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诗》

清·赵瑾叔

龙沙狗骨总休言,家在中牟有故园。

节去汗多方可发,沫存心恶不禁烦。

根旁余雪何曾积,食后寒风未许翻。

用的解肌第一叶,伤寒夙学有渊源。

一、传说由来

麻黄传说

  相传有个的老人收了一个徒弟,但徒弟非常狂妄,打算另立门户。师傅不放心地对他说有一种药叫无叶草,它的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但弄错,就会死人,但徒弟并未记在心上。师徒分手,各自卖药。没过几天,徒弟就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病人。死者家属抓他去见县官,县官传师傅到堂,责问师傅。师傅告诉县官已将无叶草的区别告诉徒弟。县官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狱。   徒弟出狱后找到师傅认了错,表示痛改前非,重新拜师学艺。从此,徒弟再用“无叶草”时就十分小心了。因为无叶草使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就起名叫做“麻烦草”,后改叫“麻黄”。

二、麻黄小常识

麻黄常识

拉丁学名:EphedrasinicaStapf

来源: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产地:主产于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等省区

三、麻黄功效

麻黄功效

  1、用于风寒表实证。本品味辛发散,性温散寒,善于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为辛温解表之峻剂。用治外感风寒,腠理密闭所致的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等风寒表实证,常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强解表散寒之功,如麻黄汤(《伤寒论》)。

  2、用于咳喘实证。本品主入肺经,辛开苦降,能够宣降肺气,以宣为主,善散邪宣肺以止咳平喘,凡肺气壅麻黄遏所致的咳嗽气喘,无论寒、热、痰、饮以及有无表证,均可应用,尤宜适宜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之咳喘。用治:①风寒束表,肺气失宣之咳喘,常与杏仁、甘草配伍,及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和剂局方》);②外寒内饮之咳喘,痰多清稀等,常配伍干姜、半夏等,如小青龙汤(《伤寒论》);③热邪壅肺之高热、喘促,可与石膏、杏仁、甘草配伍,即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3、用于风水水肿。本品既能宣散湿邪,又能上开肺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利尿消肿。治疗风邪袭表,肺失宣降之水肿、小便不利而兼有表证的风水证,常配伍石膏、生姜等,如越婢加术汤(《金匮要略》)。

  4、取麻黄散寒通滞之功,可用治风寒痹症、阴疽、痰核等证。

四、炮制小方法

麻黄炮制

  汉代有“去节汤泡”(《金匮》)的记载。

  宋代有酒熬成膏(《圣惠方》)、去根节炒(《博济》)、沸汤泡后焙干(《苏沈》)、蜜炙(《衍义》)等炮制方法。

  元、明时代又增加了炒黄(《宝鉴》)、姜汁浸(《普济方》)、略烧存性(《婴童》)、滚醋汤泡(《仁术》)、酒蜜拌炒焦(《景岳》)、微炙(《必读》)、炒黑(《一草亭》)等法。并有“凡用麻黄去节,先滚醋汤略浸,片时捞起,以备后用,庶免大发,如冬月严寒,腠理致密,当生用”(《准绳》)的论述。

  清代有“去根节,蜜酒煮黑”(《幼幼》)的方法。此时,其炮制方法已达20余种。

  1、麻黄:取原药材,除去残根、木质茎及杂质,切段。

  2、蜜麻黄: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加入麻黄段拌匀,闷润至透,置炒药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放晾。麻黄每千克用炼蜜20千克。

  3、麻黄绒:取麻黄段,碾绒,筛去粉末。

  4、蜜麻黄绒: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加入麻黄绒拌匀,闷润,置炒药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放晾。

五、药材鉴别

麻黄鉴别

  1、草麻黄:呈细长圆柱形,少分枝,直径1-2mm。有的带少量棕色木质茎。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脊线,触之微有粗糙感。节明显,节间长2-6cm。节上有膜质鳞叶,长3-4mm;裂片2(稀3),锐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曲,基部联合成筒状,红棕色。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性,周边绿黄色,髓部红棕色,近圆形。气微香,味涩、微苦。

  2、中麻黄:多分枝,直径1.5-3mm,有粗糙感。节上膜质鳞叶长2-3mm,裂片3(稀2),先端锐尖。断面髓部呈三角状圆形。

  3、木贼麻黄:较多分枝,直径1-1.5mm,无粗糙感。节间长1.5-3cm。膜质鳞叶长1-2mm;裂片2(稀3),上部为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色至棕黑色。

  呈圆柱形小段,表面淡黄绿色至黄绿色,粗糙,有细纵脊线,节上有细小鳞叶。断面中心显红黄色,气微香,味微苦、涩。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经中药学教研室刘烨老师审核

审   核:高佳佳

责任编辑:孙爽爽

助理编辑:徐睿毅

版式设计:陈 诺

     文字编辑:商洪超 彭学岩

            张文东 刘志文

      王敦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zz/5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