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每晚九点,传播健康知识,共享健康人生。

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李时珍谓: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故明防风。

来源:为伞形科多年生植物防风的干燥根,均为野生。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未抽花茎植株的根,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别名:别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茎单一,根头部有纤维状棕黄色粗毛。根生叶有长柄,基部稍抱茎,叶片三角卵状,二回或近三回羽状分裂。茎生叶较小,生于叶鞘上。复伞形花序,顶生。花白色,双悬果。

产地:

1、东防风生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

2、西防风生产与内蒙、河北。

3、水防风生产于河南郑州、洛阳汜水等地。

性状鉴别:

东防风:圆锥形,长约20~50厘米,直径约1厘米。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顶端钝尖,有密集的细环节如蚯蚓,俗称“蚯蚓头”或“旗杆顶”。细环节上带有部分黄色纤维状毛须,系叶基部残存的维管束。细环节之下多纵皱并有横长皮孔。质松脆,易折断。断面中间有黄色圆心(木质部),心外有棕色环(形成层)、最外层淡棕黄色(皮部),有裂隙。微有香气。味甘后微苦。

西防风又名口防风,形态基本与东防风相同,唯顶端环节较小,残存维管束较多(俗称扫帚头),皮色较浅,纵皱较多。断面及气味亦与东防风同。

以上两种均以根条肥大,平直,皮细质鞣糯,断面黄白色,中心色黄,显菊花心者为佳。

水防风:又名汜水防风。细长条形,弯曲不整,长约15~25厘米,直径约0.5厘米。表皮土黄色,顶端有短芦,下多纵皱。少有小歧根及微凸起的须根痕。质柔韧易折断,断面淡棕黄色,有黄色圆心,味甘。

以条长均匀,不带芦头,体柔,断面黄白色,中间有黄色花纹为佳。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甘露醇。

药理作用:

①解热作用

对人工发热家兔,经口给予关防风煎剂或浸剂,有明显解热作用,煎剂的作用较浸剂好。

②镇痛作用

小鼠灌服防风(品种未鉴定)50%乙醇浸出液(蒸去乙醇),能明显提高痛阈(电刺激鼠尾法),皮下注射同样有效。

③抗菌作用

新鲜关防风榨出液在体外试验,对绿脓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抗菌作用。品种未经鉴定的防风煎剂对溶血性链球菌及痢疾杆菌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关防风醇浸膏给家兔皮下注射,对血糖无影响。

炮制:

1.除去残茎,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

2.炒防风:取防风片,置锅内微炒至深黄色,取出放凉。

3.炭制:取防风片置锅内,用中火炒至外呈黑色,内呈黄褐色为度。喷洒清水适量,灭尽火星,取出,晾一夜。

4.蜜炙:取防风,加蜜炒至蜜被吸尽,放冷即可。每防风片1kg,蜂蜜0.3kg。

性味:辛甘温。

归经:入膀胱、肺、肝、脾经。

功能: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

主治:外感风寒或风湿所致的头痛、目眩骨节疼痛、破伤风等症。

1、用于治疗外感风寒、风热、关节和肌肉风湿。主要作用是祛风(即通过解热、发汗、镇痛等作用解除风邪引起的症状)。防风的药性较缓和,发汗力量不如麻黄、桂枝,性味的辛燥不如羌活,故称为“风药中之润剂”。

治感冒常与荆芥同用。防风与荆芥作用上的差别是:防风性较荆芥为温,且能胜湿(即治疗由湿引起的症状),故治疗风湿痹痛用防风而不用荆芥。

如外感寒邪,伤湿感冒,恶寒无汗,则配苍术,方如海藏神术汤。

2、用于治偏头痛。配白芷、川芎,尤其是体质平素虚寒而又有头痛、头晕者,或头痛与风湿有关者更适用。

3、用于止痒。常与荆芥、薄荷配用,其作用仍属祛风范畴(中医学认为痒疹也属“风”症)。

4、用于治疗痛泻(即肠鸣腹痛,泻时有痛)。中医认为这种痛泻由于肠内有“风”邪又有“湿滞”,故治疗上有防风配白术,达到祛风去湿目的,方如痛泻要方。

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一般生用,止泻炒用,止血炒炭用。

注意:血虚痉急或头痛不因风邪者忌服。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处方举例:1、神术汤(王海藏):防风6g、苍术6g、灸甘草3g、葱白9g、生姜9g,水煎服。

2、痛泻要方(《景岳全书》):防风9g、白术9g、白芍12g、陈皮6g,水煎服。

复方:

①治风邪伤卫,有汗恶风:防风、荆芥、葛根。(《症因脉治》防风汤)

②治偏正头痛,年深不愈,风湿热上塑损目,及脑痛不止:川芎五钱,柴胡七钱,黄连(炒)、防风(去芦)、羌活各一两,炙甘草一两五钱,黄芩三两(去皮,锉,一半酒制,一半炒)。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匕,于盏内入茶少许,汤调如膏,抹在口内,少用白汤送下。临卧,如苦头痛,每服加细辛二分。(《兰室秘藏》清空膏)

③治偏正头风,痛不可忍者:防风、白芷各四两。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如牙风毒,只用茶清为丸,每服一丸,茶汤下。如偏正头风,空心服。如身上麻风,食后服。未愈连进三服。(《普济方》)

④治风热拂郁,筋脉拘倦,肢体焦痿,头目昏眩,腰脊强痛,耳鸣鼻塞,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粘,肠胃燥,热结,便溺淋闭等症: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各半两,石膏、黄芩、桔梗各一两,滑石三两,甘草二两,荆芥、白术、栀子各-分。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宜明论方》防风通圣散)

⑤治白虎风,走转疼痛,两膝热肿:防风一(二)两(去芦头,微炒),地龙二两(微炒),漏芦二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温酒调下二钱。(《圣惠方》防风散)

⑥治痈疽最难收口者:防风、白芷、甘草、赤芍、川芎、归尾各二钱,雄猪蹄一节。加连须葱白五根,用水三大碗煎,以绢片蘸水洗之,拭干,然后上药,其深曲处,以羊毛笔洗之。(《外科十法》防风汤)

⑦治一切风疮疥癣,皮肤瘙痒,搔成瘾疹:防风(去叉)、蝉壳、猪牙皂荚(酥炙,去皮、子)各一两半,天麻二两。上四味捣为细末,用精羊肉煮熟捣烂,以酒熬为膏,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荆芥酒或茶汤下。(《圣济总录》防风丸)

⑧治破伤风及打扑伤损:天南星(汤洗七次)、防风(去叉股)各等分。细末。如破伤以药敷贴疮口,然后以温酒调下一钱。如牙关急紧,角弓反张,用药二钱,童子小便调下,或因斗伤相打,内有伤损之人,以药二钱,温酒调下。(《本事方》玉真散)

⑨治自汗:防风、黄芪各一两,白术二两。每服三钱,水一钟半,姜三片煎服。(《丹溪心法》玉屏风散)

⑩治盗汗:防风五钱,川芎二钱半,人参一钱二分半。为细末,每服二钱,临卧米饮调下。(《世医得效方》防风散)

⑾消风顺气,治老人大肠秘涩:防风、枳壳(麸炒)各一两,甘草半两。为末,每食前白汤服二钱。(《简便单方》)

⑿治崩中:防风去芦头,炙亦为末,每服二钱,以面糊、酒调下,更以面糊、酒投之。(《经验后方》)

⒀治霉菌性阴道炎:防风、大戟、艾叶各五钱。水煎,熏洗,每日一次。(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

防风的配伍应用:

防风,古代名“屏风”(见《名医别录》),喻御风如屏障也。其味辛甘,性微温而润,为“风药中之润剂”。临床随证配伍,具有不同的双向作用,兹琐志之。

1、能止血,又能通经

“防风,去芦头,炙赤、为末,治崩中”(《经验后方》)。正因防风能升脾之清阳,炒黑,则入血分增强止血之效。槐角丸(《和剂局方》)方中用防风配槐角、地榆、枳壳等,治诸痔、脱肛及肠风下血。笔者临床治痔血等用槐花散(《本事方》:槐花、侧柏叶、荆芥、枳壳)加防风、升麻、大黄各等分,同炒黑、存性,共碾极细末,每日早晚空腹取5~6g,米饮汤调服。不仅能入血分而止血,又能引邪外出于气分,一举两得。但对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以及气虚、阴虚者非宜。

2、能止泻,又能通便

防风配柴胡、羌独活等,能散风胜湿,升清止泻。即《内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泻”是也。吴鞠通取补中益气汤加防风,升清阳以止泻。孙一奎治泻取苍术防风汤,亦以防风能升脾阳而止泻。临床常见有因脾胃之虚,怠惰嗜卧,肢体酸疼,大便溏泄,小溲频数者,用升阳益胃汤(《脾胃论》),每奏捷效。若因外伤风邪,肝木乘脾,完谷不化,而泄泻者,用痛泻要方(《医方集解》引刘草窗方),取防风能舒脾泻肝胜湿,为引经之要药。

防风配枳实(壳)能通便。方如《太平圣惠方》搜风顺气丸用防风升脾之清气,配枳壳、大黄以宽肠顺气,治中风而引起的风秘、气秘,使清阳升而浊阴降。王好古用防风合苍术、甘草为末(神术散),加生姜、葱白煎服,治内伤冷饮,外感寒邪而无汗者。笔者临床取本方加枳壳(实)、麦芽治心下虚痞,以行气除满,消食去滞。

3、能发汗,又能止汗

“用防风必兼荆芥者,以其能入肌肤宣散故耳”(见《本草求真》),“若属外感证,用麻桂嫌热、嫌猛;用银翘嫌寒时,荆防用之最宜”(见《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可见荆芥与防风相配有达腠理、发汗散邪之效,二者相辅相成。张元素治四时外感,表实无汗用防风配羌活等(九味羌活汤);刘河间治三焦实热用防风配荆芥、硝、黄等(防风通圣散)。前者乃解表兼除湿热之剂,后者乃表里双解之剂。

防风配黄芪、白术,即玉屏风散。方中黄芪实卫,得防风则使邪去而外无所扰,得白术以培中固里,使脾健内有所据。所谓“发在芪防收在术”,内外兼顾,诚固表止汗之良方也。笔者用本方加麻黄根、龙骨、牡蛎、浮小麦、乌梅,治自汗、盗汗,均获佳效。

防风的医家论药:

1、“防风,散风寒湿痹之药也。故主诸风周身不遂,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痿躄痫痉等证。外科痈疮肿毒、疮痍风癞诸证,亦必需也。为卒伍之职,随引而效,如无引经之药,亦不能独奏其功,故与芎、芷上行,治头目之风;与羌、独下行,治腰膝之风;与当归治血风;与白术治脾风;与苏、麻治寒风;与芩、连治热风;与荆、柏治肠风;与乳、桂治痛风及大人中风、小儿惊风,防风尽能去之。若入大风厉风药中,须加杀虫活血药乃可。”(《本草汇言》)

2、“防风治风通用,升发而能散,故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周身骨节疼痹,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下乳,金疮因伤于风内痉。”(《本草经疏》)

3、“防风,通治一切风邪,故《本经》以‘主大风’三字为提纲。头痛恶风及风邪而目盲无所见,其外感风邪之盛可知,风行周身,而骨节为之痛痹,亦风邪之深且重者,而防风皆治之,诚风药中之首屈一指者矣。”“防风为风病之主药,《本经》所主,皆风门重证,故首以大风一句表扬其功用,则驱除外风,兼能通痹起废,其效最弘,《本经》列于上品,正以其足当大任而推重之,非无故也。

注:除以上三种防风外,还有四川、云南、新疆等省产的不同形态的防风。如竹叶防风、竹节防风、细叶防风等,但都属于地产地销。河南的汜水防风主销中南区。东防风与口防风运销全国并出口。京津两市习销东防风和口防风两种。

西防风中常混有伞形科植物沙茴香的根(俗称白马肉),其根上粗下细,不分歧。外皮黄白色,皮质坚硬,折断有木质心,可由上部用手劈成两开。防风则不能劈开,注意鉴别。

用药需谨慎,请遵医嘱!(源于网络)

温馨提示:

想要了解更多病症中医用药,病症小偏方吗?

想要了解更多中药知识和食用方法吗?

只需







































郑州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后天的白癜风遗传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zz/2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