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温解表药中药临床应用笔记
麻黄 麻黄属于辛温解表药。在具体的中药解释之前,还有两段话,分别解释什么是解表药和什么是辛温解表药。这两段我准备放到辛温解表药的最后来说,因为最后几个药用的比较少,需要的时间也比较少。 麻黄这个药,我们看课本,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功效是发汗,平喘,利水。这是麻黄的三大主要功效。 这三个功效总结,就是宣发,麻黄的性质就是宣发。 麻黄生长在北方干燥的地区,适宜高地生长,比如干燥的山岗、高地、山田和干枯的河床上。 干品的麻黄很轻,麻黄是一个升浮药,也符合轻者上浮的理论, 刚说到麻黄的三个作用,发汗、平喘、利水,都是麻黄宣发性质的体现。 首先说麻黄的发汗作用,麻黄和桂枝都是发汗药,但是两者的作用又不同,麻黄的发汗作用体现在开宣汗孔上,也就是能够打开汗孔。而桂枝的发汗作用则是体现在温腠理上。 如果是单独大剂量的吃麻黄,能看到汗孔打开,在没有配伍桂枝温肌的情况下,或者是体内没有热的时候,就是那种汗孔张开着,但是没汗。 因此麻黄的解表作用主要就是打开了汗孔。 麻黄还有平喘作用,这种作用也是麻黄宣发的体现。麻黄的平喘,能治疗吸气容易呼气难,麻黄能够通畅对外呼出空气的通道,因此也可以说是麻黄宣肺。 想象一些,看能不能体会。 肺主表,麻黄宣肺,开宣汗孔,都是宣表作用的体现。但是主表的不仅仅是肺,还有膀胱经主表的说法,因此麻黄还有开宣膀胱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利尿。 通过前面的推导,应该能够明白,麻黄能够利尿,是麻黄开宣了膀胱腑,打开了膀胱对外的通道,所以尿就能够通畅排泄了。 这是麻黄三个主要功能的作用机理。 因为麻黄能够开宣汗孔,而且麻黄性温,因此说麻黄能够治疗风寒感冒。 因为麻黄能够宣肺平喘,所以也被用来治疗咳嗽气喘,如果是用来治疗咳嗽,还经常配伍降气止咳的杏仁,一个是宣肺,一个是降肺,平衡肺的宣发肃降功能。 因为麻黄能够利尿,也被用来治疗水肿,不管是上肢的还是下肢的都可以用,用来治疗上肢水肿的比如越脾汤,用来治疗全是浮肿的比如越脾加术汤,用来治疗下肢水肿的比如麻黄左经汤。 麻黄能够开宣汗孔,能够宣发邪气到体外,因此也被称为是麻黄治风证,或者说麻黄除风。因此麻黄也可以用于风湿痹症,将风邪祛除体外,同时麻黄的利尿作用还可以辅助除湿。 但是麻黄治疗风湿痹症单独用肯定是不够的,必须配伍其他的药物使用。比如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麻黄续命汤,乌头汤,麻黄加术汤,麻黄赤芍汤,麻桂温经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都会用到麻黄。 麻黄还可以治疗腰腹冷痛,也是利用麻黄祛风的作用,比如麻黄茱萸汤和麻黄苍术汤。 作为一个宣发药,麻黄需要用地上的部分,也就是能够向上生长的部分,而地下的部分则没有宣发的作用,甚至功效相反。 麻黄能够发汗和升高血压,而麻黄根能够止汗和降低血压。麻黄能够利尿消肿,而麻黄根则能够治疗小儿遗尿。作用上几乎是相反的。麻黄还具有提高心率和心脏、血管的搏动,而麻黄根则能够舒缓心率。 因为麻黄和麻黄根的作用相反,因此中医对于区分麻黄和麻黄根一直很重视,这就是麻黄去节的说法。中医认为,麻黄的节就是这一节的根,因此必须去掉,每一节都要去掉节。 因此现在有人主张,麻黄去节应该指的是根节,也就是接近根的地方,这个地方都要去掉,这是另外一种说法。 现代的实验研究,按照麻黄碱来计算,麻黄节间的部分麻黄碱的含量最大,其次是全茎,再次是节,因此可见麻黄节间的麻黄碱含量要比节高很多。 除了去节以外,麻黄的炮制还包括捣绒和蜜制。 麻黄的发汗成分主要是麻黄挥发油,在用于发散风寒的时候,往往还嫌麻黄挥发油有刺激性,因此伤寒论主张先煮麻黄去上沫,就是为了消除麻黄挥发油的这种刺激性。 当主要需要麻黄平喘的时候,可以捣一下,把麻黄敲烂,让里面的挥发油挥发一部分,这样麻黄的主要作用就变成了宣肺平喘。 但是也有人认为麻黄捣绒损失的是所有的成分,也就是宣肺平喘和利尿的成分也会受到损失。 如果不需要麻黄发汗的作用,仅仅用于宣肺平喘,可以用蜜制麻黄。经过蜜制以后性温偏润,发汗的作用减少,而止咳平喘的作用得到增强。 麻黄蜜制是用稀释的蜂蜜水拌麻黄,然后闷一段时间,让蜂蜜水能够吸收到麻黄里面,再放到炒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到不粘手,取出晾干。大概每斤麻黄需要用二两蜂蜜。 为了增加麻黄疏散风邪,通行关节的作用,还可以用酒制麻黄,或者是酒煮麻黄 麻黄作为一个辛温药,还具有温性和燥性,特别是长时间使用的时候,会导致伤阴。经常用麻黄发汗也会导致伤阴。 桂枝 桂枝是肉桂树的枝,当年新生的作为桂枝,多年老枝的皮作为肉桂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表,温阳通经。 这个描述不准确,我们知道,更准确的说法是桂枝发汗解肌。 温阳通经也就是温通经脉,温阳化气两个方面的作用 另外,桂枝还有温经止痛和平冲降逆的作用 因此,可以说桂枝发汗解肌,温经止痛,温阳化气,平冲降逆。 桂枝的核心作用是改善心脏供血量,通过对供血量的改变,可以扩张微循环,因此说桂枝能温分肉,也叫桂枝解肌,解肌就是解除肌肉的拘急。 桂枝本身并没有发汗的作用,只是服用桂枝后,肌肉温热,血液供应上升,有热则腠理开,因此会出汗。如果桂枝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也就是汗孔被风寒邪气闭塞,无法排汗的情况,加大桂枝的剂量只会增加心率,从而导致心烦燥,由于汗孔是闭塞的,不能出汗。 也因此桂枝用于发汗的时候需要和麻黄配伍,两者一个温肌肉,一个开汗孔,相互配合,汗自然就出来了。 桂枝能够改善心脏供血的作用,在中医也叫做桂枝温振心阳。实际上,桂枝不仅能够改善心脏供血,还能够改善全身的供血,各个脏腑都可以用桂枝来温阳,不仅局限于心肺。但是在传统上,心、肺、脾胃常用桂枝,而下焦寒凉多用肉桂。 这就牵涉到桂枝和肉桂的区别,桂枝用的是新生的嫩枝,有欣欣上升的意思,而温阳作用比肉桂弱。肉桂沉实,多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导致的实寒证,肉桂生长年数多,有效成分的积累也比桂枝厚实。 在伤寒论中,桂枝肉桂不分,都是写桂枝,因此用伤寒论方和金匮要略方多是用桂枝,比如金匮肾气丸。 因为桂枝能够温振心阳,温脏腑,因此桂枝可以用于治疗心悸胸痹,脘腹冷痛。 比如桂枝甘草汤,治疗心阳受损而导致的心悸。 比如炙甘草汤治疗气血不足,心脉不振,脉结代,心动悸的心脏疾病,其中也用到了桂枝。 比如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胸阳不振,痰浊内阻,心脉痹阻,胸痹疼痛。 比如术桂汤,治疗寒湿中阻,胃脘疼痛。等等 桂枝还经常被用于经闭癥瘕,风湿痹痛。用的就是桂枝温通经脉,温阳化气的作用。因为桂枝改善血脉,通行经络,因此原来因为风寒邪气或者痰瘀等其他邪气痹阻的经脉就会通畅,因为经脉不通导致的疼痛也自然会缓解。 用桂枝治疗痰瘀阻滞导致的癥瘕等有形邪气,还需要配合其他活血化痰的药物才可以。 桂枝和麻黄相比,还有一个区别。昨天说过,麻黄含有挥发油,因此麻黄有一些刺激鼻腔的味道,而桂枝虽然标注辛味,味道却比较淡。这两者在煮了以后味道都不大。 按照之前的理论,麻黄气息大则升,味道淡不降,因此麻黄是一个纯粹升发的药物,所以说麻黄主宣发。但是桂枝不同,桂枝气息淡,味道也淡,气味皆淡者能浮能沉,因此桂枝既有升发解表的一个方面,还有沉降的另外一个方面。 桂枝的这个侧面就是平冲降逆,桂枝的平冲降逆一般是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桂枝能治疗外感风寒的恶心呕吐,也就是寒重恶心就重的那种。另外一个方面是指桂枝能够治疗奔豚证的气上冲逆。 奔豚证是伤寒论的一个症状,也就是一股气上冲乱窜,上顶心肺,具体可以百度一下,或者是去看伤寒论的介绍。 桂树中秋开花,因此古人认为桂树得金而旺。加上桂枝味辛,,因此说桂枝属于金性,善能克木,因此说桂枝能够防止肝木旺行。桂枝辛温能散,因此桂枝又能够治疗肝郁,助肝条达。 比如《普济方》的桂枝散。《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升降汤。《医醇賸义》的萱草忘忧汤。等等 在桂枝汤中,还能够治疗自汗证,有汗用桂枝,这是因为桂枝辛、甘,辛能散,甘能补,桂枝是一个介于发散和补益之间的药,因此有汗仍然可以用桂枝发汗。 在书的最后有一小段文献摘要,《本经疏证》:桂枝能利关节,温经通脉……其用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 这里要特别说一下桂枝的利水作用。桂枝有宣通的作用,因此也能够宣通膀胱而利小便,这一点的原理和麻黄类似。但是桂枝利小便只能是用于寒凉闭塞的小便不通。下焦有热的就不能用桂枝,或者只能用少量桂枝来温通经络作为辅助药。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桂枝温性太强,用了桂枝等于生了一把火,有点水分也给蒸发了,所以在下焦有热的情况下反而不利于行小便。 再说一下桂枝对于血压的影响。由于桂枝能够温振心阳,扩充血管容积,改善血液循环,因此合理的运用桂枝可以有一点降血压的作用。当然了,如果使用不当,导致全身烘热,也会升高血压。 桂枝作为一个温阳药,一般也不会用巨大的量,我自己一次服用过60克,是在冬天最冷的时候,白天零度吧,晚上零下十几度。没有什么异常反应发生。60克我相信很多人用不到这么多,合理运用的话桂枝的心理承受剂量还是很大的。当然了,温热病就算是小剂量使用也要谨慎。 作为炮制来说,现在多蜜制,在处方上也就是开桂枝和蜜桂枝,经过蜜制以后,可以增加桂枝的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的作用。 紫苏 紫苏这个植物还是比较常见的。在中药来说分为苏叶、苏梗和苏子。其中苏叶以解表见长,苏梗以行气宽中见长,苏子以止咳平喘见长。 紫苏这个药辛,温。归肺、脾经。功效是解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紫苏的辛味,是香辛,也就是气味香,味道辛,但是香味不大,辛味也不大,因此紫苏是一个性味和缓的药物。 中药所谓的香味,除了麝香以外,真心不服,特别是青蒿的香味,我宁可去吃臭豆腐好了。 紫苏的香味也是指的有挥发性味道,也不是花香那样的怡人心肺。 由于紫苏是一个气味皆淡的药物,因此这个药物能升能降。由于紫苏的气味淡,因此解表散寒的能力不如麻黄桂枝,仅仅比西药阿司匹林强点。这个药南方医生喜欢用,一方面没有麻黄的霸道,另一方面香辛味道有助于宣散表湿。 香辛的味道还有助于行气,而且紫苏色紫,紫红色的药往往都入血分,因此紫苏除了行气还能和血,只是这个力量也不强 紫苏可以用于风寒感冒,或者是伤寒夹湿的感冒,但是多是用于南方,或者是北方春秋使用。真正的重伤寒还是麻桂剂更有用。 但是到风寒邪气轻的时候,往往感觉麻桂剂手法太重,这个时候用紫苏会更合适。 紫苏辛味能能行气化郁,香味能辟秽化浊。这一点类似于藿香。因此紫苏也被用于风温的麻疹瘟疫,瘴气疟疾,用的是它宣散轻解,开表气郁结,祛除秽浊之气。 从另一个侧面也证明紫苏这个药性质平淡,不是大辛大热之品。 紫苏能行气化郁,因此还能治疗胸闷呕吐,气逆咳喘。这方面的作用用的就是紫苏的香辛。呕吐就是胃中有浊气,紫苏芳香化浊,因此能止呕。紫苏能升能降,能行气开郁,因此能治疗气逆咳喘。这种咳喘,是以气滞浊秽为特点,比如梅核气,咽喉有异物感,吞之不得,吐之不出。 比如小儿胃肠气机紊乱,消化不良,呕吐泄泻,小便不利,腹胀腹痛,用小儿四证丸来治疗。 紫苏能化浊气,降胃气,止呕逆,因此可以用来治疗妊娠恶阻,胎动不安,是理气安胎的好药。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对于妊娠感冒都很忌讳,西医的基层医生几乎都是让扛着,中医能够选择的药物也不多,如果遇到了妊娠的伤寒感冒,你会不会首先考虑紫苏? 当然了,紫苏用于治疗伤寒感冒,轻证还可以,如果遇到重伤寒,需要发汗透解的,还有一个药经常用,就是洋葱,香辛味足够,煮上一两个,配点红糖或者白糖,发汗足够了。 紫苏能行气,能宣表,因此也能够治疗水肿脚气,口渴尿少。中医认为表证归属膀胱经,因此解表药多能够利尿消肿。这个口渴尿少,注意是气机阻滞导致的,病机和五苓散类似,不是伤热或者阴虚的情况,这两种情况不适合用紫苏来治疗。 在现代的运用中,紫苏还被用于治疗出血证,也就是用紫苏制成紫苏止血纸,紫苏止血纱布,紫苏止血粉等药剂,止血效果很好。 紫苏还可以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和急性荨麻疹。 不管是宣表,行气,辟秽,紫苏作为一个芳香药剂,煮几分钟就可以,不适合久煮,煮时间长了挥发性气味就没有了,也就丧失了很多作用。 漏下一个,紫苏还可以解吃鱼蟹引起的腹痛、吐泻,单独用紫苏或者配合生姜用。这也是紫苏辟秽止呕的一个扩展运用。 关于紫苏的剂量,如果是用于解表,当然需要量大一些,如果不是急症的话,一般用中等剂量就可以,没必要重用。 紫苏毕竟是一个宣发药,超大剂量的使用会导致小鼠精神萎靡,毛发蓬松,活动减少,体重减轻等真气枯竭的表现。半数致死量折合人用为克。标准我之前说过,是按照50公斤体重来计算的。 因此紫苏的心理防线应该不能超过克,一般用量在二三十克就可以,不要太大。 在紫苏的后面,附了一个苏梗,功效是理气宽中,止痛安胎。功效和紫苏类似,但是紫苏叶轻,轻宣解表的作用更好,而苏梗质重,更偏向于作用于内。 香薷 薷是柔软的意思,香薷指的是气香叶软。 香薷有一个大穗子,药材也是以穗大香味重作为优质品。 香薷辛、微温。入肺、胃经。功效是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我家有一本药物彩色图集上还说香薷性凉呢,也不知道是那本本草书的说法,不过这样也说明香薷的温性很轻微。 香薷是以香味著称的,因此属于气重味轻的药物,偏于宣发,功效作用类似于麻黄。 两者的区别在于,麻黄以辛气著称,药味刺激,温性显著,因此多用于伤寒外感,用来强行打开汗孔。而香薷以香气著称,温性很淡,因此祛除伤寒的能力不如麻黄,而香能辟秽,因此香薷经常用于夏季伤寒,也被称为是下月之麻黄。 暑季贪凉饮冷,也经常会伤寒,但是这种伤寒和冬天的伤寒不一样,寒轻而多夹杂暑季的邪秽浊气,因此多用香薷而不用麻黄。 其他药物比如藿香,也是夏月常用,藿香正气水这类的。 香薷的主要作用就是治疗暑湿感冒,霍乱吐泻,利用的就是香薷的芳香宣表能力。这一点就不用多说了。 香薷在暑病的运用,不仅仅局限于着凉,暑热也能使用,香薷发汗解表,温性不强,即便是暑热病发汗以后热也能缓解,因此不单单局限于暑季着凉。 其他比如暑季疟疾和暑季的时毒疖病,多是由于暑季秽浊之气形成,只要还是表证,香薷都可以用。 比如《证治准绳》的加味香薷饮,就能够治疗时毒暑疖,发热烦渴,患部红肿疼痛。 辛温解表药多能利小便,香薷也能。一方面香薷宣表可以通畅膀胱经,另一方面香薷也能祛湿,因此可以治疗水肿胀满,小便不行。比如《外台秘要》香薷浓煎做丸。再比如《深师方》香薷术丸。 由于香薷能够宣表祛湿,现在还会用香薷来治疗湿疹。 前天说的紫苏,今天说到香薷,这两个药都是芳香药,药效轻宣,因此不能久煮,煮几分钟就可以。如果煮时间久了,芳香性的挥发物质散失,也就没效果了。 因此香薷用于治疗外感病就是生用,不能炮制,炮制了就把挥发物质都散了。 但是香薷用于治疗吐泻的时候,可以用姜汁制,增加香薷的温性,也调中的能力。治疗水肿的时候,可以久煮成丸,煮久了挥发物质丢失,留下的消水利湿的物质反而多了。 香薷的内容比较少,我们再加个香菜吧 胡荽 香菜药名叫胡荽,这个我就不发图了 香菜辛温,归肺、胃经。功效是发汗透疹,消食下气。 香菜也是辛温芳香药物,但是也有辛香的味道,相比来说气重味轻,因此香菜主要用于透表。 但是香菜发汗不如麻桂,芳香不如香薷,因此在解表能力上不足,单独吃香菜不能治疗感冒。而主要用于透疹。 不管是痘疹丹毒,需要透发的,都可以用香菜,可以泡酒喷洒患处,也可以捣汁涂抹,还可以内服。 治疗蛇伤,局部红肿热痛的,也会用到香菜的宣发性质。 由于香菜是宣散的,而且入脾胃,因此还可以在气虚脱肛中使用,方法是用香菜烧烟外熏。 不管是治疗痘疹丹毒哪一种,香菜毕竟是一个辛温药物,对于痘疹已经透发的就不能使用。用香菜来宣发痘疹,发了以后还要用别的药物善后。 因为香菜有透发痘疹的作用,所以心火亢盛的不能用,我碰巧吃过一次,就在春节前,只是吃了一颗香菜而已,用了倒是也能透发心火,弄了我一嘴的溃疡,直到春节后才好。 除了这个作用以外,香菜其他的作用都比较零散,大都是汇集了一些治疗经验。主要还是这个药比较清淡,多用作做菜的辅料,用来治病力量小点。 我大体举例说一下,香菜可以用来治疗小儿感冒发烧,香菜整颗的晒干,到小儿发烧的时候用白酒泡十分钟左右,等到香菜软化以后,在小儿的额头、颈部、腋窝、前胸后背、手心脚心反复擦两遍,然后加衣盖被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可以退烧。 香菜还可以治疗新生儿硬肿病,是用韭菜和香菜擦浴,其他治疗照旧。 香菜还可以用来通乳,用的也是它的透发能力。 其他的主要都是用于小儿病,比如用于治疗小儿痘疹、小儿湿疹,都是用香菜擦洗涂抹。 香菜用来通乳用大剂量,克,可以加红糖或者白糖。 羌活 在汉代和独活不分,都叫做“活”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功效是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 羌活的辛味,在气息上香气比较浓郁,因此具有宣发的特性。在味道上辛而麻,就是有麻辣的味道。而且还略微有点苦味。 因此羌活的作用具有辛开苦燥的特点。也就是能够宣散表邪,祛除湿邪。 羌活和防风并称为羌防,是治疗外感风寒见湿的主要药物,也开创了羌防剂的时代。比如九味羌活汤。 在伤寒论中,外感风寒夹湿的是用麻黄夹术汤来治疗,到了宋代就大规模的使用羌防剂,甚至到麻桂剂几乎无用的地步。 我们知道,不仅仅是风寒夹湿用辛温药,风热夹湿也会适当用辛温的芳香宣散药,配合一些凉性药物使用,就是为了这种辛温的芳香剂能够开腠理,更好的宣散湿邪。因此羌活的适用范围不仅仅是风寒夹湿的感冒,还包括四季感冒中夹湿的。 比如说暑邪所伤,发热无汗的就可以用羌活升麻汤。 除了用于治疗夹湿的四时感冒以外,羌活还可以治疗风寒湿痹,也就是关节感受寒湿疼痛。 用于治疗风寒湿痹,一般在上用羌活,在下用独活。也有两者同用的时候。 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利用的就是羌活辛香芳散,温燥祛湿的特性。 羌活辛温,可以温通经络,因此还可以治疗外伤经络闭阻,肢体疼痛的病症,比如证治准绳的正痛药。 作为一个除湿药,羌活当然也能治疗水湿病。比如水湿停聚的水肿病,水湿下注导致的脚气病,都可以使用羌活来治疗。一部分湿热性质的水湿疮疡,黄水疮,脓包疮,湿热的霍乱吐泻等,羌活也可以作为一个辅助药物来使用。 羌活气味芳香清扬,能够条达四肢,因此可以治疗筋脉抽搐拘挛等症状,比如治疗肢体拘急烦疼的八风散、治疗落枕的回首散,治疗风痰痹络,口眼歪斜的正容汤,治疗半身不遂,肢体烦疼无力的五加皮散。治疗面部痉挛的当归羌活汤。治疗产后风的穹羌汤和血风汤。治疗破伤风的羌活防风汤。治疗惊风抽搐的七味羌活汤。治疗狂犬病的地榆散毒散。 因此有说法,脑中风羌活要尽早用。 羌活辛散清扬,还可以治疗外感病的头痛以及不是外感病的各种偏正头痛,也经常使用。 羌活的宣散作用还可以治疗五官疾病,比如治疗目赤肿痛,口渴咽干的升麻干葛汤。治疗伤寒后遗症的目涩赤胀,头疼骨痛,眼生翳膜的人参补阳汤。治疗风邪上犯头目,眉骨酸痛的羌活胜风汤。治疗青光眼的万应蝉花散。 治疗肺气不足,感受风寒,鼻塞不闻的丽泽通气汤和万金膏。以及治疗牙疼的劳牙散等。 由于羌活辛香宣散,因此还可以用于阳热成毒的痈肿疔疮,作为辅助药物,当然还需要配合一些苦寒清热药才可以。利用的是羌活的宣散祛湿作用。 由于羌活辛能宣散,苦能燥湿,因此这是一个发散燥湿药物,血虚性质的痹痛不能使用,否则会加重血虚。具体来说就是辛散耗气,苦燥耗液。 羌活是一个用途比较广的药物,只要是熟悉羌活的芳香宣散特性和苦温燥湿特性,相信大家可以用好它。 临床使用的时候还需要注意,羌活如果用剂量过大会导致呕吐。我们知道,胃喜湿恶燥,而羌活既是辛温解表药,也是祛风湿散寒药,在这两个方面都用途很广。辛温解表药我们正在讲,可以放到最后总结一下。而祛风湿药大部分都伤胃,就是因为这类药物多偏燥性。 羌活在使用剂量上也不宜太大,一般也就是用20克,超过30克需要注意对胃气的保护。 羌活虽然有一些炮制方法,现在一般都是生用。因此羌活的炮制就省略了。 防风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功效是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防风有一些气味,气味不大。味道也不大,加上防风是一个微温的药,因此这个药总体作用温和,不如羌活霸气。 风药多燥,比如麻桂,羌活,都能称得上是将军,而防风、香薷这类药是江南美女型的,细腻温柔,温文尔雅,不燥不烈。 我们对比防风和羌活的功效。羌活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 羌活祛风解表,防风也能祛风解表,但是羌活散寒,防风只是微温,不能散寒。 在味道上来说,羌活的味道也要比防风浓郁,因此散寒解表的能力要比防风强。但是防风有甘味,而羌活苦,苦能燥,甘能补,羌活的燥湿能力要比防风强,而防风的补正能力要比羌活好。 我们在学习桂枝汤的时候知道,桂枝汤养正力大,发汗力小。而防风也属于养正驱邪一体的药物,驱邪的作用和缓。 当然了,防风毕竟是归类在辛温解表药,而不是补益药,因此防风辛散的作用要强于补益的作用,虽然号称润剂,也不能久服。 羌活除湿,防风胜湿,除就是把湿气直接消灭掉,胜就是能打得过湿气。就像你遇到一个歹徒,你能一拳把他打死,和你能把他打跑,是完全不同的等级。 羌活和防风都能止痛,但是羌活的止痛是祛除关节里面的风湿邪气,而达到止痛的目的。防风祛风力弱,而补正优于羌活,因此防风更适合虚实夹杂的疼痛。 由于防风的祛风而养正的特性,因此还可以用于解痉,也就是用于治疗因为“肝苦急”而导致的肌肉和筋脉的痉挛,防风既能够辛开散风,又能够甘缓舒柔,因此解痉常用。 我们看防风的具体作用:可以用于外感表证,也就是风邪引起或者是风夹湿的情况。还可以用于治疗疹出不畅,皮肤瘙痒。 我的教科书写的是防风能够治疗外感风寒所导致的头痛,身痛,恶寒等证。严格来说这样说不正确。因为防风的温性很小,不能驱寒,只能祛风湿。因此不能说防风驱寒,虽然防风经常在风寒表证中运用,但是必须配合羌活或者别的药才能达到驱寒的目的。 而且看后面,防风还能够治疗风热发疹等症状,说明不单单是风寒使用。防风温性差,风热也一样用,只要配合辛凉药物就可以了。 防风可以用于疹出不畅,皮肤瘙痒。在温病学中很大斑疹病症,特别是以前的生疹子,麻疹,非常严重的。现在少见了,但是现在多见荨麻疹,也是皮肤瘙痒。防风寒热不明显,而且祛风胜湿,对于外感湿浊邪气的皮肤瘙痒类疾病不用分寒热就能使用。但是在处方上还是要配合其他的药物。 防风还可以在痈肿疮疡等疾病中使用,作为一个辛温发散的辅助药物,发散性优于辛凉解表药,而温性不明显,配合其他凉性药物使用,也不会火上浇油。 防风还可以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这一点羌活也能治疗。两者的区别我刚已经说过,因此省略点字。 防风还可以治疗肝风内动,眩晕抽搐,是利用防风解痉的作用。 防风还可以治疗肝郁胁痛,腹痛腹泻。比如常用的痛泻要方。用防风能够解痉止痛,缓解肠痉挛性的疼痛。而防风作为一个除湿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治疗腹泻。 防风用于治疗腹泻要炒,处方写炒防风。防风炒后辛散的力量减弱,而有良好的止泻作用,只是需要大剂量使用才能止泻。 防风还可以治疗头痛目赤,咽喉肿痛,口疮。用的是防风发散的特性。比如《兰室秘藏》的川穹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防风丸。《秘传眼科龙木论》的防风散。《小儿药证直诀》的泻黄散,等等。 防风的升发之气,能够升举清阳,又不会举阳成火,防风还能够祛湿,因此可以降浊,因此是一个调整清浊的好药。可以用于心悸健忘,二便不利等症状。比如《大定心丸》、《延龄煮散》。治疗二便不利的《防风芍药汤》、《升阳除湿防风汤》等。 除了这些利益防风性质的常用症状外,防风还可以用于治疗自汗盗汗,以及出血证。 防风既辛散风邪,又甘以养正,一个药具备桂枝汤的含义,因此能够治疗多汗证,比如玉屏风散。防风这个名字,也有防止风邪入侵的意思,当然也有阻止风行开泄的意思。 防风能够升发清阳,又能和缓肝气,因此能引血归经,而治疗出血证。防风用于治疗出血证多炒炭,也就是炒黑用,处方写防风炭。 其他报道方面,有人用防风治疗螃蟹中毒,螃蟹是海产品,海产品多生风,特别是螃蟹,横行霸道,患有风病的人最禁忌的就是它。而防风升清降浊,理顺阴阳,防的就是螃蟹这种“风”重的食物。 还有人用防风通圣散来治疗痤疮,感觉不错。 关于防风的剂量,因为这个药比较温和,因此不像羌活那样不能多用,多用点也没关系,用30克就很平常。但是这个药毕竟是一个辛散药,长期用会消耗正气。 防风的内容就这些。最后再对比一下防风和羌活的区别,羌活就像是一个武将,作风强悍。而防风就像一个儒将,温和细腻,无微不至。 荆芥 荆芥在花开的时候收割地上部分,先采穗,叫做荆芥穗。然后是茎叶,就是荆芥。入药的时候还可以炒用和炒炭,分别叫做炒荆芥和荆芥炭。当然了,荆芥穗也可以炒或者炒炭。 荆芥辛、微苦,微温,入肺、肝经。功效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荆芥的名字有一个芥字,是因为它的果子有好像芥末一样的辛香味道。由此也能够看出,荆芥是一个气重味轻的药物。 荆芥的作用也防风有点类似,但是荆芥的挥发味道更大,而解表能力更强。 荆芥有明显的发汗作用,这方面现在的一些实验也能够证明。 因此荆芥可以治疗外感表证。由于温性小,风寒和风热感冒都能够使用。 荆芥发散力强,温性不大,因此也可以用于斑疹痘痧,透发不畅。 荆芥辛散能力够用,而微苦能降,而且能够入血分理血,因此能够治疗痈肿疮疡,和跌打损伤导致的气结疼痛。 荆芥散风,也可以用于治疗风湿痹痛。 荆芥和羌活相比,羌活的温性明显,而荆芥的辛香气味明显,两者都能够用于解表,但是羌活的散寒作用更足,而荆芥的开宣作用更好。因此荆芥对比羌活,就好像麻黄对比桂枝。 而且在学羌活和防风的时候,都强调祛湿的作用,两者祛散表湿搭配,一文一武,一个是将军,一个是丞相,羌防剂从宋代开始作为治疗外感风寒夹湿证的主药,称为了一个时代的代表。 而荆芥的祛湿作用不强,在功效中也没有说它能够祛湿。 但是荆芥又不同于麻黄桂枝,荆芥的性质平和,温性不明显,而麻桂都是温性明显的药物,因此外感风寒表证用麻桂组合,用不到荆芥。 而荆芥的平和性质,开宣作用好,在痘痧斑疹,痈肿疮疡中运用广泛,这些都是热证,或者是毒热证。用荆芥来开宣汗孔,配上连翘,银花等清热解毒的药物,在这方面反而市场广阔。 在外感风寒表证中,荆芥也可以运用,以荆芥防风为代表的防风汤,清风寒的作用肯定不如荆芥。但是在外感病导致的头目疼痛,耳肿咽哑,荆芥很好用。 用于治疗头目疼痛,痘疹癍痧,荆芥穗更好用。它是荆芥的顶端,而且芬芳气味要大于荆芥。 如果风寒重,可以配合麻桂。或者是风寒不明显的感冒,有的感冒就是这样,今年感冒就是。 今年是丁酉年,中运木运不足,燥金相欺,症状多见头疼咽痛,看着像风热,用凉药多了还泻肚子。这个时候荆芥这种宣散力强,温性不明显的药物就能够使用,配合葛根,也是宣散好,而能生津液。当然还要配合一些其他药物。 这是荆芥在表证中的存在价值。 荆芥还可以治疗瘾疹瘙痒,疥癣麻风,用的也是荆芥的宣散能力。还可以配合防风来使用,两者作用类似而有区别。 荆芥辛香味足,散风性好,还能入血分,因此能调畅肝气,用于治疗肝郁肝风,以及肝风导致的中风惊痫 出血证多是因为血气逆乱,血随气脱,荆芥升清阳,因此可以治疗血不归经,气机逆乱所导致的多种出血证,比如吐血衄血,崩漏下血等。用于治疗出血证用荆芥炭。但是有时候处方开的是荆芥炭,药店给的是荆芥,照样有效。 荆芥炒炭以后,辛香宣散的作用消失,而止血作用得到加强。 荆芥和防风都是解表药,两个都能止血,而且温性都不明显,因此在用于出血证的时候,常常联合使用,处方写荆芥炭,防风炭。 几乎所有的炭剂都可以止血,为什么要选择荆芥呢?首先,荆芥能够解表,当表证兼有出血的时候,你能够用麻黄桂枝吗?能够用羌活吗?能够用生姜紫苏吗?就是荆芥防风好用。如果表证风热,可以配合银花连翘使用。 我在春节前治疗过一个过敏性紫癜遇到感冒复发的,紫癜是出血性疾病,皮下都是血点。这个时候首选就是荆芥防风,因为有点夹热,又用了连翘痰。因为是表证为主,需要宣散,我还是用的生荆芥防风,效果就很好。 妇科的崩漏下血,往往伴有大气下陷的因素,因为气陷导致崩漏,甚至血流不止,这个时候,荆芥防风,特别是荆芥,升发力足,能够升清阳,还能止血,不选它选哪个? 其他比如尿血、便血,也都是这个机理。对于衄血的治疗,在桂枝汤中有讲解,但是荆芥明显优于桂枝的组方。 这是荆芥止血的运用。止血药有很多,任何一件有机物烧灰几乎都能止血,但是荆芥防风在一部分血症中是不二的选择。 荆芥还可以治疗产后血晕,以血虚风动,产生头晕的病机。用《古今医鉴》的更生散,或者《傅青主女科》的补气解晕汤。或者只是用荆芥一味药也成。 用于治疗产后血晕,用炒荆芥更好。 荆芥升清阳,升阳药物对于二便都有复杂的调节机制,这一点在柴胡或者葛根中再说。荆芥可以治疗大小便不利 荆芥的升提作用还可以用来治疗产后的子宫脱垂,这是升提药的共性。 荆芥还可以治疗咳喘,因为荆芥性质平和,寒热咳嗽都可以使用。还有人专门研究过荆芥祛痰平喘的作用,这一点和麻黄类似。 荆芥这个药,辛散偏过,因此大剂量使用也会产生不适,我没有用过太大的剂量,因此不好说。荆芥的半死亡率是克,一次不能用这么多。 作为一个辛散为主的药,阴虚不宜,不宜久煎,这个都不需要细说。 虽然防风能够治疗自汗证,但是荆芥不可以,荆芥开宣作用类似于麻黄,因此表虚自汗不宜使用荆芥。这也算是荆芥和防风的一个区别吧。 我们已经学了多个辛温解表药了,好像是各种情况都能够覆盖。因此最后几个究竟在什么地方有长处,最需要注意。 在学习中药之前,往往都觉得只要我知道是气滞还是血瘀,是痰湿还是什么虚,在这方面随便找两个药就可以了。但是学习了中药之后,就应该知道,每一个药都有不同的特点,我们用的就是药物的特色,同时使用一个中药多方面的特性,而用到恰到好处,这才能说中医已经入门了。 藁本 藁本辛、温。归膀胱经。功效是祛风胜湿,发散表寒,止痛。 藁本芳香浓郁,气味特别。味道辛、苦,略微有点麻。 在整个辛温解表药中,有四个用根的,羌活、防风、藁本和白芷。恰好这四个药都是燥湿药,剩下的药都是地上部分,基本都不燥湿 这个是一个特点。 藁本温性足,因此能够散寒。这一点可以对比羌活,羌活也是祛风燥湿药,两者在主要作用上类似。 但是也有区别,羌活燥性更烈,藁本燥湿的作用缓和,而更偏向于止痛,特别是外感风寒导致的头痛。 因此在选药的时候,遇到外感风寒夹湿证,多用羌活防风,藁本虽然也可以选择,但是有羌活防风就够了,往往用不到它,用藁本就是出现了比较重的疼痛。 就说辛温解表药常用的都十几个,现在买药方便,因此选药的时候更需要注重药物的特性。同样是外感风寒,如果兼有出血证,则选荆芥,如果兼有疼痛,则加个藁本更好。 我们看藁本的作用,可以治疗风寒感冒,这个刚已经说到了,真正风寒感冒如果不是头疼还就想不起藁本来。但是藁本还可以用于另外的情况,比如妇女月经期,外有风寒感冒,风寒阻滞经络导致痛经,这个时候藁本止痛的作用就显得合适。 藁本的止痛在上能治疗颠顶头疼,偏头疼,痛连齿颊。藁本还可以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关节疼痛,治疗关节疼的时候一般配伍羌活之类的药 藁本的升散能力好,因此还可以用于治疗头风眩晕,升阳药大都能够治疗眩晕,就是使阳气能够复位。 藁本还可以用于治疗口疮。这个口疮要说一下,现在人生了口疮往往都觉得是上火了,要用清热药,但是大剂量的清热药用下去以后,往往腹泻了,口疮还没好。而用大剂量的升阳药,往往能够做到一剂治愈。 我还确实发现了寒凉性的口疮,就是清热药用的太大导致的,再用清热药,反而会闭阻气血,加重口疮。 因此这个口疮,你就把它当做浊阴上泛,侵袭阳位,导致气血不行。 再看治疗口疮的药,比较有名的泻黄散,也是很重用防风,用的就是防风的升阳作用,很多人还想不通。 藁本能够治疗口疮,也和它升阳的作用有关系。 藁本还可以治疗腹痛腹泻,这个腹痛腹泻,也可以理解为清阳下犯,《内经》说:清阳在下则生飱泻。升阳药往往都能治疗腹泻。而且寒凉性质的升阳药能治疗热泻,温热性质的升阳药能够治疗寒泻。 藁本能够治疗妇科疼痛,其实也和它的升阳作用有关系。妇科病多和肝脾有关,肝脾能升,则妇科多畅通,肝脾不畅,则妇科多涩滞。 藁本还可以治疗疥癣油风,疮疡肿毒。这一点和荆芥防风有类似。 这个油风,指的是血虚不养肌肤,风热上攻头皮,导致毛发脱落,皮肤光亮,痒如虫行的。用药比如《外科正宗》的海艾汤。 藁本一般用到二三十克没有问题,再多没用过。大剂量使用藁本往往是用于止痛,基于疼痛的烈度,而不自主的加大藁本的用量。 藁本的炮制说的比较少,如果没有外感病症,单纯用于止痛的话,可以考虑醋制增加止痛能力,或者酒制增加通经络能力。 藁本含有多种挥发油,包括治疗头痛在内,会依靠挥发油的升散作用,因此炮制的比较少。 白芷 白芷也是用根的一种解表药。 白芷的功效是辛、温。归胃、肺经。功效是解表散寒,祛风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宣通鼻窍 我们对比白芷和藁本的作用,两者都是辛温药,都能祛风解表,都能止痛,能燥湿。当然白芷还有一些其他的作用。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呢? 我们看两者的归经,藁本是归膀胱经,说明藁本主要是主表的,而白芷归肺、胃经,也就是太阴阳明经,说明白芷是入里的。两者的作用层次不一样。 另外就是白芷有几个作用是藁本所不擅长的,这就是通鼻窍的作用,也就是治疗鼻炎的作用。还有治疗白带,和消肿排脓的作用 白芷能够治疗各种感冒,风寒感冒用,风热感冒也会用它来宣通鼻窍,当然要配合辛凉清热药来用。 但是白芷在感冒中多不作为主药来用,用白芷也多半是用它的宣通鼻窍的作用。 由于白芷通窍的作用很好,而且能够止痛,因此可以用于各种窍闭不通 比如痰气阻滞,上蒙心窍,神智昏迷,牙关紧闭,身冷无汗的,治疗用顺气散。 比如鼻炎,常配伍苍耳、辛夷,湿热的还会配伍薄荷。 比如产后少乳或者无乳,用《沈氏经验方》的通脉汤 眼睛迎风流泪,白内障视物不清,也可以作为目窍不通来用,比如《丹台玉案》的上清拨云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的开光复明丸。 白芷的止痛能力好,多用于头痛、牙痛、胸腹疼痛,关节疼痛等。比如元胡止疼片成分就是白芷、延胡索。 白芷能够祛湿排脓,而且芳香开散,因此可以用于痈疽肿痛,不管是已经溃破的或者没有溃破的都能够使用。事实上白芷在疮科用的很广泛,很多药物都会用到白芷,比如很有名的生肌玉红膏 白芷在疮疡治疗中具有活血散结,消肿止痛,托举排脓,燥湿消液等多种作用。 白芷有很好的的燥湿止带作用,因此可以治疗湿浊内阻的吐泻,湿热下注的白带病,湿浊侵淫肌肤的湿疮等病症 白芷的作用层次深,而且通窍行气,因此可以入血分,而治疗多种的瘀血证。以妇科和伤科常用。活血化瘀药很大,能用到白芷一定是用它的通窍能力,或者止痛作用,或者排脓作用 白芷除了能够治疗瘀血证,还用于出血证,比如可以治疗鼻衄,吐血,痔疮出血,便血,妇科崩漏等。用白芷止血,是因为它的通窍作用,白芷能够治疗的出血多是七窍血,比如鼻衄,白芷通鼻窍,气血畅通以后造成出血的因素消失,自然止血。治疗痔疮出血和便血也是这样的机理,不是白芷本身止血。 比如脑溢血就不用白芷来止,而是用赤芍,牡丹皮这一类的凉血药。 白芷可以祛风,虽然外感风寒表实证的风白芷去不掉,可是能够治疗皮肤瘙痒。另外,白芷芳香开窍,因此也可以用于治疗雀斑、粉刺等皮肤病。因此白芷在瘙痒性质的皮肤病中也经常使用。 另外,白芷的芳香燥湿还可以用于治疗痢疾腹泻。 纵观白芷的治疗范围是比较广的,这些大体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窍闭的症状,一类是疮疡,再就是瘙痒性皮肤病,妇科病,疼痛性疾病。 白芷在治疗白带的时候烧黑,处方写白芷炭。其他比如用于治疗出血证的时候也可以用白芷炭。但是白芷烧炭以后芳香特质消失,开窍的作用也就没了,因此有一些血病还是用生白芷,比如鼻衄。 白芷这个药的毒性小,老鼠喂饱了也都没死的,因此测不出毒性指标。但是临床有报道白芷用量超过75克后发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因此临床剂量一般不要超过50克。 苍耳子 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功效是通鼻窍,祛风湿,散风寒,止痛。 苍耳子有一定的挥发性味道,熟悉野生中药的应该知道,所谓的辛香,其实就是一种挥发性气味,甚至说不好闻。 苍耳子的有小毒,这应该是我们接触到的第一个有小毒的药物吧。这个小毒指的是小剂量使用没问题,不能大剂量用。 苍耳子如果生用的话,一般不超过30克,开10-20克就可以。生药苍耳子如果超过30克,或者超过10枚,或者是较长期的服用,都有可能会发生中毒。中毒一般为心、肝肾的器官损害。 炒苍耳子能够减毒,因此有的药店供应的苍耳子实际上就是炒的。 苍耳子在使用上,一般外治用生药,内治用炒的。炒的效果差一些,但是更安全。 苍耳子有辛温发散的作用,可以外散风寒,但是苍耳子发汗的作用很差,还有毒性,因此风寒感冒一般不用它。但是苍耳子辛散开窍,善于治疗鼻炎,在鼻炎的治疗中经常作为一个主药。 在外感风寒导致的头痛中,也会用到苍耳子。这种头痛不是麻黄汤的那种昏昏沉沉的痛,而是胀痛,攻痛。 苍耳子虽然发汗解表的作用不佳,但是祛风的效果很好,因此可以用于风邪侵袭体表导致的皮肤瘙痒症状,或者是风邪侵袭导致的关节疼痛。 因此也说苍耳子祛风湿。 如果是风湿热,或者是湿热风疹,用苍耳草更好,就是苍耳的全株。苍耳草是自习功课,课后可以自己看一下。 苍耳子还可以治疗头皮瘙痒,头皮屑等症状,比如《朱仁康临床经验集》中的脂溢洗方。 苍耳子辛散温通,能够通利血脉,而且止痛效果好,因此可以用于气血瘀滞不通导致的肿痛,比如疔疮初起,红肿热痛,根深蒂固的情况,可以用苍耳子和生甘草一起用。还有跌打损伤,皮肉溃烂,筋伤骨折的肿痛,也会用到苍耳子。 苍耳子由于有毒性,因此在治疗的时候一般都不选择这个药。用苍耳子主要就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鼻炎,另一方面是气血瘀滞的疼痛,特别是头痛。 苍耳子用于治疗皮肤病多生用,用于治疗鼻炎和风湿痹痛多炒用,用于治疗头痛可以用酒炒。 辛夷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功效是散风寒,通鼻窍 辛夷没毒,但是辛夷有毛,因此古书说辛夷需要去毛,去毛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炒一下,但是作为一个芳香通窍药,而且辛夷又不像苍耳子是果实,辛夷就是一个花蕾,质地薄,炒一下芳香气味就散失很多,对药效影响大。 因此现在开辛夷写布包煎,就是用布包起来煮。 但是也有研究表明,辛夷的毛很柔软,煮熟以后没发现对咽喉有刺激作用,而且包了总归不如不包的效果好,因此现在有人主张不包,直接煮。 学中医的往往都懒,有几个药需要布包煎往往记不住,辛夷能不用包就解决懒病了,能想起来包就包,想不起来也就直接开了。 现在辛夷一般就是用生药,不炒。 辛夷是花蕾,因此芳香见长,没有说苦,而且辛夷质地轻,轻者上扬,因此辛夷的主治都是头面症状,如果是汤剂就不能下行治疗下肢的病变。 而苍耳子还能治疗痹痛和疔疮,因此能够治疗下肢的疾病。 因此对比这两个药的属性就能够看出,苍耳子通窍是依靠的毒性霸道,也就是武将式的开窍。而辛夷的开窍是依靠芳香宣散 我们对比苍耳和辛夷治疗鼻炎的内容,能够看出来苍耳子只能用于风寒的鼻炎,而辛夷配伍辛凉药物可以治疗风热鼻炎。辛夷也是温性的,但是它芳香轻扬,宣通鼻窍以后发散掉了,和苍耳子多方面的体内作用不同,因此辛夷也能够用于风热的鼻炎。 一般也就是遇到鼻炎,属于寒性的,苍耳、辛夷、白芷,这几个通鼻窍的药联合使用,有的还加上细辛等别的辛温通窍药物,而遇到热性的鼻炎,苍耳子、就撤退了,只留下辛夷,但是白芷还是可以用的,白芷的辛香宣散介于苍耳的霸道和辛夷的轻柔之间。 苍耳子和白芷都提到了止痛,而且效果良好,辛夷就没说止痛,但是辛夷的芳香宣散特性,也能止痛,可以用于风邪导致的头痛、牙痛、脸肿等症状,也是用的辛夷上行通窍的特点。 苍耳子、辛夷、白芷做对比来说,苍耳子是斩将夺关的大将,辛夷是魅惑诱人的美女,而白芷是多才多艺的军师。 辛夷芳香开窍,性质上行,是专治鼻炎的好药。而且不分寒热都能够使用,又没有毒性,因此在遇到鼻炎的时候,更会首先想到它。 辛夷也有弱点,这个药毕竟是花蕾,在产量上比苍耳和白芷都少,因此价格要更高一些。单纯从处方来说,在鼻炎的治疗中更容易想起辛夷。 苍耳子辛能通,苦能降,不仅能通鼻窍,还能治疗各种风邪闭阻性质的疾病,包括疼痛、肿痛、胀痛、瘙痒等情况。 而白芷更是多面手,在宣通鼻窍上,白芷既能够治疗寒性的鼻炎,也能够治疗热性的鼻炎。在祛风止痛方面也是多方面的作用。但是白芷作用虽然多,在性质上毕竟不如苍耳子霸道,因此对于胀痛、攻钻性的疼痛,以及跟深难治的疔疮,苍耳子要比白芷更有优势,用毒药用的也就是霸道。 这仨个药都是辛香温燥的,因此阴血亏虚的患者不宜使用,特别是苍耳子,对于痹病日久,血虚已成的患者忌用。 细辛 细辛全草可以入药,但是我买到的都是根。细辛的根部比全草的毒性大,药效也更强。 细辛药性辛、温,有小毒。归十二经。功效是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细辛看药的名字就知道,细的像线,辛味的。教科书说细辛入肺、肾经,这不对,细辛辛散走窜,无所不到,因此入十二经,这在很多中药书都有记载。 细辛是十八反的一个,诸参辛芍叛藜芦。具体不解释了,大家应该能看懂 细辛的毒性,是小毒,也就是用量不宜过大。在本草纲目有细辛不过钱的说法,因此开药的时候药店一般每服药只给3克,多的能给5-6克。但是在其他药物用二三十克的情况下,这点细辛没什么作用。 一般情况下用细辛,在伤寒论能够用到三两,按照两煎计算,是30克,确实有人用这个量,火神派的常用这个量,不会有问题。我自己用细辛到20克,煮十几分钟就喝,药有点麻嘴,但是没有其他反应。 我就发现一个用细辛60克的方子,而且一个疗程就是两个月,但是这种做法是极端个例,一般情况下不提倡这么用。 所谓的细辛不过钱,指的是细辛作为散剂,在直接吞服的情况下不能超过一钱,也就是3克。细辛的毒性主要在挥发性物质,加热能够破坏部分挥发性物质,加热时间越长,挥发物质就散失越多,因此可用的剂量也就越大。 细辛的中毒,一方面是直接吞服散剂过多,二是大剂量煮的时间过短,三是大剂量长期服用造成药物积累。只要能够注意这三个方面,细辛的毒性不用太担心。 在这三个方面中,长期服用需要注意,我们看伤寒论的运用,开了一副麻黄附子细辛汤,没有痊愈,第二服就改成了麻黄附子甘草汤,去掉细辛。这里即便是不考虑细辛的毒性,也需要考虑细辛的辛散走窜对于真气的消耗,因此不能大剂量长时间服用。 我们具体看细辛的作用。在此之前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药学把细辛放到了温里剂,这也不对,细辛不能起到温里作用,细辛温散行气,用来通经络开窍闭可以,用来治疗真阳亏虚的实寒证,细辛只能使得真气更亏。 因此更多的分类把细辛放到了辛温解表剂中,细辛的通窍止痛,温通经络的作用和苍耳、辛夷有类似之处。只是苍耳辛夷开鼻窍,细辛通行十二经,无所不到。 我们看细辛的作用,首先,细辛在外感风寒中的运用。细辛温性足够,因此才会被中药学放到了温里剂,细辛的温性甚至比桂枝更强。但是桂枝汤没人用细辛替代桂枝,就是因为这个药太霸道了。 细辛通行十二经,因此可以入阴经。在体虚患者感受风寒的时候,风寒直入三阴,用其他的辛温解表药就不能解决问题,必须用细辛。 这也就是阳虚外感,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细辛的开窍止痛能力,可以用来治疗头痛、牙痛、鼻炎,鼻塞流涕,眼疼,耳聋,喉痹,风寒湿痹,腰膝冷痛,痛经经闭,乳房结块胀痛等症状,只要是属于经络闭塞,窍闭不通,都可以使用细辛。 不仅是在风寒窍闭的症状中能够使用,风热窍闭或者经络不通也能够使用细辛,配合寒凉药物使用。 比如说将细辛粉掺调到黄蜂蜡中,做成蜡丸,叫做聪耳丸,治疗耳聋。 风冷牙痛可以用细辛和白芷煮水含漱,风火牙痛可以用细辛配黄芩、黄连、菊花、薄荷等药使用。 细辛末用醋调,贴在肚脐上,还能够治疗小儿口疮。 细辛辛温,辛散通行能力强,因此可以温肺化饮,治疗痰饮喘咳,是伤寒论苓甘五味姜辛汤的基础组方,在此基础上组成的小青龙汤,也用到了细辛。 细辛这个药霸道,就好像脾气古怪的老头一样,好干的活没人找它,用到细辛就是不容易解决的问题。细辛的辛味不大,但是传的比较远,而且刺鼻,能够感觉到对鼻腔的穿透力。如果是感冒拿一袋细辛来闻,就能够体验到它的宣通能力。 细辛开窍的作用强,通行经络的作用也很强,而且无所不到,因此运用很广泛。但是行气药也都散气没有那个行气药既能够行气又能够补气的。因此,细辛入汤剂不能久服,入散剂不能大剂量。 现代在细辛的一些作用研究中,还发现细辛能够缓慢、温和的降低血压。这应该和细辛通行经络的作用有关系。 葱白 最古老的中医书上就有大葱,但是那个大葱指的是羊角葱,就是图上这种,不是现在市场上的大葱。 所说的葱白,包括葱绿,就是葱去掉叶子和须根。 伤寒论上说葱九茎,就是九棵葱白,指的就是这种羊角葱,如果是现在的大葱,九根葱估计需要用蒸馒头的锅来煮。 羊角葱和大葱的区别,就好像干姜和生姜的区别一样。葱白只能在土中生长,羊角葱培土少,因此葱白短,物质积累多,辛辣。而大葱在种植中是挖沟种,挖沟的土就放在沟的旁边,等到葱白长一段了,就埋起一段,过几天再埋土,一直到埋到地面上还是堆土,这样葱白会长很长,辛辣味道差,而有了甜味。 葱白:辛、温。归肺、胃经。功效是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结。 这个归经不对,葱白最起码还入肝经,因此葱的辛辣气味未入鼻先入眼,不能说葱对于肝没有作用。 葱白的药力比较弱,发汗也不猛烈,因此说葱白辛温而不燥烈,可以用于风寒感冒、恶寒发热的轻证。 可以单独用葱白,或者是和生姜一起就是神仙粥,连须葱白汤,和淡豆豉一起就是葱豉汤。 葱白治疗外感风寒,很多中医喜欢加,就是因为葱白药食两用,药性温和,取用方便。但是葱白不能用于外感病入肝胆,感冒迎风流泪。迎风流泪用葱白越用泪越多。 由于葱白药性温和,因此在风温表证中,如果发汗不畅,也会借用葱白,当然这种情况下就不能用葱九茎了,剂量肯定小一些。 葱白气辛味辣,气味皆浓,气浓可以温通宣散,味浓开胃降浊。因此葱白也是一个既能生清又能降浊的药物。可以用于阴盛格阳证,厥逆脉微细,用来沟通阴阳,也就是白通汤。 葱白辛香浓郁,因此可以通窍,用于治疗乳汁稀少和二便不通,比如当归补血加葱白汤治疗产后缺乳;葱白汤治疗强力忍尿导致的小便不通;葵菜羹治疗老人小便涩滞;葱胶汤治疗老人血虚肠燥等。 葱白辛温宣散,还能够散结气,解毒消肿,用于痈疮和跌打损伤。 因为血虚风燥,湿毒蕴结肌肤而导致的皮肤瘙痒,或者是肛门肿痛湿痒,或者是遍身疥疮瘙痒等,葱白散风气,行气血,而且药性温和,也可以使用。但是痒症和疮疡多热,用葱白宣散应当少用,而配合凉性药物。也就是用凉性药物清热,而借用葱白的宣散作用散风气,解郁结 用于治疗疮疡和跌打损伤,多外用。 洋葱 洋葱早在汉代张骞通西域的时候就传入了中国,但是药书多没有写它。 洋葱和大葱都是气辛味辣,气味皆浓,因此在作用上类似。但是葱白生长向上,而洋葱作为一个根茎球主要起储备作用。因此葱白的宣散作用更好,而洋葱偏于沉降。 我们知道,葱白治疗外感风寒就嫌药性温和,而洋葱的宣散作用不如葱白,因此入药用不到它。葱白能够开胃,但是在药书上并没有提到开胃的作用,也就是开胃的药很多用不到它。洋葱虽然开胃降浊比葱白更好一点,但是选择太多,也不一定用到它。 我看到洋葱的介绍,是在《通俗伤寒论》,用洋葱来治疗孕妇外感风寒,洋葱比葱白更温和,而孕妇外感需要选择的就是一个温和的药物,因此才会有紫苏。 但是紫苏的温性不如洋葱,因此在《通俗伤寒论》中更喜欢洋葱。 柽柳 柽柳可以用于风寒感冒,但是在那么多优秀药物的陪衬下,极少用到柽柳,一般用柽柳就是发汗透疹。 柽柳入肺经,走气分,性平,不温不凉,有的说柽柳辛,有的说辛、甘,其实味道比较淡,气息也比较淡,是一个药性平和的药物。但是有发散能力。 柽柳用于斑疹,主要是质量疹出不畅,或者是受风而疹随出随收,或者是疹毒内陷,用柽柳透发,当然也需要配合其他的药物。 因为柽柳也就是用于发疹的,因此麻疹已经发透的不能再用。 在中药学上有说柽柳量大使人心烦,但是发汗透疹的还可以配合一些清心除烦药,比如淡豆豉。如果能够适当制约心烦,剂量也可以更大。 最起码用30克没问题 现在麻疹已经很少了,但是还可以用于其他疹病,比如药疹,荨麻疹等 有一个方子叫做柽柳功劳汤,治疗类风湿,是用柽柳作为君药。 鹅不食草 鹅不食草,鹅都不吃,这个药是有怪味道的,也就是中医说的香辛味,中医的香辛味道啊,有一些真不咋地,特别是这个香味,真是没底线。 鹅不食草入药有一个检验标准,就是闻一会儿能打喷嚏的,这是优良品。因此这个药具有通鼻窍的作用。 鹅不食草辛、温。归肺、肝经。功效是发散风寒,通鼻窍,止咳化痰平喘,解毒。 鹅不食草能开鼻窍,而且辛温,用于治疗风寒外感,以鼻窍闭塞不通为主证的,用鹅不食草能够开鼻窍。鹅不食草也能上达头脑,行气散邪,因此对于外感头痛也有治疗作用。 鹅不食草可以治疗白内障,也就是不仅能开鼻窍,还能开目窍。前面学过的白芷,也是同时具有开鼻窍和开目窍的作用。 鹅不食草具有止咳化痰平喘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寒痰咳嗽,因为鹅不食草有良好的宣发通窍能力,因此咳喘导致的肺窍不通用鹅不食草效果很好。但是这个药比较偏,喜欢用的不多。 鹅不食草既入肺经,还入肝经,因此还可以通肝窍。不仅能治疗白内障,还能治疗胆结石。膀胱经也主表,因此鹅不食草也能治疗膀胱结石 越是独特的作用就越有用,比如紫苏能够治疗感冒还能安胎,就是独特作用。辛温解表药用于治疗结石的不多,鹅不食草的这个作用是可以标记的作用。 在《医林纂要》中还记载鹅不食草有截疟和止痢的作用,辛温解表药大都能够治疗腹泻,因此这个作用很平常。截疟的作用要分地区,有用的可以北京治疗白癜风最佳药物治白癜风杭州哪家医院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zz/483.html
- 上一篇文章: 汗症论治补益心肾虚也
- 下一篇文章: 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