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 http://pf.39.net/bdfyy/xwdt/

附子、肉桂与干姜临床应用类辨

?

?图:附子干姜羊肉汤(来源网络)

附子、肉桂,味辛、性热。均能温补肾阳,疗下焦虚寒阳气不足之症,但在临床运用时还有区别。

附子药性刚燥,走而不守,所以能引补气药通行十二经络,以追复散失的元阳;又能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的真阴。另一方面,既能引发散药开通腠理,以驱散在表的风寒,又能引温暖药直入下焦,以祛除在里的寒湿。凡痹痛(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水肿、泄泻、阴寒腹痛等症属于沉寒阳气不足的,用之疗效卓著。

前人通过实践,对应用附子提出了神疲、色huang(白光)、肢清、脉软、小便清长、大便溏泄等病候指症,这对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意义,可作参考。

本品须经炮制方可内服,生用有毒(乌头碱)。医者在处方时应写明“制附片、熟附片、淡附片”,不可生、制相混。如入汤剂必须先煎2~3小时,可内服。生者一般仅供外用,如皮肤破损者则不宜应用。

本品辛热燥烈,走而不守,凡属阴虚火旺,或真热假寒的病症,若误用此药,反使病情加重,因此,必须慎重;辛热容易动胎,孕妇切不可使用。

肉桂的性味功能,已如前述。附子性烈,能回阳救逆,是治疗亡阳脱症的要药;肉桂性缓,长于温补肾阳,临床上常与滋补肺肾药同用,以治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腰膝冷痛、阳萎、遗尿等症。所以前人治阳气将绝的亡阳诸症,常用附子而不用肉桂;在补益剂中,常用肉桂而不用附子。但也有同时并用的,如金匮肾气丸之类。

干姜也是辛热之品,为温中散寒的专药。它的主要作用是温脾暖胃,逐寒散饮。是治疗脾胃虚寒的吐泻腹痛、寒饮咳嗽等症的要药。它常与附子同用,功能回阳救逆,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之类。如将干姜炒成炭用,辛散之力已减,温守之力增强,所以,能温经止血。用于吐血、衄血、下血属于虚寒而肢冷、脉濡细者,具有很好的效果。如属阴虚失血或血热妄行所致的出血患者,切不可用。

附子、干姜虽都有温里散寒和回阳的作用,但在临床具体应用时,附子主下焦而兼温中;干姜主中焦而温肺。若目的专为温肺化饮,则常用干姜而不用附子。

?

《伤寒论》第四十条小青龙汤各家解说

《伤寒论》条文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汤本求真《皇汉医学》

平素胃内有停水之人,若患感冒或肠伤寒时,表证与胃内停水因相互错综之关系引起诸般之症状,即干呕者,因胃内停水被表热冲动而上逆;发热者,因有表证;咳者,因表热与停水迫于呼吸器;渴与利,即下痢,因停水之下行;噎者,由咽下之饮食物与上迫之停水冲突也;小便不利者,由于停水上行而不下降:少腹满者,因停水集于下腹部;喘者,表热与停水内迫于呼吸器也。故以麻黄、桂枝解表证,用桂枝抑压水毒之上迫,以细辛、干姜,半夏去胃内停水,用芍药、五味子收固咳嗽及其他,以甘草调和诸药,且缓和组织之紧缩,则宿疴之胃内停水与新病之表证俱可脱然消散,故师断定以小青龙汤主之也。

小青龙汤与大青龙汤之名称,因此二方中麻黄之色青,以拟往古四神,即青龙、白虎、玄武、朱雀之一青龙神之意而命名之也。白虎汤之称呼,因君药之石膏色白,拟白虎神;玄武汤(又名真武汤)之名,因所配之附子色黑,以象玄武神也:朱雀汤(亦名十枣汤)之称,因大枣之色赤,象朱雀神也。

?

曹颖甫《伤寒发微》

痰饮之源,始于水气,水气之病,则起于伤寒。使寒洹皮毛,早服麻黄汤,一汗之后,表气当从汗孔散出,惟其失时不治,寒水凝恆不出,因与脾藏之湿,合并而成饮。水气在胃之上口,胃不能受,则为干呕、为咳、为喘。水气下陷于十二指肠,则为利、为少腹满。水气阻隔,液不上承,则为渴。水合痰涎阻于上膈,则食人而噎。水和痰涎下走输尿管中,黏滞而不得畅行,故小便不利。间或水气上行,冲激肺藏而为微喘与咳,或营气为水邪所郁而生表热。水气上承喉舌,因而不渴。失时不治,即为痰饮,故小青龙汤为《痰饮篇》咳逆倚息之主方。但令太阳水气得温药之助,作汗从毛孔外泄,则心下水邪既尽,津液不能独存,故服汤已而渴者为欲解,但此条为不渴者言之耳。若阳气为水邪隔塞,不得上至咽喉而渴,得小青龙汤温化,必反不渴。以水气作汗外泄,胃中津液,以无所阻隔而上承也(说见《金匮》苓甘五味姜辛汤条下)。

?

大塚敬节《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

所谓伤寒者,是受邪于表,其影响及于里的疾病,这一点已经在第三条论及。

本条所述也是因表邪引动心下水,出现干呕以下症状的病例。所以使用具有散表邪同时也有制水功效的小青龙汤以治之。

《千金要方》中该条为发汗后表不解之证,但实际临床并没必要拘泥于发汗后。

那么,本条为伤寒而表证不解,应当明确存在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痛等症状。在此处,为了提示平素既有之心下水为新感表邪所引动而引起咳嗽,首先举出干呕症状。发热,为表邪所致,干呕,因心下水之变动而发生。“或”字以下的症状,为时而出现时而不出现不定之兼证。或者有口渴,或者有泻利,或者有呛噎,或者有尿出减少、下腹膨满,或者也有喘息,兼而表现出上述症状者也仍是小青龙汤主治之证。

“噎”字,有呛、噎、诘等意思,但即使如此,也语义难通。《千金翼方》《伤寒论后条辨》中“噎”作“噫”。噫,同嗳气,即现在的打嗝。噎与噫,在古文中通用,所以取噎为嗳气之意亦可。

大青龙汤,用于表热证而里有热者,小青龙汤,用于表热证而里有寒者,这是两个药方最大的区别。

小青龙汤除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之外,还被用于治疗浮肿。因咳嗽而出现颜面浮肿等,为该方使用指征。喘息发作时,频频喷嚏而流水样鼻涕,或者出现发作时,尿意频催,这些皆为心下水气之变动,成为小青龙汤应用指征。对于喘息而出现烦躁状者,可使用小青龙加石膏汤。

?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表寒不解,而心下有水饮,饮寒相搏,逆于肺胃之间,为干呕发热而咳,乃伤寒之兼证也。夫饮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壅于上,或积于中,或滞于下,各随其所之而为病,而其治法,虽各有加减,要不出小青龙之一法。麻黄、桂枝,散外入之寒邪,半夏、细辛“干姜,消内积之寒饮,芍药、五味、监麻、桂之性,且使表里之药,相就而不相格耳。

79版《伤寒论选读》

①噎:噎(ye),音耶。咽喉有气逆阻塞的感觉。

表实兼水饮的证治。

伤寒表不解,是言其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无汗等证不解,为风寒外束之象。又因其人素有水饮内停,外寒内饮,相互搏击,壅塞于肺,肺失清肃,则咳嗽喘息。水停心下,干犯胃腑,以致升降失常,故令干呕。以上是本证的主要证候,然水饮为患,随气机升降,所到之处皆可发生病变,故有以下或然证:如水饮趋于肠道则下利;蓄于下焦,气化失职,则小便不利,少腹满;壅塞于上,阻碍气机,则咽喉有噎塞感。饮证一般不渴,若当水饮内停,以致气不化津时,亦有口渴之象,然而必竟属寒饮,故渴而不能多饮,或喜饮热汤。

本证与表实兼内热证,都是表里同病,其区别要点是,彼为表实兼内热,以不汗出而烦躁为主。此为表实兼水饮,以咳喘、呕逆为主。

本证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均有喘,但彼为表虚兼喘,有汗而无水饮内停。此为麦实兼寒饮之喘,无还而有水饮内停。

外解风寒,内散水饮。

成不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jb/10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