养正,使人神清气爽,防治皮肤病。如传统的兰汤就是用佩兰煮汤,现在比较常见的是用艾草、菖蒲煮汤洗浴。

《养生论》中有用五枝汤洗浴,即桑枝、槐枝、桃枝、柳枝各一把,麻叶半斤煎汤作洗澡水。洗完澡后,再用粟米粉(或葛根粉)和青木香、麻黄根、炒香附、甘松、藿香、零陵香打粉而成的香粉敷身,具有“驱瘴毒,疏风气,滋血脉”的功效,预防皮肤病。

悬挂或佩带香囊亦有芳香化湿,避疫祛邪的作用。香囊不仅美观,佩带中药香囊本身就是一种“衣冠疗法”,自古用之预防流行性疾病。

熏香的效果比佩香囊更强。《大学》云:“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说明人对真善美有种天然的追求,人喜欢闻香气而恶臭味。香是一种正气,好的香人会很喜欢闻,养正祛邪。潮湿闷热的日子,可以熏一些以艾草、菖蒲、苍术为主料的香。

大汗急宜敷粉。汗湿衣不可久著,令人发疮及风瘙,大小便不利。

——《三元参赞延寿书》

出完汗立马吹风容易感冒,这是常识。出了会湿衣的大汗后,正确的做法是:避风,擦干身体,换上干的衣服。

即便你不吹风,出汗后待在无风的地方,但此时毛孔尚开,外邪还是很容易入侵的,还是很容易着凉。为什么?因为体表的汗会率先冷却,冷汗的温度肯定低于体温,那么人就会感寒邪的而患伤寒感冒,而湿汗(湿邪)捂身,又易生皮肤病。

还有就是出完汗就算换了干衣,我们也不应待在风大的地方,因为此时毛孔还是打开着的。包括在睡觉(卫阳入里)、梳头(头皮受刺激也会使毛孔打开)时、沐浴后,都要避风。

当然不少人会说自己出完汗后,没有顾忌这些,照样好好的。那可能是因为你的身体目前够好(但依然会造成看不见的伤害),也可能是邪伏于体内而一时不发。很多养生的道理在很多人看来不屑,因为它看上去不是百分之百的,但它却是防微杜渐的。

谈谈闰四月

今年按阴历月份来看共有13个月,这是因为闰了一个月,那什么是闰月呢?闰月的机制和我们公历的闰日有何不同呢?

由于我国传统使用的是阴阳合历。为了调整阴历纪年和阳历纪年的误差,所以要进行置闰。

阴历纪年是以一个朔望月的周期为一月的,所以阴历记日非常方便,可以根据月相推日子,根据日子知月相。

因为月亮的运行周期是29.53日,所以太阴历就用大月(30日)和小月(29日)相间的方式来调整(因为那0.06日盈余,所以还会配置连大月),以保证月初必朔,月中必望。

阴历以十二个朔望月为一年的话,是日或日,这样会和以太阳回归年(.日)为一年的阳历年有11日左右的误差。所以为了调整这个误差,就要进行至闰,以十九年至七闰的方式。被置闰的那年就会有十三个朔望月。

这样就能完美地保证每个月份既能合于月相的规律,又很好地贴合每年四季和节气。这就是阴阳合历的伟大之处。

而公元历作为纯粹的阳历,其月份与月相无关,所以也不会有这个问题。公元历置闰的目的只是为了解决太阳回归年——.日里面小数点后面的天数问题,所以四年闰一天差不多就够了。

再进一步问,为什么的闰月是闰四月,而不是其他月份?

现在的置闰原则是,如果遇到没有中气的阴历月,那么这个月就被定为前一个月的闰月。

那什么是中气?我们知道,一年有二十四节气,再细分为十二节和十二中气。其中——

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为节。

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为中气。

左右滑动查看(以上皆为阴历月)

年的阴历四月是大月,有三十日,含立夏和小满两个节气,其中小满是中气。而四月后面一个月是小月,只有二十九日,但在这二十九日中只包含一个芒种,要到第三十天,也就是后一个月的初一才有中气夏至。那么这个没有中气的月就被置为闰月,即闰四月。

那么,为什么民间有“闰四月,吃树叶”、“闰四月,兆荒年”的说法?闰四月会导致“荒年”吗?

没有因果关系。因为农时是跟着阳历走的,所以属于阳历体系的节气可以指导农时,在阳历的体系下,一年二十四节气的时间点是很稳定的,前后相差也就一两天。

但这个说法有它的原因。因为阴历记日方便,看月相就能基本确定今天是几日。农人也是过阴历的。小满所在的四月是青黄不接(陈粮已尽,新粮未熟)的时候,而一般的年岁,芒种是在阴历五月的,到了五月也正好是农事最繁忙,又收又种的阶段。

那现在在阴历的体系下,它多了一个月,感觉上多了一个青黄不接的月。但其实不是,芒种在闰四月,那么闰四月就是收麦子,南方插稻秧、北方种玉米、花生的时候,不必拘泥于五月。若是跟着阳历的节气走,就不会有这个困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ls/11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