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个是要看体质的,离开了体质说效果,那都是胡说八道!

现在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特别是年过40之后,明显感觉到老得很快、免疫力降低、疲乏无神……随着年纪增长,人体机能逐渐衰退,加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能出现这些症状,这些都是在提示您需要重视了。今天要介绍的这款药膳,每周喝一次,轻松调节精气血。

1.年过四十之后明显感觉面色无光、晦暗无神,这就暗示您需要调节精气血了。

2.虚则不旺,旺则不病。精力不充足就是典型的虚的表现。

3.黄芪最主要的功能是补虚、益气固表。

4.气为生命根本,气阻而血瘀。

5.党参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胃的作用,而且作为日常食疗的副作用相对小一点,更为温和。

6.血虚则气虚,血旺则气畅。通常看到有人面无血色,说话有气无力,身体发冷,就是血虚的表现。

7.当归的主要功效是补血和血。

8.这款药膳是用老母鸡或乌鸡和黄芪、当归、党参一起煲汤。材料:黄芪10克,当归2片,党参10克,鸡肉克,姜适量。

9.三款药材洗净浸泡2小时,鸡肉凉水入锅煮开,将鸡肉连同药材放入汤锅,加2升清水,小火慢煮后大火滚煮再小火慢炖,共计两小时,起锅后加适量盐搅拌均匀就可食用了。

建议使用砂锅,可以加入10颗大枣、5克枸杞一起炖,口感更佳。孕妇、经期、感冒期间不宜食用,脾胃湿热、过敏体质、大便溏泄者慎用,不可与萝卜、菊花、糯米、芝麻、李子、绿豆等同用。这款养生药膳每周喝一次,身体会越来越好。

1.黄芪治疗胃黏膜下垂

在治疗胃粘膜下垂的时候,黄芪用量可在30克左右。胃主受纳,其气以降为顺,如果出现胃黏膜下垂,就要采用升提的方法来治疗,那么这个时候该如何用方呢?在众多中医方剂中,助阳补气的方剂,当属四君子汤为最佳,那么这个时候可以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黄芪30克,枳壳3克。加黄芪30克的目的是为了升提补气,那加枳壳是干什么的呢?枳壳在这里有两个作用,第一个是与黄芪组成一个升降枢纽,一升一降,升多降少,能够使黄芪的作用发挥到病情需要的程度,不适其升提过度;二是胃气本身喜降,反佐枳壳以顺应胃气的下降。

2.黄芪治疗脱肛

如果用到脱肛上面,黄芪用量可达克。在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中有一个治疗脱肛的方剂,方中用黄芪克,防风9克。其实这个方子是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治脱肛的黄芪防风汤。原方为:黄芪四两,防风一钱。金元四大家李东垣认为: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

3.黄芪治疗子宫脱垂

在治疗子宫脱垂的时候,黄芪用量15克。子宫脱垂辨证为中气下陷证的,可以用补中益气汤加何首乌。补中益气汤专治中气下陷,加上何首乌有何深意?主要有两点,一是作为引经,二是养血。

4.黄芪治疗重症肌无力

如果用来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时候,黄芪用量为30-克。国医大师邓铁涛曾自拟强肌健力饮来治疗重症肌无力,方中主药就有黄芪。重症肌无力,最大的特点就是肌肉无力,中医认为,脾主肌肉,肌肉无力便是脾胃气虚,且由虚及损,在治疗上只要抓住脾胃虚损这一重要环节,重用黄芪以补气升陷,同时针对兼夹之证调理五脏,重补脾胃,四旁健运,促病痊愈。

5.黄芪治疗高血压

如果治疗高血压,黄芪用量30克以上。按道理来说,黄芪治疗低血压才对,为何?因为黄芪具有升陷的作用,然而黄芪的确具有治疗低血压的作用。国医大师邓铁涛曾用黄芪合温胆汤治疗气虚痰浊型高血压。虽然黄芪可以降压,但黄芪仍是益气升阳之药,如果辨证为肝阳上亢或有内热之高血压则不宜用黄芪。

6.黄芪治疗低血压

黄芪不仅可以调节高血压,同时还可以调节低血压,可以说这是一种双向调节作用。如果在调节低血压的时候,黄芪用量不超过15克。一般来说,治疗低血压可采用补中益气汤。

7.黄芪治疗胎死腹中

如果胎死腹中,也可以用到黄芪,不过黄芪的用量可达克。自宋代以来,妇科方书,下死胎多用平胃散加朴硝。明代以后,《景岳全书》提倡用脱花煎催生与下死胎。平胃散着眼于气滞,脱花煎着眼于血瘀。国医大师邓铁涛治一个气阴两虚之胎死腹中的患者,初用平胃散加芒硝,并配合针灸,后用脱花煎,皆因药证不符而未效,再经仔细辨证,借用王清任治产难之加味开骨散,重用黄芪克,外加针灸,1剂而死胎产下。开骨散治产难有效有不效,缘于只着重于养血活血忽视补气行气,所以邓老在开骨散的基础上,重用黄芪以补气行气,使本方更加完善,以达到其应有的作用。

8.黄芪治疗偏瘫、截瘫

如果治疗偏瘫、截瘫的话,黄芪用量为60-克。对于偏瘫、截瘫等属于气虚有痹者,补阳还五汤是一张非常著名的经效验方。补阳还五汤中就有很明显的一句“四两黄芪为主药”,按照剂量换算,四两黄芪即是克。使用补阳还五汤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辨证须是气虚血瘀之证;二者黄芪必需重用至克及以上,最少也不能少于60克,其他药量也可略为增加,但决不能轻重倒置。

9.黄芪治疗自汗

在治疗自汗的时候,黄芪用量12克左右。黄芪止汗的作用来自于一个经典的方剂——玉屏风散。这个方子也就三味药,即黄芪12克,防风3克,白术15克。这个方子有个特点就是,防风用量要少,且防风与黄芪的剂量加起来刚好等于白术的剂量。

10.黄芪治疗疮疡烂肉

如果治疗疮疡烂肉的话,黄芪用量为30克左右。黄芪具有脱毒排脓的作用,如果是疮疡烂肉,伤口久不愈合,不断渗液,用黄芪就可以起到内托的作用。

虽然古今名医都喜欢用黄芪,但黄芪终归还是药材,而非食材,只有辨证得当,使用才会有效,若辨证失误,自然也会有害健康。诚如国医大师邓铁涛所说,“对于使用黄芪的指征,我认为舌见淡胖有齿印,脉虚大或寸部弱,再参察有否其他气虚之证候,便可考虑使用。至于用量之多寡,则要时时留意证候之变化,切戒墨守成规,刻舟求剑”。

黄芪,又名绵芪,药用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性微温,味甘,归肺、脾、肾经。中医认为它可以补气、生血、缓解胃下垂、改善体质,还可以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它富含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可有效的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心肌供血,调节血糖含量。

1.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

2.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

3.有降压的作用,调节血糖,可以作为糖尿病患者的辅助用药,黄芪同时具有抗茵及抑制病毒作用。

4.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黄芪圆片,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5.增强机体耐缺氧及应激能力,促进机体代谢和改善心功能。

6.病弱体虚的人服用,可以增强体力,增强抵抗力,对病情恢复有一定的帮助。

黄芪泡水喝?有人喝不得!

1.从体质上来说,黄芪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而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从身体状况来说,感冒、经期都不要吃黄芪。

2.如果是患有肺结核的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咳血、口干舌燥以及身体发热,那么我们也是不建议单独使用黄芪泡水喝的,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搭配合适的中药。

3.如果是属于肾阴虚、湿热以及热毒炽盛的患者,那么千万不要服用黄芪泡水,因为这不仅不能够令身体恢复健康,反而会加重病情。这一类型的患者想要令身体恢复健康,那么就应该将黄连、大黄、败酱草以及栀子一起泡水服用,千万不能够选择黄芪。

黄芪补气,很多朋友愿意用它来滋补身体,尤其夏天汗多,身体容易疲劳,这时候建议用黄芪红枣汤,代茶饮。民间也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煎汤或用黄芪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味甘性微温。归肺、脾、肝、肾经。

初秋,天气还是比较炎热,还没有完全出伏,这时候建议每天用15克黄芪和2-3枚大枣熬水代茶饮,可以缓解身体疲劳的症状还可以有一定的滋补身体的效果,坚持一个月会慢慢发现身体不容易疲劳、不容易出虚汗了,黄芪属于补气佳品,性味甘温,不用担心会对“上火”,大枣性味平和和黄芪搭配,有“双剑合璧”的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黄芪还可以入膳,这里特别推荐一道适合在立秋之后的菜肴,黄芪炖鸡,选用老母鸡或者大骨鸡,这种自然长成的鸡肉质比较适合煲汤,用高压锅煲汤加30克黄芪、大枣3-5枚,鸡肉半只(注意不要放盐,这样有利于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鸡肉是平补的食材,黄芪、大枣都有补气的效果,食用高压锅将原料的原汁原味和黄芪的效果发挥到极致,可以加少许的料酒或白酒调味。煲好了之后再加盐,可以使鸡肉的滋补效果发挥到最佳。如果觉得汤油腻,则上层的浮油可以丢弃。这是药食同源的汤品,可以在秋季进行滋补食用,平补效果很好,不会上火。

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早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黄芪被录为上品,“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其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

黄芪味甘微温,是临证中常用之药,以前把黄芪写作黄耆,是点明黄芪为补药之长的意思。在临床使用上,黄芪分生炙之分,炙是用蜜炒。蜜炒后的黄芪温中健脾的力量稍强些,所以内伤气虚的时候可用。但生黄芪可以实卫气,敛虚汗;荣筋骨,消痈疡。

最重要的是,黄芪有补气固表的功效,对于气虚的男人女人们,那可是个宝!

黄芪的最常见用法就是泡水喝,但你知道这样喝有什么好处吗?看了下面就知道。

一、抗衰老作用

人体内自由基的增加是衰老的主要原因。黄芪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能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体内过剩的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产生的过度氧化作用的影响,进而延长细胞寿命。

“养颜就是抗衰老”,广西老中医黄英儒为何93岁高龄了,鹤发童颜,精神奕奕,就是长期喝枸杞黄芪茶的功效。对抗人体衰老是一个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效果才能显现。女性的化妆品,天天用,今天是美了,明天是美了,但器官衰退以后呢?价格较化妆品便宜一大截的黄芪,可以让你一直美下去。

二、对心脑血管的保护作用

黄芪对正常心脏有加强收缩的作用,对疲劳而衰竭心脏的作用更为明显。疲劳是现代社会公认的现象,每年因疲劳猝死的中年人非常多,华为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所以对于工作狂,一定要注意保护心脏。每天一杯黄芪水,保护心脏,缓解疲劳,心脏突发疾病。

三、黄芪的保肝作用

黄芪皂甙能抑制肝脏纤维化,防止肝脏受损。肝脏纤维化是迈向肝癌的前兆,脂肪肝、酒精肝、病毒性肝炎、药源性肝炎及自身免疫疾病都会导致肝纤维化。前两个原因生活中常见,但都未予以重视。特别是少运动,高脂肪饮食、长期饮酒的人群,长期饮用黄芪水,改善肝功能,调节免疫系统,预防肝纤维化,避免肝癌发生。

四、三高防治

血压

黄芪对血压具有双相调节作用。黄芪有补中益气升阳,引血上行的作用,如归脾汤中的黄芪。近代研究又表明,黄芪亦有降压作用。报告指出,黄芪降压作用主要是直接扩张血管的结果,并发现黄芪属植物根含有γ-氨基丁酸,其含量高低与降压作用强弱几乎完全平行,故认为是其降压成分。在一定范围内γ-氨基丁酸的降压效应随剂量增大而加强,小剂量黄芪升压,大剂量则降压。

对于长期吃降压药的人来说,低血压并发症会经常出现,黄芪可以改善这一状况,还能减少长期用药的肝毒性,坚持每天一杯黄芪水哦,血压平稳不反复。

血糖

黄芪多糖(此处的黄芪多糖并非葡萄糖,不会加重体内糖分的摄入)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及合成,降低血糖,主要用于防治II型糖尿病。

血脂

黄芪中含有的黄芪多糖和黄酮类物质,能够提升机体抗氧化物质SOD的活性,促进脂质代谢,降低血脂。

五、抗疲劳作用

黄芪多糖能提高细胞耐缺氧能力,产生抗疲劳效果。缓解疲劳,加快新陈代谢,同样也有抗衰老的效果。

六、免疫调节作用

黄芪可有效调节免疫系统,起到抗炎和抗病毒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常用黄芪,能预防感冒、治疗银屑病的原因。

黄芪是百姓经常食用的纯天然品,民间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煎汤或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黄芪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黄芪食用方便,可煎汤,煎膏,浸酒,入菜肴等。

有很多疾病,都可以用黄芪泡水喝来解决。黄芪味甘微温,味道并不难喝,所以有不少人在一些膳食中加一些黄芪,也有一些人在饮品中加入一些黄芪,以此来养生防病。那么,这黄芪究竟有些什么作用?能治些什么病呢?不妨一起来看看。

1.止汗

黄芪具有益卫固表的作用,能够止汗。在鼎鼎有名的玉屏风散中,其中就用到了黄芪。一般对于出汗又分为自汗(不因劳累活动,不因天热及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的表现)和盗汗(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一般来说,自汗属于阳虚,可用黄芪、白术、防风泡水喝,也可加入浮小麦、麻黄根等药;盗汗属于阴虚,可用黄芪、生地、麦冬等滋阴药泡水喝。

2.利水消肿

对于肾炎水肿来说,如果症见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的,有古方防己黄芪汤为代表。也就是说,由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可用黄芪、防已、茯苓、白术等合用。如果由于脾肾两虚所致的水肿,可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等药同用。

3.补虚助阳

对于黄芪来说,补气的作用是很强的,比如补中益气汤中就有黄芪。一般对于气虚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气下陷,脏器下垂,也可以用到黄芪。如果偏补气健脾,可用黄芪与党参、白术等药同用;如果偏益气升阳而举陷,可用黄芪与党参、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如果是肺气虚证,症见咳喘日久,气短神疲,痰壅于肺而无力咯出,可用黄芪与紫菀、款冬等药,温肺定喘,健肺益气。

4.消痈排脓

对于痈疽这种疾病,不仅人体体表会有,人体内部脏器也会有。一般来说,凡是疮疡溃破,久不收口,用黄芪有生肌收口的作用,可与金银花、皂角刺、紫花地丁等药同用。如果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用黄芪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若痈疽久不穿头,可用黄芪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等药。

如果是脏腑痈疽,如肺痈,据《圣惠方》记载,可用黄芪研为细末,煎水服用。

5.止血

如果是肠风泻血,可用黄芪、黄连二药,各等分,研为细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米汤饮下。

如果是尿血沙淋,痛不可忍,可用黄芪适量,研为细末,取大萝卜一个,切一指厚大,四五片,用蜂蜜60克将萝卜和黄芪淹制片刻,再行炙干,以不焦为度,以盐汤送下。

在《圣济总录》中记载,吐血不止,可用用黄芪7.5克,紫背浮萍1.5克,研为细末,每次服用3克,用姜蜜水送下。

6.祛湿止痒

酒疸多因酒食不节,以致脾胃受伤,运化失常,湿浊内郁生热,湿热交蒸而成,如果症见心下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饮酒发赤黑黄斑,可用黄芪克,木兰50克,研为细末,用黄酒服下,每次3-5克,每日三次。

还有一种叫做阴汗(指外生殖器及其周围局部多汗潮湿的表现)的疾病,也大多是由素体虚弱,肾阳不足,阴寒偏盛,以致内寒生湿;或肝郁化热导致脾经聚湿,湿热互结而流注下焦,以致阴部汗出;也可由湿浊滞留阴部所致。如果出现阴部汗出,潮湿,且瘙痒,可用绵黄芪适量,用酒炒,研为细末,以熟猪心同吃。

7.止渴

在《外科精要》中记载,黄芪具有治渴补虚的作用。如果“先渴而后发疮疖,或先痈疽而后发渴”,可用黄芪六一汤。具体用法是,取绵黄芪克(用淡盐水润,饭上蒸),粉甘草30克(半生半炙),研为细末,每次服用10克,用白汤点服。

8.通便

在古代方书中记载,用黄芪和陈皮可以治疗老人便秘。具体用法是,取绵黄芪、陈皮(去白)各15克,研为细末,每次服用10克。服用时,用大麻子适量,研为细末,以水滤浆,煎至乳起,加入白蜜一汤匙,再煎沸,与黄芪陈皮粉调和,空心服下,一般服用两次就可见效。

黄芪作用广泛,但多用于虚证。如果是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之人,不宜服用黄芪,切记切记!

黄芪泡水喝的功效:

主要药理作用是“益气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什么是“益气”呢?凡是中医认为是“气虚”、“气血不足”、“中气下陷”的情况,都可以用黄芪。平时体质虚弱,容易疲劳,常感乏力,往往是“气虚”的一种表现。贫血,则常属“气血不足”。有上述症状的人,吃些黄芪有益处。当然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用黄芪,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个人体质不同适量服用,黄芪的吃法很多,现介绍几种:

1、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饮用。用黄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2、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

3、还有些人喜欢在烧肉、烧鸡、烧鸭时,放一些黄芪,增加滋补作用,效果也不错。

4、黄芪红枣茶:黄芪和红枣用清水浸泡20-30分钟。煮滚了以后转小火煮20分钟即可。

黄芪食用禁忌

1、从体质上来说,黄芪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而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

2、从身体状况来说,感冒、经期都不要吃黄芪。

3、从季节来说,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黄芪。为什么感冒不能喝黄芪粥呢?因为黄芪是固表的,它帮助身体关闭大门,不让外邪入侵。可是当身体已经感受外邪的时候,就会变成闭门留寇,把病邪关在体内,无从宣泄了。同理,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人体需要宣发,吃黄芪就不太适宜了。另外感冒发烧时不要服用。

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到达《阅益小说网》手机端页面~

赞赏

长按







































如何治好白癜风
庆国庆中科白癜风专家会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zz/1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