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210味常用中药名释义下
利水渗湿药 茵陈蒿 “此草似青蒿而不香,叶背色白,经冬不死,至春则更因旧苗而生新苗,故有因陈之名”(《本草便读》)。本品因生长特性而得名。 泽泻 “去水曰泻,如泽水之泻也”(《本草纲目》),本品因功用而得名。 葫芦 “壶,酒器也;卢,饭器也,此物各像其形,又可为酒饭之器,因以名之”(《本草纲目》),本品因形状而得名。 椒目 本品药用植物花椒或青椒的种子,“其子光黑,如人之瞳人,故名之椒目”(《本草纲目》),本品因色黑及形状而得名。 海金沙 本品药用植物的孢子,“其色黄如细沙也。谓之海者,神异之也”(《本草纲目》)。本品因形、色而得名。 萆薢 本品“力能外拓而性复下趋,故驱风寒湿而解之于至卑,此所以谓萆薢也”(《本草思辨录》)。因功用而得名。 滑石 本品为矿石类药物,其“性滑利窍,其质又滑膩,故以名之”(《本草纲目》)。 石韦 《本草纲目》云:“柔皮曰韦”。本品药用植物的叶片,该植物“蔓延石上,生叶如皮”(《名医别录》)且柔软,故名石韦。 虎杖 “杖言其茎,虎言其斑”(《本草纲目》)。本品药用其根茎和根,茎表面散在着红色或紫色的斑点,因药用部位和茎上的斑点而得名。 木通 本品药用其藤茎,古称“通草”。因茎中“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本草纲目》)。 车前 “此草好生道边及牛马迹中”(《本草纲目》),故曰“车前”;药用其种子谓“车前子”,药用其全草谓“车前草”。 温里药乌头、附子 二者同出一物,“初种为乌头,像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如芋魁,附子如芋子,盖一物也”(《本草纲目》),皆因其形状而得名。 高良姜 “此姜始出高良郡,故得此名”(《本草纲目》)。因产地而得名。 荜茇 本品原生波斯国,其名为音译而来。 荜澄茄 本品“生佛誓国”(《开宝本草》),其名为音译而来。 胡椒 因其味辛辣似椒,多产于国外,故名。 理气药陈皮 原名为“橘皮”。习惯认为,新鲜橘皮味较辛辣,气燥而烈,入药一般以放置陈久,辛辣之味缓和者为宜,故名“陈橘皮”、“陈皮”。 青皮 本品乃“橘之未黄而青色者”(《本草纲目》),故名。 香附 本品药用植物的根茎,因“其根相附连续而生,可以合香,故谓之香附子”(《本草纲目》)。因形状及香气而得名。 木香 “本名蜜香,因其香气如蜜也”(《本草纲目》),故名。原产于印度、缅甸、巴基斯坦等,以前从广州进口,故名“广木香”。 枳实 “枳乃木名,从只,谐声也;实乃其子,故曰枳实”,本品因实入药而得名。 佛手 本品药用植物的果实,“其实状如人手,有指,俗呼为佛手柑”(《本草纲目》),根据形状而得名。 乌药 本品药用植物的块根,其表面黄棕色或棕黑色,古人谓之乌色。因“乌以色名”(《本草纲目》)而得名。 川楝子 原名“楝实”,因“楝实以蜀川者为佳”(《图经本草》)而得名。又因“其子如小铃,熟则黄色,名金铃,象形也”(《本草纲目》),故又有“金铃子”之名。 沉香 本品药用木的心材,体重,有“置水则沉”(《本草纲目》)的特性,又因其气味芳香而得名。 荔枝核 本品药用植物的果实,因“此木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斧型取其枝,故以为名”(《本草纲目》)。 消食药神曲 本品为面粉、麦麸、鲜辣蓼、鲜青蒿、杏仁、赤小豆、鲜苍耳等混合发酵而成的曲剂,功专消食和中。“昔人用曲,多是造酒之曲,后医乃造神曲,专以供药,力更胜之。盖取诸神聚会之日造之,故得神名”(《本草纲目》)。因制作方法而得名。 麦芽 本品为大麦的成熟果实经发芽而成,故名。 稻芽 本品为稻的成熟果实经发芽而成,故名。药圈 谷芽 本品为粟的成熟果实经发芽而成,故名。 驱虫药使君子 俗传潘州郭使君疗小儿诸疾多是独用此物,后医家因号为使君子也。根据人名而得名。 槟榔 “槟”同“宾”,“榔”同“郎”,宾、郎均为贵客之称。本品药用植物的果实,在产地槟榔作水果食,贵客临门则先呈此果,以示欢迎,故名。 苦楝皮 本品药用楝树和川楝树的根皮或树皮,因其味苦而得名。 鹤草芽 本品药用龙牙草(即仙鹤草)的冬芽,因药用部位而得名。 雷丸 “此物生土中,无苗叶而杀虫逐邪,犹雷之丸也”(《本草纲目》)。因形态、功用而得名。 止血药地榆 陶弘景云:本品“其叶似榆而长,初生布地,故名”。 伏龙肝 又名“灶心土”。“此灶中对月下黄土也。以灶有神,故名为伏龙肝,并以迂隐其名”(《本草纲目》)。伏龙者,灶神也。其色如猪肝,故名。 三七 据《云南土特概况》记载:“三七原名‘山漆’,现名‘三七’,则系此种植物之形态,每株有三个枝干七个叶子而命名”。“云本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此说近之”(《本草纲目》)。因其苗似人参,故又名“人参三七”、“参三七”。据《增订伪药条辨》曹炳章按云:“三七,原产于广西镇安府,在明秀镇隶田阳,所产三七,均贡田州,故名‘田三七”’。广西田阳县田州镇,历史上是三七的集散地,因而得名“田三七”、“田七”。 白及 本品药用其根茎,因“其根白色,连及而生,故曰白及”(《本草纲目》)。因“芨”与“及”同音异字,亦有将“白及”写成“白芨”者。 侧柏叶 “柏有数种,入药惟取叶扁而侧生者,故曰侧柏”(《本草纲目》)。因药用其枝叶,故名“侧柏叶”。 白茅根 本品药用其根茎,色白,因其“叶如矛,故谓之茅”(《本草纲目》)。主要根据药用部位、颜色及形状而得名。 紫珠 本品“至秋子熟,正紫,圆如小珠,名紫珠”(《本草拾遗》)。主要根据种子的颜色和形状而得名。 血余炭 本品系人发煅制而成。因发乃血之余,故名。药圈 蒲黄 本品药用香蒲科植物的花粉,因粉粒细小,颜色鲜黄,故名。 血竭 本品药用植物麒麟竭的果实及树干中的树脂,因其树脂干后如血块状,故名。 炮姜 本品为干姜的炮制品而得名。 活血祛瘀药姜黄 本品药用其根茎,因其“根盘屈黄色,类生姜而圆”(《本草纲目》),故名。根据颜色、形状而得名。 乳香 本品药用其树脂,因其“垂滴如乳头”(《本草衍义》)而气芳香,故名。根据形状、气味而得名。 土鳖虫 本品药用动物的虫体,生活于土中,其“形扁扁如鳖,故名土鳖虫”(《本草经集注》),根据生活习性、形状而得名。 自然铜 本品为矿石类药物,因“其色青黄如铜,不从矿炼,故号自然铜”(《开宝本草》)。 骨碎补 陈藏器云:骨碎补“本名猴姜,开元皇帝以其主伤折,补骨碎,故命此名”。根据功用而得名。 红花 原名“红蓝花”。《本草图经》云:“其花红色,叶颇似蓝,故有蓝名”。因颜色而得名。 番红花 番,“称外国或外族的”(《新华字典》)。因其为外来药物,故曰“番”。《本草纲目》云:“番红花,出西番回回地面及天方国,即彼地红蓝花也”。以前经西藏进口行销内地,故又名“藏红花”、“西红花”。 郁金 金,言其色黄;郁,言其善治郁病。诚如朱丹溪所云:“古人用治郁遏不能升者,恐命名因此也”。主要根据颜色、功用而得名。 桃仁 本品药用桃或山桃的种仁,故名。 鸡血藤 本品药用植物的藤茎,“土人得之,以刀斫断,则汁出如血”(《本草纲目拾遗》),因其砍断后流出赤色汁液如鸡血而得名。 益母草 原名“充蔚”。因“此草及子皆充盛密蔚,故名充蔚”(《本草纲目》)。本品“消瘀化水,是其所长。以产母必有瘀浊停留,此物能消之化之,邪去则母受益,故有益母之名”(《本草便读》)。根据其功用命名。 川芎 原名芎藭,因功用、产地而得名。“人头穹癃穷高,天之象也。此药上行,专治头脑诸疾,故有芎藭之名”(《本草纲目》)。因主产于四川,故名“川芎藭”,简称“川芎”。 延胡索 原名“玄胡索”,简称“玄胡”。本品因避讳而两易其名。宋避真宗讳,改玄为延;清避康熙讳,改玄为元,故有“延胡索”、“元胡索”之名,分别简称为“延胡”、“元胡”。 刘寄奴 “按李延寿南史云:宋高祖刘裕,小字寄奴……每遇金疮傅之即愈,人因称此草为刘寄奴草”(《本草纲目》)。因人名而得名。 牛膝 本品药用植物的根。因“其茎有节,似牛膝,故以为名”(《本草经集注》)。根据药材形状似牛的膝关节形而得名。 王不留行 “此物性走而不住,虽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故名”(《本草纲目》)。主要根据其性善走窜之特点而得名。 五灵脂 本品为动物复齿鼯鼠之粪便。“其屎名五灵脂者,谓状如凝脂而受五行之灵气也”(《本草纲目》),因其形状而得名。 荆三棱 苏颂云:“三棱,叶有三棱也。生荆楚地,故名荆三棱以著其地”。因产地和形状而得名。 月季花 本品药用植物的花蕾或初开放的花,因其“逐月开放不结子”(《本草纲目》),花开四季而得名。 马钱子 原名“番木鳖”。所谓“番”,一般“称外国或外族的”(《新华字典》)。本品为外来药物,故谓之番。药用其成熟的种子,“如木鳖,其核小于木鳖而色白”(《本草纲目》),故名番木鳖。又因“状似马之连钱,故名马钱”(《本草纲目》)。因形状而得名。药圈 化痰止咳平喘药半夏 《礼记·月令》云:“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提示半夏之块茎在仲夏成熟,此时夏季刚过一半,故名“半夏”。 贝母 本品因其“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本草经集注》)。 紫菀 本品药用其根及根茎,因“其根色紫而柔宛,故名”(《本草纲目》)。主要根据其颜色和质地得名。 旋覆花 本品药用植物的头状花序,因其“花绿繁茂,圆而复下”(《本草衍义》),故名。 马兜铃 本品药用其果实,此物“蔓生附木而上,叶脱时,其实尚垂,状如马项之铃”(《本草衍义》),故名。主要根据果实的形状而得名。 桔梗 《本草纲目》云:“此草之根结实而梗直,故名”。 海蛤壳 “海蛤者,海中诸蛤烂壳之总称,不专指一蛤也”(《本草纲目》)。本品主要源于海中蛤壳而得名。 浮海石 本品为动物的骨骼,因生于海中,体轻,入水浮而不沉,故名。 款冬花 “款者,至也。至冬而花也”(《本草纲目》),本品根据花开的时间而得名。 百部 本品药用其块根,因“其根多者百十连属,如部伍然,故以名之”(《本草纲目》)。主要根据其根的形状而得名。 枇杷叶 本品药用其叶片,以“其叶形似琵琶,故名”(《本草衍义》)。主要根据其叶的形状而得名。 昆布 “昆,大也;形长如布,故名昆布”(《医学入门》)。 开窍药麝香 本品为成熟雄麝脐下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因其气味极浓烈,香气能远射,故名。其中颗粒较大,色紫黑者,常正对囊孔处,似有档门之势,又称“当门子”、“香子”。呈褐色粉末状者又称“元寸香”,简称“元寸”、“寸香”。 冰片 本品为龙脑香树脂的加工品,“以白莹如冰,及作梅花片者良”(《本草纲目》),故名,又名“梅花冰片”,简称“梅片”。 苏合香 “此香出苏合国,因以名之”(《本草纲目》),因产地而得名。 安神药远志 “所谓远志者,以肾藏志,远志能宣泄肾邪,邪着则志不定,邪去而志自远大也”(《本草便读》)。“此草服之能益智强志,故有远志之称”(《本草纲目》)。因功用而得名。 磁石 又名“慈石”,俗称“吸铁石”。本品药用矿石,具有吸铁功能。磁石吸铁,如慈母之招子,故名。 酸枣仁 本品药用其果实,因果肉味酸而得名。 夜交藤 本品药用何首乌的藤茎。相传此藤夜则相交,昼则分离,故名。 合欢皮(花) 本品因功用而得名。苏颂云:“欲蠲人之忿,则赠经青裳。青裳,合欢也。植之庭院,使人不忿”。因合欢蠲忿,令人欢乐无忧,故名。其中,药用其树皮者名“合欢皮”,药用其花或花蕾者名“合欢花”。 朱砂 本品为矿石类药物,因其颜色朱红而得名。 平肝熄风药牡蛎 “蛤蚌之属,皆有胎生、卵生,独此化生,纯雄无雌,故得牡名。曰蛎……,言其粗大也”(《本草纲目》)。主要根据其粗大、独生而得名。药圈 石决明 本品为贝壳类药物,“单片附石生”(《医学衷中参西录》),又善明日,故名。习惯以边有九孔者为佳,故又名“九孔石决”、“九孔决明”。 代赭石 本品为赭褐色矿石,主产于古代之代郡(今之山西),故名。 牛黄 所谓“牛之黄,牛之病也”(《本草纲目》)。牛黄系指牛的胆囊、胆管或肝管中的结石,色金黄或棕黄。因牛属丑,为隐其名,又名“丑宝”。 钩藤 本品药用其茎枝,因“其茎间有刺”(《唐本草》),“其刺曲如钓钩,故名”(《本草纲目》)。因其形状而得名。 僵蚕 本品为家蚕发病而致死的僵化虫体,故名。 天麻 原名“赤箭”。因其茎似箭杆,色赤,故名。“天麻即赤箭之根”(《本草纲目》)。 补虚药黄芪 原名“黄耆”。《本草纲目》云:“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因颜色、功用而得名。 人参 本品药用其根,因“根如人形,有神”(《本草纲目》),故名。 太子参 本品原在南京明孝陵所发现,故名。又因其块茎很小,多用于小孩,又名“孩儿参”。 党参 本品“原出山西上党,而根形如参,故名”(《中药材品种论述》)。因产地、形状而得名。 西洋参 因产于大西洋沿岸的美国、加拿大,功似人参,故名。 山药 原名“薯蓣”,因避讳而得名。“因唐代宗名预,避讳改为薯药;又因宋英宗讳署,改为山药”(《本草衍义》)。 甘草 本品因味甘而得名。旧时有“国老”之称誉。甄权云:“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本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陶弘景云:“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 百合 “百合之根,以众瓣合成也。或云专治百合病故名,亦通”(《本草纲目》)。因形状或功用而得名。 淫羊藿 陶弘景云:本品“服之使人好为阴阳,西川北部有淫羊,一日百遍合,盖服此藿所致,故名淫羊藿”。《本草便读》谓:“淫羊藿一名仙灵脾。其叶似藿,羊食之则喜淫”,故名。 肉苁蓉 本品“补而不峻,故有从容之号。从容,和缓之貌”(《本草纲目》);其质“似肉”(《本草经集注》),故名。 仙茅 《海药本草》谓,因“其叶似茅,久服轻身,故名仙茅”。因形和功用而得名。 杜仲 “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本草纲目》)。根据传说和人名而得名。 续断 本品长于活血疗伤,续筋接骨,故名。 益智仁 “脾主智,此物能益脾胃故也”(《本草纲目》),药用其种仁,故名。 蛤蚧 本品“因声而名”(《本草纲目》)。雄者鸣声如蛤,雌者鸣声如蚧,雌雄相随,鸣声相续,故名。 阳起石 《本经》谓其主“阳痿不起”,《别录》谓其“疗男子茎头寒”。证诸临床,本品能起阳之不能起,质为矿石,故“以能命名”(《本草纲目》)。 当归 李时珍云:“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当归活血补血,能使气血各有所归,因功用而得名。 何首乌 “其药本草无名,因何首乌见藤夜交,便即采食有功,因以采人为名尔”(《大明本草》)。根据发现者而得名。 阿胶 本品为驴皮经漂洗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胶块,又名“驴皮胶”。《图经本草》云:“出东阿,故名阿胶”。因产于山东省东阿县者为最好而得名“东阿胶”、“阿胶”。 玉竹 原名“葳蕤”。因“其色白如玉,根节如竹也”(《医学真传》),故名“玉竹”。 枸杞 本品因形而得名。“枸、杞二树名。此物棘如枸之刺,茎如杞之条,故兼名之”(《本草纲目》)。又因其果实色红入药,故又名“红枸杞”。 龟甲 本品药用乌龟的腹甲及背甲而得名。 鳖甲 本品药用鳖的背甲而得名。 墨旱莲 本品药用植物的地上部分,“此草柔茎,断之有墨汁出”,又因其“细实颇如莲房状,故得莲名”(《本草纲目》)。因形状、颜色而得名。 女贞子 “此木凌冬青翠,有贞守之操,故以女贞状之”(《本草纲目》),本品药用其果实,故名。 收涩药麻黄根 本品因药用麻黄的根及根茎而得名。 浮小麦 本品药用小麦未成熟的颖果,因其干瘪轻浮,易浮于水面,故名。 五味子 本品药用其成熟的果实,“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具也”(《新修本草》),因其酸、苦、甘、辛、咸五味具备而得名。药圈 覆盆子 本品药用其果实,“因此子形似覆盆,故名”(《本草便读》)。 肉豆蔻 《本草衍义》云:“肉豆蔻对草豆蔻为名,去壳只用肉”。因其花实似豆蔻无核,故名。 山茱萸 简称“山萸”,因药用其果肉,又名“山萸肉”。本品炮制晒干后,形如黑枣皮,故又名“枣皮”。 莲子 “莲者连也,花实相连而出也”(《本草纲目》),药用其成熟的种子,故名。 诃子 原名“诃黎勒”,从“波斯船上来”(《本草纲目》),故为音译名,后简称“诃子”。 白果 原名“银杏”。本品药用其果实,“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本草纲目》)。 赤石脂 本品药用多水高岭石,因其色红,质地如脂,故名。 外用药及其他砒石 “砒,性猛如貔,故名,惟出信州(今江西上饶),故人呼为‘信石’。而又隐信字为‘人言’”(《本草纲目》),以其毒大之故也。因性猛、产地而得名。 常山 原名“恒山”。因历史上三个皇帝(汉文帝、唐穆宗、宋真宗)皆名“恒”,因避讳而易名“常山”。 藜芦 “黑色曰黎,其芦有黑皮裹之,故名”(《本草纲目》),因色黑而得名。 (图文来源于网络) -END- 长按解锁更多精彩内容易和 值得每天期待的三分钟!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zz/820.html
- 上一篇文章: 每天一味药黄芪补气药永新带您了
- 下一篇文章: 百科全解麻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