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麻黄、中麻黄的干燥茎枝。均为野生。

别名:狗骨、龙沙、卑相、卑盐。

产地:主产于山西、内蒙、甘肃、新疆、河北等地。

主要成分:含L-麻黄硷、伪麻黄硷、挥发油等。

药理作用:发汗、平喘、利水。

1、  发汗。仅在人加热时能增加其发汗量,动物实验尚未证实本品单独应用时有发汗效应。

2、  解热。麻黄发挥油及其主要成分松油醇,对正常小白鼠均有降温作用。

3、  解除支气管痉挛。麻黄硷和伪麻黄硷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且作用较缓和而持久,故能使呼吸平顺而止喘,亦即所谓“宣通肺气平喘”。

4、  利尿。伪麻黄硷有明显利尿作用。

5、  升压。麻黄硷能收缩血管而升高血压,其作用缓进而持久,可维持数小时。

6、  抗病。麻黄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炮制:切咀,1、生用;2、蜜制。

三种麻黄原植物对照表:

名称

草麻黄

木麻黄

中麻黄

全形

草本状小灌木高20~40cm

小灌木,可高达1m

灌木高1m

木质茎

横卧土中或稍露地上

明显,直立或部分匍匐

茎枝较前二种粗壮

草质茎

分枝少,节间少(2.5~5.5cm)

分枝多,节间短(1.5~2.5cm)

节间长(3~6cm)

2片,裂片锐三角形,下部筒状占1/3~2/3

叶大部合生上部1/4分离

叶多为三片轮生,基部2/3合生,裂片短,三角形。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肺、膀胱经。

功能:发汗、平喘、利尿。生用发汗力强,蜜制多用于平喘息止咳。

主治:风寒感冒,气喘咳嗽,水肿。适用于感冒风寒表证无汗者。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平喘和治疗外感风寒。

1、用于平喘止咳。一般需配杏仁,为增强平喘作用。在肺热喘咳时(如肺炎、急性支气管炎),必须用石膏等清热药,入麻杏石甘汤;在肺寒喘咳时(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须加用干姜、细辛、五味子,为加强散寒、祛痰、镇咳的作用,方如小青龙汤。

要注意的是,麻黄虽有治喘作用,但连续长时间使用后,效力会大减,所以,慢性咳嗽者一般不宜久服,可间歇使用。麻黄有兴奋大脑皮层的作用,如用量较大,往往会引起过度兴奋而致失眠,用时宜从小量开始,逐渐探索合适的分量。用蜜炙麻黄副作用较少。

2、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如感冒和流感早期)。冬季外感,寒邪在表,脉浮紧,头、身肌肉紧张而疼痛者,用之最为合适。春夏秋的外感风寒也可以用,但伤风有汗则不宜用,所谓“有汗不得用麻黄”,以防发汗太过。麻黄配桂枝,更能增强发汗作用以解散风寒,方如麻黄汤。

3、用于治疗水肿。取其有发汗、利尿的作用以减轻水肿。一般与白术同用。治疗水肿而伴有表证者,偏寒的,配羌活、防风;偏热的,配石膏。

4、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痛。配薏苡仁或白术等,通过发汗祛湿,缓解疼痛。

使用注意:有高血压者慎用麻黄,用于解表时可以用紫苏叶代替;用于风湿关节痛时可以用鹿含草代替。

用量:常用量:1.5~9g,用4.5~6g较普遍。虚弱者用2.4~4.5g便可。体质稍好者用于发汗、平喘时,有时须用至9~12g,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痛时,用量可较大。

处方举例:1、麻黄汤《伤寒论》:麻黄6g、桂枝6g、杏仁6g、炙甘草3g,水煎服。

2、麻杏石甘汤《伤寒论》:麻黄4.5g、杏仁9g、生石膏18g(先煎)、甘草3g,水煎服。

3、小青龙汤《伤寒论》:麻黄6g、桂枝6g、白芍6g、细辛3g、干姜6g、五味子3g,制半夏6g、炙甘草3g,水煎服。

注:主要成分:麻黄硷、伪麻黄硷,挥发油。

附:麻黄根:为草麻黄的干燥根。呈圆形,有分枝(支根),外表赤褐色,木质坚硬,断面淡红或黄白色,细腻放射状纹理不明显,味微苦。不发汗而能止汗,多用于体虚多汗者。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公益中国援助定点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zz/2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