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汗证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疾病,多见于2~6岁儿童临床以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较正常儿童汗出过多为主要表现。排除因环境、活动等客观因素及其他疾病引起的出汗。

出汗的机理浅析

中医认为,汗为人体的津液的一种,来源于水谷精气,与营卫同源,经云“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汗本质上是出于皮肤的津液,《医宗金鉴》云:“汗乃人之津液,存于阳者为津,存于阴者为液,发洩于外者为汗”。津液是卫气发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调节寒热的物质基础,卫气司开阖,通过控制津液出入来调节寒热。如《景岳全书》“汗之根本,由于营气,汗之启闭,由于卫气”。而出汗是阳气蒸化津液出玄府的运动过程,《灵枢·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所以,汗的本质是津液,来源是水谷,出表的动力是阳,通道是肌腠、玄府,由卫气主司。

小儿表虚纯阳的特点

营卫之气源于水谷,营出中焦,卫出上焦,小儿脏腑未壮,肺脾不足,血气未实,故卫表不固、肤腠疏松,《灵枢·逆顺肥瘦》“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出汗的通道疏松,则汗液更容易外泄,张景岳言:“小儿元气未充,腠理不密,所以极易汗出”,再加上小儿纯阳之体,易生内热,阳迫津出,汗出增多。《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侯》指出“小儿有血气未实者,肤腠则疏。若厚衣温卧,脏腑生热,蒸发腠理,津液泄越,故令头身喜汗也。”所以,小儿适当出汗多为生理性,代表生机充沛,是津液达表,充肌长肉的过程,无须调治。如《小儿药证直诀》“上至头,下至项,不过胸也,不须治也。”

中医病因病机

营卫不和

小儿稚嫩,易外感风邪,风为阳邪,犯表则并于卫阳,令卫气失司,然小儿本就腠理不密,复加风邪开泄之性,则玄府大开,营气失约,自汗而出,此营卫不和。即《伤寒论》“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此为病在表,而脏腑无病,故言“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脏气虚弱,气阳不足

若排除外感因素,小儿多汗多责卫虚,《景岳全书》“若小儿多汗者,终是卫虚,所以不固”,若小儿卫虚是由于脏气不足导致,则须补养脏腑,固护卫气。经云:“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此类病机总属脏腑气虚,甚至阳虚,不能卫外为固。主要与脾胃、肺、肾等有关。

肺脾不足

脾胃为水谷之海,化生营卫、津液,水谷“上归于肺”,使“卫出于上焦”,得肺之宣发,布散至表,发挥卫外功能。小儿脾常不足,则营卫生成不足。肺常不足,则卫阳之力不充。若将养失当,脾失健运,则气血乏源,肌腠疏松更甚,津液外泄,当治之。如《小儿药证直决》“上至项,下至脐,此胃虚,当补胃,益黄散主之”。汪受传[2]认为小儿汗证以虚者为多,多因肺脾不足,卫阳不足,其中又以肺虚不密为主。徐雯认为脾胃虚弱,导致腠理疏松、气不摄津,为小儿虚汗的病理基础[3]。且小儿易为外邪所伤,若反复外感咳嗽,迁延不愈,则肺气更虚,卫外不固,开阖失司。如《幼幼集成》“肺虚自汗,面白唇白,六脉无力,盖因久嗽脾虚,故令自汗”。

心肾气阳不足

经云“心为汗”、“惊而夺精,汗出于心”若心神不明,则汗液妄出。肾主藏精,固摄津液,小儿肾常虚,失于固摄则多汗。《幼幼集成》“盖汗乃心之液,而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两虚而得之者。”刘晓萍[4]认为小儿自汗的病机为心阳不足,表之卫阳虚衰,不能卫外而为固,致阴液外泄。徐小圃[5]认为小儿以阳气为本,气阳不足,表卫不固则多汗,应以温阳敛汗法治汗证。又如《伤寒论》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亦为阳虚失固。然肾阳为阳气之本,凡属阳虚不固者,皆不离乎肾阳。

阴虚火旺

经云“阴虚则内热”,小儿阴常不足,脏腑易热,在阳加于阴的运动中,表现为出汗的动力相对增大,营阴失藏,汗出增多。其中以心、肾阴虚为主。刘晓萍[4]认为,盗汗的病机为心阴不足,阴不制阳,虚火藏于阴分,眠后阳入于阴,两阳相加,迫使阴液外泄。《幼科发挥》“盗汗者,梦中自出,醒则干也。其病在肾,宜当归六黄汤加止汗散主之”。匡凤明[6]也认为肾虚是小儿汗出的根本原因,肾阴不足,虚火内生,导致汗出。

脏腑实热

小儿纯阳之体,易生内热,在阳加于阴的过程中,表现为出汗的动力绝对增大,使营阴失藏。其中以心肝火旺、食积内热、痰热壅肺为主。如《幼幼集成》“热博于心,故心液不能自藏而额汗出也”。霍莉莉[7]认为现代独生子女骄纵任性,脾气暴躁,导致肝失疏泄,郁而化火,迫汗外出,继因肝木克脾,脾虚湿蕴,热动湿蒸,津液外泄。又兼嗜食肥甘、油炸甜腻,喂养过饱,食积化热,出现“饮食饱甚,汗出于胃”。黄维良[8]亦认为当今小儿受纳过盛,湿热蕴蒸,迫汗外泄,多阳、热、里、实证。俞景茂[9]认为汗证属实者以热证为主,痰热郁肺或脾胃积热,皆可致津液外泄。

相兼为病

临床上,小儿汗证常由于多种因素相兼为病,如卫表不固,复感外邪;肌腠疏松,复加内热;肝郁化火,木克脾土,脾虚复引食积,如《幼幼集成》“睡中遍身有汗,觉来久不干者,此食积盗汗,脾冷所致”;肺气不固兼肺阴不足,如董幼祺[10]认为小儿患肺炎以热证居多,易耗伤阴津,则出现肺气阴两虚之汗出过多;或实热与阴虚相杂,如《医宗金鉴》“盗汗主阴虚,然当分心虚不固,心火伤阴也,心虚当补心,心热当凉血”;或心气阴两虚,汗液外泄[11];或心气不足,又逢情志刺激,经云“惊而夺精,汗出于心”等等。

中医治疗

多汗因肌腠疏松者,用钱氏止汗散,收敛玄府。《小儿药证直诀》“睡而自汗出,肌肉虚也,止汗散主之”。然实热证不可敛汗,防闭门留寇,使热不得越。

多汗属邪气犯表,营卫不和者,用桂枝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调和营卫,疏风散邪。

多汗属肺脾不足者益补益肺脾。偏于脾胃虚弱者,用益黄散或四君子汤加味。《小儿药证直决》“上至项,下至脐,此胃虚,当补胃,益黄散主之”。《幼幼集成》“凡自汗上至胸,下至脐,此胃虚也。当补胃,四君子汤加黄芪,肺脾两虚,四君子汤加麦冬、五味”。汪受传用玉屏风散或合牡蛎散加减,补肺固表,治疗偏于肺卫不足之自汗[2]。又如:严飞飞[12]自拟固表止汗汤加减治疗肺脾两虚型汗证患儿67例,总有效率达%。徐雯[3]自拟苓术汤加味治疗小儿虚汗证例,总有效率96%。

多汗属气阳虚者,治宜温补阳气,固表止汗。如刘晓萍以附子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牡蛎散补益心阳,固表止汗,治疗心气(阳)虚之自汗[4]。徐小圃以附子麻黄根汤温阳敛汗,治疗小儿汗证,疗效确切[5]。

多汗属阴虚火旺者,治宜滋阴降火,敛阴固涩。《幼科发挥》“盗汗者,梦中自出,醒则干也。其病在肾,宜当归六黄汤加止汗散主之。”刘晓萍以当归六黄汤合酸枣仁汤治疗心阴虚盗汗[4]。匡凤明[6]采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小儿汗证50例,总有效率%。自汗属气阴两虚者,治拟益气养阴。董幼祺用生脉散加味治疗小儿肺炎后汗出过多[10]。陈乃麦以炙甘草汤治疗心气阴两虚之自汗、盗汗[11]。

多汗属脏腑实证者,霍莉莉[7]以疏肝运脾,消积泄热之法,方平胃保和汤合广郁金、川楝子等疏肝之品加减,治疗小儿汗证。江澜[13]采用疏肝解郁、清泄肝热、滋阴柔肝、清热利湿等方法治疗汗证,取得满意疗效。汗证属食积内热、湿热内盛者,治宜清热泻脾。方用泻黄散加减。黄维良[8]以通腑泄热、化湿导滞之法治疗小儿汗证属里实热者,辩证选用大承气汤、竹叶石膏汤、甘露消毒丹、枳实导滞丸等。

西医发汗机理

现代医学认为出汗是一种神经反射活动的结果,主要与交感神经兴奋有关。交感神经分布到全身的血管、汗腺、竖毛肌等处,当体表感受器感受刺激,由传入神经传至中枢神经,中枢神经即发出冲动,由交感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汗腺分泌汗液。凡能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乙酰胆碱分泌增加的因素,均可引起出汗,如因血钙下降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以致交感神经系统汗腺分泌纤维过度活动而出汗[14]。此外低血糖、休克早期、肾上腺素代偿性增多、佝偻病、结核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热、脊髓灰质炎等。

参考文献(略)

论文作者

个人简介

赵文坛,26岁,河南南阳人。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专业-在读研究生(年毕业),导师:陈华(浙派儿科-俞景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小儿肺系及脾胃病研究。

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赵文坛,欢迎转发!

浙儿通讯《青年风采》专栏长期征稿,欢迎投稿!

赞赏

长按







































什么方法治疗白癜风最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要花多少钱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zz/1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