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伯未口授心法
导读 关于心绞痛的治疗,秦老认为必须两面兼顾,也就是一方面补养心血,一方面扶助心阳以促进血脉循行流畅,此外还必须活血化瘀,即和血。治疗方药,秦老多用复脉汤、丹参饮及手拈散加减。 秦伯未老师谈心病的治疗 秦老认为,中医基本理论以脏腑为核心。他主张中医各种辨证也应以脏腑辨证为核心。“心脏”在五脏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因为“心为君主之官”,且“心病”又为临床常见病。现在西医诊断的心血管疾病,如临床常见的冠心病、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用中医脏腑理论分析,其病位都在心。 秦老说,用脏腑辨证分析疾病,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①脏腑本身的“体”和“用”的性质。 ②与身体其他器官的关系。 ③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这里仅把秦老对心脏的分析介绍如下: 一、心脏“体”和“用”的性质及其病理表现 1.心生血。心血虚表现为面色不华,少气,心悸。 .心主血脉。心气不足表现为脉象细弱结代等。血脉痹阻表现为左胸疼痛,息不自如,手臂酸麻。 3.心司君火。火旺则心烦,甚则发狂,火衰或受寒使阳气内郁,表现为心痛、面青、形寒怕冷,甚则手足发青至节。 4.心藏神。血虚则神不得藏故而不安,常表现为心悸或怔忡,失眠健忘,多有头晕。热毒侵扰心神,使君主受损,神明失灵,出现神昏谵语。 二、与心脏相关的其他器官及其出现的生理病理表现 1.心开窍于舌。心火旺表现为舌尖红刺、重舌;若风痰阻络可致舌强、语謇。 .汗为心液。心气亏虚汗不得敛,常有自汗。 三、心经循行部位及其出现的病理变化 心手少阴之脉,下出腋下,循臑内后廉,行手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心经病变可出现手心热、手臂挛急疼痛。 四、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1.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热为膈肠不利。 .心与肺为君相。心病影响肺则可出现营卫不和,胸闷气促。 3.心与肝脾相生。木可生火,若肝血虚则可出现心气衰弱。火能生土,若心阳虚则可出现脾不健运的脾虚证候。 4.心与肺肾相克。心与肺的关系为火克金,心火旺则肺失清肃。肾与心的关系为水与火的关系,心火不能下交于肾而肾寒,心火独炽。又心为君火,肾司相火,命门火衰则心阳虚惫。 五、心病的治疗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以酸泻之,这是治疗心病的用药法则。 1.心病治疗三法 心生血,血行脉中。心主火,火即心阳。凡血虚和阳气太过、不足,均能影响心血循行,致心用失常,故心病以和血、清心、通阳为常用治法。 和血:包括补心通脉,药如川芎、生地、麦冬、炙甘草、当归、龙眼肉、丹参、三七、红花、琥珀、血竭。 清心:亦称泻心,药如黄连、山栀、连翘、竹叶、灯心、莲子心。 通阳:常用人参、桂枝、远志、益智仁、紫石英等药。 .心病四主要症状的治法 心病的主要症状有心悸、多汗、胸痹、昏迷,均可在治疗心病法则的基础上(根据辨证选择适当治法)加入适当药物治疗。 心悸失眠加炒枣仁、柏子仁、茯神、龙齿、合欢花、朱砂,以养心安神。 多汗加浮小麦、麻黄根、糯稻根敛汗。 胸痹加薤白、郁金、瓜蒌以通阳宣痹。 神昏发狂加犀角、牛黄、菖蒲以清心开窍。 六、关于充血性心力衰竭 1.心衰的概念 秦老说,“充血性心力衰竭”是西医的病名,中医也可叫做“心衰病”。该病的根本关键是“心体受损”、“心用衰微”,即心气的衰微。由于各种原因致心体发生损害,若久不恢复,心用沿着虚、损、劳、衰、竭的方向发展。直到衰微阶段时,心气也就衰微,气衰不能帅血畅行,遂引起各脏腑、肢体、经脉等出现血脉瘀阻、气机壅塞、水饮停聚,甚则气机逆乱等一系列危重证候,此即“心衰病”的表现。此病若不及时救治,则会使阴阳离决而导致死亡。 .病因 各种心体病,如心痹病、心痛病、真心痛、心热病及禀赋素亏所致的心体病等,加之复感六淫之邪、七情太过、饮食不节、劳倦过度、跌打损伤等,再伤心体,可使心用进一步损减,病情迅速加剧,成为心衰的诱因。 3.病机分析 心主血脉,心为血脉流畅的动力。各种心体病变久不痊愈,均可使心用沿着虚、损、劳、衰、竭的方向发展下去。一旦进入“心衰”阶段则心用失常,此时也就是“心气衰微”。 气衰不能使血畅行,使各脏腑血脉瘀阻,气机壅塞,诸脏之“用”皆有减损。心衰后影响他脏,大体上是沿着心→肺→肝→脾→胃→肾顺序发展。正如《内经》所述,“病先发于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临床表现为心用失司则心悸且烦,动则耗气,加重心用负担,更使血瘀增加,故易出现气喘、汗出、口唇紫暗、爪甲发绀。 肺脉瘀阻则肺失肃降,治节失司,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水饮停聚,出现胸闷气急,咳逆倚息不得卧,尿少,肢肿。肝脉瘀阻则胁下痛,积聚成。脾胃脉络瘀阻则胃脘胀满不适,纳呆,恶心,腹胀,便溏。肾脉瘀阻则关门开阖不利,二便闭塞不通,腰酸肢冷,耳鸣头晕,阳痿遗精等。 4.辨证要点 该病本于心体,心气衰微是其根本关键。心气衰微则血行不畅,遂起各脏腑血脉瘀阻、气机壅塞。由于该病在不同阶段各脏腑受损的程度不同,因而不同阶段出现的各脏腑受损的证候也不相同。 因此,该病在辨证时既要抓住“心气虚衰,血脉瘀阻”这个根本,又要分清各脏腑功能受损程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证候,从而在益气养心、通脉和血的基本治法基础上,分别加用不同的治法。 5.治法 基本治法:益气养心,通脉和血(秦老认为“和血”有活血养血之意)。基本方是生芪、太子参(或人参)、麦冬、五味子、丹参、川芎。 加减法: (1)肺失肃降,治节失司,不能通调水道,出现咳逆倚息不得卧、尿少、水肿时,加用清肃肺气,甚则逐水之法,常选用葶苈子、桑白皮、车前子、泽泻,甚至甘遂。 ()肝脉瘀阻,胁胀满痛,胁下痞块明显时,加行气活血、养肝柔肝药,常选用香附、乌药、大腹皮、青皮、郁金、白芍、当归等。 (3)脾胃脉络瘀阻,胃失和降,脾失健运,加用健脾和胃利水之品,选用白术、茯苓、干姜、陈皮、半夏等。 (4)肾脉瘀阻,开阖不利,加温肾利水之药,选用附子、肉桂、胡芦巴等。 (5)根据其他心用失常出现的证候加减。如心液不敛,汗出过多时,可加养心敛汗之剂,选用浮小麦、麻黄根、生龙齿等。若由于血脉瘀阻,郁瘀化热而出现心悸、脉数时,可佐清热凉血,通脉宁心之法,选用丹皮、赤芍、黄连、莲子心、牛黄、朱砂等。 (6)若气机逆乱、阴阳将要离决的危急时刻,则急宜敛阴回阳救逆,选用独参汤、四逆汤,并且加大量五味子、山萸肉等。 七、关于冠心病、心绞痛 关于“心绞痛”秦老认为,与中医《内经》所述“臂厥”相似。《内经》上说:“心手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咽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秦老认为,心绞痛属于中医心脏病变。据《内经》所述,“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其病理主要是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根据《内经》中“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的记载,说明心主血脉,脉为血之府,血液充盈,循行脉内,周流不息。 而血液的周流全赖于心阳的鼓动,如果心阳衰弱便使心用障碍,血行不利。心脏以血为体,以阳为用。心血不和,心阳不足,则心体、心用受损,均能发生不通则痛的病变。 关于心绞痛的治疗,秦老认为必须两面兼顾,也就是一方面补养心血,一方面扶助心阳以促进血脉循行流畅,此外还必须活血化瘀,即和血。治疗方药,秦老多用复脉汤、丹参饮及手拈散加减。 选用生地、麦冬、阿胶养心,用人参、桂枝扶助心阳,丹参入心与心包,通活血脉,檀香散胸中气滞而无香燥耗散的流弊,五灵脂、延胡、乳香入血止痛,另外,三七、西红花温通活血,散瘀定痛,郁金入心,系为气中之血药,兼有破宿生新功能。秦老还特别强调,川芎在该病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他说,川芎辛温,为血中之气药,专走心经,既能扶助心阳,通活血脉,又能祛瘀生新,活血养血,既利于心体,也利于心用。但其毕竟性味辛温,久用可能稍有耗气伤阴之弊,可适当配入太子参、生地等益气养阴之品。 附: 《伤寒论》心病治疗十三法作者杨德明心病是中医临床比较多见的病症,其症情复杂,治疗难度较大。《伤寒论》对心病证治的论述颇详,治法明晰,组方严谨,有法有方可循,对临床有较大的指导作用。现根据论中有关条文内容,浅析归纳为十三法,供同道参。一、温心通阳法用于心虚作悸之证。论中64条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太阳病,过发其汗,损及心阳,心失温养而出现心悸欲按之证,当以桂枝甘草汤治之。方中取桂技温通心阳,甘草益气,二药相合,辛甘化阳,心阳得复,则心悸自止。临床上常以本方为基础,适当加味,用于心脏神经官能症所致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病。二、温化水饮法用于水饮内停犯心作悸之证。如条云:“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当服茯苓甘草汤”。引起厥而心下悸的原因,是由于阳虚饮停心下,水气上逆于心所致。改用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则悸症可除。又67条云:“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此为误吐、误下损伤心脾之阳,水湿运化失司,停聚中焦,上凌于心,治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脾化饮。8条云:“太阳病,发汗.……心下悸……真武汤主之”。太阳病过汗,损伤心肾之阳,心肾阳虚,水气不化,上逆凌心或心动悸,用真武汤温肾化水,则悸症可除。临床上此法常用于肺心病,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属水饮为患者。三、平冲降逆法用于阳虚欲作奔豚和心阳虚已发奔豚证。如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此因发汗过多,伤及心阳,心火不得下蛰于肾,肾水无以蒸化,水停下焦,有上逆凌心之势,以致欲作奔豚,治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温心阳、平冲逆。又如条:“烧针令其汗……,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二两也”。此为过汗伤及心阳,复受外寒引动肾气乘虚上冲发为奔豚。治用桂枝加桂汤平冲降逆。临床上此法常用于胃肠神经官能症有上述见症者。四、潜镇摄纳法用于心虚所致烦躁惊狂证。如条云:“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此为心阳受损,心神浮越所致,治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潜镇安神养心。又如11条:“伤寒……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得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此因火迫大汗出,心阳亡失,心气散乱,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潜镇安神,则惊狂之证可除。临床上此法常用于癫痫、眩晕、失眠及神经官能症等。五、和里解外法用于热入血室扰乱心神证。如条:“妇人伤寒,发热.…,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妇女经期来潮或适断之时感受外邪,邪热内陷血室,上扰心神,治用小柴胡汤和里解外,则昼日明了,暮则谵语等症可愈。临床上此法多用于妇女经期紧张症、神经官能症等。六、活血化淤法用于蓄血致狂证。如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宜桃核承气汤”及14条云:“太阳病,六、七日……,其人发狂者……抵挡汤主之”。此因表邪之热,循经深入下焦,邪热与血淤相结,淤热上扰心神所致。至于治疗,轻症用桃核承气汤活血化淤,重症用抵挡汤或丸以破血化淤。此法常用于精神分裂症及神经官能症等病属血淤者。七、通里攻下法用于阳明腑实及燥热上扰心神证。如1条:“伤寒……,不大便五六日……,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大承气汤主之。”此因邪热与肠道燥实内结,阴液耗损,浊气上扰心神所致。治用大承气汤峻下火热燥结,以救阴液,阴液得复,则上扰心神症自除。临床上此法常用于热病过程中出现高热神昏惊厥或精神病属阳明腑实者。八、回阳救逆法用于阳虚,虚阳内扰心神证。如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此为误治,损伤阳气,内耗阴液,阴阳俱虚,虚阳上扰神明,治用茯苓四逆汤益阴回阳,阴阳得复,则虚阳扰心之症自愈。临床上此法常用于中毒性休克及脱水症致厥逆心衰等病。九、清宣郁热法用于汗吐下后,余邪未尽,热扰胸隔证。如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此因汗吐下后,余热留郁胸隔,上扰心神,治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驱其余邪,则“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恼”可除。临床上此法常用于热病后期之烦热失眠症。十、辛寒泻火法用于阳明经热盛,上扰神明证。如19条:“三阳合病……,谵语遗尿……白虎汤主之。”此系三阳合病,邪热独盛于阳明,上扰神明,用白虎汤以辛寒泻火,折其邪热,则谵语遗尿自除。临床上此法常用于各种急性热病高热所致的中毒性脑病。十一、滋阴降火法如条:“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此即少阴热化证,治用黄连阿胶汤滋阴清热,交通心肾,则水火相济,“心中烦”“不得卧”自除。临床上常用于失眠症属阴虚火旺者。十二、育阴利水清热法论中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卧者,猪苓汤主之。”此乃阴虚水气不利证,用猪苓汤养阴清热利水。临床上常用于慢性病过程中失眠症属阴虚兼水热互结者。十三、补益安脏法用于心之气血不足证。如10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此为中阳不足,心失所养,用小建中汤温中养心,调和气血,气血充,阴阳和,则悸而烦症可除。又如,“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条)”。此为阴阳两虚,心失所养,用炙甘草汤通阳复脉,滋阴养血,则悸可宁而脉可复。临床上此法常用于各种心律失常属心之阴阳两虚者。张仲景之《伤寒论》对于心病的治疗,内容广泛,立法精当,变化灵活,是其学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对于继承仲景治疗学思想,推动中医临床治疗学的研究,将会有所裨益。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ls/10750.html
- 上一篇文章: 廿四节气芒种泽草所生,种之芒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