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郭诚杰用药遣方经验之黄芪(三)

-读经典︱勤临证︱重传承︱常思悟-

上期我们学习了郭老在临床遣方用药中,黄芪用量在18-30g时,以补气效应为主,主要用于治疗因气虚显著而致的头晕、水肿等病症。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郭老遣方中,应用大剂量黄芪的临床见解。

欲起沉疴重用其量

郭老认为,重用黄芪之量才可发挥升举下陷、固气摄脱和益气通脉之效。

凡临床中气下陷、失于升提的各种内脏下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下及内脏各种出血等。

只有重用其量,才有可能挽危候,起沉疴。

郭老认为,气虚较甚者,用药当首选炙黄芪,因为炙黄芪为补气要药,以补脾肺之气见长,今气虚明显,必速补峻补,方能速捷力显,若用量偏小,则药力不足,杯水车薪,延误病情。

01

重补中气,升举下陷

郭老临证凡中气虚衰虚、气虚下陷之脏器下垂、脱肛者皆重用黄芪,一般用量为40-60g。

年9月12日治一42岁女性患者,患双侧肾下垂2年。处方如下:

炙黄芪60g煎汤兑服,党参15g,炒白术12g,茯苓10g,山药10g,柴胡10g,升麻10g,陈皮10g,砂仁10g,川断30g,熟地12g,牛膝10g,炒麦芽30g,炙甘草5g。

连服20剂,自觉精神好转,乏力纳差、腰部下垂、困顿感明显减轻;

继服原方,其用量略作调整,共服40剂后,精神可,乏力纳差、腰部下垂、困顿感消失,彩色B超检查:双侧肾脏位置恢复正常。

02

气虚崩漏,益气固冲

郭老对气虚、气不摄血之各种出血,包括妇女崩漏,治疗以健脾益气、摄血固冲之法,以归脾汤为主方施治,方中重用生黄芪,用量多为30-60g。

边某,女,36岁,年3月10日就诊(月经第3天)。半年前因连续加班劳累后阴道突然大量出血,医院给予止血、输液治疗后血止。

近半年来每次月经周期和行经时间均延长,分别40-50天、10-15天不等,且于非月经期间阴道时有出血,点滴而下,血色鲜红,无块,伴有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困倦无力,失眠多梦,汗出,舌淡少苔,脉细弱略数。

郭老诊断为崩漏,其证型为气虚失统,阴血亏少。治宜健脾益气,养血固冲。处方如下:

生黄芪40g单煎兑服,党参20g,白芍12g,当归15g,熟地12g,川芎12g,炒白术12g,川断15g,炒蒲黄6g,阿胶8g烊化,地榆炭15g,甘草5g。

服3剂后阴道仅见点滴出血。继用上方3剂月经干净,但仍感神疲困倦,说话无力,心慌,眠差,腰酸,脉沉细无力,宜益气健脾,养心补肾,调方如下:

生黄芪炙黄芪各30g(单煎兑服),党参20g,炒白术15g,山药12g,白芍12g,当归15g,熟地15g,川芎12g,肉桂20g,妙枣仁20g,茯神20g,川断20g,菟丝子12g,炙甘草3g,大枣6枚。

服15剂,诸症基本消除,继用17日方10剂,以巩固疗效,随访3个月,疗效满意。

03

中风偏枯,补气活血

黄芪益气作用人所共知,然其也具活血通络之功。《名医别录》载黄芪可“逐五脏间恶血”。《本经逢原》述黄芪能”调通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无壅滞也”。

清代王清任更是气虚血瘀理论用于临床的典范,创立的“补阳还五汤”,为治疗中风偏的代表方,方中生黄芪为主药,用量达g。

郭老非常赞赏,推崇王氏中风气虚血瘀论,临床凡见半身不遂皆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其中黄芪用量少则60g,多则g。

其新病者用量较少,后遗症期和恢复期用量均较大;偏瘫之上下肢可动者用量偏少,不动、难动者用量偏大;无气虚者用量较轻,气虚明显者重用其量;血压正常或偏低者重用,血压偏高若轻用(配合服用降压药)。

04

固摄卫气,益气敛汗

黄芪能固表止汗,其作用如《内经》所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而司开合也。”卫气虚弱,腠理失固,则见自汗、盗汗、黄汗、战汗、产后汗出不止。

郭老治汗证常以玉屏风加味,其中黄芪用量都在50g以上,有的高达g。

患者李某,因一次感冒后,5年来静时汗出,动则尤甚,稍有重体力动则大汗淋漓,伴恶风,乏力,便溏,舌淡,脉沉无力。

医院给予固表止汗、养阴敛汗治疗,效果均不佳。

脉证合参,郭老辨证为脾肺气虚,卫外不固,营阴外泄,治当补脾益肺,敛阴止汗。处方如下:

生黄芪80g,防风12g,白术15g,党参12g,麻黄根12g,五味子12g,浮小麦一把。

服14剂后,自诉自汗明显减少。继用该方加减治疗,生黄芪用量在60-80g,前后共服30余剂,诸症消失,半年后随访疗效满意。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jb/6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