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身知识黄芪补气效果佳
黄芪又名黄耆,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以产于内蒙古且根条粗长,独枝无杈、外皮光、皱纹少、质坚而绵、断面色黄白、粉性足、味甜者为佳。 传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诗,诗中的“王孙”是一味古老中药的别名。黄芪又称为“王孙”,见于与王维同朝的甄权的《药性论》,转载于明朝药物学家所著的《本草纲目》,黄芪,旧作“耆”,长也,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据《旧唐书·方技传》记载:唐朝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请遍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柳太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眼见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众医束手无策,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而精通医药的许胤宗不但不着急,反而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以后经过一段时间调理,太后便康复同以前一样了。 柳太后猝患中风,是因年老体弱、气血失调的结果。而黄芪性温,善补气升阳、固表行滞;防风性微温,善散风胜湿止痛。许胤宗说: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二者相伍,既能补气固表而健体,又能散风行滞而调气血,恰中病理。再加上热蒸气既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润肌肤、开毛窍,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较短时间内收效。 药用价值 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古代写作黄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痢,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名医别录》:“黄芪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日华子本草》:“黄芪助气减筋骨,长肉补血,破症癖,治瘰疬、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内、热毒、赤目等。” 中医认为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入气分,可升可降。生用黄芪,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的功效,适用于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等症。蜜炙用黄芪有补中益气、养血之功效,常用于治疗气血两虚之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等症;为临床使用濒率较高的中药。 1、补气升阳适用于脾肺气虚,神倦乏力,食少便溏,气短懒言,自汗等症,常与人参同用,以增强补气之效,如人参黄芪汤,若与白术同用,以增强健脾益气的作用,可治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泄泻如芪术膏,若与附子同用以益气助阳,还可用治气虚阳衰,畏冷多汗之症。如芪附汤。本品既能补脾益气,又能升运脾阳,善治中气下陷,脾阳不升所致久泻脱肛、胃、子宫垂及气不摄血、便血崩漏诸症,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等同用,共收升阳举陷益气摄血之效。 2、血虚发热心悸萎黄本品甘温益气升阳,气旺血升,故有良好的补气生血作用。用治劳伤内伤、气血虚弱,血虚阳浮发热者,重用本品以资生血之源,配当归以养血和营,共奏补气生血退热之效,如当归补血汤;若心脾两虚,失悸失眠,面色萎黄者,常与人参、茯苓、当归、龙眼肉、酸枣仁等同用,以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如归脾汤。 3、气虚血滞风湿痹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本品有补气行滞之效。故可用治气虚血瘀、风温痹痛,四肢麻木者,常与桂枝、白芍、生姜、等同用。以益气和营温经通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若与川芎、当归、桃仁、红花等同用,以益气活血,祛风通络,如补阳还五汤;还可用治气滞血瘀,半身不遂,中风后遗症。 4、表虚自汗本品补肺气、益卫气、固表而止汗。故善治表虚卫阳不固所致自汗之症,常与麻黄根、浮小麦、煅牡砺同用,如牡砺散;若气虚恶风自汗或易感风寒者常与白术,防风同用,共奏益气祛邪,固表止汗之效,如玉屏风散;若阴虚盗汗者,则必须与生地、黄柏等滋阴降火除蒸止汗药同用,如当归六黄汤。 5、痈疽不溃、久溃不敛本品温养脾胃而生肌托毒,故有补气生肌,托毒排脓之效。用治痈疽脓成不溃,常与穿山甲、川芎、当归、皂角刺等活血消痈排脓药同用,如透毒散;若气血不足,脓成不溃,久溃不敛者,又多与白术、当归、银花、皂角刺等益气养血,托毒排脓药同用,如黄芪内托散。 6、气虚水肿本品健脾益气、利水退消,故可用治脾虚不运,表虚风邪外袭,水湿停聚,所引起的肢体面目浮肿,小便不利,汗出恶风的风水症,常配防已,白术,生姜大枣同用,以健脾祛风,利水消肿,如防已黄芪汤。 7、内热消渴:本品能健脾益气,生津止渴,故用治内热消渴,常与麦冬、人参、五味子、熟地黄等同用,如下消黄芪汤。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为补气中药之首选,基本用于提高肺与呼吸系统免疫能力,和因免疫力低下导致的虚汗病症,也可以用于补气和增进脾脏功能和代谢能力低下;比如说话没力,走路没劲,脸色比较苍白等都是脾肺气虚的表现。黄芪能补一身之气,比如上半身气虚可以用黄芪,下半身气虚也可以用黄芪。 黄芪还有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压、保护心脏、双向调节血糖、抗自由基损伤、抗衰老、抗缺氧、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可用来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症。黄芪还能扩张血管,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和营养状况,故对慢性溃疡久不愈合者有效。其还能消除肾炎患者的蛋白尿,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原减少。 黄芪对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和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对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与化疗药物配伍应用,能减低副作用,又能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黄芪对抗应激反应的影响:黄芪可明显提高机体的抗疲劳、抗缺氧、耐低温、抗辐射能力;还具有保肝护肝脏,抗肝毒损伤,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 黄芪对多种病毒与细菌感染具有一定的对抗作用。黄芪具有较强的利尿作用,临床用于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及糖尿病有较好的疗效;动物试验可起到增加体重、延长耐力的强壮作用,而伪品不具备上述功效,不可代替黄芪使用。 药膳食疗 黄芪不仅是一味名药,而且还是一味不可多得的食材,被广泛用于药膳食疗方剂中。黄芪粥是中国传统的药粥,在宋代已经风行。据《冷庐医话》中载“黄芪粥”的做法是:选用优质黄芪30~60克,加水适量,煎取浓汁去渣后,放入粳米2两、红糖少许,继续煮至粥快熟时,再加入陈皮末1克,煮沸片刻即可。早晚服食,可健脾养胃,补益元气。著名老中医岳美中曾用加味黄芪粥治疗慢性肾炎,即在煮粥时加入薏苡仁30克,赤小豆15克,鸡内金9克,金橘饼2枚,糯米30克,先以毫升水煮黄芪30克,再加入上述几味取汁,入米煮熟,日服2次,为“复方黄芪粥”,收效颇著。下面本文介绍几则黄芪药膳的家庭制做,供读者选用: 芪苓蒸鲤鱼 原料:黄芪50克、茯苓25克、鲤鱼克、枸杞15克、鸡汤毫升。 制法:先将黄芪、茯苓用温水泡软切薄片备用,后将鲤鱼除去鳞及内脏,切成片与枸杞、黄芪、茯苓片一同放入蒸碗内,拌入葱白、生姜、香油、白糖、精盐、淋上鸡汤隔水蒸10分钟即可食用。 功效:此方具有补脾益气、利水渗湿、安神益智之功效,适用于脾胃气虚、水湿不利的水肿、便溏食少、脘腹胀满、形体消瘦、肢倦乏力、心悸失眠、健忘多梦等症,且对慢性肾炎及肾癌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芪归补血膏 原料:当归克、党参60克、川芎30克、阿胶3克、白芍30克、茯苓克、生地50克、白术30克、佛手片30克、甘草20克。 制法:将上药除阿胶外,放入锅内加清水煎煮3次过滤去渣取药汁,文火浓缩,阿胶加黄酒烊化后与蜂蜜药汁混合加热溶化收膏。每次服15~20克,1日2次,早晚空腹用温开水冲服。 功效:此方有补益气血、理气调经之功效,可治疗气血亏虚、头目眩晕、夜卧不安、少气倦怠、饮食无味、月经不调、行经腹痛、贫血等症。为调治妇女月经不调之首选方药。 黄芪炖乳鸽 原料:炙黄芪40克,乳鸽1只(约克)。 制法:先将黄芪用温水泡软切薄片,再将乳鸽宰杀后去毛及内脏,与黄芪同入炖盅内,加料酒、葱姜、精盐、味精等调料,隔水炖2小时,即可佐餐服食,每周2次。 功效:此方有补中益气,敛肺平喘之功效,适用于喘咳症缓解期的辅助治疗。 芪参煲猪肉 原料:炙黄芪、党参、肉桂、熟地、炒白术、炒川芎、当归、酒白芍、茯苓、炙甘草各10克,猪皮、猪肚各克,墨鱼50克,生姜30克,杂骨及鸡鸭爪(翅)、猪皮、食盐、胡椒各适量。 制法:上列原料分别洗净后,将几味药材用纱布袋松装扎口;墨鱼发透去净骨膜切块;杂骨打碎;猪肚、猪皮切成大片;生姜拍破。如此处理后,同时共放入大砂锅中,加清水适量,武火烧沸,撇清浮沫,再改用文火煲炖2个小时,除去药包,放入食盐、胡椒调味,吃肉喝汤。 功效:此汤名日“十全大补汤”,具有滋养补益、温补气血之功效,适用于气血不足、久病体虚、面色萎黄等偏于虚寒之症。 党参芪归羊肉羹 原料:党参10克、炙黄芪10克、当归身5克、羊肉克、生姜5克、葱白3克、生粉15克,细盐适量。 制法:把羊肉洗净后切成小肉丁状、再把生姜、葱白切成末备用,选优质炙黄芪、党参、当归身,用单层纱布一并包扎好,与羊肉丁同时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先用大火烧开,然后改用小火,慢慢把羊肉煨烂熟。捞出纱布、加入生姜末和葱末,同时调入生淀粉,放进细盐搅成糊羹状,再稍煮一会即可食用,连吃数日。 功效:此方具有温补气血,滋补强壮之功效;适用于小儿体质羸弱、发育迟缓、贫血或营养不良等症。 黄芪首乌红枣汤 原料:黄芪15克,制首乌20克,红枣10个,母鸡肉克。 制法:将黄芪、制首乌冼净,用纱布袋封口;红枣(去核)冼净;母鸡肉洗净,切成小块,一齐放入沙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炖2小时,去药袋后调味即可,随量饮用。 功效:此方具有补气血、滋肝肾之功效,适用于更年期综合症以及气血虚弱,肝肾不足之头晕耳鸣、失眠健忘、心惊胆怯、虚弱无力等。 黄芪香菇鱼丸汤 原料:炙黄芪10克、香菇60克、党参15克、鱼丸克、白菜克、胡椒粉、生姜、油、盐各少许。 制法:先将黄芪用温水泡软切薄片备用。再将香菇洗净切碎、白菜切细一同放锅内下油烧至七成熟时入姜片爆炒,然后放砂锅内,放入适量清汤加黄芪片、党参、鱼丸烧滚后下白菜,然后调味即成。 功效:此方有益气健脾、扶正抗癌之功,为癌症患者术后、放化疗中的常食佳肴。 参芪鸭条 原料:鸭1只(约重1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陈皮克、瘦猪肉克。 制法:先将鸭宰杀去内脏洗净,党参、黄芪切成斜片、陈皮切丝、猪肉切块,将鸭子放入七成熟的油锅中炸至皮呈黄色捞出,用温水洗去油腻盛入砂锅内,加猪肉、黄芪、党参、陈皮、料酒、葱节、姜片、胡椒、酱油、精盐、清汤用中火烧沸,改用文火煨至鸭肉熟烂加味精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此方有补血益气、健脾除湿之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之食欲不振、腰膝乏力、气血虚衰之眩晕、失眠,面色无华及气虚水肿、潮热盗汗等症皆有较好疗效。党参黄芪还能消除尿蛋白,故还可作贫血、营养不良、慢性肾炎以及癌症患者放疗化疗后的辅助治疗膳食。 注意: 本品性质温升,可以助火,又能补气固表,所以外有表邪,内有积滞,气滞湿阻,阴虚阳亢以及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者均不宜用。高热、大渴、便秘实热证者忌用。消化不良上腹胀满和有实证、阳证者慎用。 作者:欧阳军(副主任中药师) 欧阳军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zz/2503.html
- 上一篇文章: 承天百科中药房中药斗谱编排规则和斗谱图
- 下一篇文章: 艾叶灰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