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伤寒第7期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古往今来的名医大家,无不熟读经典。而“读经典,做临床,跟明师”则是成为“明医”的不二法门。因此,弘医太学即日起推出“书香弘医”栏目,邀大家一起品读中医经典。四大经典中,我们先从《伤寒论》开始。 学习《伤寒论》的方式和角度有很多,自《伤寒论》问世以来,为之注释者,大有人在。其中提出“以方归类”的,则以清人徐灵胎为代表。在这里,我们仅以类方的形式邀大家一起学伤寒。 年第7期 第25条 古代剂量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枚,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擘) 现代剂量(仅供参考) 桂枝(5g,去皮)芍药(4g)麻黄(2g,去节)生姜(4g,切)杏仁(3g,去皮尖)甘草(3g,炙)大枣(1枚,擘) 《长沙方歌括》陈修园 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 桂枝一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匡。 此证已经大汗,正气已虚,故取桂枝汤三分之二,解肌以调营卫;又寒热似疟而邪未尽解,故取麻黄汤三分之一,用以发表祛邪。 《医宗金鉴》:“若形如疟,日再发者,虽属轻邪,然终是为风寒所持,非汗出必不得解,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小发荣卫之汗。其不用麻黄桂枝各半汤者,盖因大汗已出也。” 徐大椿:“此与桂枝麻黄各半汤意略同。但此因大汗出之后,故桂枝略重,而麻黄略轻。” 胡希恕注:脉洪大,当是脉浮。脉洪大为里热盛,如何可与桂枝汤?可能是白虎加人参汤条的脉洪大,错乱在此,宜改之。 服桂枝汤不得法,而致大汗出,病必不解,脉浮者,病仍在外,可再与桂枝汤如前法服之。若形似疟状,只一日二次发寒热,则外邪已微,稍使汗出即解,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刘渡舟按:此证邪微而正亦受虚,故少用麻黄略开郁闭之表,增用桂枝以助正而祛邪。桂麻合剂药味全同,而药量则稍有差异。这种组方纤细不苟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胡希恕按:服桂枝汤后,表不解,仍宜与桂枝汤,不可与麻黄汤,此为定法。但服桂枝汤后,脉浮无汗,其人形似疟、日再发者,乃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合并证,故可与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合方。由于桂枝汤证较多,麻黄汤证较少,因取桂枝二麻黄一法,此与前之各半汤均示人以合方之法,学者当细玩。 寒热往来,一日再发(曹颖甫医案) 王右,六月二十二日。寒热往来,一日两度发,仲景所谓宜桂枝二麻黄一汤之证也。前医用小柴胡,原自不谬,但差一间耳! 川桂枝五钱,白芍四钱,生草三钱,生麻黄二钱,光杏仁五钱,生姜三片,红枣五枚。 按:病者服此,盖被自卧,须臾发热,遍身漐漐:汗出,其病愈矣。又服药时,最好在寒热发作前约一二小时许,其效为著。 依仲圣法,凡发热恶寒自一日再发(指发热二次,非谓合发热恶寒为二次)以至十数度发,皆为太阳病。 若一日一发,以至三数日一发,皆为少阳病。少阳病多先寒而后热,太阳如疟证却有先热而后寒者,观大论称少阳曰寒热往来,称太阳如疟曰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不无微意于其间欤。 以言治法,少阳病宜柴胡剂,太阳病宜麻桂剂,证之实验,历历不爽。若反其道以行之,以柴胡剂治寒热日数度发之太阳如疟,每每不效,以麻桂剂治寒热一作之少阳病,虽偶或得效,究未能恰中规矩。 《方极》云:桂枝二麻黄一汤治桂枝汤证多,麻黄汤证少,桂枝麻黄各半汤治桂枝汤、麻黄汤二方证相半者。此言似是而非,将令人有无从衡量之苦。 余则凭证用方,凡发热恶寒同时皆作,有汗者用桂枝汤,无汗者用麻黄汤;发热恶寒次第间作,自再发以至十数度发者,择用桂二麻一等三方,层次厘然,绝无混淆。 曹颖甫曰:少阳病之所以异于太阳者,以其有间也。若日再发或二三度发,则为无间矣。太阳所以异于阳明者,以其有寒也,若但热不寒,直谓之阳明可矣,恶得谓之太阳病乎? 固知有寒有热,一日之中循环不已者为太阳病,寒热日发,有间隙如无病之人者为少阳病,此麻桂二汤合用与柴胡汤独用之别也。病理既明,随证用药可矣。 (《经方实验录》中卷) 文案:《新编伤寒论类方》 图片:弘医太学 编辑:弘医太学 朗诵:吴子升 混音:张馨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zz/5350.html
- 上一篇文章: 桂枝汤麻黄汤的区别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