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治白癜风的知名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70725.html

(一)涩肠止泻药

泄泻也是一种常见病,由于病因和表现不同,治疗方法也不一样,如因受寒而引起的寒泻(冷肠),可用温中散寒,利水止泻的方法治疗;如因脾胃虚弱引起的脾虚作泻,可用健脾燥湿,利水止泻的(肠黄泻),则用清热积于胃肠引起的积滞作泻,则用消积导滞,利水止泻的方法治疗;如因肾阳不足引起的肾虚作泻,宜用温补肾阳,涩肠止泻的方法治疗;如因肝气郁结,肝胃不和而引起的痛泻,则应以肝气郁结,肝胃不和而引起的痛泻,则应以泻肝补脾的方法治疗;如因肺热下移大肠引起的热结旁流,宜用解表清热的方法治疗。因此,在治疗本病时,必须在辨清证型的基础上,适当选用本类药物予以配合应用。

诃 子

诃子、诃黎勒。

本品是使君子科落叶乔木,诃黎勒之子供药用。

水润透后剖开剥去核生用、煨用或酒浸后蒸用。

苦,酸,涩,温。入肺、胃、大肠经,为收敛肺气,固涩大肠的主药。

久咳、泄泻有虚实之分,如暴病咳泻多为实,久病咳泻多为虚,治实宜宣肺气,导积滞,治虚宜敛肺金,涩大肠。诃子生用敛肺气,煨用固大肠。故本品须用于虚证,对于实证则非所宜。

①诃子配米壳、木香、芍药、泽泻、白术(泄泻方),用于久泻久痢。②与党参、麦冬、五味子等配合,用于肺虚咳嗽、咽喉不利。

马、牛15~60g,猪、羊3~9g。

凡外邪未解、内有湿热火邪者忌用。

①含诃子酸、鞣质、诃子素、氧化没食子酸及灰分等。②能使胃内的蛋白酶及蛋白质凝固、黏膜收缩、分泌减少而影响消化,但到肠内可使肠壁毛细血管收缩,分泌减少而有止泻和保护肠黏膜的功能。③对痢疾杆菌、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临床上用于细菌性泻痢有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为凝固菌体蛋白。④诃子素具有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⑤因果实含鞣质较多,故有收敛止泻作用。

乌 梅

乌梅肉。

本品是蔷薇科未成熟的梅子,剥去核入笼在煤烟中熏至乌黑故名。果实入药。

蒸煮后,生用或炒炭用。

酸,涩,温。入肝、脾、肺、大肠经。为敛肺止咳,润肠,生津的主药;还有杀虫之功。

久咳久泻而津液已伤,以及各种虫积。

乌梅的功用在于酸,虫遇酸则伏而不动,故为驱蛔虫之要药。至于久咳久泻亦取其酸能敛肺涩肠,生津止渴。故多用之。

①乌梅配姜黄连、诃子、姜黄、干柿饼(乌梅散),用于治久泻久痢、新驹奶泻。②与款冬花、杏仁、半夏配合,用于肺虚久咳。③与麦冬、百会、花粉等配合,用于口渴咽干。④配黄连、花椒、附子、桂皮、当归等(乌梅丸),用于蛔虫引起的腹痛。

马、牛15~60g,猪羊3~15g。

有实邪者忌用。

①含有机酸,其中主要成分为柠檬酸、苹果酸;未成熟者尚可含有氢氰酸。②对多种细菌如痢疾杆菌、葡萄球、绿脓杆菌以及肠中多数致病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临床上治疗泄泻有效。③能使胆囊收缩,促进胆汁排泄。④有驱除蛔虫、钩虫的作用,特别对钩虫作用更明显。⑤乌梅煎剂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

肉豆蔻

肉果、肉叩。

本品为肉豆蔻科常绿乔木,因花实皆豆蔻,无核多肉故名。肉豆蔻树种子的种仁供药用。

用面糊包裹煨热。生用或煨用。

辛,温。入脾、胃、大肠经,为温中行气,涩肠作泻,脾虚作泻以及胸腹胀满等。

肾虚作泻,脾虚作泻以及胸腹胀满等。

白豆蔻、草豆蔻、肉豆蔻皆以豆蔻为名,白豆蔻辛苦温,化脾胃寒湿而治疫气,肉豆蔻辛温,温中暖肾而收涩大肠。总之,白豆蔻主醒脾,草豆蔻主化湿,肉豆蔻专涩大肠而止泻。

①肉豆蔻配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神曲、山楂、麦芽、砂仁、木香、陈皮、黄连(健脾散),治脾胃虚极,赢瘦便泻兼积滞之症。②与木香、半夏、陈皮等配合,用于脾胃虚寒、呕吐、肚腹胀痛等。③配白芍、党参、白术、肉桂、木香等(真人养脏汤),用于久泻久痢。

马、牛15~30g,猪、羊6~10g。

大肠素有火热及中暑热泻暴注、肠风下血者皆忌用。

①含肉豆蔻油,其中主要含肉豆蔻醚、丁香酚等。另含脂肪油,其中有肉豆蔻酸甘油酯等。②少量能使胃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增强而帮助消化,促进食欲,还有轻微的制酵作用;大量则有抑制作用。③肉豆蔻油除有芳香性外,尚有显著的麻醉性能。

赤石脂

五色石脂。

本品为硅酸盐类矿物多水高岭土的一种红色块状体,形似石中之脂入药。

生用或煅用,入药宜先煎。

甘,咸,涩,温。入脾、胃、大肠经,为涩肠止泻,收敛止血之药。

肠黄带血,尿血,鼻血等。

①赤石脂配党参、干姜、粳米(桃花汤),用于久泻久痢、便血脱肛。②与龙骨、血竭等配合,用于疮疡久不收口、湿疹湿疮等。

马、牛15~45g,猪、羊9~15g。

湿热积滞者及孕畜忌用。

①主要成分为硅酸铝,不纯品含碳酸镁、碳酸钙以及铁、锰等。②本品主要有吸附作用,内服能吸附消化道内的毒物,如磷、汞、细菌毒素及食物异常发酵的产物等,并能附着于胃肠黏膜而减少异常刺激和吸附炎性渗出物,故对发炎的胃肠黏膜有保护作用。③对胃肠出血有止血作用。④动物实验能使家兔血浆钙化时间显著缩短。

伏龙肝

灶心土、釜下土。

本品即炉灶中的焦黄土入药,因久经火烧,坚硬如石。

为末用或直接入煎。

辛,温。入脾、胃经。为温中和胃,止泻、止血、止吐的主药。

胃冷吐涎,肺虚泄泻,反胃吐食,大便下血等。

本品之止泻、止血,多为脾虚中气不固而作泻,或脾虚不能统血归经而出血。

①伏龙肝配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阿胶、黄芩(黄土汤),用于脾不统血所致便血、吐血等。②与附子、干姜、半夏等配合,用于脾胃虚寒所致久泄不止。

马、牛~g,猪羊30~60g。

①本品由二氧化硅、氧化镁、氧化钙、氧化钾所组成。②对制止呕吐有一定的作用。③止血作用主要用于虚寒性的大便下血。④火砖或瓦片洗净烧红,可代替本品(最好临用时烧红以水急淬)。

天仙子

莨菪子、牙疼子。

本品为茄科植物莨菪的多年生草本,镇痛止泻之效甚捷,干燥种子入药。

晒干捣碎生用。

苦,辛,温,有毒。入心、胃、肝经。为涩肠止泻,安神镇惊之药。

泄泻,冷痛,惊风,癫狂等。

马、牛15~30g,猪、羊3~12g。

有剧毒,内服宜慎。

①含莨宕烷类生物碱。②在莨宕烷中的龙葵碱对中枢神经,先兴奋后麻痹,对副交感神经分布的末梢脏器,自始至终发生麻痹。③龙葵碱散大瞳孔,浓溶液则散而不收。④对分泌机能有强抑制作用,引起口干和皮肤干燥。

秦 艽

苦树皮。

本品为木樨落叶小乔木。因产于秦地(今之陕西),入药用干燥树皮故名。

将原药洗刷净,切断晒干生用。

苦寒,入肝、胆二经,为清热燥湿,涩肠止泻的主药;还有清热明目、消肿之功。

急慢肠黄,湿热黄疸,目赤肿痛等。

马、牛15~60g,猪羊6~15g。

①本品含秦皮素、秦皮甙。②能抑制痢疾杆菌,对细菌性痢疾有效,其效果与合霉素相似。③有利尿(能使尿中尿酸量显著增加)、止痛(特别对于肌肉风湿痛)等作用,故可用于治疗风湿病。

石榴皮

本品为石榴科落叶小乔木,石榴的果皮供药用。

将果皮晒干生用、炒用或炒炭用。

酸,涩,温。入肺、肾、大肠经。为收涩大肠止便泻的主药;还有杀虫之功。

久泻不止,脾虚作泻,冷肠泄泻,虫积腹痛等。

本品性味功用与乌梅基本相同。而乌梅有生津之功。石榴皮有驱虫之效。

①石榴皮与诃子、肉豆蔻、干姜、黄连等配合,用于久泻久痢、便血脱肛。②与槟榔、贯众、苦楝皮等配合,用于驱蛔虫、蛲虫、绦虫。

马、牛15~45g,猪、羊6~15g。

积滞未尽者忌用。

①所含石榴碱、异石榴碱、假石榴碱等皆有驱虫作用,其煎剂能使虫体肌肉持续收缩。②体外对多种细菌如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皮肤真菌、流感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

(二)敛汗涩精药

敛汗涩精药是指用来治疗因阳虚不能卫外,阴虚不能内守而引起的多汗以及肾虚不能固精或不能制约膀胱引起的遗精及小便失禁等症。应用此类药物,如汗出不是表虚而是热盛引起时不宜止汗,遗精不是肾虚而是阳亢引起不宜固精等,均须注意。

龙 骨

花龙骨。

本品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动物骨骼的化石,因形长似龙,而坚硬似骨,故名。

打碎生用或煅用,入药宜先煎。

甘,涩,平。入肝、胆、心、肾、大肠经。为平肝潜阳,敛汗固精之药;还能安神镇惊;外用生肌敛疮。

遗精,遗尿。阳痿,脱肛,惊狂等。

本品生用平肝潜阳,煅用敛汗固脱。

①龙骨配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牡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肾虚遗精之症。②与牡蛎、朱砂、远志、酸枣仁、白芍等配合,用于躁动、惊狂。③与黄芪、麻黄根、浮小麦等配合,用于虚汗、滑精、久泻。④龙骨单用可治湿疮、疱疡溃后久不愈合等。

马、牛30~60g,猪、羊6~15g。

有湿热实邪者忌用。

①主要成分为磷酸钙、碳酸钙以及铁、钾、纳、氯离子等。②碳酸钙不溶于水,遇胃中盐即变为可溶性钙盐,有中和胃酸的作用。③钙离子能促进血液凝固,降低血管壁的渗透,减少血球、血清渗出血管,有消炎剂缓解渗出性瘙痒之效。④能减轻骨骼肌的兴奋而有镇静作用。

牡 蛎

牡蛤、蛎蛤。

本品为牡蛎科蛤蚌之甲壳入药。

刷净,打碎生用或煅用,入药宜先煎。

咸,涩,寒。入肝、胆、肾经,为滋阴潜阳、收敛固脱,软坚散结之药;生用能潜降浮阳,煅用能收敛虚脱。

遗精,遗尿,阳痿,多汗,阴虚发热等症。

龙骨、牡蛎都为潜降收敛之药,而牡蛎偏于滋补肾阴,软坚散结,龙骨偏于平肝潜阳,安神镇惊。

①牡蛎配生黄芪、浮小麦、麻黄根(牡蛎散),治表虚不固,浮阳外越引起的虚汗、滑精。②与龙骨、白芍、鳖甲等配合,用于躁动、惊狂。③与玄参、丹参、贝母、泽兰、鳖甲配合,用于瘰疬、肿块。

马、牛30~90g,猪、羊9~30g。

虚而有寒者忌用。

①含大量碳酸钙、磷酸钙以及镁、铝、硅及氧化铁等。②为收敛、制酸、镇静之品,与龙骨配合以增强其作用,与芡实合用可治遗精,与浮小麦合用可治虚汗,与海螵蛸合用可中和胃酸。

浮小麦

空麸子。

本品为禾本科小麦中不饱满的麦粒,淘麦时浮于水面的供药用。

原药生用或炒香用。

甘,咸,凉。入心经。为补心气,退虚热,止汗的主药。

阴虚、血虚发热引起的多汗症。

浮小麦中虚体轻。性味咸凉,可使体表之汗收敛于里而有止汗的作用。

浮小麦配牡蛎、黄芪、麻黄根(牡蛎散),用于自汗、盗汗、产后虚寒不止。

马、牛30~g,猪、羊12~18g。

①含淀粉,蛋白质、脂肪、钙、磷、维生素B等。②有止汗、镇静的作用。

麻黄根

本品为麻黄科植物麻黄之干燥根供药用。

剪去须根,洗净后切断晒干生用。

甘,平。入心、肺经。为敛阳虚,气虚自汗、盗汗之主药。

表虚自汗,亡阳汗脱等。

①麻黄、麻黄根同为一物,但麻黄辛温,主走表而发汗;麻黄根甘平,主走里而止汗。②浮小麦、麻黄根皆为止汗药,但浮小麦治阴虚发热,热逼津液外溢引起的阴虚多汗;麻黄根为治表虚不固,虚阳外越引起的阳虚出汗。

麻黄根配牡蛎、黄芪、浮小麦(牡蛎散),用于体虚自汗、盗汗。

马、牛15~60g,猪、羊9~15g。

有表邪者忌用。

①含麻黄根素、麻黄根碱甲和麻黄根碱乙。②实验证明有使血压下降、呼吸幅度增大的作用,与麻黄完全相反。③对末梢血管有扩张作用。④临床上有一定的止汗作用。

五味子

北五味。

本品是木兰科落叶藤木,因皮酸甘,核中辛苦而咸故名,五味子的成熟果实供药用。

洗净晒干生用或炙用。

酸,温。入肺、肾经。为敛肺、生津、涩肠、滋肾、固精、止汗的主药。

气虚咳,久泻不止,体虚滑精,多汗等。

五味子虽具五味,实以酸性为主,因酸能敛肺气而止咳喘,敛肾气而治久泻,所以为止泻常用之药,但在咳泻初期舌苔厚腻时,不宜早投,否则留邪于内,有害无益。

①五味子配桑白皮、贝母、人参、冬花、桔梗、阿胶、乌梅、米壳(九仙散),用于虚劳咳嗽。②与桑螵蛸、龙骨、牡蛎等配合,用于滑精。③配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四神丸),用于久泻久痢。④与党参、麦冬、生地、浮小麦等配合,用于津少口渴。

马、牛15~30g,猪、羊3~9g。

外有表邪、内有实热或咳嗽初起者忌用。

①含多量有机酸如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等,又有维生素C、脂肪油、挥发油、树胶、碳水化合物及磷、钙等矿物质。②本品为兴奋性的强壮药,其主要作用为刺激中枢神经,尤其是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而使反射性的应激能力增强,呼吸频率及幅度显著增加,心收缩力加强。③有补养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与所含树胶质有关。④有显著的降压和收缩子宫的作用。⑤体外对炭疽杆菌、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⑥对胃液分泌有调节作用及有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

金樱子

山石榴。

本品为蔷薇科蔓状灌木,因形如金樱,籽实入药,故名。

将原药去刺,晒干生用或蜜炙用。

甘,酸,涩,平。入脾肾、膀胱、大肠经,为治阳虚不固发生遗精的主药;也能止便泻,缩小便。

遗精,尿频,大便作泻等。

①金樱子与芡实、菟丝子、补骨脂等配合,用于滑精、尿频等。②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合,用于脾虚泄泻。③与党参、米壳、白术等配合,用于脱肛、子宫脱垂。

马、牛15~45g,猪、羊6~9g。

有实火、邪热者忌用。

①含苹果酸、维生素C、鞣酸、皂甙。②能促进胃液分泌,帮助消化,入肠则使黏膜收缩,分泌减少。③对子宫脱垂有一定治疗效果。④为较强的抗菌药物之一,对葡萄球菌作用最强,对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⑤动物实验,发现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

桑螵蛸

螳螂窝、螳螂子。

本品为螳螂科螳螂产于桑树上的卵蛸入药。

去杂质,生用或炙用。

甘,咸,平。入肝、肾经。为补肾固涩,缩尿的主药。

遗精,遗尿,小便频数等。

①桑螵蛸与巴戟天、肉苁蓉、枸杞子等配合,用于阳痿、滑精等。②与益智仁、菟丝子、党参、黄芪、山药等配合,用于肾虚不固的尿频。

马、牛15~30g,猪、羊3~15g。

阴虚火旺或膀胱有热者忌用。

①含蛋白质、脂肪、粗纤维、铁、钙、胡萝卜素等。②本品生用能致泻,炙用能收到固涩的效果。③有较强的抗菌利尿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小便频数。

固涩药简表

img28

(二)固涩方

1.涩肠止泻方。

乌梅散(出《元亨疗马集》)

乌梅15g、姜黄连15g、诃子15g、姜黄15g、干柿饼一个。

共为细末,开水冲,候温,驹一次灌服,或煎汤灌服。

清热燥湿,祛淤止痛。

初生驹奶泻。

本方为治幼驹因湿热积滞而引起的泄泻,方中以姜黄燥湿;乌梅、诃子敛肺涩肠;更以姜黄行血祛淤而止痛;干柿饼收涩大肠止便泻。诸药配合为清热燥湿,去淤止痛之剂,用治新驹奶泻有效。

郁金散(出《元亨疗马集》)

郁金30g、黄芩30g、黄柏30g、黄连24g、栀子30g、白芍45g、诃子24g。

共为细末,开水冲,候温,马一次灌服,或煎汤灌服。

清热凉血,祛淤止痛。

肠黄作泻,表现口色赤红,舌下兼黄,粪便腥臭,状如热汤,肠音减弱,或肚腹疼痛。

为治阴虚精关不固而发生的遗精、尿频的主药。

郁金散为治疗热毒炽盛积于大肠引起的急慢肠黄之主方,方中以大苔大寒的黄连解毒汤(黄芩、黄柏、黄连、栀子)清上、中、下三焦郁火兼化湿热,重用郁金凉血散淤,行气止痛;白芍、诃子收涩大肠止便泻;更以大黄推陈致新,使滞下行,但在肠黄初期重用大黄,少用或不用诃子、白芍、以防留寇于内,如在肠黄中后期,可重用诃子、白芍,少用或不用大黄。应用本方时,如同白头翁(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配合,疗效更好。

健脾丸(出《证治准绳》)

党参30g、白术30g、茯苓30g、炙甘草15g、山药30g、神曲28g、麦芽24g、山楂24g、砂仁21g,木香18g、陈皮24g、肉豆蔻24g、黄连15g。

共为细末,开水冲,候温,马一次灌服,或煎汤灌服。

健脾益气,消积化滞。

脾胃虚极,羸瘦便泻兼积滞。

本方为香砂六味汤(木香、砂仁、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去半夏加神曲、山楂、麦芽、肉豆蔻、黄连而成。方中以四味汤、山药培补脾土助运化,神曲、山楂、麦芽、砂仁消积导滞降胃逆;更以木香、陈皮调理气机助化导;肉蔻温胃暖肾而止便泻(命门之火助消化);妙在以苦寒的黄连,使补而不致太腻,温而不会太热,此即大虚有盛候,补中而兼泻的攻补兼施之法。临床上辨证用药,如寒重g加泡姜;泄泻可加猪苓、车前、天仙子、积滞不显著可酌减神曲、山楂、麦芽、砂仁之类。

四神丸(出《内科摘要》)

补骨脂45g、肉豆蔻45g、吴茱萸30g、五味子45g。

共为细末,生姜30g(切碎)、大枣30g(剪碎)为引,开水冲,候温。马一次灌服。或煎汤灌服。

温肾健脾,涩肠止泻。

肾虚作泻,久泻不止。

本病为肾虚不能行水,脾虚不能治水而引起的四肢寒凉,久泻不止。方中补骨脂温肾阳助脾运化;肉豆蔻温脾阳暖肠寒而制水;吴茱萸温中止泻;五味子敛肺涩肠。诸药相合,为温肾健脾之剂,用治肾虚作泻或久泻不止有效,临症时还可化裁使用。

痛泻要方(出《医方集解》引刘草窝方)

白术(炒)36g、白芍(炒)30g、陈皮(炒)24g、防风21g。

共为末,开水冲调,或水煎,马一次灌服,

平肝,调和脾胃。

痛泻不止。肝气犯脾,脾胃运化失常,腹痛泄泻肠鸣,泻而痛不止痛者。

腹痛泄泻证原因复杂,治法也多。本方系治肝气犯脾,脾受g制,运化失常,脾虚故泻,肝实故痛。方中白术健运补脾,白芍平肝止痛;陈皮辛能利气。炒香尤能燥湿醒脾;防风辛能散汗,香能舒脾。四药相配,可以平肝而和脾胃,调气机以止痛泻。

养脏汤

党参30g、白术30g、炙甘草15g、当归30g、肉豆蔻21g、肉桂15g、罂粟壳30g、诃子肉(面裹煨)21g、木香18g。

共为末,开水冲调。或水煎,马一次投服。

补虚温中,涩肠固脱。

泄泻日久,脾肾虚寒,中气不足,滑脱不禁,肛门失去约束,口色淡白,脉象迟细。

此为治中气亏损,脾肾虚寒,大便化泻之方。方中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当归、白芍养血和营,二者培补气血;肉桂,肉豆蔻温补脾肾以止泻;罂粟壳、诃子肉固涩大肠;木香调畅气机,合用以奏补虚温中,涩肠固脱之效。如寒甚者加干姜、附子。

猪苓散(经验方)

猪苓60g、肉桂45g、干姜45g、泽泻30g、天仙子21g。

共为细末。开水冲,候温,马、牛一次灌服。

温中散寒,利水止泻。

冷肠泄泻,肚腹寒痛。

泄泻种类繁多,这里所说的冷肠泄泻,是指寒气侵入胃腑而引起的一种寒泻。故方中的肉桂、干姜温中散寒;猪苓、泽泻通利水道,使水湿由小便排出,更配以天仙子减少胃肠活动及津液排出,诸药相合,为治疗寒泻有效之方。

2.敛汗涩精方。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出《伤寒论》)

桂枝60g、白芍75g、生草15g、龙骨60g、牡蛎60g。

共为细末,生姜21g伟引,开水冲,候温,马一次灌服,或煎汤灌服。

和营敛阴,潜阳固精。

肾虚遗精。

本方主证为肾阴、肾阳俱虚所致营卫不和、精关不固的遗精之剂。方中以桂枝调和卫气壮肾阳,芍药敛阴和营补肾阴,二药配合使水火相济,营卫相和而止精泄;且桂枝得生姜壮阳之力强,芍药及大枣则补阴之力大;尤以龙骨、牡蛎滋阴潜阳、收敛固脱,甘草扶正祛邪调和诸药,数药合用,对肾虚遗精有效。

牡蛎散(出《和剂方》)

麻黄根30g、黄芪90g、牡蛎g、浮小麦g。

研末,开水冲,候温,马一次灌服。

固表敛汗。

诸虚不足,体常自汗,精神倦怠,劳役短气。

本方为敛汗剂,是治表虚不固,虚汗自出的常用方剂。方中牡蛎敛阴止汗,浮小麦兼养心气,以止虚汗;黄芪益气固表,配合麻黄根走固卫,则固表止汗的功效更强。合奏益气固表,敛阴止汗之效。

固精丸(原名金锁固精丸出《医方集解》)

沙苑蒺藜60g、芡实60g、莲须45g、龙骨60g、牡蛎60g。

共为细末,开水冲,候温,马一次灌服,或煎汤投服。

补肾,固精。

肾阴亏损,下元不固,劳役滑精,精神倦怠,日渐消瘦。

方中以沙苑蒺藜补肾益精,莲须交通心肾;龙骨、牡蛎涩精秘气,固敛下元,芡实固肾补脾,与龙、牡同用为固精止遗的要药。故本方专治因肾阴虚所致的下元不固,滑精不止之症。

当归六黄汤(出《兰室秘藏》)

当归、生地、熟地、黄连、黄芩、黄柏各45g、黄芪90g。

煎汤。马一次投服,每日一剂,或为末灌服。

滋阴清热,固表止汗。

阴虚内热,舌质红绛,脉象细数,便难尿赤之易汗症。

患畜易汗一症,一般多为阳虚或阴虚所致。本方主治为阴虚内热易汗之症。方中以当归、生熟地黄滋养阴血,再用三黄通泻邪热,黄芪一味固表强卫,补气止汗。凡属阴虚易汗者皆可使用。本方可加入生龙骨、生牡蛎、麻黄根、浮小麦四味,其敛汗固表作用更好。

玉屏风散(出《世医得效方》)

黄芪g、白术、防风各45g。

研末,或煎汤,马一次灌服。

益气,固表,止汗。

表虚自汗以及体虚易于外感而恶风者。

方中重用黄芪补气固表;白术健脾补中,以资气血之源;佐以防风走表面助黄芪益气御风,故本方为补散兼施之法,可用于卫气不固的自汗,或体虚易感风寒牲畜的御风寒剂。

巩堤丸

熟地24g、附子24g、补骨脂24g、菟丝子24g、五味子21g、益智仁30g、白术30g、茯苓30g,怀山30g、药韭子24g。

共为末,开水冲,或水煎,马一次灌服。

温补脾肾,固涩下元。

膀胱虚寒,肾阳亏损,小便失禁,淋漓不尽。

熟地、附子、补骨脂、菟丝子、韭子温补肾阳,固涩肾气;益智仁温脾补肾,五味子补肾而收敛散越之气;白术、茯苓、山药补脾益气,合而治肾阳亏耗,脾阳衰弱,元气疲惫,肾气不固,膀胱虚寒引起的小便失禁,淋漓不尽之证。此外,可酌加桑螵蛸、川荜解、山茱萸等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zz/5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