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论太阳伤寒兼太阳中风
汉唐中医倪海厦 论太阳伤寒兼太阳中风 汉唐中医倪海厦医师行文随感而发,有时会夹带少量医案,可供学习。 关于麻黄汤与桂枝汤的思考 关于麻黄汤与桂枝汤的医理,《经方实验录?第一一案?麻黄汤证其五》“佐景又按”中论述得非常精辟。tuenhai摘录如下: tuenhai读到上段时,会心一笑。所谓营卫之说,有把简单事情复杂化的感觉。 既然麻黄汤为治太阳病之属于肺脏寒实者,那么引伸开来,肺主呼吸,全身皮肤毛孔也主呼吸,故麻黄汤亦可治全身皮肤毛孔“寒实”的症状,典型就是发热,恶寒,不汗。 肺脏之外在当为人之手,麻黄汤或能治手“寒实”的症状。 画龙一点睛,思路立即活了,若固守营卫之说,当不能有此顿悟。 “桂枝汤为治太阳病之属于肠胃虚寒者”,tuenhai以为,“桂枝汤为治太阳病属于脾胃虚寒者”或更为确切,盖脾胃五行同属土也。 忘文生义识中药,过目不忘记药性 有的朋友可能没有接触过中医,看tuenhai好像讲得头头是道,其实我的程度和你是差不多的。我并不经常读书,但每读书,不死记硬背,必求“理解”,学习方法和多数朋友有些不一样罢了。下面就给从来没有接触过中医的朋友讲讲如何过目不忘识记中药药性。 麻黄汤中,麻黄主要用来发汗散寒。如何来实现过目不忘? 我们看“麻”字,就是广林,就是大面积的“林”,人身上大面积的林在哪里呢?就是皮肤上无处不在的汗毛。 黄什么意思?黄是暖色,用木燃火,火苗多呈红黄色。所以“黄”字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热。 麻黄二个字联起来理解,就是可以使人身上皮肤毛孔都“热”起来,当然会引起“发汗散寒”。 再看桂枝,桂字有两个土,我们把汗毛理解成树木,树木种植在哪里呢?当然是种植在土里,汗毛长在肌肉里,所以可以把肌肉和五行里面的土联系起来。所以“桂”字就和人的肌肉有关了,桂枝性温,自然可以“解肌”,寒冷会引起肌肉收缩,凝闭,桂枝把肌肉“加热”,就是“解股”。 桂枝是肉桂树的嫩枝。树的枝条好像人的手臂,所以《方药心得十讲》说“桂枝有横通肢节的特点,能引诸药横行至肩、臂、手指,故又为上肢病的引经药”。 汉唐中医医案中有“加入白?X15克去湿”语,白术为什么能去湿呢?我们可以这样来忘文识义:“白”为亮色,为日光,能引起水分蒸发,“术”为“木”加一点,树木能吸收水份,“术”右上的“点”可视为木生发的一点火光。白术之去湿就很好理解了。 为什么可以望文生义识中药,tuenhai为什么自然而然地通过望文生义辅助识记中药,这都是哲学观念使然。所以说哲学是一切的根本,一切思想,行为的始点。药之名称只是表象,药性是本质,表象不等于本质,但我们可以通过表象部分推测出本质。 病人症现恶寒发热,有微汗出,无呕心,体痛,病发于冬季,这是病在太阳,也就是在表,因为有一点出汗,所以并不是纯麻黄汤症,如果出现无汗,恶寒,体痛,这就是太阳伤寒,我当用麻黄汤,但是病人又一点汗,又发热,所以是太阳伤寒并兼一点太阳中风,同时因为无呕心症状,所以病邪尚未进入少阳,因此我开麻黄桂枝各半汤给他,处方内容是麻黄15克,杏仁25克,桂枝25克,炙甘草15克,白芍25克,生姜二片,大枣十枚打破,用六碗水煮成二碗,空腹时先服第一碗,三小时内如果症去,则停止服,如果仍有则再服第二碗,结果病人服用到第一碗后,往来寒热症去八成,于是再服第二碗,忽冷忽热症消除,第二天病人出现全身关节剧痛,于是我再利用原方加入白?X15克去湿,炮附子15克去寒,防风25克去风,因为这是风寒湿之合并症候,病人服用第一碗后痛大减,再服用第二碗后痛只剩下一点在左手肩头与手肘痛,于是再服第二剂就好了,事后我的学生告诉我,因为他太心急,所以他将第一剂中的麻黄剂量弄错成25克,跟桂枝一样,结果病人现在很好,但是出现口唇破裂等燥症,于是我请病人多吃些当季水果水梨就可以了,一般经方家考证麻黄汤时都认为麻黄使用剂量高于桂枝,由于麻黄过强因此很难下手,于是都放弃使用它,实际上应该是桂枝剂量重于麻黄,因为麻黄色青入气分,所以质很轻,当你开15克时的体积已经大于桂枝25克的体积多多,所以看起来用麻黄15克桂枝25克是麻黄少于桂枝,而实际上经过磅秤后你会发现麻黄是多于桂枝的,如此处方怎么会有问题,而且仲景方中使用杏仁其目的就是怕麻黄将肺中津液发散太过,所以同时放置在麻黄汤内,以防止麻黄的发散太强伤到肺津,第二方中再加入的三味药与原方合并后已经接近桂枝芍药知母汤,大家看一下这方时就会发现到此方桂枝独大,麻黄附子白芍居二,就是因为如此,由于我的学生过于紧张,将第一方中的麻黄与桂枝剂量弄反,病人才会出现口唇干裂现象,否则病人必然一剂就可以竟功的,因为麻黄剂量超过桂枝时会在体表行走过快,它若没有桂枝相助就无法发表,但是使用剂量大过桂枝时会造成寒未尽去而药力已过了,所以会出现第二次的症状全身关节痛,我们使用麻黄与炮附子同时在一方中时,就不一样了,因为麻黄解表寒实,而炮附子却收表阳虚,此二药性相反,却出现在同一方中,因为唯有如此做药力才会延着皮下快速的行走到全身四肢末稍进入关节内,加上脾主四肢,所以用桂枝汤做为使药来运送药力,又不伤津液,全方药简力专,无一废药,当然立刻就好了,虽然病人自始到终我都没有看到,只要对症我们就可以开方而无误,这类观念就是须要有黄帝内经与神农本草经与伤寒论三经合并就可以了解为什么医圣张仲景如此用方了,再补充一点,如果西医说病人可能是得到中风或是斑疹伤寒或是禽流感病毒或是一般感冒,甚至于说是骨癌等等病名时都没有关系,你不用去想西医说的,因为这是不懂正确医学的医师所使用掩人耳目的方法,你只要对症开方,当西医尚未弄清楚病人到底是怎么回事时,病人早就好了,这就是同症同治,内经中所谓智者察同,愚者察异了,读者试着到中药行去问一下,此方价值几何?我可以告诉你们,不会超过台币一百元的(我的学生来报,说一付合台币30元),这就是经方了,我要发扬的就只是这些.大陆支持网站里的Warren医师与古路客医师8丁羊医师就是优质经方家,还有台湾的一些经方家必然了解我的处方,他们如果遇到这同样的案例必然也会使用这方子的,我希望全世界的中医都会使用经方,果真能够如此,我们中国人必将主导本世纪的主流医学,西洋人将望尘莫及,只能拜倒在我们中华文化之下了. 以上录桂枝麻黄二汤证既竟,请再略伸数语,以明二汤之异趣。前人恒谓桂枝汤治风伤卫,麻黄汤治寒伤营,即今日之学子亦有笃奉此说者,窃意此说大非,当辟之。 余曰:桂枝汤为治太阳病之属于肠胃虚寒者,麻黄汤为治太阳病之属于肺脏寒实者。故余伸述桂枝汤之义,凡六则,计八千余言,独不一及肺字。及述麻黄汤证,即着重肺字,此其彰明较著者也。为桂枝汤为治虚,故余曰桂枝汤为补方;麻黄汤为治实,故余曰麻黄汤为攻方。为其为补方,故桂枝汤可以常服;为其为攻方,故麻黄汤未可妄试。攻补互异,此二汤之所攸分。惟其对象同是寒,故曰二汤为伤寒(广义)之主方;为此二证常见于伤寒(广义)之初起。故曰二汤为太阳之主方。试更以西药之名词为说,则可曰桂枝汤为消化器系之感冒方,麻黄汤为呼吸器系之感冒方。学者能知乎此,方明二汤之真趣,更当审风寒营卫之旧说,将不堪一击矣!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zz/1989.html
- 上一篇文章: 倪海厦注解伤寒论1112
- 下一篇文章: 倪海厦经方使用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