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汗证,中医儿科学的调护
什么是小儿汗证? 汗证: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的一种病证。 汗证分为自汗和盗汗。 不分寤寐,无故出汗者,称为自汗(属阳虚); 睡中汗出,醒时汗止者,称为盗汗(属阴虚)。 病因病机: 1.小儿脏腑娇嫩,元气未充,腠理不密,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脾胃失调,肺气虚弱,均可自汗或盗汗。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肺脾气虚,表虚不固,故汗出不止。 2.营卫为水谷之精气,若小儿营卫之气生成不足,或受疾病影响,或病后护理不当,营卫不和,致营气不能内守而敛藏,卫气不能卫外而固密,则津液从皮毛外泄,发为汗证。 3.小儿血气嫩弱,大病或久病之后,多气血亏损;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的体弱小儿,气阴虚亏,气虚不能敛阴,阴亏虚火内炽,迫津外泄而为汗。 4.小儿脾常不足,若平素饮食肥甘厚味,可致积滞内生,郁而生热。甘能助湿,肥能生热,蕴阻脾胃。湿热郁蒸(实证),外泄肌表而致汗出。 辨证论治: 1.肺卫不固 主症: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以头部、肩背部汗出明显,活动尤甚,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平时易患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固表。方药:玉屏风散和牡蛎散加减。 重用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防风走表御风,调节开合,牡蛎敛阴止汗,浮小麦养心敛汗,麻黄根收涩止汗。 脾胃虚弱,神疲乏力,纳呆便溏者,加党参、茯苓、山药、炒扁豆、砂仁健脾助运。 2.营卫失调 主症: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汗出遍身而不温,畏寒恶风,不发热或伴低热,精神疲倦,胃纳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治法:调和营卫。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黄芪益气固表;桂枝温通卫阳,陪芍药敛护营阴,共用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助黄芪以固表;浮小麦、煅牡蛎收敛止汗。 1.精神倦怠、胃纳不振、面色少华者,加党参、怀山药健脾益气;2.口渴、尿黄、虚烦不眠者,加酸枣仁、石斛、柏子仁养心安神;3.汗出恶风,表证未解者,用桂枝汤祛风解表。 3.气血亏虚 主症:以盗汗为主,也常伴有自汗,形体消瘦,汗出较多,神萎不振,心烦少寐,寐后汗多,或伴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哭声无力,口唇淡红,舌质淡,苔少或见剥苔,脉细弱或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方药:生脉散加减。 人参或党参益气生津,麦冬养阴清热,五味子收敛止汗,生黄芪益气固表,瘪桃干收敛止汗。 1.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者,加白芍、地骨皮、牡丹皮清其虚热;2.精神困顿,食少不眠、不时汗出、口干心烦、容易惊醒、口唇淡红为心脾不足,脾虚血少,心失所养,可用归脾汤合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补养心脾,益气养血,敛汗止汗。 4.湿热迫蒸 主症:汗出过多,以额、心胸为甚,汗出肤热,汗渍色黄,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多见于内有积滞患儿,由脾胃湿热蕴积,热迫津液外泄所致。 治法:清热泻脾。方药:泻黄散加减。 石膏、栀子清泻脾胃积热;防风疏散伏热;藿香化湿和中;甘草调和诸药;麻黄根、浮小麦敛汗止汗。 1.口臭、舌苔黄腻者,加槟榔、枳实、胡黄连消积清热;2.尿少色黄者,加滑石、车前草清利湿热;3.汗渍色黄者,加茵陈、佩兰清化湿热。 中医外治疗法:捏脊,脏腑按摩。 形意内功推拿“以指代针、以气为药”,调和气机的升降沉浮,不仅可有效调理颈、肩、腰、腿等外科病症,更擅长调治感冒、咳嗽、肠炎胃病、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帕金森、脑瘫和中风偏瘫等内科疑难杂症。 将颤、震、滚等高端推拿手法运用在具有远红外线及超声波脉冲波能够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玄黄砭石上,达到热敷温补、活血正骨、祛邪扶正的调理疗效。该调理手法简称“玄砭扶正推拿手法”。擅长调理各种痛症、骨关节病、常见内科杂病、阳气虚患者、中老年常见病。 形意内功推拿桂林培训及调理基地。 咨询.(可加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gena.com/mhgtx/6963.html
- 上一篇文章: 执业中医师中医中西医师必背
- 下一篇文章: 清代名医王锡鑫看病歌诀,收藏秘诀