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汗rdquo在中
事件营销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746.html 出汗对于现代人而言是人体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在汉代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古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指出,足阳明脉,其病“热汗出”;足厥阴脉“阳病北(背)如流汤,死”。《阳明脉死候》说:“汗出如丝,传而不流,则血先死”。《五十二病方》应用汗法治疗“伤痉”、“血睢”等疾病。帛书记述了病汗、绝汗和汗法等内容,开创了祖国医学研究汗的先河。 中医的汗分为自汗、盗汗、头汗、心汗、手足汗、半身汗等等。 一、自汗 是指人体不是因为外因引起的自然出汗,自汗多发生在白天,不因劳动,穿衣厚或炎热而汗自出,或稍微运动则大汗淋漓。自汗的原因主要是身体虚弱或患大病之后,医学上将在醒觉状态下出汗,称为"自汗"。治宜实表补阳,使阳气固而汗自敛。如自汗畏寒方药:黄芪30g,党参18g,炮附子12g,茯苓15g,牡蛎30g,麻黄根15g,甘草6g,水煎服。如表虚用玉屏风散加减,下面附方:方药:黄芪50克g,防风15g,焦白术20g,牡蛎30g,浮小麦30g,甘草6g,水煎服。 二、盗汗 是指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即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象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阴气空虚,睡时卫气乘虚陷入,血气无以固其表,故腠理开而汗出;醒则行阳之气复归于表,其汗乃止。治宜补血养心。方药:当归20g,黄芪30g,防风12g,白术15g,炒枣仁20g,党参15g,生地15g,熟地20g,炙甘草6g; 如阴虚血热,盗汗发热,可用当归六黄汤加减治疗,下面附方: 方药:当归18g,生地15g,熟地20g,黄柏12g,黄芪50g,党参15g。 如身热加地骨皮15克g,心烦加竹叶15g,麦冬15g,脾虚加白术15g。惑用六味地黄汤加牡蛎30g,白芍15g,浮小麦20g。 三、头汗 一般指的是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余处无汗。头为诸阳之首,若邪搏诸阳,津液上湊,遍体无汗,只头面有汗,谓之头汗。如湿热郁于胃中,上蒸额汗,小便不利的,乃发黄之兆。方药: 茵陈20g,白术15g,茯苓15g,苍术15g,栀子15g,滑石15g,泽泻15g,甘草6g。 若头汗,小便自利,渴不欲饮,少腹急结,此为瘀血,宜桃仁承气汤加减下之。 若头汗而喘,二便闭涩,四肢热而谵语,此内有燥,急以承气汤下之。 四、心汗 自汗津津,只在当心一片,此由忧思惊恐,心不摄血,津液外泄所致,治宜补阳心血,益气敛神方药: 生地20g,当归18g,天冬15g,黑枣仁20g,柏子仁15g,五味子9g,远志15g,党参15g,元参15g,丹参15g,茯苓15g,龙眼肉15g。 若大便溏泄,用归脾汤。 五、手足汗 手足心汗,是指手足心出汗较多,多五心潮热。脾主四肢,手足为诸阳之本;湿邪熏蒸,脾阳被遏,运转失司,津液旁达,故手足出汗。汗温肤热的方药: 半夏15g,陈皮15g,茯苓15g,黄连12g,白术15g,当归15g,生地15g,川芎15g,太子参15g,甘草6g。 若阳欲亡而汗凉肌冷,急用参附汤救之,轻者可用理中汤加乌梅12克。 六、半身汗 半身汗出,指病人仅半侧身体有汗,或为左侧或为右侧或为下半身有汗,而另一侧则经常无汗。汗出不及遍身,或上或下,或左或右,这是气血不充,内夹水饮,阴阳不能融洽所致。见此症状,往往为偏枯之兆。方药: 当归18g,党参15g,川芎15g,熟地15g,白芍20g,茯苓15g,白术15g,桂枝12g,防风15g,防己12g,甘草6g,麻黄10g,生姜5片。水煎服。 此证虽属血虚,不可用四物汤等阴柔之品,闭滞经络,而增他变。 出汗部位与身体内各个器官的关联 一、额头出汗=肝阳上亢 如果额头常常出很多汗,中医认为可能是肝阳上亢引起的。医院检查一下甲状腺激素分泌是否正常,因为这很可能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剩造成的。 医师建议:平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气,女人尤其要每天睡饱,否则容易阴虚、肝阳上亢。每天冲泡枸杞茶,有平肝功效。 二、鼻子出汗=肺气不足 如果平时鼻子爱出汗,说明你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从西医理论看,你的免疫力也多半很低,需要提升免疫力。 三、颈部出汗=内分泌失调 颈部汗腺分布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颈部会出汗。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与你全身内分泌失调有关。 四、胸口出汗=脾胃失和 如果胸口常出汗,中医说是你的体内脾胃失和。西医觉得这种情况下,你体内的血液循环多半很慢,氧气运输不顺畅。 医师建议:平时不要过度焦虑,也不要看恐怖片,以免惊吓过度更伤心脾。少吃油腻、生冷食物,平时用黄芪、大枣泡水喝,可以缓解症状。 五、腋下出汗=汗腺过大或饮食过重 腋下分布了很多大汗腺,所以汗液较多。但如果汗液分泌太过旺盛,多半是你的汗腺直径过大。如果汗液气味很大,是因为你的饮食过重,吃了太多葱、蒜、洋葱等食品。 医师建议:汗腺过大时,医院做简便有效的激光治疗。饮食也要清淡,少盐少香料,多吃水果、蔬菜。 六、手心、脚心出汗=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血虚 如果你情绪紧张、激动或害怕时,手心或脚心容易出汗,中医觉得你多半是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而且血虚。 医师建议:每天餐后按摩腹部,先顺时针按摩30圈,再逆时针按摩30圈。而且要少吃,最好尽量不吃冷食,比如冰淇淋、冷饮等。 七、背部出汗=阴阳虚弱、极度疲劳 背部汗腺分布很少,所以背部爱出汗说明你的身体阴阳虚弱,已经极度疲劳。 医师建议:保证充足睡眠,饮食要丰富、有营养,以滋阴补阳为主,女人还可以早晚做15分钟瑜伽冥想。 多多注意自己身上出汗的部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 通过汗的“颜色”辨健康 一、黄汗 汗液呈现黄色,多是由于血液中一种称为胆红素的物质浓度过高所引起,主要见于肝胆疾病,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肝硬化等。此外,过多进食胡萝卜、橘子、柑橙等蔬果,也可出现暂时性的黄汗。 二、白汗 从中医看,白色属肺,肺色外露则现白汗,多为心肺阳虚所致,常与心肺功能虚弱有关。有时,疼痛剧烈(如肚子痛)也可引起白汗淋漓。 三、红汗 汗液呈现红色,多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也可能是身体某部位在出血。可能是位于面部和腋窝处产生色素的细菌所致,也可能是药物所致,如服用碘化钾等化学制剂,也可有红汗出现。 四、绿汗 汗液变为青绿色,提示有胆汁外泄,如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通过汗的“气味”辨健康 五、尿臭味 汗液散发出尿味,汗干后也会在皮肤上留下结晶物,常见于尿毒症病人。 六、腥臭味 汗液带有特殊的腥味,可能和热证或湿热证有关,一般属肝热,或多见于肝硬化,可以用菊花泡水喝来缓解症状。 八、香味 汗液飘出香味来,常是糖尿病人的体征。 出汗的一般病理、病机主要是 一、肺卫不固 症状:汗出恶风(怕风),稍劳汗出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加减) 二、营卫不和 症状: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或表现半身、某局部出汗,苔薄白,脉缓。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加减) 三、心血不足 症状: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 治法:补心养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四、阴虚火旺 症状: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当归六黄汤(加减) 五、邪热郁蒸 症状:蒸蒸汗出,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象弦数。 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以上所有方子都是基础方,单纯照方抓药是没有效果的,中药是需要配伍和加减。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生命力所在,所以在实际运用中,绝不可泥于“阴虚盗汗”之谓,必须要望闻问切,综合分析。肾主五液,入心为汗 一般来说,出汗属虚者多。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但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病程久者或病变重者会出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自汗久则可以伤阴,盗汗久则可以伤阳,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 从出汗的伴随症状看健康 多汗伴有怕热、食量增加、心跳加快、肢体颤抖等症状者,可能患上了甲亢。 出冷汗,且有面色苍白、晕厥者,可能是低血糖症。 多汗呈阵发性,同时有血压升高者,可能是嗜铬细胞瘤在作祟。 汗有自汗、盗汗,如睡者汗出,醒后汗收的,叫盗汗;不分寤寐,不因劳动,自然汗出的,叫自汗。此外又有头汗、心汗、手足汗和半身汗等名称。汗为心之液,而肾主五液,故汗出之证,多由心肾两虚所致。如阳虚不能卫外而固密,就能发生自汗;阴虚不能内营而敛藏,就会形成盗汗。所以古人有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说法。至于头汗、心汗等证,也多各有起因。 人们在炎热的夏季、运动和吃饭时,适当出点汗是正常现象,而且可以通过出汗,达到调节体温、排除代谢废物和体内垃圾的目的。 但是,若在安静状态下和睡眠中经常出汗很多,甚至大汗淋漓,有的还出现精神不振、食欲不振等症状,这就属于病态。 对老出虚汗者,应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以自汗(在清醒时出汗)为主,出汗部位以头部,躯干为主,并伴有精神疲惫、食欲下降、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周身无力、少气懒言、面黄肌瘦等症者,是为气虚,治宜益气固表止汗,选用生黄芪、太子参、炒白术、炒防风、浮小麦、煅牡蛎各15~20克,水煎服。轻者可单服浮小麦炒熟,泡水代茶饮治疗。 以盗汗(睡着出汗、惊醒立止)为主,汗出部位常在胸背及手脚心,并伴有心烦易怒、睡眠不安、五心烦热、两颧红赤、骨蒸劳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午后低热等症者,是为阴虚,治宜清热养阴敛汗,选用生地、白芍、五味子、地骨皮、麦冬、知母各10~15克,水煎服。 还有一些老出虚汗的病人,既有气虚的症状,又有阴虚的表现,是为气阴两虚,治宜补气固表、养阴敛汗,选用太子参、生黄芪、白芍、五味子、浮小麦、煅牡蛎各15~30克,水煎服。无论是何种出虚汗,只要治疗得法,用药合理,都会有不错的效果的。 异常出汗是“虚症”信号 中医上也有“动汗”和“静汗”之分。由于天气环境原因引起的出汗属于静汗,相当于被动出汗。不少异常的静汗需要引起注意,比如自汗、盗汗等。有些人不热、不运动时前心后背会出汗,且容易疲劳、感冒、心慌,特别怕风怕冷,这叫自汗,是气虚的表现。夜晚一睡着就出汗,叫盗汗,是阴虚的表现。出汗部位的不同,能反映一个人的身体状况。额头面部出汗过多,是积滞、内热壅盛的表现,容易烦躁、口苦、尿黄;前心后背出汗,是心气虚,容易心悸心慌、失眠多梦、恍惚健忘。此外,还有些出汗方式,属于疾病来临前的征兆,比如有些老人半身出汗,半身无汗,这时一定要小心中风。 最后加一句,小孩盗汗不一定都有毛病,尤其是刚睡下2小时内出汗,如果没有别的什么症状,则属于是正常。 推荐阅读: 老中医整理出来的中药药性中老年身边必备的一味成药古代中医溺水急救方法一位民间中医的泣血之言(一)治疗癌症的八个著名中成药1、本号资料来源于网络,收录仅出于学习、研究目的,如有侵犯版权,请发站内短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做出处理。2、本号收录的所有偏方、土方、古方、药方、验方等一切涉及治疗的方案仅供研究,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请勿盲目照搬。本号不承担由此而产生的任何责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tx/8966.html
- 上一篇文章: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汤证1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